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昔日的太子少傅,周堪在他的學生漢元帝劉奭的心中佔有非常重的分量。然而與昔日的同僚蕭望之一樣,在已經得罪宦官石顯的情況下想要做到全身而退、東山再起,卻是萬萬不能。
這不眼見著他被皇帝學生又重新啟用任命為光祿勳後,石顯立即行動起來,發動朝堂之上一切可以動用的政治資源,務必將這隻已經失勢的死老虎徹底打倒批臭。
那麼中書令石顯是如何對這位皇帝的老師下手的,又會有哪些朝臣見風使舵對周老師落盡下石呢,周老師最後的命運又會是怎樣的,我們趕緊去看一看。
01朝臣附逆,攻擊周堪。
就在漢元帝懷著對老師無比的愧疚之情再次將周堪啟用,提拔為光祿勳之後。看見周堪這隻死老虎竟然又要起來咬人,中書令石顯不幹了。
在他明裡暗裡的授意下一大群政治嗅覺靈敏的朝臣紛紛排炮般的向皇帝上書,對這位周老師大加撻伐。看著自己面前堆積如山抨擊老師的奏報,漢元帝劉奭陷入到深深的痛苦之中。
在翻到一份奏章後,劉奭突然憤怒地將其狠狠地扔到地上。原來這是前司隸校尉諸葛豐的一份上書。他在這份上書中狠狠地抨擊了皇帝的老師周堪以及周老師的學生、張騫的孫子張猛。
要說起這個諸葛豐在長安城內也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身為主管首都治安的司隸校尉,他執法嚴苛、剛正廉潔,曾數次對豪強權貴進行打擊,因此才遭到了報復丟了官職,被貶為城門校尉。
02龍顏震怒,親自下詔
這個諸葛豐,人雖然遭到了貶斥,可脾氣卻是依舊沒改,遇上看不慣的人和事就要上書指斥一番。這封剛剛被皇帝扔出去的奏章就是他對周堪、張猛的抨擊控告。
看見連一個城門校尉都要上書對自己的老師橫挑鼻子豎挑眼,劉奭憤怒了,他決定親自上陣給周老師討個公道。
於是下詔指責諸葛豐說道:「原司隸校尉、現城門校尉諸葛豐虛偽狡詐,以前見到周堪、張猛深受寵信身居高位,就到處說這二人的好話,生怕別人不知道。
現在眼見不少愚昧無知的人都在指責他們,就趁風吃屁也上書污衊他們有不臣之舉。如果真像他說的那樣,他為什麼不早點上奏檢舉揭發,可見是個見風使舵的陰險小人。」
」他在當司隸校尉的時候就不順應時令、不遵守律令,為人殘暴虐待百姓,這一筆筆小黑帳我都記得呢。我看他還算是個人才這才沒有將他送交有關部門懲處,只是貶為城門校尉希望他能痛改前非。
不想他卻變本加厲惡毒攻擊當朝重臣,寄希望於政治投機獲得好處,像他這樣的人竟然曾經治理過首都地區的治安多年,想想就讓人感到心驚,真不到會有多少冤魂慘死在他的手上。」
」本來應該把他鎖拿下獄從重治罪,但看在他畢竟為國家效過力的份上,又念他年老體衰,就不再處罰他了。
不過他這一大把年紀也是改造不好了,城門校尉的官也就不要再當了,滾回家做個好老百姓吧。」
03平息物議,被貶出京
同時為了應付一下朝廷上對周堪排山倒海的輿論攻擊,漢元帝不得不再次下詔說:「諸葛豐在他的奏章裡攻擊周堪、張猛的話全都是一派胡言,但是現在物議洶洶為了照顧大家的情緒。
恢復朝廷裡正常的統治秩序,我決定任命周堪為河東郡太守,任命張猛為槐裡縣縣令。從此以後不論是誰,要是再敢妄自上書談論他兩人的罪行,我就先談論一下他的罪行。」
04召回京城,為時已晚
就在將周老師貶出京城後沒幾年,天空中再次出現了日食,這一下被漢元帝抓住了話把。
他把滿朝大臣都給提留起來,大聲地斥責道:「當初你們賭咒發誓說上天降下災禍都是因為周堪、張猛的緣故,弄那個的自己一個個都跟天文學家似的。現在人家都被趕出京城好幾年了,又出現了日食,該不會還要栽到他們的頭上吧!」
看到滿朝文武跪倒在地說不出話來,漢元帝趁機下令將兩人再次調回長安,任命周堪擔任光祿大夫,任命張猛當太中大夫、給事中。
但這個時候的周堪的年紀已經很大了,又經過這麼多年朝廷裡是是非非的打擊,身體變得很差,甚至說不出話來,就在調回長安後不久就病逝了。至此,漢元帝最終連他的最後一位老師也沒能保住。
縱觀太子少傅周堪被不斷攻擊最終被迫排擠出朝堂的經過,令人感到十分的費解。似乎在當時整個朝廷官員不分派系、不論人品高低都在攻擊詆毀周堪等人。
司馬光在他的《資治通鑑》裡把這歸咎於是滿朝大臣畏懼宦官石顯的權勢,希圖投其所好,對他進行政治攀附所致。
但細究起來卻會發現事情恐怕不像司馬公所言那麼簡單,在當時石顯雖為中書令掌管機要,但還不像後來的東漢時期宦官專權那樣不可一世。把滿朝文武對周堪的攻擊解釋為是對石顯得攀附是有些言過其實的。
總結:
其更加真實的原因可能就在於蕭望之、周堪自身,當初他們得勢之時,口含天憲對當朝大臣動輒以儒家典籍為武器橫加指責,可能早就引起大家的公怒。
現在見他們政治上失勢不趁機對他們大加撻伐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因此可以這麼說,蕭望之的自殺、周堪的被攻擊貶斥都是他們咎由自取的結果,怨不得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