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鄰居是一個老師,教書已經有十幾年了。有次我和他聊天,我就問他:在你教書的這些年中,班上的孩子,智力差距大不大?
他笑了笑說:99.9%的中國孩子,智力都差不多,只有極少數孩子的智力,遠遠低於全班平均數,也只有極少數的孩子智力遠高於其他孩子。
他給我講起了自己的故事,那是他剛剛教書的第三年,任班主任,教小學三年級數學。為了了解學生的情況,大概花了半年多的時間,去了班裡所有學生家裡,做了家訪。
等家訪做到一多半的時候,他發現,班級裡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家庭,父母很少打罵孩子,父母也不會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不好,而責罵孩子。
開始還以為是一種特殊現象,為了驗證這個是不是普遍現象。他就經常找機會和學生聊天,問問父母在家裡會不會打罵你?如果考不好,會不會挨揍?
還怕學生說謊,就在幾個家裡離得比較近的同學之間,相互打聽,看看是否撒謊。
得到的結果是,90%以上學習好的學生家長很少打罵他們。
還有一個結論是,男孩受到的打罵,普遍多於女孩,這可能和男孩比較調皮有關吧。
到了五年級下學期的時候,班裡有個學習不錯的學生,成績開始下滑,開始他沒太在意,覺得只是正常的波動,到六年級第一學期其中考試,這段時間,學生的成績大起大落。
把幾次考試的成績平均分一算,比以前差了好大一截。
於是,找學生談,看看到底是發生了什麼,可是學生低著頭,很少說話。看來在學生這兒得不到什麼有用的信息了,他就和孩子的父親打了電話,約時間做家訪。
一到學生家裡一看,家裡已經和他以前來做家訪時,大不相同了,很凌亂。
和學生的父親一聊天才發現,原來學生的父母離婚了,孩子和父親一起生活。
自從離婚後父親很少過問孩子的事。
家訪回來後,就找機會和多學生接觸,關心他,時間一長,學生終於把自己的心裡話講出來了。
原來父母離婚後,母親就去了其他城市,和孩子的交流就很少。父親剛開始只是一個人抽菸,後來慢慢的會喝酒了。
有一次,孩子做完作業,就去找父親,說自己的練習本用完了,讓父親給買一些。
哪知道等來的,卻是父親的一頓打罵。
從哪兒以後,他回家都像小貓一樣,儘量不發出一點聲音,也再也不敢主動找父親了,夜裡還經常做噩夢。
父親,常常回家後,就抽菸,喝酒,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然後,把孩子叫出來,一通罵,有時候還動手打。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學習開始慢慢的開始下滑。
再後來,就經常上課發呆、走神,變得不說話了。
老師回憶說:我花了好大的勁,也沒有再把孩子給拉回來,最後,孩子也只上了一個很差的中學。
這個故事給我的觸動很大,非常惋惜這個孩子,好好兒的就這樣被父親給毀了。
那麼,父母的誇獎和打罵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這讓我想起了心理學裡面的羅森塔爾效應。意思是說:如果你對一些人賦予強烈的期待,這份期待就會奏效。
尤其是孩子,如果父母經常打罵孩子,就是對孩子進行一種非常糟糕的期待,長此以往,這個孩子就被毀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說,父母打罵我可能是我犯了錯,做的不夠好。我這麼糟糕,這麼差勁,我不配得到他們的愛。
慢慢的孩子就會變得自卑、內向、注意力不集中,時間長了有的可能會得抑鬱症。還有的在家裡是個好孩子,到學校就變成了班裡調皮搗蛋的那個了。
其實,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可能他們是以這樣的方式,來獲取老師的關注和愛,他們沒有別的更好的方式了。
有人說,每一個剛來到世界的嬰兒,都是天使,可為什麼有的孩子慢慢的就變了呢?
父母對孩子的說的每一句話,都在改變他,孩子最終的命運,也會被父母的言行所左右。
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就對他說什麼樣的話,
因為孩子信任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