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平仁弟:
兩次託上海家人匯上之款,計已收入。致日本人信已改就,望察收。去年由運送店寄來之物,尚未收到,便乞催詢。
不佞近耽空寂,厭棄人事。早在今夏,遲在明年,將入山剃度為沙彌。刻已漸漸準備一切(所有之物皆贈人),音樂書籍及洋服,擬贈足下。甚盼足下暑假時能返國一晤也。
三月初九 李嬰
正月十五日,已皈依三寶,法名演音,字弘一。
劉質平,音樂藝術家 ,中國現代著名音樂教育家。民國初年就讀於浙江第一師範學校,受教師李叔同賞識,著意培養,並資助他東渡日本,入東京音樂學校深造。1918年正月十五,李叔同於虎跑寺皈依退居老和尚了悟為在家弟子,取名演音,號弘一。是年七月十三日正式剃度於杭州虎跑寺,九月於靈隱寺受戒。02.
出家不久,致信楊白民:邀請他來聽範古農居士講經會;每日功課忙碌但不敢鬆懈。白民居士文席:
頃誦惠書,歡慰無似。範大師定於舊曆正月初旬,來杭講經(日期未定,俟定後再通知,大約在初二、三、四,約勾留三日左右)。仁者能於是時來杭最好,既可聞法,又可與故人晤談也。如新年無暇,或年前亦可。演音寓城內銀洞橋銀洞巷四號接引庵內,是庵舊稱虎跑下院,現由了悟大師住持。演音暫寓是間,至明春元宵後,或移居玉泉。
近來日課甚忙,每日禮佛、念佛、拜經、閱經、誦經,誦咒等,綜計餘暇,每日不足一小時。出家人生死事大,未敢放逸安居也。敬祝。
道福!
演音合十
乞告夢非,油畫像如是辦法,甚佳。
楊白民,近代藝術教育家,楊白民很早就對教育事業情有獨鍾,認為中國近代之所以衰敗,就是因為教育落後。他自費赴日本考察教育,次年,他回到上海,在自己的家裡闢出一地充作學校創辦城東女子學校,自任校長。他嗜愛繪畫,於校中特開設國畫專修科,聘名師分門授課,其中便有李叔同。其實,李叔同剛從天津遷到上海居住的時候,就結識了楊白民。1911年,李叔同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回國。他回國後不久就應楊白民之請,一邊在《太平洋報》作編輯,一邊就在城東女學任教國文。而後當李叔同出家的消息傳到上海後,楊白民曾為之流了一夜的淚。此後,兩人仍然保持著長期的書信往來,這篇書信便是邀請摯友楊白民前來聽範古農居士的講經會。03.
掩入關前,致信楊白民:將一心念佛,精進修持,謝絕人事。白民居士:
在滬歡聚,為慰。音不久將入新城貝山掩關,一心念佛。向承仁者及諸舊友竭力維持,辦道所需,已可足用。自今以後,若非精進修持,不惟上負佛恩,亦負君等之厚德。故擬謝絕人事,一意求生西方,當來回入娑婆,示現塵勞,方便利生,不廢俗事。今非其時,願仁者晤舊友時,希為善達此意也。
演音
04.
致信丁福保:福保居士編纂之《佛學初階》極嘉,希望能夠整理更多經集流通出版;自己所徵集之《內法傳》十分重要,是否可以刊印?頃獲手書,並尊刻《佛學初階》,披帙諷誦,歡喜讚嘆。廣述因果報應而歸結於淨土,是為導俗最善之法。又藏中《經律異相》《法苑珠林》《諸經要集》三種(皆「纂集部」),皆可擇其合於時機者輯集刊行(古昆法師有《經律異相》節本,惜太略。杭州慧空(經房)刻本)。又《南海寄歸內法傳》(傳記部),亦可印單行本流通於世,俾後之學者由是獲見西竺之芳規。又《佛說無常經》(後附送亡儀,小乘經「宿」帙),為佛在世時諸大弟子吟諷第一之要典(吾輩修淨土者亦可奉是經為晚課,既可依循佛世芳規,又能警悟無常,堅其求生西方之願,未可以為小乘而忽之也。世之謗小乘者,宜請其誦《地藏菩薩十輪經》,當可猛省。徵諸律部及《內法傳》,歷歷可據(音曾手抄數則,皆律部中及他籍所載者。尊處若須,當寫奉。若刊刻時可以附入)。後附送亡儀,尤精要適用。如斯寶典,流入此土垂千數百年,殆無人道及之者。經文附錄共計不逾十葉,賢首願為刊行流通否?音將於下月廿日如新城北山掩關念佛,附以奉聞。漸熱,唯清涼自在。附白:吾國慣習,無論若律若禪若教,皆重祖輕佛,不獨禪宗為然也。竊謂欲重見正法住世,當自專崇佛說始,賢首以經釋經,不為無見,佩甚佩甚!尊刻《觀經》附圖,謂為宋朝人所繪,未識何所據而云然耶?丁福保:字仲祜,江蘇無錫人。本為數學家兼醫學家,中年學佛,著作等身,有《佛學大辭典》等。05.
居溫州慶福寺掩關念佛,致書、信與王心湛,探討學佛者當依何經典入門真如居士丈室:
書悉。讚詞別寫奉慧覽。曩既諄請湛翁潤色,若置而不用,於義有所未可。又原作固佳,改本尤精善也,故依改本書寫。朽人於華嚴,唯略習《清涼疏鈔》,未嘗卒業。尊說希就正湛翁何如?唐宋諸師皆先習論後習經(又受具足戒後必窮研小乘律),卓見極是。或習《俱舍》《唯識》《十二門》《起信》亦可。又楊仁山居士所定先習起信、唯識、楞嚴之法,亦甚允當。近時學者多宗此法。
但已上諸法,唯上根乃可用之。若中人之質,須先窮研《起信》一部(此亦楊居士說)。其次者唯習《佛教初學課本》等可耳。朽人現居慶福,掩關念佛。仁者獲此書後,乞勿復。天寒手僵,殊未宣悉。
十一月初六 曇昉疏答
彭二林《華嚴念佛三昧論》僅十五頁,義理極精。仁者已研尋否?習華嚴者,應先熟讀此論。
王心湛,即王心三,學佛後自號真如,浙江紹興人。章炳麟撰有《王心三二三事》,介紹王心湛於清末追隨徐錫麟從事革命事跡。其晚年學佛,時在上海壽聖庵講學。與馬一浮居士、弘一法師時有書信往來。彭二林,名紹升,宇允初,號尺木,又號二林居士,法名際清。江蘇蘇州人,乾隆時進士及第。學佛後,著有《居士傳》《善女人傳》《二林居集》等。06.
回信李聖章:下定決心正式出家,發願掩關辦道,等學行有成後與家人團聚。二十年來,音問疏絕。昨獲長簡,環誦數四,歡慰何如。任杭教職六年,兼任南京高師顧問者二年,及門數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足以承紹家業者,指不勝屈,私心大慰。弘揚文藝之事,至此已可作一結束。戊午二月,發願入山剃染,修習佛法,普利含識。以四閱月力料理公私諸事:凡油畫、美術、圖籍,寄贈北京美術學校(爾欲閱者可往探詢之),音樂書贈劉質平,一切雜書零物贈豐子愷(二子皆在上海專科師範,是校為吾門人輩創立)。布置既畢,乃於五月下旬入大慈山(學校夏季考試,提前為之),七月十三日剃髮出家,九月在靈隱受戒,始終安順,未值障緣,誠佛菩薩之慈力加被也。出家既竟,學行未充,不能利物,因發願掩關辦道,暫謝俗緣(由戊午十二月至庚申六月,住玉泉清漣寺時較多)。庚申七月,至新城貝山(距富陽六十裡)居月餘,值障緣,乃決意他適。於是流浪於衢、嚴二州者半載。辛酉正月,返杭居清漣。三月如溫州,忽忽年餘,諸事安適。倘無意外之阻障,將不它往。當來道業有成,或來北地與家人相聚也。音拙於辯才,說法之事,非其所長,行將以著述之業終其身耳。比年以來,此土佛法昌盛,有一日千裡之勢。各省相較,當以浙江為第一。附寫初學閱覽之佛書數種,可向臥佛寺佛經流通處請來,以備閱覽。拉雜寫復,不盡欲言。敬介紹俗家仲兄子李聖章參謁法座,希垂慈愍,時賜教誨,至為感謝。李聖章,名麟玉,為弘一法師俗侄。早年留學法國,專攻化學。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及中法大學校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全國政協委員。徐蔚如,名文爵,浙江海寧人,佛教居士。佛學造詣極深,曾刻佛典千餘卷,為國內佛徒所敬重。07.
繇居士:
辱書省悉。近誦佛典,頗有入處,甚為歡慰。初學善本,略記數種如下,暇時可瀏覽焉。
上海靜安寺三九醫學書局:《佛學撮要》一冊,《南無阿彌陀佛解》一冊。
上海有正書局(蘇州瑪瑙經房或有之):金陵版《竹窗三筆》三冊,同《龍舒淨土文》一冊,北京版(《徑中徑又徑徵義》一冊,同《彌陀疏鈔擷要》一冊。
各埠商務書館:《印光法師文鈔》(先閱書札類較易了解)。
新年偶寫佛號數幅,以結善緣。今檢一幅寄仁者,筆墨久荒,書不求工,聊可為紀念耳,不次。
演音 正月初九
今居溫州南門外慶福寺,非虎跑下院也。附以奉聞。
08.
聖章居士丈室:
昨承來旨,委悉一一。荷施資致返蓮華,感謝無盡。四月初,衢州建普利道場,朽人入城隨喜。以居室不潔,感受潮穢之氣,因發寒熱(非是瘧疾),纏綿未已,延至五月初七八日乃愈。又其時並患咳嗽痰滯,迄今已將三月,雖頗輕減,仍未止息,想已轉成慢性痾疾。然決無大礙,希為釋懷。
朽人於四月十九日自衢州起行,廿五日達溫。比擬繼續掩室,一以從事修養,一以假此謝客養痾。朽人近年已來,神經衰弱至劇,肺胃心臟,並有微恙,故須節其勞瘁,息心靜養也。居此費用,周居士仍繼續布施(前居溫二年亦受其施),情不可卻。前承仁者允施者,今可不須。俟他日有別種須用時,再以奉聞。謹致謝意,不盡欲言。
曇昉疏答 六月廿一日
掩室已後,仁者及其他至友數處,仍可通信,惟希仁者勿向他人道及。以此次返溫,知之者希,欲免其酬應之勞也。
09.
掛念書作,回信丐因居士:《四分律表記》、《地藏經》書法作品已付印,擬將贈送,並乞示知《回向品》印刷情況。丏因居士丈室:
頃誦惠書,欣悉一一。拙述《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今已石印流布。是書都百餘大頁,費五年之力編輯,並自書寫細楷。是屬出家比丘之戒律,在家人不宜閱覽。但亦擬贈仁者及李居士各一冊,以志紀念。開卷之時,不須研味其文義,唯賞玩其書法,則無過矣。
又拙書《地藏菩薩本願經見聞利益品》,書法較《回向品》為遜,今亦付石印以結善緣。尊宗禹澤居士,未審今居杭何處?希示知。擬以《四分律表記》二冊及《華嚴疏鈔》四冊,送存彼處,俾便他日面奉仁者(《表記》冊太大,不便郵寄。
若《地藏經》早日印就,亦並交去,否則他日另寄)。尊印《回向品》共若干冊,並乞示知。
《四分律表記》共印千冊(由穆居士以七百金左右獨力印成)。以五百冊存上海功德林佛經流通處,以三百二十冊存天津佛經流通處,皆系贈送。如有僧眾願研求比丘律者,若居士等願將此以為紀念者,皆可託人向上海功德林就近領取。
《地藏經》共印多少,如何分法,今尚未悉。朽人不久將往他方,今移居杭州城內銀洞巷六號虎跑下院暫住,料理未了諸事。惠復乞寄上海江灣鎮立達學園豐子愷居士轉交,恐朽人不久或去杭也。承詢所需,俟後有需,當以奉聞。敬謝厚意。此未宣具。
勝臂疏答 八月廿五日
10.
將欲雲遊,致信申父居士:已寄出書法及佛經,乞書一冊相借。
申父居士:
惠書,欣悉一一。馬居士久無消息。令書佛號二葉,小橫幅十八葉,並佛書二冊,別掛號郵奉,乞受收。天寒手僵,草草不工,聊為紀念可耳。不久將雲遊遠方,乞暫勿惠復。明歲或至杭州,再當晤談。承詢所需,至用感謝。現在旅資已具,可以無慮。謹答,不宣。
演音疏 十一月廿日
數年前將出家時,曾以陰鷙印章文圖二冊(其書名已忘記,系費小樓畫,刻板甚精),奉贈仁者。倘此書現在仍存尊處,乞暫假一冊,寄上海狄思威路永興裡底第一號李圓淨居士收,能掛號尤妥。因上海諸居士願石印此書,廣為流布也。附白。
堵申甫,號屹山,別號冷庵,浙江紹興人。早年與弘一法師李叔同共事於杭州浙江第一師範,與弘一法師是同事兼摯友,也是弘一法師早期出家時護法。11.
近來身體欠佳,與李聖章表明決心,一意念佛,不勞瑣事。省書,所論甚是,斯事未果行。今歲初夏大病已來,血虧之症,較前彌劇(寒暑在五十度以下,即寒不可耐,幸是間氣候殊燠)。神經衰弱症,始自弱冠之歲,比年亦復增劇。俟此次撰述事訖(明正可了),即一意念佛,不復為勞心之業矣。承愛念,率復,不次。比年所撰文字十數首,小暇當寫以奉覽,聊志遺念。爾後將捐棄筆墨,無再浪費精神矣。書信是一個人的生活實錄。要知道一個人的思想情感、交遊愛好與待人接物的態度,最好是看他與人往來的書信。弘一法師遺留下來的書信,都是他的真情的流露。無論是長篇累牘,或是短札數語,都體現出法師真實的日常生活。讀著這些書信,依稀之間仿佛感覺到法師依然繫於人間煙火,從未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