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愛喝咖啡的你,美式、拿鐵、卡布也許並不陌生,但flat white(平白/澳白)、piccolo(短笛),甚至breve(布雷味)你是否知道呢,接下來我就帶大家一起進入意式咖啡的世界。
去咖啡館裡大家經常看到的就是菜單上一欄的意式咖啡了。意式咖啡是什麼呢,相對於手衝咖啡,它是用專業的意式咖啡機做出來的,這中間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如粉量、時間、液量、水溫和壓力。下面就介紹幾種大家經常看到的和一些小眾的意式咖啡。
一、意式黑咖啡
a,濃縮咖啡(espresso)
它是所有意式咖啡的基底,其他意式咖啡都是由它演化而來。單份濃縮只有約30毫升左右,雙份濃縮約60毫升左右,由於它的液量少,盛裝的器皿也相對較小,約60毫升~90毫升,整體味道很濃鬱,很多人喝不慣,點的人很少。歐洲的一些國家如義大利人會習慣喝濃縮,但大部分情況下也是加入糖和奶。
b,美式咖啡(americano)
就是將萃取好的濃縮咖啡加水稀釋,這樣口感就會淡很多,喝起來也容易接受,而且也可以有另一種喝法,就是將上面的油脂颳起再飲用,這樣口感更乾淨些,苦感也相對較低(之前我有看到過2007年WBC冠軍英國square mile創始人James hoffmann的一個這樣的視頻)。
備註:二戰期間,在歐洲作戰的美國士兵覺得當地的意式濃縮咖啡太過濃烈,於是加入水稀釋,創作出濃度與滴濾咖啡相似而帶有一些意式濃縮咖啡風味的美式咖啡。
二、意式牛奶咖啡
a,拿鐵(caffe latte)
就是將打發過的熱牛奶加入濃縮咖啡中,整體牛奶含量較多,奶沫較薄,咖啡味較淡。
備註:「latte」義大利文是「牛奶」的意思,因此caffe latte就是咖啡牛奶,因此拿鐵咖啡中的牛奶比例會比卡布奇諾多。
b,卡布奇諾(cappuccino)
同樣的也是將打發過的熱牛奶加入濃縮咖啡中,牛奶含量相對拿鐵咖啡較少,上面奶沫較厚(約1cm以上),咖啡味較濃鬱。
c,摩卡(caffe mocha)
在濃縮咖啡中加入巧克力醬,然後將打發過的牛奶加入到含有巧克力醬的濃縮咖啡中,並擠上奶油(有些做法摩卡上沒有奶油)。
d,焦糖瑪奇朵(caramel latte macchiato)
這應該屬於星巴克的創作,相對於傳統的很小杯量的瑪琪雅朵,星巴克採用了很大的杯量,在濃縮咖啡中加入了焦糖醬,並將打發過的熱牛奶加入到含有焦糖醬的濃縮咖啡中,最後淋上焦糖醬裝飾。
e,其他香草拿鐵、榛果拿鐵這樣的都類似,在濃縮咖啡中加入了相應的糖漿。
三、小眾的意式牛奶咖啡
a,瑪琪雅朵(espresso macchiato)
在一份濃縮咖啡中加入1~2勺奶沫,杯量很小,和濃縮咖啡杯量一樣,約60~90毫升。
備註:「macchiato」義大利文是「標記、記號」的意思,傳統的義大利瑪琪雅朵只有濃縮咖啡和奶沫,但也有在加入奶沫的同時加入一點牛奶進去。
b,康寶藍(espresso con panna)
在一份濃縮咖啡中加入了半打發的奶油,杯量同樣約60-90毫升,口感相對不錯。
備註:「康寶藍(con panna)」義大利文是「帶有鮮奶油」的意思,香甜的鮮奶油配上濃縮咖啡,順滑香甜又有濃鬱的咖啡味道,奶油的狀態可以按自己的喜歡,全打發或半打發。
c,阿芙佳朵(affogato)
將濃縮咖啡倒入裝有香草(也可以換成其他口味的)冰淇淋的器皿中,冰淇淋上面也可以撒些堅果碎,口感不錯,很好吃。
d,布雷味(breve)
也許很多專業的咖啡師都沒聽說過這個名字,相對於拿鐵咖啡而言,它是將牛奶換成了一半牛奶和一半奶油進行打發,然後加入到濃縮咖啡中,口感比較順滑,甜感也較高。
e,澳白/平白(flat white)
相對於拿鐵而言,它的奶沫更薄,而口感也更加順滑。每個店家的做法和濃縮基地都會有些不一樣,但是整體口感偏順滑,奶沫較細膩,咖啡味較相對較濃。
備註:flat white到底是澳洲還是紐西蘭人發明的,到現在都還沒定論,國內精品咖啡館有翻譯成「平白」、「澳白」或者「小白」,星巴克在國內將其翻譯成「馥芮白」,整體來說,口感細膩順滑,咖啡風味較濃鬱,深受大家喜歡。
f,短笛(piccolo)
類似於mini拿鐵,杯量較少,相對於正常200毫升的拿鐵杯量,它的杯量只有100毫升左右,咖啡口感較濃鬱。
備註:SOE(Single Origin Espresso)單一產地濃縮,2007年在咖啡師大賽上被大家熟悉。這2、3年來國內提供SOE咖啡的越來越多,相對於正常的口感平衡的拼配(blend)濃縮,SOE咖啡的原產地咖啡風味較突出,如埃塞的柑橘、花香,Kenya的豐富的莓果調性。這樣相對於互相彌補豆子本身不足、口感更加完整的拼配來說,SOE本身咖啡的質量就較高,因此售價也會相對較貴。
小郭:咖啡師/咖啡負責人
SCA感官師
Scentone聞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