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二月蘭

2021-02-07 易象讀書



二月蘭

文/季羨林

轉眼,不知怎樣一來,整個燕園竟成了二月蘭的天下。

 

  二月蘭是一種常見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間。花形和顏色都沒有什麼特異之處。如果只有一兩棵,在百花叢中,決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它卻以多勝,每到春天,和風一吹拂,便綻開了小花;最初只有一朵,兩朵,幾朵。但是一轉眼,在一夜間,就能變成百朵,千朵,萬朵。大有凌駕百花之上的勢頭了。

 

  我在燕園裡已經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並沒有特別注意到這種小花。直到前年,也許正是二月蘭開花的大年,我驀地發現,從我住的樓旁小土山開始,走遍了全園,眼光所到之處,無不有二月蘭在。宅旁,籬下,林中,山頭,土坡,湖邊,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團紫氣,間以白霧,小花開得淋漓盡致,氣勢非凡,紫氣直衝雲霄,連宇宙都仿佛變成紫色的了。

 

  我在迷離恍惚中,忽然發現二月蘭爬上了樹,有的已經爬上了樹頂,有的正在努力攀登,連喘氣的聲音似乎都能聽到。我這一驚可真不小:莫非二月蘭真成了精了嗎?再定睛一看,原來是二月蘭叢中的一些藤蘿,也正在開著花,花的顏色同二月蘭一模一樣,所差的就僅僅只缺少那一團白霧。我實在覺得我這個幻覺非常有趣。帶著清醒的意識,我仔細觀察起來:除了花形之外,顏色真是一般無二。反正我知道了這是兩種植物,心裡有了底,然而再一轉眼,我仍然看到二月蘭往枝頭爬。這是真的呢?還是幻覺?一由它去吧。

 

  自從意識到二月蘭存在以後,一些同二月蘭有聯繫的回憶立即湧上心頭。原來很少想到的或根本沒有想到的事情,現在想到了;原來認為十分平常的瑣事,現在顯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識到,原來這種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佔有這樣重要的地位。我自己也有點吃驚了。

  我回憶的絲縷是從樓旁的小土山開始的。這一座小土山,最初毫無驚人之處,只不過二三米高,上面長滿了野草。當年歪風狂吹時,每次"打掃衛生",全樓住的人都被召喚出來拔草,不是"綠化",而是"黃化"。我每次都在心中暗恨這小山野草之多。後來不知由於什麼原因,把山堆高了一兩米。這樣一來,山就頗有一點山勢了。東頭的蒼松,西頭的翠柏,都仿佛恢復了青春,一年四季,鬱鬱蔥蔥。中間一棵榆樹,從樹齡來看,只能算是松柏的曾孫,然而也枝幹繁茂,高枝直刺入蔚藍的晴空。

 

  我不記得從什麼時候起我注意到小山上的二月蘭。這種野花開花大概也有大年小年之別的。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後稀疏地開上那麼幾片。遇到大年,則山前山後開成大片。二月蘭仿佛發了狂。我們常講什麼什麼花"怒放",這個"怒"字用得真是無比地奇妙。二月蘭一"怒",仿佛從土地深處吸來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開遍大千世界,紫氣直衝雲霄,連宇宙都仿佛變成紫色的了。

 

  東坡的詞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是花們好像是沒有什麼悲歡離合。應該開時,它們就開;該消失時,它們就消失。它們是"縱浪大化中",一切順其自然,自己無所謂什麼悲與喜。我的二月蘭就是這個樣子。

 

  然而,人這個萬物之靈卻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歡。這真是多此一舉,然而沒有法子。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淚眼問花花不語",花當然"不語"了。如果花真"語"起來,豈不嚇壞了人!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歡掛到了二月蘭上。

 

  當年老祖還活著的時候,每到春天二月蘭開花的時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鏟,帶一個黑書包,到成片的二月蘭旁青草叢裡去搜挖薺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蘭的紫霧裡晃動,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瀰漫著薺菜餛飩的清香。當婉如還活著的時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蘭正在開花,她離開時,她總穿過左手是二月蘭的紫霧,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綠煙,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帶到湖對岸的拐彎處。當小保姆楊瑩還在我家時,她也同小山和二月蘭結上了緣。我曾套宋詞寫過三句話:"午靜攜侶尋野菜,黃昏抱貓向夕陽,當時只道是尋常。"我的小貓虎子和咪咪還在世的時候,我也往往在二月蘭叢裡看到她們: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顯眼。

 

  所有這些瑣事都是尋常到不能再尋常了。然而,曾幾何時,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經永遠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小瑩也回了山東老家。至於虎子和咪咪也各自遵循貓的規律,不知鑽到了燕園中哪一個幽暗的角落裡,等待死亡的到來。老祖和婉如的走,把我的心都帶走了。虎子和咪咪我也憶念難忘。如今,天地雖寬,陽光雖照樣普照,我卻感到無邊的寂寥與悽涼。回憶這些往事,如雲如煙,原來是近在眼前,如今卻如蓬萊靈山,可望而不可即了。

 

  對於我這樣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蘭一點也無動於衷,照樣自己開花。今年又是二月蘭開花的大年。在校園裡,眼光所到之處,無不有二月蘭在。宅旁,籬下,林中,山頭,土坡,湖邊,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團紫氣,間以白霧,小花開得淋漓盡致,氣勢非凡,紫氣直衝霄漢,連宇宙都仿佛變成紫色的了。

 

  這一切都告訴我,二月蘭是不會變的,世事滄桑,於它如浮雲。然而我卻是在變的,月月變,年年變。我想以不變應萬變,然而辦不到。我想學習二月蘭,然而辦不到。不但如此,它還硬把我的記憶牽回到我一生最倒黴的時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老佛爺",被抄家,被打成了"反革命"。正是在二月蘭開花的時候,我被管制勞動改造。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每天到一個地方去撿破磚碎瓦,還隨時準備著被紅衛兵押解到什麼地方去"批鬥",坐噴氣式,還要挨上一頓揍,打得鼻青臉腫。可是在磚瓦縫裡二月蘭依然開放,怡然自得,笑對春風,好像是在嘲笑我。

 

  我當時日子實在非常難過。我知道正義是在自己手中,可是是非顛倒,人妖難分,我呼天天不應,叫地地不答,一腔義憤,滿腹委屈,毫無人生之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成了"不可接觸者",幾年沒接到過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個招呼。我雖處人世,實為異類。

 

  然而我一回到家裡,老祖、德華她們,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賜十幾元錢生活費的情況下,殫思竭慮,弄一點好吃的東西,希望能給我增加點營養;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希望能給我增添點生趣。婉如和延宗也儘可能地多回家來。我的小貓憨態可掬,偎依在我的身旁。她們不懂哲學,分不清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人視我為異類,她們視我為好友,從來沒有表態,要同我劃清界限。所有這一些極其平常的瑣事,都給我帶來了無量的安慰。窗外儘管千裡冰封,室內卻是暖氣融融。我覺得,在世態炎涼中,還有不炎涼者在。這一點暖氣支撐著我,走過了人生最艱難的一段路,沒有墮入深澗,一直到今天。

 

  我感覺到悲,又感覺到歡。

 

  到了今天,天運轉動,否極泰來,不知怎麼一來,我一下子成為"極可接觸者",到處聽到的是美好的言辭,到處見到的是和悅的笑容。我從內心裡感激我這些新老朋友,他們絕對是真誠的。他們鼓勵了我,他們啟發了我。然而,一回到家裡,雖然德華還在,延宗還在,可我的老祖到哪裡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裡去了呢?還有我的虎子和咪咪一世到哪裡去了呢?世界雖照樣朗朗,陽光雖照樣明媚,我卻感覺異樣的寂寞與悽涼。

 

  我感覺到歡,不感覺到悲。

 

  我年屆耄耋,前面的路有限了。幾年前,我寫過一篇短文,叫《老貓》,意思很簡明,我一生有個特點:不願意麻煩人。了解我的人都承認。難道到了人生最後一段路上我就要改變這個特點嗎?不,不,不想改變。我真想學一學老貓,到了大限來臨時,鑽到一個幽暗的角落裡,一個人悄悄地離開人世。

 

  這話又扯遠了。我並不認為眼前就有制定行動計劃的必要。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我的健康情況也允許我去做。有一位青年朋友說我忘記了自己的年齡。這話極有道理。可我並沒有全忘。有一個問題我還想弄弄清楚哩。按說我早已到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年齡,應該超脫一點了。然而在離開這個世界以前,我還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麼叫"悲"?什麼又叫"歡"?是我成為"不可接觸者"時悲呢?還是成為"極可接觸者"時歡?如果沒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這問題本來是一清二白的,現在卻是悲歡難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覆。我走上了每天必登臨幾次的小山,我問蒼松,蒼松不語;我問翠柏,翠柏不答。我問三十多年來親眼目睹我這些悲歡離合的二月蘭,這也沉默不語,兀自萬朵怒放,笑對春風,紫氣直衝霄漢。



- END -



上帝不響,像一切全由我定……




點下方「閱讀原文」

可登錄「易象讀書微站」

▽▽▽▽▽▽▽▽

相關焦點

  • 季羨林81歲時寫的一篇散文,描寫生動,充滿禪意
    國學大師季羨林是一位造詣非凡的佛學家,他也常說,「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他的一生有時山重水複,有時柳暗花明;糊塗時懂得迷途知返,困窘地也曾絕處逢生。下面介紹季羨林81歲時寫的一篇散文,描寫生動,充滿禪意。
  • 季羨林的德國女友,一生痴情,等了季羨林60年,終身未婚
    季羨林自然不會認為眼前的姑娘有其他想法,欣然應允。就這樣,在畢業論文寫作過程裡,季羨林陪著伊姆加德走過了黃昏和黎明,走過了城市裡的每個角落,也一起看電影,一起做所有小情侶都會做的事情,除了挑明關係。其實季羨林不知道,那一份畢業論文,是伊姆加德用打字機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的。她的心思,她的情愫,早已經深入了骨髓。那一天,伊姆加德哭求季羨林留下來,可最終無濟於事。
  • 菜花•蛙聲•二月蘭
    人們不在意有這些花,它們也不在意人們是否在意,只管盡情地開放。那多變化的紫色,貫穿了我所經歷的幾十個春天。只在昆明那幾年讓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後的歲月,便定格在燕園,而燕園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蘭的。  斯諾墓所在的小山後面,人跡罕至,便成了二月蘭的天下。從路邊到山坡,在樹與樹之間,擠滿花朵。有一小塊顏色很深,像需要些水化一化;有一小塊顏色很淺,近乎白色。
  • 二月蘭,你為誰而藍,又因何而盛開?
    後世人們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二月蘭。所以二月蘭也被叫做「諸葛菜」,是十字花科,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度可以達50釐米,有著紫色的花瓣,不過也有淺紅色或者白色的,4-5月開花,5-6月結果。主要是分布在全國各地,朝鮮也有種植的。二月蘭的生命力很頑強,相當於落地就能生根,只要有塊地就能生長。
  • 讀季羨林隨筆集《一生自在》
    讓自在美麗人生——讀季羨林隨筆集《一生自在》□ 黃東光淡泊名利,一心愛國,這是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生的寫照。回顧他的百年人生,輝煌的學術成就與豁達通透的人生智慧,始終交融於他博大的思想寶庫裡。書中,季羨林以平民化的視角,親切自如的說辭,與我們就自在的話題,展開了層層遞進式的探討。他說,對普羅大眾而言,活得自在一點,是許多人的生活目標。那麼,自在從哪裡來?季羨林覺得首先要從書本中尋來。他說:「人類要生存下去,文化就必須傳承下去,因而書也就必須讀下去。特別是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中,我們必須及時得到信息。只有這樣,人才能瀟灑地生活下去,所以非讀書不可。」
  • 季羨林:深到骨子裡的高貴,是沒有身份感
    這是季羨林在大三大四時寫的《清華園日記》,內容屬實,絕無虛構,看完不禁一笑,原來大師也和我們一樣,看美女、罵教授,做春夢、壓抑的荷爾蒙無處發洩。 2003年,遼寧美術出版社決定出版季羨林的日記,看到這些邊角料,有點刺眼,覺得有損大師的身份,便向季羨林建議,做適當刪減。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季羨林老先生
    季羨林老先生是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語言學家、國學大師,於2009年7月辭世。季老生前著作等身,文採斐然,在多個領域皆有建樹。但當我們推開季老的研究著作,去回顧他的一生,就會發現,季老其人其行更值得欽佩。
  • 季羨林:對於絕大多數人,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季羨林先生是著名的語言學家、佛學家、印度學家、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研究專家,作家。在佛經語言、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眾多領域,成果豐碩、著作等身,是國內少數幾位被譽為「學術大師」的學者之一。今天為大家領讀的是季羨林先生在大學最後兩年所記的日記,《清華園日記》。
  • 二月蘭|劉立:尺八
    主編策劃:魯西一丁往期文章:二月蘭|劉立:忘我二月蘭|劉立:小滿二月蘭|劉立:本草
  • 「一生自在」——季羨林
    昨晚在錄喜馬拉雅的時候,讀了季羨林老先生的《一生自在》感受頗多。本書是季老在年老之年對自己人生的一個小回顧,以日記的形式,告訴我們每一位人生應有的狀態——自由、清醒、活得瀟灑坦蕩。讀了第一篇章裡的:我和書/我的處女作 有感我和書:好像至今我也有這種藏書的習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
  • 季羨林去世9年,骨灰安葬三地,最大心願是魂歸家鄉陪伴母親
    季羨林是著名的古文學家、歷史學家、翻譯家、散文家,精通12國語言的國學大師。2009年7月11日,季羨林去世,享年98歲。根據其生前遺願,家人將骨灰分別葬於在北京萬安公墓、河北易縣清西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和山東臨清市康莊鎮官莊村。
  • 北大教授工資待遇一個世紀的演變過程—以季羨林大師的收入為例
    自蔡元培任第一任校長提出「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理念以來,加之許以高薪,召良納賢,北大陸續建立了全國最全的學科體系,其中就以東方語言文學系的創建者季羨林大師最為經典。1945年10月德國留學十年的季羨林大師衝破重重阻力,橫跨半個歐亞大陸,終於在1946年5月到達上海,歷時8個月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 季羨林透露的秘密:看似不努力的學霸成績卻很好是怎麼回事
    季羨林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一位學者,他是一位典型的學霸,精通英語和德語,這還不算什麼;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他還精通俄語,南斯拉夫語,阿拉伯語以及已成為「文物」的三種外語:梵語,巴利語,吐火羅文。今天早上,我和另一位家長討論了孩子們學習英語的問題。各種各樣的英語課讓人們感到茫然:什麼自然的拼寫方法,基礎課,情境課等等。
  • 高曉松從未祭奠父親,遺產全給繼母,父子關係冰冷如季羨林父子
    季羨林父子的"冷戰"其實這樣的父子"決裂"的事情有很多。高曉松的事情讓我聯想到了季羨林父子的"冷戰"。季羨林是我國著名的作家,從小學起我們就一直學習季老的文章。他的兒子季承也是我國的優秀人才,為國家貢獻了一份力量。但是在1995年時,傳出了季羨林父子"決裂"的消息。但是為什麼會讓父子二人走到這一步,當事人不願多說,外界只能猜測。
  • 國學大師季羨林10幅書法題字欣賞,書友:奇縱古拙、一般人看不懂
    季羨林對於經常寫字練書法的人來講,能夠有一位真正的欣賞者,往往顯得特別重要。真正的欣賞者可以在在塵封的、殘破的幾行墨跡中能夠發現歷史上的許多書家。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著名作家季羨林的書法。季羨林讀書法不同於我們之前介紹的朱自清、沈從文、巴金、茅盾等人的作品。其他作家的書法,即使是外行人也一眼便可看出有著深厚的書法功底。而季羨林的書法,相比之下則要顯得「拙劣」了一些,甚至有書法愛好者會覺得這樣的字一點也不工整,乃醜書之流、根本不能稱之為書法。
  • 季羨林一生多病,得過兩次癌,卻能活到98歲?長壽秘訣有哪些?
    說到季羨林,大家並不陌生,作為知名的國學大師,一直是文壇泰鬥,知識淵博、談吐不俗,或許很多人並不清楚,季羨林先生還是一個長壽之人,從1911年出生,到2009年去世,季羨林走過了98年風風雨雨,直到現在人們談到他,一方面是被他的學識折服,另一方面則是羨慕他的長壽,畢竟就算現在也很少有人活到
  • 《悲喜自渡》:晚年季羨林的人生滋味,苦樂喜憂,唯有自嘗
    這是《悲喜自渡》是季羨林老先生晚年的作品收錄集。這本書屬於散文集,主要是記錄了季羨林先生寫下的做的一些散文和隨筆。季羨林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和佛學家。他精通多種語言,最擅長的就是吐火羅文和梵文,而且《羅摩衍那》主要是通過他來翻譯的,每個人都很清楚季羨林老先生的成就,受人尊敬的楷模。
  • 季羨林兒子69歲和髮妻離婚,娶小40歲的保姆,70多歲生下一大胖兒子
    ——季羨林致吳新英信 2003年,已經92歲的季羨林大師正在北大養老。突然得知一個人來看望他的消息,他卻讓當時的北大將其拒之門外,隨後還向北大外國語學院領導吳新英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決絕地說出了這句話——「我絕不見他!」。
  • 山莓、二月蘭、日本金腰……認識野花最好的季節來了!
    比如繁縷、阿拉伯婆婆納、刻葉紫堇、山莓、二月蘭、活血丹等,它們甚至都不需要多少條件,就能默默無聞地開出一大片。看著一片又一片的野花,你會不會也像我一樣,一下子很好奇:哎,你叫什麼名字?為了認清它們,杭州植物園植物分類室的高亞紅、陳曉玲,挑了個陽光好的午後,一起去走了趟九溪十八澗,帶你一路認識山林腳下的野花野草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