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核心提示

■ 中國需要在創新之路上走出自己的「S型曲線」

■ 要想實現升級版的中高速增長,創新驅動是關鍵

■ 下一步要利用政策工具促進新技術快速進入成長期

在世界經濟增長疲弱的今天,各國都在尋找經濟增長的新動能。英國脫歐衝擊波影響擴大,試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另闢蹊徑;日本「安倍經濟學」已推出3年多,但目前看未能扭轉頹勢。反觀中國,仍是世界經濟的「壓艙石」。

「令人欣慰的是,新動能呈快速成長態勢,儘管目前在規模上還難以與傳統動能等量齊觀,但在支撐發展、保障就業、促進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假以時日,異軍突起的新動能必將撐起未來中國經濟一片新天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在天津達沃斯論壇上的講話蘊含深意。

1、「S型曲線」

驅動的「新經濟」

【數據】

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我國高技術產業同比增長9.3%,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3.5個百分點。其中,航空、太空飛行器及設備製造業增長27.9%,信息化學品製造業增長19.1%,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增長11.1%,均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速。

談及新動能與新經濟,李克強總理曾多次提及「S型曲線」理論。

事實上,每一種技術的增長都是一條獨立的「S型曲線」,一項技術在導入期技術進步比較緩慢,一旦進入成長期就會呈現指數型增長,但是技術進入成熟期就走向曲線頂端,會出現增長率放緩、動力缺乏的問題。而這個時候,會有新的技術蓬勃發展,最終超越傳統技術。因此,新舊技術的轉換更迭,共同推動形成技術不斷進步的高峰,從而帶動「新經濟」的發展——當前,如何抓住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機遇,實現彎道超車,需要中國在創新之路上走出自己的「S型曲線」,從中發掘增長的新動力。

「中國已在無人機、太陽能、超級計算機等新興技術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在天津達沃斯論壇上,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指出,中國將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領軍者。毫無疑問,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正以迅猛的態勢席捲而來,它將數位技術、物理技術、生物技術有機融合在一起,可植入技術、3D列印、無人駕駛、區塊鏈等技術變革正在對世界經濟產生深刻影響。這場繼蒸汽技術革命、電力技術革命、信息技術革命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為世界經濟的復甦提供著一種契機和希望。

那麼,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中國如何擁抱新動能?觀察近年中國R&D經費(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可以得到清晰的結論。

2015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上升至2.1%,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居發展中國家前列。

以北京為例,R&D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由2010年的5.82%提高到 2015年的5.95%;上海R&D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逐年攀升,2015年上海達到925億元,佔該市生產總值的比例為3.7%,相當於發達國家水平——透過R&D這個反映國家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可以看到,中國的創新之路走得更加穩健和踏實。

2、「L型走勢」蘊含的「新動能」

【數據】

5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1%,連續三個月位於擴張區間。值得關注的是,高技術製造業和消費品製造業PMI分別為50.8%和51.5%,持續高於製造業總體水平。

今年5月,權威人士在談及中國經濟走勢時指出,「總體L型走勢一兩年不會變」。對此,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指出,「L型」的「一拐」有升級版的特徵。要想實現升級版的中高速增長,創新驅動是一大關鍵詞。

今年以來,在經濟總體放緩的大勢下,各地積極尋找新動能,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升級呈現出新亮點、新氣象。

觀察一季度全國31個省市GDP數據,西藏、重慶、貴州3個省區市該項指標領跑全國,GDP增速分別達到10.7%、10.7%、10.3%。從整體來看,西部12個省份中除雲南外,其餘省份均超過了全國一季度6.7%的GDP增速。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快於東部地區——這背後,不只是增速的提高,更有動力的轉換。

近年來,重慶經濟增速領跑全國,而另一組數據更引人關注:2015年重慶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達到1664億元,同比增速超過150%;今年這十個產業產值有望繼續倍增,2020年預計將實現產值1萬億元。「目前重慶儲備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約790個、總規模約2萬億元,正是基於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良好的發展勢頭,重慶才有了『十三五』期間GDP年均增長將達9%的底氣。」重慶市經信委副主任楊麗瓊說。

觀察中國三個最活躍的經濟圈,「新經濟」正在加速崛起,轉型升級「新地標」正在形成:

天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一極。2015年,天津航空航天、汽車製造、電氣機械等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5.2%、13.2%和11.1%。在天津3600多個「科技小巨人」(年銷售收入在1億元以上、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中,85%以上是新興產業,90%以上是民營企業。

杭州——長三角城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杭州信息經濟增加值增速達到GDP增速的兩倍以上,對GDP的貢獻率超過50%,「網際網路+」催生的新經濟無處不在。今年1月份,杭州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速達到29.9%,拉動出口增速3.7%。

深圳——珠三角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2015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達1.88萬億元,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同時,深圳加快布局生命健康、海洋經濟、航空航天、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等未來產業,更多的「產業巨人」正在誕生。大疆自主研發的小型無人機,引領全球小型無人機的產業方向,為全球產業界矚目……過去5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4%,增加值佔GDP比重由28.2%提高到40%。

3、「供給側改革」

釋放的「新紅利」

【數據】

新經濟、新業態正成為支撐就業的重要力量。1至5月,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到577萬人,完成了全年目標任務的58%。「雙創」繼續發力,目前,全國平均每天新增市場主體4萬戶,1至5月份的增長速度高於推進「雙創」的前兩年。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形成一個令人滿意的動力體系,首先要抓住問題導向的制度供給,這是中國最大潛力之所在。制度供給、制度創新還可以打開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的空間。而科技創新、管理創新也會反過來倒逼制度創新。」賈康指出。

目前,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穩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正在興起。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力量,網上零售、消費升級相關的商品銷售迅猛增長——

7月5日,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15)》顯示,2015年,中國電商網絡零售總額達到3.88萬億元,同比增長33%,電子商務與傳統產業協同發展,已成為促進新經濟發展、帶動創業就業的重要引擎;在農村電商方面,2015年農村網購交易額達到3530億元,同比增長96%——「網際網路+」成為促進就業的重要力量。

今年5月,國務院發布《2016年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工作要點》,今年要再取消50項以上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和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所有行政審批事項都要嚴格按法定時限做到「零超時」。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推進「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的通知》,自今年10月1日起,政府部門將為企業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務。這都將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上破除制約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的體制機制障礙。

專家建議,下一步要進一步利用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工具,通過基金介入、稅收減免、創新券等方式促進新技術快速進入成長期。同時,要著力營造創新驅動的生態環境,打通高校和科研機構科研成果轉化的「高速公路」,建立健全科研人員入股分成機制,使科研成果儘快轉化,讓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加速成長。(記者 馮蕾)

相關焦點

  • 以創新培育壯大首府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12月15日,《廣西日報》刊發中共南寧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理論文章《以創新培育壯大首府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文章展示了近年來南寧市牢牢堅持創新在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紮實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讓創新成為引領首府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力引擎。創新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
  • 2018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比上年增長28.7%
    為動態監測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變動情況,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在《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監測制度》和經濟發展新動能統計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採用定基指數方法,測算了2015~2018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
  • 2019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比上年增長23.4%
    為動態監測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變動情況,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在《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監測制度》和經濟發展新動能統計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採用定基指數方法,測算了2019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並根據最新資料和口徑修訂了2015
  • 「S型曲線」理論 用新動能帶動「新經濟」
    李總理提到管理學、經濟學中的「S型曲線」理論:當舊動能增長乏力的時候,新的動能異軍突起,就能夠支撐起新的發展。新「S型曲線」驅動「新經濟」「S型曲線」理論對於當前我國新舊經濟增長動能轉換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實踐意義。一方面,過去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傳統動能走向「S型曲線」的頂端。
  • 新動能助力中國經濟「升級版」(2020,穩步走向高質量發展④)
    這得益於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決策與艱苦努力,其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聚集的新動能表現格外搶眼,為抵禦疫情衝擊、釋放經濟活力發揮了顯著作用,助推中國經濟穩步邁向「升級版」。  新業態生氣蓬勃  又是一個豐收年,秋糧收購正有序推進。  「今年我家一共收了650噸玉米,鄉親們的收成也很不錯,大家還嘗試了網上銷售,很順利。」
  • 百度CTO王海峰:開源開放是驅動技術創新和加速產業發展的核心動能
    百度CTO、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王海峰出席大會並發表致辭,他表示,開源開放的精神內涵,已不僅是技術開發領域的協作機制,更是驅動技術創新和加速產業發展的核心動能。王海峰認為,首先,開源開放正在加速科研創新。
  • 新動能撐起青海發展新天地
    「十三五」開局,「新動能」成為熱詞之一,備受關注。  新興產業、電子商務、行動支付、共享經濟……快速崛起的新動能,不斷重塑經濟增長格局、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新標誌。  追風逐浪,千帆競發。
  • 經濟日報:用改革「動能」提升創新「勢能」!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無論是增強內生動力還是應對風險挑戰,都對創新這個關鍵因素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要把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製作為堅持創新驅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重要內容;要辯證處理好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的關係,不斷融入全球創新體系;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技術優勢」變為「市場優勢」。 這幾天,有關「嫦娥五號」成功登月取土的圖文刷爆了朋友圈。
  • 讓創新為發展注入新動能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省區域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區塊鏈+」 加出活力新雲南創新是引領雲南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在《建議》中,「建設創新型雲南」也是雲南未來5年濃墨重彩的一章。
  • 新基建,澎湃中國經濟新動能
    ,澎湃中國經濟新動能  新華社記者周琳、龔雯、朱涵  從中央密集部署,到地方積極響應;從企業主動投資,到資本市場熱捧,2020年伊始至今,新基建正式站上風口。  新基建,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其涵蓋但不限於5G、雲計算、數據中心等眾多「新概念」,正「一業帶百業」,助力產業升級、帶動創業就業,為中國經濟增添澎湃新動能。
  • 信用飛邱冠宇:堅持科技創新,為數字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
    信用飛邱冠宇:堅持科技創新,為數字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   信用飛邱冠宇表示,近年來,以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推動下,使得產業數位化、智能化規模不斷擴大,由此為經濟增長釋放新動能
  • 前三季度北京經濟數據發布 猿輔導等創新驅動力量支撐經濟回升向好
    藍鯨教育11月2日訊,昨日,北京電視臺《北京新聞》報導了猿輔導在線教育等創新驅動力量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據報導,近日北京市統計局發布了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經濟運行數據,一至三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1%。全市經濟加快恢復,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其中,在線教育等新經濟是重要驅動力。 前三季度,數位技術與服務業呈現出融合發展態勢,雲辦公、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在線場景日趨豐富。
  • AI驅動數字經濟新動能:2020年首屆琶洲AI高峰論壇即將舉行
    本論壇由政策宣講、主題演講、圓桌論壇等三個部分組成,呈現主題新、學術強、互動性強等特點。旨在聚集行業精英,探究人工智慧、數字經濟領域新知與發展趨勢,連結多方產業資源,提供各方資源交流對接機會,提升琶洲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區域影響力,吸引更多優質資源及合作項目落地,共建廣闊未來!
  • 創新驅動,更大力度發展「研創經濟」
    「十三五」期間,江北新區人口淨增100餘萬;經濟總量淨增1345億元;過江通道、地鐵、快速化道路齊頭並進;高端人才、高端教育醫療資源紛紛過江發展......一座生態宜居的「江北新主城」躍然而生。江北新區正站在全新的起點上開啟新的發展篇章。展望「十四五」,貫徹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還看江北!
  • 科技創新驅動深圳新經濟發展
    報告顯示,深圳成為中國「新經濟第三城」,總計60家深企入選「新經濟企業500強」,僅次於北京(115家)和上海(61家)。長期以來,深圳一直加大力度發展新經濟,在「新經濟500強榜單」中,一大批具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深圳企業紛紛入選,比如先進位造企業代表大疆、瑞聲科技,新能源汽車行業代表比亞迪,新金融業態代表微眾銀行,新消費平臺代表樂信等。
  • 【權威訪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擺在各項規劃任務首位,進行專章部署。
  • 「水美夜經濟 激發新動能」——新長江論壇·2020中國夜間經濟發展...
    11月21日,新長江論壇·2020中國夜間經濟發展峰會在福建南平開幕。本屆峰會以「水美夜經濟 激發新動能」為主題,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長三角與閩江文化帶融合創新發展,探尋夜間經濟與經濟社會建設和城市治理的協同創新發展路徑,擦亮「綠色南平、水美城市、璀璨延平」的綠色發展名片,助推南平融入長江經濟帶,精準對接長三角,賦能文旅融合發展新色彩,譜寫旅遊經濟發展新華章。
  • 中國動力谷,崛起數字新經濟——株洲市發展數字經濟實現動能轉換觀察
    株洲,一場國家級賽事、一場高端峰會,激發中國動力谷數字經濟的澎湃動能。 12月14日,2020年全國工業APP和信息消費大賽暨數字經濟產業峰會在株洲舉行。 全國工業APP和全國信息消費大賽由國家工信部於2018年發起,前兩屆分別在上海、天津舉辦。 本屆大賽由國家工信部、湖南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湖南省工信廳、株洲市人民政府承辦。
  • 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面對日趨激烈的科技競爭和不斷湧現的創新趨勢,蘇州工業園區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強化創新策源、拔高產業地標、完善要素保障,驅動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高質量發展「提速增效」。  創新策源「再升級」 夯實基礎研究「支撐力」  科技創新全鏈條中,基礎研究是源頭和基石。我國面臨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源在於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研究亟待加強。
  • 百度CTO王海峰:開源開放是驅動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核心動能
    眾多行業專家、知名學者、開源領袖出席峰會,共同探討產業共進、人才共育以及開源共建,多重舉措推動國家AI技術發展,助力產業智能化升級。「開源開放已經成為驅動技術創新和加速產業發展的核心動能。」百度首席技術官、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王海峰在致辭中表示,「開源開放對人類社會過去幾百年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讓我們可以更快追蹤到最新的技術進展,並將改進意見以及創新思想迅速進行反饋,形成一個正循環,進一步推動科技的創新迭代。當下,中國開源力量正在影響全球的科技創新。同時,在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慧發展浪潮中,產業界已經成為驅動開源開放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