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敘述:
老師好,我的兒子剛過完五歲的生日,給他點燃生日蛋糕上蠟燭的時候我也暗暗許下了一個心願,希望孩子膽子更大一些,再勇敢一些。兒子長得很白淨,說話慢條斯理的特別斯文,總的來說挺乖,畫畫也好,就是膽子太小,關鍵是他很敏感,做什麼都怕出差錯,怕被批評,很追求完美。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有時一緊張畫反倒畫得不好了,有時會把畫畫得很小很亂,他自己就更緊張了,捂著畫不給老師看,還一邊掉眼淚。我去接他時老師告訴了我。我問他:你可以畫得更好的,這次是為什麼呢?他這樣回答:壯壯今天先畫完的,老師誇壯壯畫得真棒,我就害怕我自己畫得不好,怕畫得不好老師批評我,所以我就畫成這樣了。原來孩子受到了別人的影響,我不希望他這麼敏感怕失敗,希望他能專心畫自己的畫。兒子很喜歡安靜,不喜歡吵鬧,有時做活動老
師提問題讓他回答,他的聲音很小,我問他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兒子說是因為別的小朋友太吵,他怕老師聽不到他的聲音,所以就更小了。孩子天性靦腆,而我又是個急性子,是不是受我的影響孩子才越來越膽小怕失敗的呢?兒子一直是我帶,很依賴媽媽,但有時似乎並不是很信任我,有什麼心裡話好像總是猶豫不決,有選擇地跟我說,是不是因為我幹什麼事情總催他,(尤其是畫畫的事情我特別上心,每次都特別關注,他不用心畫的時候我有時會表現得很失望)才使孩子又追求完美又怕失敗?我該怎麼調節孩子的個性呢?
解讀:
能看出這個男孩子偏內向,內向的孩子往往對他人及環境的覺知很敏感,不喜歡表達,更富於理解力,不管理解正確與否,他們都會有自己清晰的感受和判斷,並且根據這些感受和自己的判斷來反饋環境和他人,哪怕是錯覺和幻覺他們都會堅持下去,很不容易改變。比如他就是認為老師為了誇獎壯壯,他就是不行了,他的思維很執拗地停留在老師的誇獎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別人好的,他就不行了。同時,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如果自己做得不好,他會長久地不能原諒自己,處於深深的自責和反省中。但這樣的孩子如果有什麼不對,別人去數落他,哪怕只是很淺程度的批評,他都會感受到很不能接受,有時會顯得很執拗不開通;如果父母數落他,尤其是這位母親說她性子急,經常催孩子,孩子自然就會表現出既依賴媽媽又不完全信任媽媽。
內向的孩子普遍自尊心都很強,思慮較為深刻,往往做事很有自己獨特的章法,較有成效,他們更善於謀劃和設計,也有很強的期待,但實際行動時總顯得力不從心,事後,失去了良好的機會又很追悔莫及。這種內在的壓抑和行動上屢次三番的挫敗感,使他們更加不自信,膽怯而敏感。因此,父母要更細膩地感受內向孩子的各種喜歡厭惡的事物和情形,不斷與孩子進行深入細緻的心理交流,慢慢引導孩子在成長中更靈活更會變通。
雖然內向的孩子相對來說更有自己的主意,但畢竟是孩子,他們對於成年人的態度十分敏感,所以還是比較容易受外界的影響。當他們對自己的成就目標比如畫畫和回答老師提問有獨特的感受和期待時,他們也受著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老師誇了別的孩子畫得好,或者周圍環境又嘈雜的聲音時,這種壓力使得他敏感而壓抑的內心發生「地震」,產生焦慮,孩子就很難把心思收回到對自己的成就的期待上,而他此後最關注的是尋找失敗的理由,好對自己的失敗有個交代,而沒有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全神貫注地解決問題上面。父母要密切關注的是激發孩子行動的魄力及轉變他的執著地悲觀心態。
引導:
對於內向、敏感、膽怯又害怕失敗的孩子,建議父母儘量淡化對孩子做某件事情的結果的關注,而是強化對這件事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的關注。內向敏感的孩子的特點是需要被關注的不是畫得好不好,問題回答得好不好,而是畫面裡到底想表達什麼意義,並發現他用心的地方,同時提出期待。比如看孩子的一幅作品,可以這樣評價:「你在畫燦爛陽光下的大海啊,這個想法本身就很美好。嗯,顏色沒有塗到海豚身體的外面,但裡面的空白似乎還有一點多,再塗滿一點就更好了。不過你第一次就能畫成這樣已經不錯了,下一次一定會畫得更好。」再有,「如果周圍沒有那麼大的聲音時,你想怎麼回答老師的問題呢?……還是有自己的獨特性,下次你就這麼說,大聲一些老師就能聽見了。」家長沒有必要事事都要表揚,如果想鼓勵孩子,應客觀、具體地評價孩子哪裡做得好,並告訴孩子哪裡還需要改進。而不是簡單盲目地來一句:「嗯,真棒!」如果孩子沒做成功整件事,父母可以具體肯定孩子做得好的一個環節,並巧妙地暗示其問題所在,幫助其找到解決辦法。
對孩子關注點和專注力需要不斷地引導,才能讓孩子遠離對一些幹擾因素的注意。建議父母經常和孩子一起讀百科知識和故事,然後不斷提出相關的一些問題讓孩子回答,經常思考的孩子就習慣把關注點集中在成人提出的問題上。孩子關注自己的畫也關注老師對其他同學的表揚,孩子關注周圍的聲音也關注老師提出的問題,因此注意力就容易分散,這是因為不夠專注。因此,要經常和孩子一起專注地做手工,做小實驗,做邏輯遊戲。
孩子本身氣質類型就比較敏感,敏感的孩子並不都迴避挑戰,有的孩子越敏感越好奇就越想探索,而這個孩子又加上膽怯,也較為軟弱依賴。可能由於早期交往環境不夠豐富,交往範圍較為狹窄,他需要與人多交往,尤其是和小平有多在一起玩遊戲,經常受環境新鮮刺激孩子就會更加適應新事物新環境,他會更渴望交新朋友,情緒也能較為穩定。不管是小孩子、大孩子,都讓自己的孩子接觸一些,平時孩子還要加強活動,只要孩子心情舒暢,愛運動,愛交往,敏感的孩子就會越來越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