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經》十二式口訣與圖解(下)

2021-02-07 無界研究院

第七式、九鬼拔馬刀的口訣

側首屈肱,抱頭拔耳,

右腋開陽,左陰閉死,

右撼崑崙,左貼胛膂,

左右掄回,直身攀舉。



【動作】腳尖相銜,足跟分離成八字形;兩臂向前成叉掌立於胸前。左手屈肘經下往後,成勾手置於身後,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後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頸狀。足趾抓地,身體前傾,如拔刀一樣。吸氣時,雙手用力拉緊,呼氣時放鬆。左右交換。反覆5-10 次。

這口訣的意思.是接連第六式出爪亮翅的練功架子.在劍術裡面與拔劍式是相同的。茲分述操作的次序如下: 

第一種操作,先就排山掌的架子,右手向上舉提,朝腦後作圓周運動,一面作圓,一面隨著作圓周向後的進度,把掌變成半陰半陽掌 ( 手心向左,手背向右,大指向上,小指在下 ) 。一直向後進行,直抵後腦,用掌心抱著「玉枕關」,用手指輕輕拉著左耳朵的「天城穴」 ( 即耳朵的尖端,把耳輪折卷,有騎縫處 ) 。 

第二種操作,在右手作圓的同時,整個頭和頸項,隨同動作,掉頭扭項,面頰向左正方旋轉,後腦轉向右方,迎接右家相抱。 

第三種操作,右掌已經把頭抱著,把耳攀著,這時的右肩與臂、?,必須相平,右腋張開,不可傾倚收閉。 

第四種操作,右掌抱頭攀耳之後,微微拔牽,頭頸同時與掌相應著運動。這時心念隨著氣脈的運行,集中在右手的肘尖。這樣一拔一攀,頭肘張弛相應,運動三五次。 

第五種操作,左掌在右手運動的同時,配合運動,不可落後參前,先就原來排山家的架子,順式向下降落,由陰掌變為半陰半陽掌,反手向背後作圓周的運動。在下降到與左腿平行相對的時候,即當再變為陽掌,掌心正向背後,於是用手背循著左腿,偎傍著髀樞、從盆骨向上,反掌貼著背心,掌背貼在兩個胛骨的中間,約當脊柱第五六七椎之間。隱約仿佛有被背心吸著的韻味,把左腋下牢牢閉著,同時與右手抱頭、撥耳的運動,順應它激微響應著。另外在頭手的運動中,身子既要放鬆而又要筆直,不能隨著動搖。 

第六種操作,把呼吸配合著上述五項運動,從第一種動作開始,即須「氣沉丹田」,不可升、降氣機,微微略帶閉氣的意思,輕輕呼吸。頭、頸、胸、肩才能特別放鬆,全身才能筆直,氣機也才能沉靜下來。 

第八式、三盤落地的口訣

上顎抵尖舌,張眸又咬牙,

開襠騎馬式,雙手按兼拿,

兩掌翻陽起,千斤仿佛加,

口呼鼻吸氣,蹲足莫稍斜。



【動作】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馬步。上體挺直,兩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舉如託重物狀;稍停片刻,兩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鬆,如放下重物狀。動作隨呼吸進行,吸氣時,如託物狀:呼氣時,如放物狀,反覆5-10 次。收功時,兩腳徐徐伸直,左腳收回,兩足併攏,成直立狀。

這口訣的意思,是連接第七式而練上盤、中盤、下盤的方法,所以名叫三盤落地。把它分析成幾個動作,條述如下: 

一、先就九鬼拔馬刀的姿勢,身子筆直地立著不動,兩手分別從後腦和背心,各順左右的方向,各自向左右平伸,使左右兩手,與肩相平,成為一字形,掌心向下。 

二、次在兩手平伸之後,隨即把左腳順著左側的正方向,分開胯襠,兩腳的距離,大約以二尺五寸為標準,但高長的人可以跨大些,矮小的人,可以跨小些,總以不大不小,兩腿不覺蹩扭為原則。 

三、兩腿下彎,變做「騎馬襠」,騎馬襠的標準,以大腿緩緩下彎,其彎的程度與膝臏骨成水平線為度。同時腰背脊柱,不能彎腰駝背,須求筆直,與大腿的騎馬襠成九十度的角。

四、在兩腿下彎,變化騎馬襠的同時,上面的兩掌也一同動作,配合兩腿下彎的速度,不可參前落後,都用陰掌 ( 掌心向下 ) ,緩緩往下按,好象按壓一種東西似的,綿綿不斷往下沉壓按去。兩掌下按的程度,以掌與膝臏骨相平為標準,即當停止下按的勢子。以待變化第五項動作。 

五、將下按的雙掌,一齊翻轉,變成陽掌 ( 掌心向上 ) ,仿佛兩掌心裡拿著很重的東西一樣。 

六、變好陽掌,雙雙如象拿東西的姿勢之後,隨即兩腿上升,慢慢還原成站立的姿勢,而兩掌也一齊隨著上升,這時覺著掌中很沉重。上升的標準,以雙腿立起豎直,雙掌上拿與胸部相平為度。這時左腳仍沿外開的動作,向內收回,與右腳看齊,兩腳相距一尺二三寸平直站立,兩掌保持上拿的姿勢,不予變動。 

第九式、青龍探爪的口訣


青龍探爪,左從右出,

左掌糾行,蜷傍脅部,

右爪乘風,雲門左露,

氣周肩背,扭腰轉腹,

調息微噓,龍降虎伏。

【動作】兩腳開立, 兩手成仰拳護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體左轉。腰部自左至右轉動,右手亦隨之自左至右水平劃圈,手劃至前上方時,上體前傾,同時呼氣:劃至身體左側時,上體伸直,同時吸氣。左右交換,動作相反。連續5-10 次。

  

這口訣的作用,是專練肺臟、肝臟、膽髒和帶脈的方法,所謂降龍伏虎的動功。茲分析操作次第如下: 

一、先就第九式兩掌上拿的姿勢,把左手陽掌翻轉,變成陰掌的「龍探爪」 ( 五個手指半伸半屈,把五指分散開,各約三四分的距離,掌心裡空而又圓,可以容納一枚雞蛋,氣脈集中在掌心,這叫做龍探爪 ) 。順勢向左側面的脅肋部位收縮回去。在收縮的時候,運動左肘尖領先,向後倒退,肩、臂、腕、掌隨著它運動,一齊向左後方縮去,不能緊張。 

二、在左掌變化運動的同時,右掌也一樣翻轉,變成陰掌的「龍探爪」,借著左掌向左後方縮去的勢子,頂著勢子伸右掌,如乘風浪一般地動,似波浪相連,相應地朝左側面「探爪」抓去。注意要把左邊的「期門穴」、 「雲門穴」張開,右邊的「期門穴」、 「雲門穴」閉著。 

三、在左拿後縮,右掌左探的同時,腰部和腹部隨著肩、臂的勢子,相應地向左扭轉,同時要把腰部和腹部放得很以才能把束在腰間的「帶脈」鍛鍊得柔韌如絲,鬆緊合度。 

四、在一二三項操作中,呼吸的運用,用「撮口音」發出「噓」字的音調,右掌向左面伸,而又探爪向前一抓的同時,即當撮唇發音。微微探爪,如象波浪一個接著一個地向左探爪,同時微微發出「噓」音相應著。有些象唱戲曲運用花腔似的。 

五、頭頸也跟著向左側方轉天與掌、肘、肩、臂、腰、腹相應。 

六、以上五項動作都操作完畢,再照這種次第,反縮右掌,探深左掌,向右側方抓去,照左邊遠動的要領一樣,與右邊交替轉番練二三次。 

第十式、臥虎撲食的口訣


兩足分蹲身似傾,左弓右箭腿相更,
昂頭胸作探前勢,翹尾朝天掉換行,
呼吸調勻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
還將腰背偃低下,順式收身復立平。


【動作】右腳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僕腿勢;上體前傾,雙手撐地,頭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氣時,同時兩臂伸直,上體抬高並儘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氣時,同時屈肘,胸部下落,上體後收,重心後移,蓄勢待發。如此反覆,隨呼吸而兩臂屈伸,上體起伏,前探後收,如猛虎撲食。動作連續5-10 次後,換左弓右僕腳勢進行,動作如前。

  

這口訣的作用,是俯身低下,用矮架子來鍛鍊經絡的,在武功的運動方面,又可以變化成各式「地支」的架子,少林派《擊技譜》所載的「地趟招」,十八變化,是有名的拳技殺手,都從此演繹而出。茲將本式的操作次序,分條列後, 

一、先就青龍探爪的架子,順著右掌左探,左掌內縮的姿勢,隨即抬起右腿,向右前方跨進一步,把有腿彎曲,左腿伸直,變成右弓左箭的「弓箭襠」。同時把胸、腰、臀順勢前傾。 

二、順著兩腿變化弓箭襠,身子前傾矮下的同時,把右掌順勢借勁,從「左探爪」的姿勢,向右前方變成陰掌,斜行削擘,以正對右腿膝臏骨的前面為度。 

三、左掌也隨順著右掌的運動,直接從左邊脅肋下面.變成陰掌,朝著左前方以四十五度的角度,斜行下撲,象老虎撲食的樣子。適與右掌平整看齊。 

四、兩腿兩手運動,合了一二三項的要求,隨即雙掌下撲,把雙掌的掌心貼著地面,以支持前半身,再把右腿彎縮一些,左腿伸直一些,以支持後半身,同時把頭昂起,兩眼注視前方,又把腰部放鬆,脊柱凹平,千萬不可強硬,或者凸起。 

五、隨即把雙掌掌心凹起,另用五個指頭尖,分散成象傘網似的,點柱在地上,支持體重。同時兩隻腳的後踵也離地升起,只用足大趾尖點住地,配合雙手指尖,支持體重。 

六、再就第五項姿勢,單獨把雙手的肘關節緩緩由上向下、一屈一伸,一沉一起,同時把胸部向前緩緩前進四五寸,再退回四五寸。如此來回運動三五次。 

七、在雙手肘關節屈、伸、進、退的同時,把伸直的左腿,用膝關節向上翹起,只翹起下半段的小船。這個姿勢,叫做「虎尾腿」。翹起的程度,以腳心朝天,小腿與大腿成九十度的角為標準。 

八、左腿上翹,配合兩手、右腳如法運動二三次之後,隨即放下還原,順勢收縮彎曲,變成左弓步,同時掉換右腿,再把右腿翹起,照前述動作,繼續運動二三次。如果在換左弓步翹右虎尾腿的時候,手足指尖支力疲乏,可以放平掌心和足心,鬆口氣再升起來。 

九、這時內裡的呼吸,使用「鼻吸口呼」的方法,在雙手肘關節一屈一伸、胸部一進的時候,當同時呼氣,而在一沉一起胸部一退的時候,當同時吸氣。 

第十一式、打躬擊鼓的口訣


兩掌持後腦,躬腰至膝前,

頭垂探胯下,口緊咬牙關, 

舌尖微抵顎,兩肘對平彎,

掩耳鳴天鼓,八音奏管弦。


【動作】兩腳開立,腳尖內扣。雙手仰掌緩緩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頭後部,手指彈敲小腦後片刻。配合呼吸做屈體動作;吸氣時,身體挺直,目向前視,頭如頂物;呼氣時,直膝俯身彎腰,兩手用力使頭探於膝間作打躬狀,勿使腳跟離地。根據體力反覆8-20 次。

  

這口訣的操作,是連接著臥虎撲食的架子,而鍛鍊腰腿的。茲分條敘述操作的次序如下; 

一、就臥虎撲食的架子,把右足虎尾腿練過之後,隨即把虎尾腿放下,還原成右箭步,同時再把手指尖、足趾尖,完全放平。掌心、足心接觸地面。 

二、隨即縮右腿與左腿相平看齊變成蹲著的姿勢,同時把腰豎起,又把兩掌離地,反掌把後腦的「玉枕關」貼著,貼的姿式,掌心把兩耳孔塞閉著,兩掌的中指尖微微相接,指頭都站著「玉枕關」兩肘彎曲,向頭相對,肘與肩要成平行。 

三、貼好「玉枕關」之後,隨即慢慢立起腰腿,全身放鬆而須要筆直。立直之後,開始用中指、食指、無名指、輕輕敲擊後腦的「玉枕關」。左右兩手交互著動,頻頻敲擊,這種動作名叫「鳴天鼓」而敲擊的音調節奏,照規定應該用「漁陽三撾」。分二四邊音與中音的擊鼓法。再用「幽冥鍾」一百零八杵的撞鐘法。在音符的理論,叫做「黃鐘」、「大呂」合奏,始為「鳴天鼓」。初學的人,不必這般細緻講究,只運用指頭輕敲,發出鼓聲就可以了。 

四、鳴天鼓做完之後,繼續就原姿勢雙掌抱著後腦,慢慢俯身彎腰,腰胯放鬆,將頭向兩膝的空襠中間彎垂下去,向胯下彎垂,以不能再垂再彎為度,但不可硬作強求,能彎垂多少算多少,同時雙腿要挺直,不能彎曲的。與打躬的樣子相似。 

五、彎腰與垂頭之後,隨即慢慢直立起來,還原全身筆直的架子。再度鳴天鼓一次。 

六、在彎腰與垂頭的動作中,牙關微微咬緊,同時呼吸大半閉著,只可很微細地用「鼻呼鼻吸』功夫深了,可以完全把氣閉著。直立起來之後,則照普通呼吸 

第十二式、掉尾搖頭的口訣


膝直膀伸,推手及地,

瞪目搖頭,凝神一志, 

直起頓足,伸肱直臂,

左右七次,功課完畢,

祛病廷年,無上三昧。



【動作】兩腿開立, 雙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舉至頭頂,目視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託,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後彎,目上視;然後上體前屈,雙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氣時,屈體下彎,腳跟稍微離地;吸氣時,上身立起,腳跟著地;如此反覆21次。收功:直立,兩臂左右側舉,屈伸7次。


這口訣是易筋經的最後一個,也是結束練功的一種方法。看來簡單,實則這方法能使全身二十部常經奇經的氣脈,通通調和,使全身氣血因各別鍛鍊之後,統一鬆散開來,會全身在練功之後,覺得輕鬆舒適。茲分述操作次序如下: 

一、就打躬擊鼓的架子,把兩掌從後腦向正前方推去,使兩隻胳膊伸直與肩相平行。 

二、把兩掌十指交叉,輕輕扣著,掌心向地,再向胸前收攏,約距胸兩拳遠近,隨即慢慢下推及地,不能推掌到地的人,能推多少算多少,同時腰部放鬆,隨著雙掌下推之勢,一齊下彎。但,雙腿須要筆直。 

三、雙掌推到地上,將頭部四面微微搖轉。 

四、隨即緩緩伸腰,兩掌同時上提。不可參前落後,恢復原來直立的姿勢。 

五、雙掌鬆開,向左右各揮動七次,兩足各頓地七次。 

六、這個架子的呼吸,完全用普通的自由呼吸。 

七、雖然不用特別的呼吸,但要把意識集中兩個地方。在直立的時候,集中在鼻尖上。在推掌及地的時候,則集中在掌心裡。因為這樣意識集中,呼吸放鬆了,是接著去練「靜功」的準備階段,也是「由動入靜」的聯繫辦法。

相關焦點

  • 易筋經十二式【附:易筋經全文】
    易筋經十二式第一式  預備式預備式身體正直站立,腳尖外撇,兩腳與肩同寬。周身放鬆,澄心斂神。兩臂自然下垂,緊貼兩大腿外側,下頷微收,兩眼半睜半閉。做三次深呼吸。    易筋經十二式口訣易乃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的方法。按原來的功法要求,須先練一年左右內功:達到內壯後,方可練《易筋經》,進而再練《洗髓經》。在此期間,還要內服外塗佐功藥,約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
  • 《易筋經》十二勢圖解
    在武俠小說中,《易筋經》是武林中人夢寐以求的武功秘籍。
  • 易筋經教學視頻及動作要領口訣
    「易筋經」繼承了傳統易筋經十二勢的精要,融科學性與普及性於一體,其格調古樸,蘊涵新意,突出肌肉、骨骼和關節的屈伸、扭轉和牽拉,以及脊柱的旋轉屈伸。各勢動作是連貫的有機整體,動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連綿,剛柔相濟;呼吸要求自然,動息相融;並以形導氣,意隨形走;易學易練,健身效果明顯。
  • 易筋經十二式
    想必各位都在影視劇中聽說過易筋經吧,易即改變,筋就是指人體的肌腱,經指固定套路。易筋經能舒筋活絡,通暢氣路,散淤鎮痛,健身強體。
  • [達摩易筋經十二式]演示版 與 跟練版
    達摩易筋經十二式(簡述)動作演示與
  • 易筋經十二式標準教學 (視頻+圖文)
    易筋經十二式,以十二為數,那麼和人體十二經筋到底有何關係呢?關於十二式每一式對用某條經筋或者經絡的說法做了一些總結,綜述如下:黃帝內經記載,十二經筋對應的人體正經的,是經絡運行的基礎和供給。十二經筋處於人體經筋的的主要內容,但如果說把易筋十二式對應某一經筋是不可能的。人體的經筋組織複雜,包含內容諸多。
  • 達摩易筋經,甩手療法,氣功,韋馱捧杵的口訣,中醫經絡,拉筋
    韋馱捧杵的口訣:韋馱獻杵的架子,與第二節三式是有密切關係的,這三種姿勢,是易筋經動功的基礎,練氣的入門。這個架子開始運用平心靜氣、斂神的原則,結合人體的內景生理,經絡氣脈,運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動中涵靜」,「動靜兩賅」的精義。
  • 達摩易筋經動功十二式練法詳解
    因此,易筋經的主要作用,即在於強筋壯骨,攻變練習者的基本身體素質。  這套練功法,相傳是達摩祖師所傳,唐初李靖在《易筋經序》中說及此事,後來《易筋經》流入民間,出現了不同的幾套。在練《易筋經》前應做好準備工作,如換穿寬鬆的衣著,不穿皮鞋,換布鞋等。在練功過程中,注意力要集中,呼吸要調勻;練功完畢或中間休息時,不可當風,並應作適當的活動,但不應作激烈活動。
  • 值得收藏:易筋經十二式標準教學 (視頻+圖文)
    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大腦及中樞神經得到休息,另一方面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各個系統的新陳代謝和調節作用,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以充分的營養通過易筋經的鍛鍊,能對機體起到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調動體內潛在的機能,使全身潤澤、生機旺盛,以達到舒心平血,益氣養肺,和胃健脾,疏筋壯骨,醒腦寧神的作用。易筋經十二式,以十二為數,那麼和人體十二經筋到底有何關係呢?
  • 達摩易筋經外經十二式
    達摩易筋經外經十二式----本功可以與紅砂手合練。
  • 易筋經第十式-臥虎撲食
    >式此為易筋經第十式,口訣為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這個招式是易筋經中最難的,需要老師指導下循序漸進,慢慢發展。在介紹臥虎撲食之前先給大家看看伏地挺身。上面是從網上找到的視頻,這樣的伏地挺身你連續做七個沒問題吧?但是據我所知,伏地挺身還有很多版本,這是低端的。接下來的版本就是一個push-up教學訓練版,這個版本比較實用。
  • 少林達摩易筋經十二式標準教學(視頻+圖文)
    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大腦及中樞神經得到休息,另一方面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各個系統的新陳代謝和調節作用,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以充分的營養通過易筋經的鍛鍊,能對機體起到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調動體內潛在的機能,使全身潤澤、生機旺盛,以達到舒心平血,益氣養肺,和胃健脾,疏筋壯骨,醒腦寧神的作用。易筋經十二式,以十二為數,那麼和人體十二經筋到底有何關係呢?
  • 拉筋方法,易筋經十二式,健身,氣功,易筋經,中醫經絡養生
    拉筋方法,氣功,易筋經,中醫經絡養生易筋經不是「氣功」,是武功基本功。不要拿氣功那套什麼「意念」、「氣感」來追求易筋經的效果。易筋經有多個版本,目前,許多人練習的是易筋經十二式。究其原因,是因為一些易筋經的表演者(講授者)沒有說清楚,或者自己就不知道,練習易筋經的關鍵竅門是什麼。多數練習者非常在乎動作的複雜,好像動作越多,越複雜,這個功才好,才會有效果。那些表演者也是一樣,總是把動作做得很複雜,還有許多模仿動作。
  • 倪海廈文式易筋經和武式易筋經(收藏)
    如果肌肉關節酸痛就是信號,有風寒入體了,這個時候可以喝桂枝湯(桂枝3錢,白芍3錢,炙甘草2錢,生薑2片,大棗12枚)解肌發汗,也可以練練文式易筋經,練完身體也會出微微的一層細汗,也可以把風寒排出體外。文式易筋經有十二個動作,覺得四肢比較重、肌肉酸、有點感冒風寒就可以練,把溼排掉。張仲景說「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遣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 易筋經功法圖解(四)
    熊氏易筋經傳人李家駒先生說:「相對於八段錦是保健作用的動功,易筋經則側重於通過呼吸以及自身的力量來使得體內循環加速,改善內臟及身體對外界的適應。」一語道破了易筋經的相比於一般的健身操,它的實際功效不僅有保健作用,而且可以調理身體,改善身體對外界的適應力。
  • 《少林易筋經》十二勢圖解
    總考訣曰:總考其法,圖成十二。誰實貽諸,五代之季。達摩西來,傳少林寺。有宋嶽候,更為鑑識。卻病延年,功無與類。
  • 達摩易筋經圖解
    達摩易筋經十二式圖解1、韋馱獻杵第一式: 4、摘星換鬥式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單吸不呼法,兩腳後跟落地,全腳掌著地。左掌回收於背後,掌心朝下,盡力下按;同時扭項,目視右掌。式定後要氣布胸際,深長鼻吸自由鼻呼,約靜立半分鐘(圖4①)。左式:左右手勢互換,右掌下落於背後,掌心朝下,盡力下按,同時左掌自體後擎天而起,扭頸,目視左掌。式定後用逆呼吸單吸不呼法,約靜立半分鐘(圖4②)。
  • 國術易筋經十二式【附:招式圖】拿去練!
    在金庸小說中《易筋經》被稱為「武林第一絕學」,神乎其技,獨步武林。《笑傲江湖》中令狐衝還用《易筋經》化解了體內「吸星大法」的遺患。
  • 古少林真本易筋經之行功口訣
    古少林真本易筋經之行功口訣,乃歷代宗師、歷代大成就者實證實修所總結凝練的體悟精論,同時也是歷代傳承者集體智慧的結晶,更是易筋洗髓經行功之核心指導思想
  • 易筋經四式:摘星換鬥勢
    【口訣譯文】單掌頭上高撐起,目光雙雙看掌中。鼻吸頻繁來調氣,用力收回兩手齊。結束式調勻呼吸後,幔慢呼氣,收左腳,同時雙手變掌下落於體側。本招式可以舒筋活絡、壯腰健心、延緩衰老,增強頸、肩、腰等部位的活動功能,可防治肩、背、腰、腿肌肉損傷,還可增加肌力,尤其是兩臂旋前、旋後肌群和五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