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燥綜合症」可不是簡單的乾燥,它有自己特定的「境界」,才配得上「綜合症」這個頭銜!如何對抗「乾燥綜合症」?今日小編為大家送上南京市中醫院主任醫師傅宗翰先生的一篇非常「滋潤」的文章,望對同道夥伴們的臨床有一定的幫助。
乾燥綜合症,是一種結締組織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對它的病因病理尚無確切和系統的認識,臨床上也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
近幾年來,我在實踐中探索,稍有獲,作約略介紹。
關於病因病機的探索
病因
從辨證求因看,本病的臨床表現不出燥證範圍,其病因似可設想為如下數點:
其一,內在稟賦。
患者多為陰虛燥熱體質,其臨床特徵多有形弱消瘦,口燥咽幹,內熱便秘,目澀而幹,視昏,五心煩熱,脈細弦數,舌紅少苔或無苔,舌體薄瘦等表現。
臨床實踐表明,本徵患者屬陰虛體質,較多見,既病則又多從燥化熱。
其二,燥症的產生,可能與「毒邪」的蘊襲密切相關。
蓋此徵之燥,既不似外燥(如秋燥)有嚴格的季節性,亦不具備一般內燥通常的形成因素,似另有蹊徑。
毒者,邪之盛也,燥盛不已,蘊釀成毒,煎灼津液更益其燥,二者互為因果。然此徵燥毒之成,又不似熱毒、血毒之劇烈而至速,多為積漸所致。
以臨床病史觀察,一是陰虛燥盛之質,加之反覆招罹外來溫熱感染,幹擾了人體津液的生成轉化和敷布,但往往又為燥徵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一是金石藥毒所傷,或因職業影響,久觸有害物質,或因久服某種藥物,均可積熱釀毒,灼津煉液,化燥阻絡,此種邪毒亦系緩慢積累而來,故其症狀常常無外感病或急性藥物中毒之象,非單純清洩解毒、峻劑補陰可以取效。
病機
本徵的病機,《內經》曾曰「燥勝則幹」,劉完素曰:「諸澀枯涸,幹勁皴揭,旨屬於燥」。
燥何以致「幹」,這就必然要涉及到津液的作用及其轉輸敷布(代謝)了。
津液主要起滋潤濡養作用,乾燥症狀的出現,總在於津液的失敷失潤,或由津液的虧損耗奪,或由津液敷布受阻,即津液代謝失調所致。
五臟都參與津液的生化代謝,而肝腎兩髒卻是燥證產生的根蒂所在,其臨床所現諸症,亦莫不與此病相關,茲分別簡述之。
證候表現
本徵的第一大證候表現在眼部。
目為肝竅,五臟精明皆上注於此,其不時眨動者,全賴津液以潤之養之,而使目視清明。
蓋肝者,體陰用陽,內寄相火,其性易動易升,在病理上易於熱化燥化而燻灼上炎,是以本徵目症叢生。
本徵的第二組證候表現在口。
口為脾之外竅,內納齒、舌。舌為心苗,其下又系金津、玉液,猶井泉滋灌之通道也。齒為骨餘,因腎所生,賴腎陰以充養。
是以諸凡精血陰津耗乏,津少液涸不克奉潮,燥火上炎則口唇燥揭、咽幹、舌體光瘦,齒脆松落如齏粉者並不鮮見。
本徵的第三組證候常表現為結締組織症候群,尤以類風溼性關節炎多見。
按此種關節肌肉疼痛症狀,傳統看法多納入痺證範疇。但本徵所現之痺症,少見寒象、溼象,且有一派乾燥之徵,其病程多長,體質羸瘦,似屬尪痺。
蓋其所成者多緣三氣鬱而化熱,或素稟陽盛,或內蘊積熱,或過服辛熱香竄之劑,致使陰傷燥成。
而津液乃人體營血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能保持血液一定的濃度,有助於血液的流暢。營血濃濁,流行瘀滯,是以筋脈失榮失通,痺乃作矣。
其病機不出津虧血少、筋骨不榮,陰傷血滯、絡脈失通或血燥生風,淫於肢節數端。
由此可見,本徵所現諸種病症,當咎之於「虛、痺、瘀」。
虛者或責之於氣,或責之於陰。蓋氣旺則動載津行,氣虛則血液受阻,出現「供津不全」的類陰虛內燥之徵。陰虛則津液枯涸,臟腑組織不榮,燥亦所由生也。因虛(氣虛或陰虛)可致瘀,由瘀而成痺,均可致燥。
總之,本徵為燥盛成毒,或為因毒而燥,或因燥久延續不已,發展演繹而成。
關於治療原則及用藥
《經》云:「燥者濡之」,前人治燥,立法設方多本此旨,或養腎,或治肝,或益肺,總不出「滋潤」而已。
然本徵之燥乃類屬中之異者也,故常法每難合拍,基於「燥勝則幹」之共性,本徵之治總以流津增液為經緯。
蓋津乃人身之要質,流則生利不已,滯則為害無窮。津液之凝滯,其因或為血虛,或為瘀阻,或為氣病,或為絡痺,是以立養血、化瘀、助氣、宜痺諸法。
津之不流成燥,或緣陰液虛虧,或緣熱熾蒸耗,故又另設養陰、清熱之法,前者防治陰津之虧耗,後者鼓促陰津之流暢。
本此派生諸法,茲分而簡述之。
1. 滋陰潤燥
適用於陰液虧損、燥象叢生者,是治療本徵的基本治則。
其他治燥諸法多從此化裁而出,代表方劑如增液湯等,藥有生熟地、天麥冬、玄參、石斛、龜板、女貞子、花粉、玉竹等。
2. 養血活血潤燥
適用於燥結血少津道不行,營血為之瘀澀,氣液為之凝滯者。
李梴謂:「潤則血旺」,即潤燥寓於養血活血之中,代表方如《醫學正傳》之生血潤膚飲,藥有生地、阿膠、赤白芍、當歸、丹參、桃仁、小胡麻等。
3. 清營解毒潤燥
適用於營分熱熾並致津燥者。
代表方如三紫湯(紫草、紫竹根、紫丹參)、犀角地黃湯加減,犀角地黃湯藥有犀牛角(或以廣角、水牛角代)、丹皮、生地、芍藥、大黑豆、玄參、土茯苓、升麻、貫眾、生槐米、山慈菇、綠豆衣、生甘草等。
4. 益氣潤燥
適用於氣虛無力推動津液敷布致燥者。代表方有七味白朮散,藥如太子參、黃芪、山藥、白朮、葛根、炙甘草等。
5. 通絡潤燥
適用於絡滯血瘀燥象叢生者。代表方有大黃䗪蟲丸,藥有丹皮、赤芍、紅花、地鱉蟲、鼠婦、水蛭、虻蟲、茺蔚子等。
6. 蠲痺潤燥
適用於痺症而見津燥者。代表方如大秦艽湯,藥有秦艽、防風、金剛刺、威靈仙、玉竹、木瓜、鹿銜草、土茯苓等。
7. 養目潤燥
適用於以目疾為主而見燥象者。方如杞菊地黃丸,藥用甘菊、枸杞子、地黃、首烏、沙苑子、木賊草、谷精珠、石斛等。
8. 化痰軟堅潤燥
適用於津凝不行、燥結為痰而成癭、成核、成癥者。藥用玄參、牡蠣、貝母、瓜蔞、蒲公英、黃藥子、煅蛤殼等。
結合個人的臨床心得,對本徵病程中常現的幾個症候處理略作介紹。
口、咽、唇、舌潰瘍幹痛突出者,可選甜柿霜、青鹽玄參、青黛、掛金燈、烏梅、胖大海、生石膏、楓鬥、洋參、銀耳、白殘花、白蜜、豬膚湯(或皮肚代之)。
腿足痿弱者,可選知母、黃柏、龜板、牛膝、菟絲子、二至丸、玉竹。
低熱,可選銀柴胡、鱉甲、青蒿、白薇、功勞葉。
便秘,可選火麻仁、瓜蔞仁、生地、無花果、生紫菀。
痰核癭瘤,可選玄參、牡蠣、鱉甲、山慈菇、黃藥子、青木香、蒲公英。
小關節腫痛,可選威靈仙、土茯苓、鹿銜草、木瓜、虎杖。
肢端蒼白紫暗,可選當歸尾、紫草、赤芍、桃仁、紅花、生山楂肉、桑枝尖、水蛭、䗪蟲等。
對於某些局部於燥灼痛的淺表潰瘍症狀,還可配合珍珠杏仁霜、玉紅膏、蛋黃油、胡桃仁油等外用,以達內滋外潤之效。
幾點體會
1. 本徵雖屬燥徵,但卻不同於一般內燥,又非實火亢熾,治療不易速效。且本徵在其病程中雖多現陰虛之象,亦非滋陰補液所易復,又與一般陰虛證不同。
2. 燥毒害人,肝腎首當其衝。
陰虛液燥又是本徵的主要病理基礎。腎惡燥而肝苦急,腎得液養而源充,肝得水涵則潛靜,故滋養肝腎,亦治此等徵之要旨也。
3. 本徵之因,既然因燥成毒(或因毒致燥),因此解毒—法,實是本徵治療中不容忽視的治則。
餘在臨床實踐中,試用了土茯苓、蚤休、生甘草、綠豆、大黑豆、磁石、紫草、紫竹根等,摻於辨證治法的方藥之中,尚有小效。
4. 燥之所成,繫於津液之變動。
而津液之變動,既賴於氣,又及於血。在血者,津質傷也,滋之、清之是屬常法;在氣者,津不流也,推之、散之可也。助氣載血、通經運津,乃闢治燥之又一途徑耳。
5. 本徵患者多為女性,推究原因,從稟賦素質而論,陰虛液燥者女性常多於男性,且女子有經乳產育之特殊生理,尤易耗血損陰。
而女子以肝為先天,陰血既耗,肝木失涵,其用愈難自穩,其抑者不疏津道,其亢者下汲腎陰。
故本徵之治除養肝藥石外,還宜怡情養性,病者醫工均當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