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行為分析: 孩子膽怯敏感怕失敗怎麼辦

2021-01-10 方舟教育研究院

家長敘述:

老師好,我的兒子剛過完五歲的生日,給他點燃生日蛋糕上蠟燭的時候我也暗暗許下了一個心願,希望孩子膽子更大一些,再勇敢一些。兒子長得很白淨,說話慢條斯理的特別斯文,總的來說挺乖,畫畫也好,就是膽子太小,關鍵是他很敏感,做什麼都怕出差錯,怕被批評,很追求完美。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有時一緊張畫反倒畫得不好了,有時會把畫畫得很小很亂,他自己就更緊張了,捂著畫不給老師看,還一邊掉眼淚。我去接他時老師告訴了我。我問他:你可以畫得更好的,這次是為什麼呢?他這樣回答:壯壯今天先畫完的,老師誇壯壯畫得真棒,我就害怕我自己畫得不好,怕畫得不好老師批評我,所以我就畫成這樣了。原來孩子受到了別人的影響,我不希望他這麼敏感怕失敗,希望他能專心畫自己的畫。兒子很喜歡安靜,不喜歡吵鬧,有時做活動老

師提問題讓他回答,他的聲音很小,我問他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兒子說是因為別的小朋友太吵,他怕老師聽不到他的聲音,所以就更小了。孩子天性靦腆,而我又是個急性子,是不是受我的影響孩子才越來越膽小怕失敗的呢?兒子一直是我帶,很依賴媽媽,但有時似乎並不是很信任我,有什麼心裡話好像總是猶豫不決,有選擇地跟我說,是不是因為我幹什麼事情總催他,(尤其是畫畫的事情我特別上心,每次都特別關注,他不用心畫的時候我有時會表現得很失望)才使孩子又追求完美又怕失敗?我該怎麼調節孩子的個性呢?

解讀:

能看出這個男孩子偏內向,內向的孩子往往對他人及環境的覺知很敏感,不喜歡表達,更富於理解力,不管理解正確與否,他們都會有自己清晰的感受和判斷,並且根據這些感受和自己的判斷來反饋環境和他人,哪怕是錯覺和幻覺他們都會堅持下去,很不容易改變。比如他就是認為老師為了誇獎壯壯,他就是不行了,他的思維很執拗地停留在老師的誇獎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別人好的,他就不行了。同時,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如果自己做得不好,他會長久地不能原諒自己,處於深深的自責和反省中。但這樣的孩子如果有什麼不對,別人去數落他,哪怕只是很淺程度的批評,他都會感受到很不能接受,有時會顯得很執拗不開通;如果父母數落他,尤其是這位母親說她性子急,經常催孩子,孩子自然就會表現出既依賴媽媽又不完全信任媽媽。

內向的孩子普遍自尊心都很強,思慮較為深刻,往往做事很有自己獨特的章法,較有成效,他們更善於謀劃和設計,也有很強的期待,但實際行動時總顯得力不從心,事後,失去了良好的機會又很追悔莫及。這種內在的壓抑和行動上屢次三番的挫敗感,使他們更加不自信,膽怯而敏感。因此,父母要更細膩地感受內向孩子的各種喜歡厭惡的事物和情形,不斷與孩子進行深入細緻的心理交流,慢慢引導孩子在成長中更靈活更會變通。

雖然內向的孩子相對來說更有自己的主意,但畢竟是孩子,他們對於成年人的態度十分敏感,所以還是比較容易受外界的影響。當他們對自己的成就目標比如畫畫和回答老師提問有獨特的感受和期待時,他們也受著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老師誇了別的孩子畫得好,或者周圍環境又嘈雜的聲音時,這種壓力使得他敏感而壓抑的內心發生「地震」,產生焦慮,孩子就很難把心思收回到對自己的成就的期待上,而他此後最關注的是尋找失敗的理由,好對自己的失敗有個交代,而沒有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全神貫注地解決問題上面。父母要密切關注的是激發孩子行動的魄力及轉變他的執著地悲觀心態。

引導:

對於內向、敏感、膽怯又害怕失敗的孩子,建議父母儘量淡化對孩子做某件事情的結果的關注,而是強化對這件事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的關注。內向敏感的孩子的特點是需要被關注的不是畫得好不好,問題回答得好不好,而是畫面裡到底想表達什麼意義,並發現他用心的地方,同時提出期待。比如看孩子的一幅作品,可以這樣評價:「你在畫燦爛陽光下的大海啊,這個想法本身就很美好。嗯,顏色沒有塗到海豚身體的外面,但裡面的空白似乎還有一點多,再塗滿一點就更好了。不過你第一次就能畫成這樣已經不錯了,下一次一定會畫得更好。」再有,「如果周圍沒有那麼大的聲音時,你想怎麼回答老師的問題呢?……還是有自己的獨特性,下次你就這麼說,大聲一些老師就能聽見了。」家長沒有必要事事都要表揚,如果想鼓勵孩子,應客觀、具體地評價孩子哪裡做得好,並告訴孩子哪裡還需要改進。而不是簡單盲目地來一句:「嗯,真棒!」如果孩子沒做成功整件事,父母可以具體肯定孩子做得好的一個環節,並巧妙地暗示其問題所在,幫助其找到解決辦法。

對孩子關注點和專注力需要不斷地引導,才能讓孩子遠離對一些幹擾因素的注意。建議父母經常和孩子一起讀百科知識和故事,然後不斷提出相關的一些問題讓孩子回答,經常思考的孩子就習慣把關注點集中在成人提出的問題上。孩子關注自己的畫也關注老師對其他同學的表揚,孩子關注周圍的聲音也關注老師提出的問題,因此注意力就容易分散,這是因為不夠專注。因此,要經常和孩子一起專注地做手工,做小實驗,做邏輯遊戲。

孩子本身氣質類型就比較敏感,敏感的孩子並不都迴避挑戰,有的孩子越敏感越好奇就越想探索,而這個孩子又加上膽怯,也較為軟弱依賴。可能由於早期交往環境不夠豐富,交往範圍較為狹窄,他需要與人多交往,尤其是和小平有多在一起玩遊戲,經常受環境新鮮刺激孩子就會更加適應新事物新環境,他會更渴望交新朋友,情緒也能較為穩定。不管是小孩子、大孩子,都讓自己的孩子接觸一些,平時孩子還要加強活動,只要孩子心情舒暢,愛運動,愛交往,敏感的孩子就會越來越開放。

相關焦點

  • 幼兒行為分析: 孩子早晚磨蹭急死人-盤點孩子磨蹭的理由及應對策略
    兒子快到小學了,我擔心天天如此,上學後怎麼辦呢?會不會影響到上課和學習?我下決心要把兒子的「壞毛病」糾正過來。解讀:許多幼兒的父母都反映孩子有晚上不睡覺、早上不起床磨蹭耍賴的行為。在許多家庭裡,每天晚上和早上高頻率出現的關鍵詞就是:「快點兒,快點兒,來不及了!」孩子們呢,父母多急他們不急。
  • 幼兒攻擊性行為個案觀察與分析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幼兒攻擊性行為個案觀察與分析   研究對象:熙熙   年齡:三歲半   班級:小六班
  • 那個作天作地的高敏感孩子,已經滿十歲了
    出於對高敏感的親生兒子整整十年的觀察,橙子總結出以下高敏感孩子的行為邏輯。如果你也有一個高敏感的孩子,就好好讀完吧,一方面多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主要防止自己不被親生孩子氣死。高敏感的孩子也因此特別受不了批評,因為他總能強烈感受到你批評他時所附帶的否定態度,這導致他很難理性看待批評。所以他不太會就事論事,一旦遭到批評就滿腦子都是瓊瑤式的抓馬劇場:我是不是很糟糕很差勁兒?媽媽是不是在針對我?她是不是早就嫌棄我討厭我了?天啊我以後要怎麼辦……就這樣越想越崩潰。
  • 孩子怕鬼怎麼辦?
    我小時候特別怕黑,尤其是晚上關燈睡覺之後怕鬼。所以只要燈一關我立馬就用被子蓋住頭,整個人蜷縮在被窩裡,動也不動,大氣都不敢出,有時實在憋得受不了了,就用手指拉開一點點被縫透透氣。 後來,我和奶奶,妹妹幾個人一起睡,也是這樣的情況。長期的這種恐懼壓力,讓我的睡眠質量特別差,每天都無精打採的,但是那時候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硬撐。
  • 幼兒喜歡異性夥伴怎麼辦
    讓我有點意外,一時不知怎麼辦?我該怎樣引導孩子?孩子的這種行為正常嗎?        專家觀點:  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幼兒早期的經歷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特別是五歲以前)所遭受的挫折。
  • 幼兒行為分析: 女兒亂塗亂畫拆東西
    我和她父親既心疼家居的整潔,又擔心女兒的性格不像女孩子,我該怎麼對待她的行為並引導培養她的淑女個性?解讀:幼兒的行為往往源於他們的天性,這位家長的女兒對色彩似乎格外感興趣,對於自己創作更是興致濃厚。同時,她也喜歡探索事物的構造,喜歡自己親自動手做,探索精神和主動性都非常強,這些讀表明了這個女孩先天較為突出的才幹,如果後天得到充分的培養就能成大器。
  • 2019上半年幼兒教師資格證結構化面試真題答案
    作為幼兒教師,你怎麼辦?  1.明確問題。  面對菲菲這種情況,作為幼兒教師,我會正確引導,幫助她解除焦慮,儘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2.分析問題。  (1)菲菲離開媽媽後哭鬧的情況,主要是源於對父母過度的依戀,是典型的幼兒分離焦慮。
  • 動不動就哭,孩子性格太敏感怎麼辦?「高敏感」的孩子更有天賦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總是會有媽媽私信來問我,孩子總是動不動就哭,情緒敏感怎麼辦?在學校得不到表揚就哭,寫作業寫不完就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也哭,似乎所有的事情都能用哭來解決。
  • 幼兒咬指甲行為矯正的親子輔導案例
    但活動中自控能力較差,專注度不高,小動作多,有一個很突出的行為,就是會一刻不停地咬指甲。老師提醒後她不咬指甲了卻坐不住,影響同伴或者自顧自做小動作,過一會兒又開始咬指甲。李艾的小手十個手指都已經被咬得光禿禿的,從來不需要剪指甲。         二、個案診斷1.幼兒的年齡特徵因素。四五歲的幼兒都比較好動,自控能力較弱。
  • 家庭環境與幼兒心理健康關係,讓幼兒從小理解道德和品質的重要性
    1 目前常見的幼兒期健康問題兒童在幼兒階段較容易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建設健康心理。在這個關鍵時期,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比學習知識、獲得技能更為重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近年來, 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呈現出多樣性和複雜性的發展趨勢。
  • 軼事記錄法:抓住幼兒有價值的行為
    運用軼事記錄法觀察幼兒行為,首先要求教師將感興趣且認為典型的幼兒行為記錄下來,包括事件發生的順序、活動場景和在場的其他人等,都應給予客觀、準確、完整的記錄。其次要有一個基本的格式,有助於教師弄清觀察行為記錄與觀察分析之間的聯繫,提高觀察記錄的效果。下面是一個記錄實例。
  • 孩子為什麼自卑膽怯?心理學家:這兩個原因,一定要知道
    而這前提是,父母要先接納孩子的感受。」倘若父母不懂得接納與包容孩子,那麼彼此的距離會越來越遠。說白了朋友的孩子就是有很強的自卑感。那什麼是自卑感呢?自卑感是指在和別人比較時,由於低估自己而產生的情緒體驗。嚴重自卑感是心理上的一種缺陷。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從幼兒時期起,由於無力、無能和無知,必須依附父母和周圍世界,就會發生一定的自卑感。
  • 孩子怕黑、怕鬼怎麼辦?還能不能愉快地過寒假了!
    怕「鬼」的孩子怎麼辦?孩子今年已經4歲,從懂事開始,她就一直不敢單獨睡覺,最近不知道從哪兒聽來了一串鬼故事,上廁所都要有人陪才敢去,如果沒有人陪同,她就一直忍著,甚至尿褲子。這種情況家長怎麼辦?怎樣才能讓孩子相信世界上並沒有鬼呢?有的家長會對寶寶怕鬼、怕黑的「慫樣」嗤之以鼻,認為孩子不夠勇敢,沒有「男子氣魄」。
  • 孩子膽怯害羞?導致孩子性格靦腆害羞的原因有這些
    我們往往會把害羞和自卑等性格問題聯繫在一起,認為一個唯唯諾諾、扭扭捏捏的孩子,十有八九都是因為對自己不自信,不敢開口。比如說,家裡來客人了,孩子會躲在家長身後,默默不說話,但是會偷偷地觀察。對於孩子而言,面對陌生場景、生人的時候,他們表現得緊張和膽怯是正常的。如果誰都沒有教過他們怎么正確地待人問好,孩子會怎麼懂得社交禮儀呢?
  • 堅持了21天,孩子的習慣養成還是失敗了?行為在前幫助家長補救
    校長倡導每一位想要堅持的孩子,要和一個毛病抗爭到底,去改變它。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21天小計劃普遍而真實存在,可是不管是面臨高考的學生及其家長,還是仍然徘徊在教育崩潰邊緣的我們,都容易受到「21天計劃」的積極影響,卻始終無法保持該習慣,這是為什麼?一、為什麼孩子堅持了21天,習慣養成還是失敗?
  • 「幼兒自我中心言語」心理現象分析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幼兒自我中心言語」心理現象分析 分頁標題#e#   1.幼兒前額葉的發展   前額葉(prefrontalcortex
  • 孩子平時活像小神獸,可公開場合總是膽怯,怎麼回事?附建議
    不過如果他經常在公眾場合、關鍵時刻掉鏈子,也許是因為他有一些膽怯。膽怯與內向是有區別的。很多家長可能會混淆,覺得我的孩子不內向啊,怎麼會膽怯、怕生呢?其實很多外向的孩子也會膽怯、怕生。這可能受他先天的性格、後天的環境、家庭教育的影響。
  • 面對孩子的過激行為,家長該怎麼辦?
    很多家長就是在懷疑孩子有了抑鬱之後,就顯得非常的緊張,被嚇壞了,生怕孩子最後會演變成精神分裂。 一般來說,抑鬱症和精神分裂是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的。但是,家長們在緊張之後,就不知道採用哪種方式來對待孩子了。加強管理吧,怕孩子萬一抑鬱加重了怎麼辦?不管理吧,又看到這孩子這個樣子,非常的難受。 所以厭學的孩子如果抑鬱了,我們怎麼辦?
  • 正確引導幼兒的塗鴉行為
    可這些小班的幼兒往往會出現拿著筆不知如何畫的情景,如何引導幼兒畫畫,我們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讓幼兒自由發揮,大膽作畫 對於剛入小班的幼兒,我們不要求他畫出來什麼,只要他拿起作畫工具在紙上塗鴉就可以了,讓孩子根據自已的感受,自由發揮,他說是什麼就是什麼,養成愛動筆的習慣。
  • 如何不再膽怯
    這類俗稱的膽怯不需要去刻意改變,相反,有時還能幫助我們脫離隱藏的危險。就像有人在海裡遊泳時看到海底懸崖會心生恐懼,從而掉頭回到岸邊。有一種膽怯叫息事寧人。在法制化有待落實的環境中,出於博弈論的考量,人們常常會採取看起來像膽怯退去的方法。獅群環伺,氣息可聞,正常人都會選擇爬上樹。畢竟,能存活下去就是最大的勝利。還有一種膽怯叫沒有雄心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