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蔦屋書店到中國,你真去看書,就輸了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外灘君 外灘TheBund

40萬的法拉利圖冊

安藤忠雄3D模型和手稿

樓下咖啡 樓上酒吧

網紅輪流拍照

除了賣書讀書

什麼都很好

號稱「全球最美20家書店之一」的蔦屋,終於來上海了。

大家對它的期望值更高,畢竟坐擁2000平米空間、地處上世紀著名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和杭州蔦屋年輕、時尚的風格相比,上海蔦屋更顯厚重而充滿歷史韻味。

店內的鎮店之寶,將近40萬的法拉利畫冊和支架也讓人十分期待。

我們特地選了個工作日去逛了逛。上海蔦屋的咖啡廳比杭州那家更大,酒吧也十分熱鬧。

上午11點多的時候,店裡顧客不少,攝影師更多。

爺叔阿姨、時髦年輕人,6個裡面有3個人背著專業的相機包。為了拍一個舊壁爐,前面5個人排隊,等了20分鐘才拍到。

蔦屋對於國人,一直是神一樣的存在,被各種新零售大神膜拜。

但是當我們走訪了2家國內的蔦屋書店後,有驚喜,但更多的是疑惑,甚至會擔心:失去了原來靈魂的蔦屋書店,會無差別地淪為一家普通網紅書店嗎?

01

老建築重煥新生

蔦屋書店所處的上生·新所園區,在上世紀20年代時更加熱鬧。

它曾是哥倫比亞俱樂部,上海城裡最著名的社交場所。美國建築師哈扎德設計、建造了這棟建築,供上海的外籍僑民休憩、娛樂。

上世紀20年代的哥倫比亞俱樂部

1952年,這座建築變成了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的辦公地,從此不再向普通訪客開放。

經過幾十年,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已經逐漸退出了公眾視野,很少再有人想起,這棟建築在上海歷史舞臺上的地位。

如今,經過改建的外立面保留了原有的西班牙傳教式建築風格。傳統的黃沙水泥拉毛修飾外牆面,讓整棟建築恢復了往日的光彩。

哥倫比亞俱樂部外立面

走進內部會發現,窗戶、壁爐等許多細節處,都流露出精心修繕的痕跡。

經過改建後的建築,仿佛又把人帶回到了人頭攢動的光輝歲月裡。

原哥倫比亞俱樂部建築內部

兩年前,這裡成了上海網紅打卡地。

許多大牌舉辦時裝走秀活動,藝術展覽也爭相落地於此,熱鬧非凡;凡是進到海軍俱樂部的人,都會在這個英式泳池前拍照留影。

園區內保留的海軍俱樂部

而如今,不少商戶大門緊閉。門把手積了薄灰,菜單隨意擺在戶外餐桌的一角。

上海蔦屋書店籌備了1年多,它的進入,無疑是上生·新所再度翻紅的一劑猛藥。

目前來看這個效果達到了,我身邊的不少朋友都和我一樣,趕著又來到了這裡。

從這裡,似乎還能看到日本岡崎平安神宮蔦屋書店的影子。2011年,蔦屋選中舊時的京都會館,經歷4年整修後,讓老建築煥發新生,成為了文化休閒的新地標。

京都岡崎蔦屋書店

02

賣的是藝術生活

大家只是忙著來拍照

杭州天目裡的蔦屋書店進場很嚴格。店員看到帶有專業設備的顧客,都會上前提示,說不能拍照。

上海蔦屋書店沒有出現這樣的狀況,反而很歡迎顧客拍攝。

蔦屋書店一樓

店內最顯眼的拍照場景,是從上世紀保留下來的雅典柯林斯柱子。

被保護起來的雅典柯林斯柱

與這些柱子一起保留下來的舊壁爐同樣受歡迎。

我剛想拿起手機想隨手照一張,誰知,一位大叔突然拿出超長單反懟到我跟前,開始認真對焦。

我只能讓出C位給老法師。沒等大叔按下快門,三、四個女孩快步走來,其中一個說「給我在這兒來一張吧!」

好不容易等大叔拍完,她便以壁爐為背景,在書架旁熟練地擺了兩套pose。

沒拍完,她的朋友想起來什麼似的,說「你該拿起一本書,把臉遮住一點點……對!就這樣,頭往我這邊偏。」

我樂了,想看看這個「打卡點」到底有多大魅力,會吸引多少人。

隨後,又分別來了一個男孩、一個女孩、一個肩背單眼相機的阿姨排隊等位。

在我前面等位的男孩和女孩

人數總共為5,用時20分鐘,我終於拍到了壁爐。

回頭一看,身後竟然也開始排隊了。

一位店員正想從我眼前路過,看到我正舉起手機,十分迅速地躲到了書架之後,讓我「定心」取景。

除了歷史建築,鎮店之寶肯定要拍。

其中一件是售價39.5萬元的法拉利畫冊套裝。大概因為畫冊看上去太過平凡,大家都在拍旁邊有點賽博朋克風格的畫冊支架。

擠到有利位置、拿起手機,咔嚓咔嚓按下快門,拍完便擠出人群離開——真是一場活脫脫的法拉利粉絲見面會。一人限時30秒(可能還不到),驚嘆、合影、拜拜。

法拉利畫冊和支架

安藤忠雄專區,34萬的3D設計模型和24.5萬的手稿,也都是重磅商品。

但可能因為包著玻璃紙,拍照效果不佳,只有路過的兩三個人隨手拍了幾張,幾乎無人問津。

安藤忠雄3D設計模型和手稿

白瓷花插、茶壺、漆器食盤等,引來國外友人的駐足、拍攝。

不過路過的人裡面,連拿起來把玩的都沒有,畢竟一個失手,可能就是幾萬塊。

手工漆器餐盤

一個貨架上的紅色刷子前,站了幾個年輕時髦的女孩子。

她們在這裡擺弄著分別由灰鼠毫、鼬毫、羊毫、松鼠毫製成的高檔化妝刷,對著鏡子自拍兩張。

這和杭州蔦屋展出的15萬的硯臺、2萬多塊的南宋盆栽設計、絕版山本耀司專輯一樣,大家都想爭相觀看。

來獵個奇,拍張照,感嘆一陣後便匆匆離去。

路過的一對母女悠悠地說:「這不是日本特地開過來的書店嗎,怎麼和國內網紅書店沒什麼兩樣哇。」

杭州蔦屋書店的當代盆栽設計

03

模糊的指示牌

國內蔦屋書店的選書與指示,已經被許多人質疑。

讀者發現杭州店的書架上擺放著不少「假書」。蔦屋的解釋是:開店倉促,準備工作還未全部完成。

但是當時開業時間一拖再拖,已經吊足粉絲們的胃口,覺得蔦屋定是整裝待發。所以開店後細節的缺失,才讓更加大家失落。

在上海蔦屋書店裡,我們沒看到假書,但是指示牌概念模糊,甚至有錯。

有一塊立牌名為「城市美學踐行者」。這部分是經過蔦屋精選後,挑出的城市建築相關書籍。

但是環繞它四周的10幾座書架,共用了一塊標示牌,而且要走到最裡端的長走廊上才能看到,標註了「人文,自然」、「歷史」、「假日」、「生活」、「雜誌」。

到底哪裡是「人文 自然」,哪裡是「歷史」,令人費解。

擺放順序也著實很迷。

如果說愛因斯坦和熱帶雨林動物放在一起,是因為它們都屬於「自然」大類,那「貝殼」放在「人類解剖學」旁邊,算是什麼?

貝殼圖案的書和解剖學書籍放在一起

另一塊單獨的牌子上寫了「文學」,可它的箭頭指向和書籍在的位置完全相反。

其實「文學「區域在箭頭的右手邊

蔦屋曾經表示,希望顧客把書店當成自家的書房。而真正使用書房的人,起碼知道自己書房裡的書籍分類吧。

於是,我們便想找到這個「大書房」的店員詢問看看。可走了一大圈,沒找到半個店員。

04

此蔦屋非彼蔦屋

創始人增田宗昭說過,他們更關注的是中國富裕的年輕群體。

蔦屋書店的的打法很明顯,是以文創、咖啡、酒吧等區域,吸引年輕人去打卡。

我們從來不覺得書店設置附加區域吸引人們走進來,是一種不適合的做法。但過猶不及。

杭州蔦屋書店

杭州和上海兩家店有個共同點:一進大門就是咖啡廳。

而在店內舉著書、端著咖啡杯拍照的年輕人,擔當了蔦屋最好的品牌宣傳者。

在蔦屋書店咖啡廳裡的年輕人

和杭州店相比,上海還引入了一家酒吧。

開放式的空間、充滿現代感的吧檯、天花板,無一不流露出時髦年輕的氣息,立刻引來許多人駐足。

只要是去過蔦屋的人,自身就帶上了值得炫耀的社交話題。而顧客是否看書、買書,這看起來已經不是進中國之後的蔦屋書店真正關心的了。

蔦屋書店的酒吧

對於地產來說,蔦屋不失為一張拉動人氣的大牌。

杭州天目裡作為一塊新興辦公園區,因為引入了蔦屋書店,人氣暴增。

上海上生·新所同樣如此,老建築被改造重修後,歷經巔峰、過氣,這一次再度迎來熱潮。

在大門外就開始打卡的時髦女孩們

然而,去過日本蔦屋書店的朋友都說,那裡像充滿設計感的新華書店,精緻的同時不失實在。

走在街上,蔦屋只是眾多書店中的一家。人們會走進去,大多是因為想看書、買書。對路過歇腳的人們來說,它也成為一個安樂窩似的存在。

日本蔦屋書店讓到訪過的書迷們念念不忘。

而來到國內之後,這裡過於網紅向的包裝手法,和過多附加區域的設置,讓人幾乎忘了走進一間書店的初心。

少了原來味道的蔦屋,對於期待它的人來說,的確是有點失望了。

文、編輯/Itsuki

部分文字及圖片來自「外灘The-Bund」文章《蔦屋書店終於要來上海了,落在超美的百年建築裡》,日期:2019年12月13日

其他圖片來自Itsuki、烏龍伯伯,部分來自matcha-jp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原標題:《日本蔦屋書店到中國,你真去看書,就輸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探店|去上海蔦屋書店?別看書
    但是,提案們來去無蹤,存在感較弱,我們兩度前往都未能體驗到提案服務,大多數顧客也都是在「自助式」逛店。▲空蕩蕩的諮詢臺獨一無二的上海蔦屋早在10月18日,蔦屋書店中國首店就在杭州開業了,時隔兩月後上海店開門迎客,蔦屋書店熱度再現。
  • 吉井忍:中國蔦屋和日本蔦屋並不是同一家書店
    關於剛開業的中國蔦屋書店,我感覺它和日本的蔦屋書店根本不是同一家,不同之處在於經營模式,這點我直接引用中國圈內朋友的說明: 「中國的蔦屋書店並不是蔦屋書店(筆者註:或者是CCC)自己開的,而且不是同一家,各地的蔦屋書店都是獨立的,是各地的地產公司引入蔦屋品牌和指導。
  • 「全球設計最美書店」蔦屋書店,終於要來中國了!
    作為傳統書店轉型典範  日本知名的連鎖書店「蔦屋書店」  被譽為「全球最美書店」之一  還有網友點評為「一家可以過夜的書店」  近幾年在日本、臺灣和中國大陸可謂瘋狂刷屏  說它是網紅書店一點也不過分!
  • 中國蔦屋和日本蔦屋並非同一家書店?
    今年四月上海的一個發布會上,蔦屋書店方面透露,蔦屋書店中期計劃在中國開出1100家書店。而在「朝聖者」們的期待中,蔦屋書店中國大陸首店終於在10月18日於西溪溼地東邊、天目山路北側的天目裡掀開了面紗。 延續了品牌一貫的高顏值和格調趣味,蔦屋書店天目裡店以藝術為中心,融入了書籍、咖啡、雜貨、文創、影音等線下體驗空間,打造呈現了一個多功能、多元化的複合式空間,為到店的每一位顧客提供日式美學享受和生活方式提案。 門店一經亮相,就獲得了各方讚譽。
  • 中國書店老闆要不要學蔦屋書店?
    在1983年剛剛創始時,蔦屋書店的用戶定位在「致力於為年輕人提供生活形態」。但這個定位很明顯是失敗的,因為那時日本的書店業面臨著跟中國一樣的問題。年輕人買書喜歡直接網上亞馬遜下單,所以很少有人去逛書店。其次,年輕人的消費能力(哪怕是日本中產)也沒有特別高。
  • 探秘日本「最美」書店—蔦屋書店
    蔦屋書店,日本中產階級為何都愛來這裡?蔦屋書店的新店,就像一個小型購物中心2015年,最美書店的「蔦屋書店」又有新動作,顧客可以在這裡點到的全日本精選的清酒。蔦屋書店已經成立了30年,
  • 代官山|蔦屋書店
    (以上圖片來源網絡)設計出自英國設計事務所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蔦屋書店 作為全球最美的20家書店之一,代官山的蔦屋的確名副其實。3月份的東京之行我和Jennifer特意花了一天時間去感受;其選址、設計,裝飾陳設分類等均體現了蔦屋的關懷與用心。
  • 上海蔦屋書店「牛」在哪裡
    書店究竟是名副其實的「主力店」,還是曇花一現的「工具店」,對於文化消費水平不斷提升,且實體書店等公共文化場所發展不斷向好的上海來說,仍是一個需要居安思危的思考題。只拍照不消費?人造景觀有保質期杭州天目裡,作為建築大師倫佐 · 皮亞諾在中國承接的首個項目,在去年10月日本品牌蔦屋書店中國首店在此開業後迅速成為「網紅打卡點」。
  • 日本蔦屋書店印象
    日本蔦屋書店於1983年在大阪創立,至今已在全國有1500多家分店。現在,日本的實體書店85%面臨經營困境甚至倒閉危機,但蔦屋書店不僅存活下來,而且營業額連年攀升。蔦屋書店是日本最大連鎖書店和人氣最旺書店。坐落在東京的蔦屋書店代官山店日均客流量已突破萬人次,周末甚至能達到3萬人次。
  • 日本蔦屋書店:全球最火書店的秘密
    蔦屋書店的標籤有很多:森林圖書館、北野武最愛的書店、日均人流量破萬……30多年間,蔦屋書店在全世界開了1400多家店,霸佔了日本90%的圖書營業額,每月盈利上億日元,其母公司CCC旗下的「T-Card」積分卡活躍用戶更是佔到了日本人口總數的50%以上。新零售有一句戲稱:「盒馬鮮生是拿著超市的租金做餐飲,而新書店則是拿著書店的租金做零售。」
  • 上海蔦屋書店為何這麼「火」?
    人造景觀有保質期 杭州天目裡,作為建築大師倫佐 · 皮亞諾在中國承接的首個項目,在去年10月日本品牌蔦屋書店中國首店在此開業後迅速成為「網紅打卡點」。記者前不久去「打卡」,感到意外的是,作為「主力店」,蔦屋書店並不位於天目裡的核心位置。
  • 我眼中的蔦屋書店
    對網際網路人來說,蔦屋的迷人之處不在於其標新立異的藝術之美和細緻入微的日式服務,而是值得持續學習的用戶經營標杆案例。19年因為一個項目原因,花了些時間研究他的商業模式,僅了解到一些皮毛。一直希望能到日本親眼看一看,親身感受下這個新物種,不曾想在杭州可以一睹芳容,其實是匆忙中只看了一眼 Logo。借心血來潮,整理一些理解和感受。
  • 蔦屋書店丨最美書店的生活提案
    這些,日本的蔦屋書店做到了,不僅如此,從實體書店、圖書館,再到購物中心和家電領域,蔦屋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提案店」,擁有眾多忠實粉絲,成為眾多經營者和企業的取經之所。他策劃了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重新將紙質閱讀作為業務核心。他把客群定位在財力豐厚、熱愛紙質閱讀的50後60後身上,這群人也正是Tsutaya Books早期的顧客。▲增田宗昭在討論店鋪多數來蔦屋書店的人,不是為了看書喝咖啡,而是體會很舒服的感覺,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蔦屋書店的經營哲學,你學不會
    文|銳裘上個月的 Future Space,我們推薦了即將開業的杭州天目裡,其中,備受關注的,就是即將落地於園中的,國內首個「蔦屋書店」。只要是對日本當代商業與文化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必定對蔦屋書店有所了解,而不論它在中國的首家店落在哪裡,都必將是 2020 年國內現象級的商業事件。
  • 蔦屋書店,來中國大規模開店了!
    被譽為北野武最愛的書店——蔦屋書店,終於要來中國開店了。10月,蔦屋書店將進駐中國市場的首店設址杭州。12月,第二家蔦屋書店在上海高調亮相。據蔦屋書店介紹,作為出售藝術作品及雜貨的綜合型書店,上海門店是蔦屋書店繼浙江省杭州之後在海外開設的第二家。上海門店面積約達2000平方米,在區域內構築起一個全新藝術文化策源地。03大規模開店計劃曝光作為日本最大的連鎖書店,蔦屋書店全球經營有大約1198家門店,會員人數有7000萬人。
  • 蔦屋書店的秘密-虎嗅網
    近日,一則「日本蔦屋書店2020年落戶中國杭州」的消息引起關注。蔦屋書店不僅是日本知名的連鎖書店,也是亞洲最著名和最有影響力的書店之一。圍繞蔦屋書店,大家討論的重點,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1. 有人重點談它的場景設計。從建築美學到生活哲學,從圖書的擺放到空間的布置,它對於每一個細節都很考究,這些基於人性化的場景設計,讓它成為網紅打卡地,被評為「全球最美書書店」。
  • 日本最大連鎖書店 全球最美書店 蔦屋書店宣布即將進入中國市場
    既然人們最終是要走到這一需求點,蔦屋書店就著重定位成「自我實現的事業」,去解決人們在最高一層「自我實現」的需求。從 2000 年開始到 2017 年,日本書店從 21495 家銳減至 12621 家,每一年的關店數都大於開店數,最嚴重的時候這一比例達到 6:1。是大家不再需要書店了嗎?蔦屋書店曾在日本作過一個問卷調查,「在您居住的城市中,最希望有什麼設施?」
  • 日本蔦屋書店:全球最火書店的秘密 | 礪石
    蔦屋書店的標籤有很多:森林圖書館、北野武最愛的書店、日均人流量破萬……30多年間,蔦屋書店在全世界開了1400多家店,霸佔了日本90%的圖書營業額,每月盈利上億日元,其母公司CCC旗下的「T-Card」積分卡活躍用戶更是佔到了日本人口總數的50%以上。新零售有一句戲稱:「盒馬鮮生是拿著超市的租金做餐飲,而新書店則是拿著書店的租金做零售。」
  • 實體店難做,轉學蔦屋書店,其實蔦屋書店早已不是一家書店
    就在我們快要懷疑人生時,日本蔦屋書店的新零售模式,映入眼帘,新零售典範蔦屋書店,1450家店,銷售額過79億,據說2020年要登陸上海。看看蔦屋書店的經營模式,我們發現,蔦屋其實不是一個書店。賣書不是賣書籍本身,而是賣書籍裡面的內容和它所表述的生活方式。傳統實體書店都把自己定位於賣場,每個人走進來,就是為了找書和買書的。
  • 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標準化已死,設計永生
    近幾年,網絡書店逐漸侵蝕實體書店市場、全球各地的實體書店面臨關門停業的生存困境。而蔦屋書店的出現,塑造了逆勢崛起的神話。蔦屋書店不僅存活下來了,而且擁有1400多家店鋪,佔了90%日本其他品牌書店的營業額,每月盈利上億日元。它是怎麼做到的?蔦屋書店從賣有形產品——書,到賣生活方式,賣你一天舒適的文化生活,賣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