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段戰火紛飛的抗戰時期,紅軍在艱苦奮鬥中也發生過很多很多催人淚下的故事。有很多的物件都是這一段艱辛曲折過往的見證,其中借條就是一個特別的存在。湖北,一位老人拿出了85年前紅軍打下的借條,曾借給紅軍400個大洋,如今應該還多少呢?
不拿人民一針一線,為了補給打下欠條
在上個世紀30年代時期,黨開始領導紅軍進行武裝鬥爭,可是當時的紅軍面對的境況十分惡劣,前面是懸崖,是峭壁,是大江,後面是對手的追兵,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紅軍很多時候的供給都被切斷了,軍用物資非常匱乏。
可是,軍中又定下了「不能群眾一針一線」的硬性規定,不能接受群眾的贈予。於是,為了能夠得到糧食等物資來補充軍用,領導們紛紛寫下了欠條,待到物資充足之後再歸還群眾。其中就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紅一方面軍在孝感擴充人員之後,同樣面臨著軍用物資缺乏補給不充足的情況,無奈之下,只能派出一名叫塗杏的士兵,到村子裡和各位鄉親父老借一些物資,來充作軍用。在四處走訪借錢過程中,塗杏遇到了當地的一個小地主,叫楊長銀。
楊長銀雖然是小地主,可是當時的他並不富裕,家裡也僅僅只是可以餬口,歲末能有一定的餘糧。但在這樣的情況下,楊長銀拿出了自己多年來全部的身家300個大洋,並且和自己的親戚鄰居等四處湊集,又借來了100個大洋,湊齊了整整400個大洋,一起交到了塗杏的手上。
塗杏看到這麼多的錢,整個人都震驚了,他感動得熱淚盈眶,於是他向楊長銀鄭重地打下了一張借條,並且向他鄭重承諾,一定會歸還這筆錢。楊長銀說,他之所以會借如此之多的錢給紅軍,是因為他信得過紅軍,在動蕩不堪的局勢裡,只有紅軍能夠說出「不拿百姓一針一線」這樣的話,所以他相信紅軍一定可以取得勝利,這筆錢不僅是給紅軍,也是為了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積福。
就這樣一張400個大洋的欠條寫下了,兩個人鄭重其事地籤下了自己的名字,蓋上了章,可不曾想這樣一張欠條一保存就是85年。直到現在楊長銀的後代還保留著這張珍貴的欠條,像是傳世的寶貝一樣,從爺爺傳給父親,再傳給孫子。
直到2015年傳到第三代人的時候,他們想要去問一下政府這樣的欠條,如今還做不做數?上面的欠款能否兌現呢?
85年欠款終歸還,契約精神永存
懷著疑惑的心情,楊長銀的後人來到了政府,出示了這張欠條,政府領導在看過之後,確定了它的真實性,表示這張欠條現在依舊作數,可以兌換成現金。可是那時候的400個大洋放在如今能夠兌換多少錢呢?
在場的人都不知該怎樣去計算,最終找來了這方面的專家進行估算,算上了各種的通貨膨脹,最後折算下來,400個大洋,大概能夠兌換四萬元人民幣。就這樣,這張85年前打上的欠條,終於完成了它的使命,如今的這張欠條,成為了博物館裡那一段歷史故事的見證。
像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像楊長銀一樣願意冒著可能收不回來錢的風險也要借給紅軍糧食的人也有很多,「我們的勝利是人民拿小推車推出來的」這句話也是歷史一個真實的寫照,在那個艱苦的歲月裡,有太多太多的無名英雄奉獻著自己,照耀裡別人。
而政府也承諾如果還有欠條,不管是多少錢,還是多少年前,都可以拿到政府去兌換,這是一張永不失信的「欠條」。時過境遷,這些歷史文物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也不斷提醒著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正是因為黨領導的紅軍是為了人民謀幸福,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所以才會有如此多的人民群眾在自己也不富裕的情況之下依舊願意伸出援手救濟紅軍,甚至還有很多的鄉親為了保護紅軍不被發現,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正是以真心換真心,才能走得長遠,紅軍拿真心對人們,人們也拿真心對紅軍。與其說是歷史選擇了黨,不如說是人民選擇了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