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元帝的皇帝老師周堪,他是如何被整垮的,又經歷了怎樣的失敗

2021-01-09 不能說的文化

作為昔日的太子少傅,周堪在他的學生漢元帝劉奭的心中佔有非常重的分量。然而與昔日的同僚蕭望之一樣,在已經得罪宦官石顯的情況下想要做到全身而退、東山再起,卻是萬萬不能。

這不眼見著他被皇帝學生又重新啟用任命為光祿勳後,石顯立即行動起來,發動朝堂之上一切可以動用的政治資源,務必將這隻已經失勢的死老虎徹底打倒批臭。

那麼中書令石顯是如何對這位皇帝的老師下手的,又會有哪些朝臣見風使舵對周老師落盡下石呢,周老師最後的命運又會是怎樣的,我們趕緊去看一看。

01朝臣附逆,攻擊周堪。

就在漢元帝懷著對老師無比的愧疚之情再次將周堪啟用,提拔為光祿勳之後。看見周堪這隻死老虎竟然又要起來咬人,中書令石顯不幹了。

在他明裡暗裡的授意下一大群政治嗅覺靈敏的朝臣紛紛排炮般的向皇帝上書,對這位周老師大加撻伐。看著自己面前堆積如山抨擊老師的奏報,漢元帝劉奭陷入到深深的痛苦之中。

在翻到一份奏章後,劉奭突然憤怒地將其狠狠地扔到地上。原來這是前司隸校尉諸葛豐的一份上書。他在這份上書中狠狠地抨擊了皇帝的老師周堪以及周老師的學生、張騫的孫子張猛。

要說起這個諸葛豐在長安城內也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身為主管首都治安的司隸校尉,他執法嚴苛、剛正廉潔,曾數次對豪強權貴進行打擊,因此才遭到了報復丟了官職,被貶為城門校尉。

02龍顏震怒,親自下詔

這個諸葛豐,人雖然遭到了貶斥,可脾氣卻是依舊沒改,遇上看不慣的人和事就要上書指斥一番。這封剛剛被皇帝扔出去的奏章就是他對周堪、張猛的抨擊控告。

看見連一個城門校尉都要上書對自己的老師橫挑鼻子豎挑眼,劉奭憤怒了,他決定親自上陣給周老師討個公道。

於是下詔指責諸葛豐說道:「原司隸校尉、現城門校尉諸葛豐虛偽狡詐,以前見到周堪、張猛深受寵信身居高位,就到處說這二人的好話,生怕別人不知道。

現在眼見不少愚昧無知的人都在指責他們,就趁風吃屁也上書污衊他們有不臣之舉。如果真像他說的那樣,他為什麼不早點上奏檢舉揭發,可見是個見風使舵的陰險小人。」

」他在當司隸校尉的時候就不順應時令、不遵守律令,為人殘暴虐待百姓,這一筆筆小黑帳我都記得呢。我看他還算是個人才這才沒有將他送交有關部門懲處,只是貶為城門校尉希望他能痛改前非。

不想他卻變本加厲惡毒攻擊當朝重臣,寄希望於政治投機獲得好處,像他這樣的人竟然曾經治理過首都地區的治安多年,想想就讓人感到心驚,真不到會有多少冤魂慘死在他的手上。」

」本來應該把他鎖拿下獄從重治罪,但看在他畢竟為國家效過力的份上,又念他年老體衰,就不再處罰他了。

不過他這一大把年紀也是改造不好了,城門校尉的官也就不要再當了,滾回家做個好老百姓吧。」

03平息物議,被貶出京

同時為了應付一下朝廷上對周堪排山倒海的輿論攻擊,漢元帝不得不再次下詔說:「諸葛豐在他的奏章裡攻擊周堪、張猛的話全都是一派胡言,但是現在物議洶洶為了照顧大家的情緒。

恢復朝廷裡正常的統治秩序,我決定任命周堪為河東郡太守,任命張猛為槐裡縣縣令。從此以後不論是誰,要是再敢妄自上書談論他兩人的罪行,我就先談論一下他的罪行。」

04召回京城,為時已晚

就在將周老師貶出京城後沒幾年,天空中再次出現了日食,這一下被漢元帝抓住了話把。

他把滿朝大臣都給提留起來,大聲地斥責道:「當初你們賭咒發誓說上天降下災禍都是因為周堪、張猛的緣故,弄那個的自己一個個都跟天文學家似的。現在人家都被趕出京城好幾年了,又出現了日食,該不會還要栽到他們的頭上吧!」

看到滿朝文武跪倒在地說不出話來,漢元帝趁機下令將兩人再次調回長安,任命周堪擔任光祿大夫,任命張猛當太中大夫、給事中。

但這個時候的周堪的年紀已經很大了,又經過這麼多年朝廷裡是是非非的打擊,身體變得很差,甚至說不出話來,就在調回長安後不久就病逝了。至此,漢元帝最終連他的最後一位老師也沒能保住。

縱觀太子少傅周堪被不斷攻擊最終被迫排擠出朝堂的經過,令人感到十分的費解。似乎在當時整個朝廷官員不分派系、不論人品高低都在攻擊詆毀周堪等人。

司馬光在他的《資治通鑑》裡把這歸咎於是滿朝大臣畏懼宦官石顯的權勢,希圖投其所好,對他進行政治攀附所致。

但細究起來卻會發現事情恐怕不像司馬公所言那麼簡單,在當時石顯雖為中書令掌管機要,但還不像後來的東漢時期宦官專權那樣不可一世。把滿朝文武對周堪的攻擊解釋為是對石顯得攀附是有些言過其實的。

總結:

其更加真實的原因可能就在於蕭望之、周堪自身,當初他們得勢之時,口含天憲對當朝大臣動輒以儒家典籍為武器橫加指責,可能早就引起大家的公怒。

現在見他們政治上失勢不趁機對他們大加撻伐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因此可以這麼說,蕭望之的自殺、周堪的被攻擊貶斥都是他們咎由自取的結果,怨不得別人。

相關焦點

  • 漢元帝劉奭:真作為還是昏庸無道?
    要想了解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說一說當時的皇帝漢元帝劉奭了。漢元帝畫像屢次遭人陷害,所幸無大礙漢元帝劉奭,漢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漢宣帝劉詢與皇后許平君的兒子。元帝是宣帝在民間所生的兒子,元帝出生不久,宣帝劉病已便被霍光等人迎立宮中成為皇帝,然不久之後皇后許平君便被霍光的妻子毒死,劉奭成了沒媽的孩子。地節三年(前67年),劉奭被立為皇太子。
  • 漢元帝不適合當皇帝,為何漢宣帝多次天人交戰後,任用劉奭為帝
    漢元帝劉奭,一個柔柔弱弱的皇帝,一個將儒家推向高潮的帝王…… 漢宣帝劉病已在位時,就已發現這個太子繼承帝國的意志,必將走向下坡路。作為中興之君的漢宣帝,心中早已知道這個兒子不適合,多次準備廢除劉奭時,都止住了。
  • 漢元帝登基後西漢國力達到極盛,為何後世對其卻評價很差
    但是在實際的生活當中,漢元帝卻是一個優柔寡斷,不能駕馭局勢,缺乏主見的一個人。漢宣帝彌留之際,給漢元帝安排了史高、蕭望之、周堪三人輔政。 漢元帝原本讓蕭望之推行仁政,沒有想到蕭望之卻招致弘恭、石顯等人的嫉妒,於是聯合史高、許章兩姓外戚聯手,共同對付蕭望之,只用了兩個回合,就將蕭望之逼死。蕭望之的死,漢元帝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面對後宮佳麗三千,漢元帝如何挑選妃子的
    在中國古代,皇帝的妃子眾多,哪時不像現在有照片,有電腦打開一看這個人的相貌、年令就能馬上知道。哪麼古代皇帝如何看到這些妃子的容貌,快速選擇妃子的呢?漢元帝時後宮佳麗眾多,不可能見到每一個妃子,於是他通過畫工給每個妃子畫像,把畫工畫好的畫像掛在元帝面前元帝喜歡哪個畫像,就挑選召見這個畫像的妃子。
  • 漢元帝:壞人當道的社會,好人沒有好報|資治通鑑
    漢元帝:壞人當道的社會,好人沒有好報 | 資治通鑑圖 | 上林圖卷今天我們繼續來講石顯的故事。石顯的人生經歷,是那個時代的整個縮影。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獨斷專權的奸臣,是如何把整個社會給搞亂的。我們也能夠看到,在這樣一個時代裡面,好人是如何被陷害,而那些阿諛奉承,勾結朋黨的人,是如何上位的。
  • 漢元帝時期,儒家徹底實現了其文治理想,為何大漢帝國卻走向衰落
    漢元帝但是也正是從漢元帝時期,大漢帝國開始走向衰落。那麼儒家上臺後做了什麼?所以在漢元帝之前,大漢歷代皇帝,都是執行徙陵等強硬制度,將這些地方勢力遷移到關中監管。並且還任用酷吏,定期對地方豪強勢力進行收割,使其難以做大,漢武帝時期,殺戮豪強的多少,甚至成為政府地方官的政績之一。所以,在漢元帝以前,中樞朝廷的權威無人敢冒犯,地方勢力根本無法與中央對抗。
  • 漢元帝傅昭儀:極品綠茶,一朝四太后,30年後殘殺情敵馮昭儀洩恨
    歷史的真相如何,誰也不知道。 綠茶屬性再度隱而不發:培養兒子爭寵,差點搶了劉驁的太子之位漢元帝劉奭對傅氏內心的真實想法一無所知,馮氏雖然上位,但傅氏的恩寵也未因此消逝。傅氏對兒子劉康的教育非常上心,把劉康培養得多才多藝,給人為人謙虛且好學的形象,相反太子劉驁則名聲越來越臭。
  • 漢朝皇帝與小菊花們(下):宮中套路深,我要回農村|文史宴
    漢宣帝死前給漢元帝留下一筆政治遺產,他讓外戚史高、太子的老師蕭望之和周堪一起輔佐新皇帝。本來外戚、宗室和以儒生為主的大臣相互制衡,皇帝端坐朝中就好,但是漢元帝駕馭時局和群臣的能力遠遜於他爹。於是宦官勢力摻了一腳進來,朝局的平衡被逐漸打破了。
  • 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家喻戶曉,他最終結局如何?老師不敢告訴你真相
    每個人都有懶惰的一面,如何才能克服讀書的惰性呢?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拿古代名人的經歷,教育學生學習這些人的精神,比如孫敬「頭懸梁」的例子,以及蘇秦「錐刺股」的決心,無時無刻不激勵世人奮發向上。另外,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也稱得上家喻戶曉,可以說無人不曉,那麼匡衡最終結局如何?老師都不敢告訴你。
  • 小皇帝不足為奇,居然還有小皇后?
    小皇帝不足為奇,居然還有小皇后?大家都知道,在歷史上皇帝的位子不做到去世是不會傳位給下一代的。就導致了很多問題,孩子們都長大了還好說,有的皇帝走的早,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兒子還沒成年呢,就當皇帝了。所以小皇帝是很常見的,但是你們聽說過小皇后嗎?
  • 古代同名的兩位女子,一個嫁了三位皇帝,一個生了三位皇帝
    相信很多人遇到過跟自己同名的情況,而在古代也有兩位女子同名,她們都是當時最榮耀的女子,雖然兩個人同名但是卻遭遇到了不同的境遇,最終獲得了不一樣的結局,一個嫁了三位皇帝,另一個則是生了三個皇帝。因為秀女入選的比較多,漢元帝並沒有時間去一一見面,於是就找了個畫師為她們作畫然後供自己挑選,遇到合適的就收入宮中,在畫師來畫秀女的時候其他人都給了畫師一些賄賂,想要得到一次機會面見皇帝,但是王昭君卻沒有這樣做,於是入宮多年了王昭君一次都沒能見到皇帝,因為畫師在作畫的時候給她的臉上點了很多痣,並且故意將她的畫放在最後。
  • 匡衡幼時鑿壁偷光,長大後怎樣了?難怪老師沒告訴你他的下場
    但奇怪的是,大家都似乎只對少年時的匡衡耳熟能詳,而對他成功逆襲之後的故事,卻少有人問津。今天,我們就來捋一捋這些教科書之#匡衡#外的故事。年輕時的匡衡,雖飽讀詩書,卻對當時的科舉考試制度不甚了了,乃至屢考不中。不向命運低頭的匡衡,屢試屢敗,屢敗屢試,終於在第九次考試後榜上有名。
  • 老師一般不會告訴學生
    中國古代歷史上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和最高擁護者,皇帝通過命令以及權力的實施,來管轄整個國家。不過,在以皇帝為最高首腦的政治制度下,同樣需要大批官員和人才的存在。為了能夠更好的選拔官員,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有一定的選官制度。
  • 長安城風波,王昭君出塞,漢元帝怒殺毛延壽,是真是假?
    「昭君出塞」的故事家喻戶曉,但當年的長安城風波真相到底是如何?其實,畫師毛延壽不該為王昭君出塞而背鍋,然而世人大多誤會他了。且聽真假歷史回聲道來:那麼,正史上到底是怎樣記載的?它最早見於《漢書·元帝紀》和《匈奴傳》。大致意思如下:西漢竟寧元年,元帝以宮人王嬙賜呼韓耶單于為閼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韓耶死,從成帝敕令,復為後單于閼氏。與匈奴和親,我們要知道,這並不是屈辱求和。千萬不要陷入思想誤區,就是覺得漢朝打不贏匈奴了,漢元帝只能和親了。
  • 劉邦之後漢朝出現了二十多個皇帝,出現的順序是怎樣的?
    兩漢共有20餘位皇帝,分別是西漢的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廢帝海昏侯劉賀、漢宣帝劉詢、漢元帝劉奭、漢成帝劉驁、漢哀帝劉欣、漢平帝劉衎、孺子嬰;東漢的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漢和帝劉肇、漢殤帝劉隆
  • 古時候皇帝的生理啟蒙「女官」,教完皇帝之後,最後結局如何
    現在我們在這個年齡還是一個孩子,但是在古時候卻要成家立業了,特別是那些皇室家族,她們結婚相對來說會更早,而皇上結婚也是一個國家的大事,那麼古時候皇帝是如何了解這些知識的呢?那麼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來講解一下。
  • 此人是皇帝老師 慈禧卻罵為此獠 還說不殺是便宜了他
    在清朝,當皇帝的老師,是有很多好處的。比如嘉慶朝的朱珪、鹹豐朝的杜受田等,都是因為當過皇帝的授業老師,一時極盡榮寵。在這之中,有一位比較特別的帝師,叫做翁同龢。之所以說翁同龢特別,第一是因為他們家是父子帝師,其父翁心存當過上書房總師傅,而他自己也是皇帝老師;第二是因為翁同龢是兩代帝師,既教育過同治皇帝,也訓導過光緒皇帝。
  • 匡衡鑿牆偷光人盡皆知,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在長大之後做了什麼
    要通過嚴格的選拔和考試,我們需要有過硬的知識水平,而很多貧困人口沒有辦法學習,只有有錢人才有能力僱老師和買書,他們不必忙於生活,只需專注於學習。那些窮人不僅買不起書,連連的油都不夠點燈,還要每天忙活一輩子,更不用說請老師上課了,他們唯一的時間就是等到太陽下山才有一點時間閱讀和學習,但此時已經天黑了,所以學習起來會非常困難。所以有匡衡的孩子出生在貧困家庭,只有通過這種方式讀書和讀書。
  • 如何評價清朝鹹豐皇帝?
    《火燒圓明園》中鹹豐皇帝劇照道光皇帝在人生暮年,曾經為皇儲一事,猶豫不決。在他心目中有兩個人選: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論才能,老四不如老六;論內斂,老六差了點。但是,奕詝有個好老師暗中支持他,這位老師就是上書房總師傅、工部尚書杜受田。他經常教導四阿哥,如何在道光面前表現忠孝,以此獲得恩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