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邁老人拿出「欠條」:85年前借給紅軍的400大洋,如今應還多少

2020-12-11 眾說春秋

在那段戰火紛飛的抗戰時期,紅軍在艱苦奮鬥中也發生過很多很多催人淚下的故事。有很多的物件都是這一段艱辛曲折過往的見證,其中借條就是一個特別的存在。湖北,一位老人拿出了85年前紅軍打下的借條,曾借給紅軍400個大洋,如今應該還多少呢?

不拿人民一針一線,為了補給打下欠條

在上個世紀30年代時期,黨開始領導紅軍進行武裝鬥爭,可是當時的紅軍面對的境況十分惡劣,前面是懸崖,是峭壁,是大江,後面是對手的追兵,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紅軍很多時候的供給都被切斷了,軍用物資非常匱乏。

可是,軍中又定下了「不能群眾一針一線」的硬性規定,不能接受群眾的贈予。於是,為了能夠得到糧食等物資來補充軍用,領導們紛紛寫下了欠條,待到物資充足之後再歸還群眾。其中就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紅一方面軍在孝感擴充人員之後,同樣面臨著軍用物資缺乏補給不充足的情況,無奈之下,只能派出一名叫塗杏的士兵,到村子裡和各位鄉親父老借一些物資,來充作軍用。在四處走訪借錢過程中,塗杏遇到了當地的一個小地主,叫楊長銀。

楊長銀雖然是小地主,可是當時的他並不富裕,家裡也僅僅只是可以餬口,歲末能有一定的餘糧。但在這樣的情況下,楊長銀拿出了自己多年來全部的身家300個大洋,並且和自己的親戚鄰居等四處湊集,又借來了100個大洋,湊齊了整整400個大洋,一起交到了塗杏的手上。

塗杏看到這麼多的錢,整個人都震驚了,他感動得熱淚盈眶,於是他向楊長銀鄭重地打下了一張借條,並且向他鄭重承諾,一定會歸還這筆錢。楊長銀說,他之所以會借如此之多的錢給紅軍,是因為他信得過紅軍,在動蕩不堪的局勢裡,只有紅軍能夠說出「不拿百姓一針一線」這樣的話,所以他相信紅軍一定可以取得勝利,這筆錢不僅是給紅軍,也是為了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積福。

就這樣一張400個大洋的欠條寫下了,兩個人鄭重其事地籤下了自己的名字,蓋上了章,可不曾想這樣一張欠條一保存就是85年。直到現在楊長銀的後代還保留著這張珍貴的欠條,像是傳世的寶貝一樣,從爺爺傳給父親,再傳給孫子。

直到2015年傳到第三代人的時候,他們想要去問一下政府這樣的欠條,如今還做不做數?上面的欠款能否兌現呢?

85年欠款終歸還,契約精神永存

懷著疑惑的心情,楊長銀的後人來到了政府,出示了這張欠條,政府領導在看過之後,確定了它的真實性,表示這張欠條現在依舊作數,可以兌換成現金。可是那時候的400個大洋放在如今能夠兌換多少錢呢?

在場的人都不知該怎樣去計算,最終找來了這方面的專家進行估算,算上了各種的通貨膨脹,最後折算下來,400個大洋,大概能夠兌換四萬元人民幣。就這樣,這張85年前打上的欠條,終於完成了它的使命,如今的這張欠條,成為了博物館裡那一段歷史故事的見證。

像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像楊長銀一樣願意冒著可能收不回來錢的風險也要借給紅軍糧食的人也有很多,「我們的勝利是人民拿小推車推出來的」這句話也是歷史一個真實的寫照,在那個艱苦的歲月裡,有太多太多的無名英雄奉獻著自己,照耀裡別人。

而政府也承諾如果還有欠條,不管是多少錢,還是多少年前,都可以拿到政府去兌換,這是一張永不失信的「欠條」。時過境遷,這些歷史文物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也不斷提醒著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正是因為黨領導的紅軍是為了人民謀幸福,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所以才會有如此多的人民群眾在自己也不富裕的情況之下依舊願意伸出援手救濟紅軍,甚至還有很多的鄉親為了保護紅軍不被發現,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正是以真心換真心,才能走得長遠,紅軍拿真心對人們,人們也拿真心對紅軍。與其說是歷史選擇了黨,不如說是人民選擇了黨。

相關焦點

  • 85年前的紅軍欠條,湖北農民保存至今,400大洋的債如今怎麼還?
    在此之前 ,他們還向上級進行了請示,一切都按照規章制度嚴格的進行。他們敲響了當時楊長銀老人的門,並委婉地向他提出了要求。沒想到楊長銀老人毫不猶豫地拿出了自己300大洋的全部積蓄,眼見並不夠,迅速出門又借了100塊大洋,總共湊齊了400大洋交給了紅軍。紅軍隊伍感到十分感動,堅定地寫下了欠條,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85年前的欠條了。
  • 湖北老人拿85年前「欠條」,曾借給紅軍400個大洋,如今應還多少
    紅軍問當地的一個小地主借400個大洋。其實這位小地主也很節儉沒有什麼收入的當時。但為了幫助共產黨更加有力的抗戰所以二話不說的就借了。當然,也是有憑證的,紅軍就給這位地主寫了借條,但關鍵的不是這張借條,而是百姓幫助共產黨的熱情。我們都知道400大洋在當時來說是很大數目的。因為以前的貨幣價值是很高的。不過,我們就很好奇,當時的400個大洋如今能換多少人民幣呢?
  • 湖北老人掏出85年前「欠條」,紅軍借400塊大洋,現在值多少錢?
    他們為居無定所的百姓建造了一個全新的帝國,給予了無數人安穩幸福的生活,他就是我們的紅軍。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團隊,一個給予了百姓莫大恩情的團隊,卻一直奉行著絕不拿百姓一針一線的清廉精神。而在湖北農民找出85年前「欠條」,紅軍借400塊大洋,如今值多少錢?
  • 山西老漢拿出1100萬法幣的欠條,專家核實為真,如今該還多少?
    欠條的背後,是一個樸實無華卻又充滿溫情的故事某一年的冬天,年近七旬的老人郭建榮身著破舊衣衫蹲在自家門前,身上的棕色短襖似乎並不能抵禦寒風。山西地貌多為黃土高原,冷風呼嘯而過,黃沙卷土而起,抬頭望去儘是山溝石壁,其滄桑程度恰如七旬老人。
  • 老農民拿出一欠條,跟政府索要1100萬法幣,最終換了多少錢?
    老人出現 講述欠條往事還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發生的一件事。在山西省某政府的大門口,出現了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老人在門口不斷的徘徊,臉上是糾結的表情。起初,老人支支吾吾的不肯說,聽到工作人員的這句話,他才不好意思到:「我這裡有張欠條,是我曾祖父,曾經借給政府一位軍官的錢,我們家裡實在是難以支撐下去,沒辦法,我才厚著臉皮來討要。」聽了老人的話,工作人員看了老人拿出的欠條,是一張1100萬法幣的借款。仔細觀察發現上面確實是有著政府的印章與籤名。
  • 山西老人拿出1100萬法幣的欠條,專家鑑定為真,最後兌換多少錢?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有一位山西老人向國家借出了1100萬法幣,到了2020年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所以在今天,經常看到有人拿出幾十年前的八路軍借據,有的是借了幾十斤的糧食,有的是借了多少多少銀元。
  • 山西農民拿出一張1100萬法幣欠條,經專家核驗為真,後來如何了
    如今,我們所享受的一切安穩生活都離不開無數前輩烈士的奮勇直前,當我們再回首過去的時候,更多的帶給我們的是砥礪前行,勵精圖治,更不要忘記那些為國奉獻的人。而在那個戰火侵襲的年代,後方的糧食補給往往會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不過,總會有人願意慷慨解囊,拿出物資給那些在前線奮戰的將士們。
  • 當年他拿著八路軍1100萬法幣欠條,去銀行換人民幣,換來多少錢?
    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是一個人誠實守信的問題,我們都知道,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在社會上,我們難免有手頭緊的時候,生活壓力大,需要用到錢的時候就會向朋友借錢。借錢是可以的,但千萬不要做一個無賴的人,借了錢反而不還,讓你的信譽敗掉了。有的人他們非常誠實守信,借錢的時候會寫下欠條,以後也會儘快的把這一筆錢還給別人。
  • 藏民家中發現「借條」,上面寫著紅軍借1000斤青稞,後來結果怎樣
    「借給你的也不是錢,而是信心,是信任,是動機,是對你能力的認可,是對你未來的投資。」李嘉誠在《成功沒有偶然》中這樣寫道。人活著,難免會遇到需要借錢或借給別人的事,而大多數人像李嘉誠一樣,借錢給別人的時候,就意味著這是對借款者的一種認可,所以他相信自己的錢借出去了,對方有能力掙到足夠的錢來還債。
  • 藏民家中發現紅軍「借條」,上面寫著借了1000斤青稞,能兌多少錢
    常言道:「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借錢是我們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問題,每個人都有借錢的時候,也有借錢給別人的時候。不知不覺中,「借錢」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實也可以理解,我們生活在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之中,金錢也只是數字而言。對於如今的人們而言,借錢如同家常便飯一樣。
  • 記者再走長徵路丨紅軍贈送的棉褲,成了傳家寶
    紅軍橋。這裡也是1934年紅軍長徵途中從廣西資源縣進入湖南城步境內所攻克的第一道險關。一天半的採訪,從老山界到高山紅哨,從南山牧場到長安營鎮的紅軍橋,城步人的長徵故事說了一路,從戰火年代說到了現在。紅軍過城步至今的85年,也是長徵精神不斷傳承的85年。
  • 老人1946年借給八路軍100萬法幣,時隔72年後,能兌換多少人民幣?
    在革命戰爭年代,那時的中國各方面都落後於其他國家,因為常年的戰爭,導致經濟直線下滑,軍隊的後勤補給跟不上,於是部隊就會向駐地百姓借錢借糧,並寫下欠條,來日歸還。在陝西藍田縣葛牌鎮,有一位叫陳志榮的村民,家裡就保存著一張當年部隊借物資的借條,上邊寫著,「今借到陳洪清法幣100萬元,麻鞋20雙,布60斤,棉花120斤」,這張借條是紅軍向陳志榮的父親陳洪清寫下的,借條寫於1964年,至今已有已經有72年,它見證了一段革命歷史。
  • 男子結婚收到4年前送出的欠條 「抵消」份子錢
    男子結婚收到4年前送出的欠條 「抵消」份子錢 2016-01-06 13:44:57來源:中國江蘇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魏巍 而在剛過去的元旦小長假裡,家住河埒口的「85後」青年小李就遭遇了一個關於份子錢的奇葩經歷。  奇葩:結婚時收到當年送出的欠條  小李大學是在瀋陽魯迅美術學院念的。四年前的國慶節前,小李收到大學同學小宋的結婚請帖。他們兩人關係很要好,所以小李覺得無論如何要去參加婚禮,給兄弟站場子。
  • 古代的一塊「大洋」,如今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
    導語:古代的一塊「大洋」,如今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大家都知道,社會的運行離不開經濟的發展,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實現商品的價值,已經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金錢對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生存介質。
  • 一塊「大洋」在民國時可以買500個包子,如今可以買多少?
    當時的一塊大洋可以折合成現在多少人民幣?圖片:滿桌的大洋劇照先來說說大洋的發展史,在我國貨幣的發展以及流通領域,大洋發揮著巨大作用,它的前身是來自上海的銀餅。在清朝的末期,市場上還用碎銀當做貨幣進行流通,但碎銀是有重量之分的,用碎銀來支付很容易產生誤差,總不能吃一頓飯,還要用稱來稱一下碎銀多少重量再付款吧!
  • 欠條也有「保質期」!快看看抽屜裡的欠條還有效嗎?
    同年5月26日,張三準備搬去外地居住,但是欠款還未還清,而且此前借款時都沒有打借條,於是李四要求張三寫一張借條。張三卻給李四出具了一份《欠條》,寫明:「本人張三身份證號碼21021119XXXXXXXXXX欠李四肆萬伍仟元整人民幣」。李四看後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就收下了。十年過去了,張三仍未償還欠款。
  • 民國一塊大洋能買多少東西?長徵路上,有戰士差點吃撐死
    此外,還有紅軍自己鑄造的根據地銀元。 那麼,當時的大洋有多值錢?大城市和農村不一樣。 比如在上海,一塊大洋可以請人吃一頓西餐,逛公園可以買20張門票,看電影可以買10張入場券。 農村裡大洋更值錢,民國初期的五塊大洋可以買一頭大水牛,一塊大洋可以買一擔米。
  • 媽媽幫兒子保管壓歲錢還打了欠條 欠條放進保險柜
    還有部分長輩是微信轉帳給他的,因為他微信沒有實名驗證,他轉給我,讓我提現給他,今天我沒現金,居然讓我寫欠條,然後把『欠條』放自己放保險柜了。」網友「小小草」在網上說:「這是同事羅姐在微信朋友圈發的自己孩子的趣事,小朋友把自己的壓歲錢管得很牢。因為很多壓歲錢都是微信紅包的形式發的,小朋友通過媽媽提現,媽媽沒現金,就被孩子要求打『欠條』,大家看得都笑死了。」
  • 給女兒2萬紅包加3萬的欠條 孩子要多少錢給多少錢
    今年過年有父母給自己的女兒2萬紅包,還有一張3萬元的欠條,乍看之下還以為是富二代家的孩子,了解詳情後才知道這對父母對孩子獨特的愛和良苦用心,給女兒2萬紅包,包出了紅包的新意。   1.從小壓歲錢「隨便開」 說起壓歲錢,小沈同學說,往年都是自己「隨便開」的,自己要多少,媽媽就會給多少。 上小學時,她通常都會收到一個儲蓄罐,然後就拿著它跟家人要硬幣存進去。「我都是說,能不能給我一塊錢。但親戚都會拿出一堆零錢給我,儲蓄罐很快能存滿。」 「長大了沒有儲蓄罐了。前幾年,我覺得沒什麼要買的,一般都開口要個一兩萬 。
  • 年邁的「父母」患有「孤僻症」怎麼辦
         在日常生活中,子女應該多加注意老人的心態,多聆聽他們的心聲,多和他們進行語言的溝通,多抽時間陪伴在他們身邊。陪伴:多抽時間陪伴在年邁的父母身邊,經常帶小孩看望父母,年邁的老人不但需要子女的陪伴,也需要孫女和孫子的陪伴。此外讓他們多出門行走,與朋友親戚多加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