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初嘗是苦,但回味甘甜,耐人尋味。
——《關於一杯咖啡的哲學》
以時尚、美食而聞名於世的法國,似乎在咖啡方面,並沒有什麼亮點。它既沒有像義大利人那樣,發明出了席捲全球的意式咖啡,也不像北歐國家那樣,對咖啡有自己的理解,崇尚北歐式淺烘焙,喜歡追求咖啡的水果味道之類的。雖然法國人喝的咖啡在世界上並不算有特色的,可它卻有不少經營了上百年時間的咖啡館。
17世紀左右,咖啡被引入到歐洲,便開始受到人們的喜愛。此時,也正值歐洲列強搶奪殖民地時期,其中法國的殖民地象牙海岸、喀麥隆、馬達加斯加剛好是種植咖啡的產地。於是,法國人便從這些殖民地進口咖啡。
然而,這些殖民地卻是羅布斯塔咖啡豆的原產國。眾所周知,羅布斯塔豆除了產量大、抗病能力強以外,實在是沒什麼太多的優點。與阿拉比卡咖啡相比,不僅味道苦澀,後勁兒也特別大(咖啡因含量比阿拉比卡種咖啡高)。
再加上此時的法國人認為,咖啡館並不單純是喝咖啡的地方,而是花一點小錢,就能交換社會新聞小道消息的場合,也是政治人物意見領袖傾聽民意,藝術家汲取靈感的源泉所在。即便是到了20世紀初,法國人仍然把咖啡館當作是意見交流、探討學術問題的場所,每個咖啡館都有固定的主題和對應的活動。比如1992年創立的Café des Phares(燈塔咖啡館也叫哲學咖啡館),會在每周日上午11點,公開討論一些與當今社會有關的哲學問題。
就這樣,法國人不僅在很長一段時期裡,喝的都是羅布斯塔豆,也沒有把心思完全放在咖啡的味道上。甚至當習慣變成自然以後,這種又濃、又苦的味道也就根深蒂固的,進入到法國飲食文化中。正如2018年法國咖啡師大賽上,接受採訪的Editions Jean Lenoir 雜誌的負責人Marie-Viva Lenoir說到,「法國是個紅酒的國度,紅酒在我們的飲食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之於咖啡,我們承襲了義大利的咖啡飲用和烘焙風格。因為我們並不認為咖啡有什麼好去鑽研的。」
但在咖啡館裡結識新朋友,聊文學、搞創作的咖啡館文化,卻一直被延續了下來。以至於在哲學咖啡館的啟發之下,還陸續出現了心理學咖啡館、社會學咖啡館等等。
到了21世紀以後,法國人對咖啡的理念,終於發生了一些轉變,不僅漸漸開始接受輕度烘焙、口味柔和的阿拉比咖啡,還逐步出現了一些以精品咖啡為主的咖啡館。所以,如今想在巴黎找到好喝的精品咖啡,已經不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你有機會去法國,也可以去精品咖啡館裡嘗嘗他們的手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