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有腔調
公眾號ID:shanghaistyle021
上海的小資精緻,有一部分就藏在暖熱的咖啡濃香裡。
上海人愛吃咖啡,即便是在文革時期,上海依舊供應著咖啡。不論動蕩繁華,上海終歸有上海的從容和講究。
和著每一口醇厚的滋味,生活的苦惱,行程的疲累,會被溫柔包裹。
上海人了解西餐大多始於德大,但只有早起的老克勒才知道,德大的清晨,適合來「吃一吃」咖啡。
厚重的旋轉木門分割出兩個世界——門外是熙熙攘攘的南京西路,門內是經年未變的咖啡醇香。
德大的咖啡是現煮的,老克勒們稱其為「小壺咖啡」,小壺二字用滬語念來格外有味道。
在德大喝咖啡也沒有什麼講究,不加糖不加奶或者加奶不加糖,甚至還有帶著大餅油條就著咖啡吃早餐的。
餐廳地址是有著百年歷史的申報館舊址,申報停刊後報社大樓被轉給解放日報社使用,現在則被改裝為一家西餐廳,集咖啡廳、西餐與酒吧於一體。
The press的名稱既是取自咖啡基底「espresso 」的「press」之意,更是有對古老《申報》的緬懷與致敬。
內部的裝修在保留過去的老上海風格基礎上也進行了改造,穹頂的浮雕,黑灰色的馬賽克地磚,視覺上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有種恰到好處的舒服。
走過陳舊的樓梯來到二樓,就是咖啡區,樓梯口的玻璃窗內是裝裱的《申報》報紙,老闆還將「申報館」三字拓印在二樓中廳。
二樓的書架、天窗、陽光,與咖啡相得益彰,讓人忍不住想起舊時的上海。
凱司令算是是最著名的老上海咖啡廳之一。對於想找尋老上海感覺的人,來這裡喝杯咖啡絕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點一杯咖啡,側倚在座椅上,看著老式的花園洋房頂的結構,緩慢轉動的古銅色吊扇,在歐式籠燈昏黃的暖光下,恍惚間好似回到了幾十年前。
這是家幾乎零差評的創意咖啡店,不足十平方,卻有著讓人嘗不完的新鮮感。
沒有美式拿鐵、每季只推6個單品,OPS CAFE以創意咖啡聞名,在冠軍、亞軍咖啡師的精細調製下,「零差評」絕不是空口無憑。
開業至今,OPS始終堅持一個季節換一次菜單,每個季節都能喝到與四季相對應的特調咖啡。尤其1-5號,每一款都是唯一的。
今年最愛是「KYASHIKI」,2020的夏季限定2號,衣索比亞的水洗咖啡+青梅威士忌+白柚汁,入口,茉莉與柚子的香氣一併迸發,帶點梅子的酸甜,完美的夏日清新感。
永康路和襄陽路交叉的十字路口,街角的咖啡小館EAU CAFE,有種遺世獨立的錯覺。
簡約休閒的布局風格,大地色系的背景和木質家具使人放鬆且自在。大概是地理位置絕佳的緣故,店內常是滿客的狀態,氛圍熱烈,卻絲毫不影響面對面交談。
店內除了供應咖啡之外,菠蘿香茅氣泡水和桃子氣泡水也可供選擇。甜品味道甜而不膩,搭配咖啡口感剛剛好。
相比永嘉路永康路,南昌路顯得更為幽靜,濃鬱的生活氣息是慵懶午後的標配,在這樣的環境下,到UMAH喝一杯咖啡,感覺什麼煩惱都會煙消雲散。
UMAH對初入坑的新手異常友好,烘焙程度不同豆子有著明顯的口感區別。店裡有三款意式豆可以選,淺中深,都是拼配。
不同烘焙度的豆子,咖啡師都把它們的特色呈現出來,對比著喝尤其明顯。
Dirty是店裡的招牌,可以加黑糖或巧克力,大口喝,冰牛奶和熱咖啡的交融,口感美妙。
言一應該是上海最能讓人放鬆的咖啡館,店面很低調,徹底融入整個老街區,成了區民區的一部分。
就算第一次來這喝咖啡,操著廣普的咖啡師也會耐心溫和的幫你挑一款想喝的豆子。
第一次喝是被初釀圈了粉,初釀的風味很與眾不同,做成冰美式,柔和圓潤,有明顯的米香,美式香氣足,並不是酒釀的口感,更像是豆子微微發酵過的味道,喝完會有回甘,驚喜。
手衝的水準也很高,風味表現得很清晰。
最喜歡埃塞和肯亞的拼配,風味集中在前段,酸質乾淨,入口有茉莉花茶的神韻,讓人忍不住想把鼻子埋在杯子裡聞,放涼後,酸酸甜甜,充滿了小番茄的氣息。
永嘉路上的 「麵包、咖啡、好天氣」,給人治癒感的日系小清新咖啡店。
日式風格的雙層小店,奶油綠牆面+木質門框+暖黃色燈光,清新溫暖,店裡的空間雖然狹小,但細節設計卻絲毫不馬虎。
吧檯前除了菜單和各種咖啡器具,還有各種插畫師周邊和貼紙胸針售賣。印有手繪海報圖案的外賣杯格外吸引人,上照就是大片~
夏天最適合的就是點上一杯瑰夏果皮茶,雖然名字叫茶,卻是杯貨真價實的咖啡,咖啡紅果的果皮和果肉曬乾、烘焙,飲用前一晚冷泡,飲用時再加湯力水、檸檬片、薄荷葉,酸甜,解暑!
找一個咖啡館,過一個悠悠哉哉的夏日午後吧。
吃吃咖啡吧
來源:上海有腔調
公眾號ID:shanghaistyle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