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凍,北方人桌上常有這個菜,又叫肉凍,凍凍肉,肉皮凍,是一個直接把原料和做法一起寫出來命名的食物。做起來不複雜,豬皮刮乾淨,加少許水,調料大鍋燒開小火熬,熬到所有的膠原蛋白都出來,乳白色,放涼,凝結成「凍兒」,切盤,放上蒜,姜,醬油醋,紅油辣子就能上桌。
我小時候,看到肉凍總不敢吃,說是肉吧,不象紅燒肉,條子肉,小酥肉那樣明顯見肉,說是涼粉吧,真是肉做的,我懷疑是大人發音不標準,抖兒抖兒肉說成凍凍肉,在盤子裡我爸爸切大塊肉凍,都是一顫顫兒的,等會借著調味汁,它準備隨時滑走越獄。那會兒,化妝和醫美沒這麼普及,都說皮凍美容,女性親戚也就多愛這個菜,所以七碟子八碗的大桌菜裡,反而皮凍見底兒得最快。
以前冬天做肉凍的多是沒冰箱,有冰箱那小雙開門,也不夠放,現在一年四季都有,皮凍,有的地方白煮,為了上桌來擺盤晶瑩剔透,有的地方放醬油或者糖色,為了上桌琥珀透亮,都可以。主要得看調味汁,鹽,白芝麻和辣椒麵混合,熱油潑個辣子,再加白糖,陳醋,生抽,小米辣,姜蒜沫,淋到皮凍上,酸辣鮮鹹,開胃又解了膩。在盤子裡抖抖的皮凍,一口一口,咕嚕一下,它順著嗓子自己滑下去了,尤其夏天,坐在攤子前的小板凳上,先點一盤皮凍配夜啤酒,再等著背後燒烤吱吱冒油,美!
有一次聽說有個地方「馬蓮肉凍」特別有名,慕名去,聽名字總覺得是個勤勞美麗心靈手巧的姑娘媳婦做的這個肉凍吧,還得有個戰爭愛情故事,這幾年也不知道怎麼的,各位店家都喜歡美食文化,掛個牌子,寫個故事,搞的有的故事看得人云山霧罩,美食吃到嘴裡文化大於美味。結果,一打聽,沒有小媳婦也沒有大姑娘,馬蓮是馬蓮草,就是高原上一堆一堆的青紫色小花,加了馬蓮草的肉凍,清香不膩,有韌勁。
有個朋友的朋友,俄羅斯友人定居中國,邀請去他家吃飯,除了酒隨便喝,總得有下酒菜。他神秘的表演了一道俄式涼菜,豬肉,雞肉,鴨肉連骨頭一起燉湯,肉熟的時候,加了洋蔥,胡蘿蔔,芹菜,鹽,胡椒,聞著味挺香,但是湯不夠濃,還加了食用的明膠。撈出來,一層碎肉,一層湯,一層菜,再一層湯,分層看起來漂亮,凝成凍,切片擺盤,下酒。真是大菜,把俄羅斯人累的鬍子上都掛了汗珠。吃完出來,酒太烈,暈著想了半天,問朋友:「你說這菜他們是不是在邊界上看東北人熬皮凍,學的?」朋友嚴肅的想了一會兒,說:「不能,整這麼複雜才為了熬個皮凍?」我兩相視一笑。
文 / 符老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