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職主婦,這個詞現在很敏感,據說在中國風險最大的職業就是全職主婦。全網都在呼籲:女人一定不要整天圍著男人、孩子、鍋臺轉,不要整天盯著柴米油鹽,女人要走出家門,要活出自己的價值,要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
女人呼呼啦啦都出來工作了,現在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女人的身影。建築工地上女人搬磚抹灰,大街上「外賣小哥」摘下帽子我們才發現原來是「外賣小姐姐」,各個單位的女領導也原來越多,這是女人的幸運也是女人的悲哀(僅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我一直懷疑「不要當全職主婦」這個詞是男人提出來,畢竟女人出去工作,看似是女人得到了自由權,但實際上真正受益的是男人。
女人跟男人的區別在於:男人工作一天回到家會有熱湯熱菜等著他,女人回到家還要給一家人準備熱湯熱菜。有的家庭可能是男人做飯,但是孩子呢?晚上輔導孩子作業的男人有幾個?去學校參加家長會的男人又有幾個?
女人全職在家的時候,男人當甩手掌柜;女人出去掙錢了,和男人一起分擔了家庭的經濟重擔,但是家裡的家務重擔和孩子的教育重擔還在女人身上。
沒「女權」的時候女人活得累又卑微,有「女權」了,女人過得累又憋屈。
可能有的人會說,你這不是反對女人出去工作嗎?女人不出去工作就會跟社會脫節,花個錢還得朝男人伸手,一不小心被嫌棄,再不小心被拋棄。
這麼說吧,我媽,她從來沒出去工作過,但是在家裡她管錢。我爸掙的錢回來都交給我媽,我媽買東西從來不徵求我爸的意見,更不用向我爸伸手要錢,相反,我爸出去吃個飯都要給我媽要錢。
可能我家是個例,但是咱們有句古話叫「男人是摟錢的耙子,女人是存錢的匣子。」
老一輩的人說這句俗語就是為了告誡男人和女人,男人要懂得在外面賺錢,女人也要懂得存錢,這樣才是男女搭配,幹活不累,這樣生活才能越過越好。
現在時代進步了,但是我還是覺得古話既然能流傳千古,肯定是有道理的。
我覺得女人如果有機會出去工作,那就去工作,畢竟我們上了那麼多年學,不是為了在家刷鍋洗碗。但是如果全職在家,那麼就當好「匣子」,把男人從外面摟來的錢都存在你的匣子裡,當然了你要有「存錢」的本事,別男人辛辛苦苦在外面掙了一個月的錢你三天給人家造光了。
寫了這麼多,我想說的是:女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學會享受生活,不要羨慕別人,你羨慕的人也在羨慕你。
2
今天又是周末,又是在家休息的一天,在家的每一天我都很珍惜,作為一個職業女性最渴望的就是可以安安靜靜的在家陪孩子。對醫生這個職業來說這一天真的很難得。
今天休息,昨天晚上我和孩子就進入了放鬆狀態。
昨天晚上接孩子的時候都六點了,問他想吃什麼,他說想吃餃子。
餃子就餃子,反正第二天不上班。吃完餃子八點了,這次餃子餡調的很失敗,敗在了炸醬上,昨天炸醬隨手拿了巧媳婦的香辣黃豆醬,所以餃子……有點兒辣!
我吃了兩個就放棄了,但是晨晨吃了兩盤子。
我不但放棄了吃餃子,還放棄了繼續包餃子,本來打算多包點兒放冰箱的,這麼難吃沒心情再包了。
我往垃圾桶倒餡的時候,晨晨一臉可惜的喊:「那都是肉啊!」
我說:「扔了總比你吃了長肉好。」
還剩下一團面,扔了的話就真的敗家了,我就擀好了切成麵條晾起來。
今天早上家裡就只有白菜土豆白蘿蔔了,晨晨噘著嘴說都不想吃。
我說:「你去寫作業,一會兒就能吃到好吃的了。」
我找了兩根大蔥,切掉蔥白,把綠葉切成絲。起鍋燒油,油熱以後我把蔥絲倒進去小火慢炸,炸幹以後加入了生抽、老抽、耗油、鹽,然後煮了麵條。
麵條撈出,澆上蔥油,攪拌均勻,端到晨晨面前。
「你聞聞!」
晨晨笑了:「蔥油拌麵!」
我「你咋知道?」
「我從超市買過啊!一聞就知道。」說著他吸溜了一大口。
我問「怎麼樣?」
晨晨豎起大拇指說「比超市賣的好吃。」
今天又解鎖了一道美食,很開心。
蔥油拌麵,我是看《嚮往的生活》黃磊老師做的,但是一直沒嘗試過,第一次做沒想到這麼好吃。
蔥油拌麵據說是上海飯,南方人不是都是米飯嗎?為什麼還能發明出這麼好吃的麵食?太贊了!
唉!又要感嘆一下我們勤勞樸實的河北人民了,就知道掙錢蓋房娶媳婦,從來都捨不得在吃的上面耗費時間和金錢。
我的童年記憶裡,一天三頓飯早上和晚上都是小米湯,是湯,米水分離的湯不是粥,冬天的時候小米湯改成玉米粥;中午是麵條,麵條怎麼做的呢?就是白水煮麵,吃點鹹菜。
天天如此,頓頓固定,做飯的人根本沒有今天吃什麼的煩惱。
3
認識我的很多人都以為我不會做飯,其實以前我真不會做飯。
上小學的時候第一次做飯,那天放學回家,爸媽都沒在家,我就想表現表現。
那時候我家用的還是蜂窩煤,我把大鐵鍋放在蜂窩煤上,添了半鍋涼水,沒找到米只找到掛麵,我想著煮啥都一樣,就放了一把掛麵進入,篦子上裝了饅頭,蓋上鍋蓋。齊活。
光煮麵條太簡單了,我還是再炒倆菜吧!
家裡沒菜,我找了一個籃子,提著去了菜地。我邊走邊跳,邊跳邊唱,我長大了!我會做飯了!我真開心!
摘了一大籃子豆角茄子,抱著回家了。
我媽看到我提著一籃子菜,問我:「你做的飯?」
我得意的回:「恩」
我媽拿起笤帚就打我,邊打邊罵「你見誰涼水煮麵了?啊?你看看你做的一鍋麵糊!」
我媽打我我也沒跑。我委屈啊!我第一次做飯,不知道要等水開了再下面啊!沒人叫我啊!
我媽罵:「沒吃過豬肉你沒見過豬跑啊?我做飯的時候你眼瞎了?」
我一片好心,一腔熱情換來一頓毒打。
發誓從此以後再也不做飯了。
從那次發誓以後,我就沒給別人做過飯,不做飯除了履行自己當初的誓言,主要是那次挨打留下了不自信的陰影,總覺得做飯是件講究的事,是有順序有章程的,自己沒學過,不敢在別人面前露手。
可是一個人的時候我會研究怎麼做飯好吃,熬小米,我絕不煮米湯,我會很有耐心的等待一粒粒米開成花,再用小火熬粘稠,這樣吃起來又軟又香。
我做飯總是偷偷摸摸,好像幹壞事一樣。
後來有了孩子,不能靠別人了,就整天琢磨著怎麼給孩子做輔食。孩子大了以後就更是變著花樣的給孩子做好吃的。
時間一長,廚藝見長。但是吃我做的飯的人也僅限於晨晨。回我媽那,或者家裡來人了,我還是不敢下廚。
有一次我跟我同事去另一個同事家玩,中午了,他倆都說不會做飯,我心想那我來吧,也到我露手的時候了。
結果呢?肉炒糊了,餅也炒糊了。我同事看不下去了,說:還是我來吧!你一邊歇著去。
從那以後,他倆到處宣揚就是餓死也不吃我做的飯。
我覺得這真不是廚藝問題,而是心理問題。就像有的孩子平時學習不錯,一到考場就暈菜一樣。
我晨晨就是一個吃貨,愛吃的人也會想著法子自己做,他現在無論做什麼,我都鼓勵;無論他做成什麼樣,我都表揚。
人不是生下來就什麼都會,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天分,我們都要經歷從不會到會,從不好到好的過程,別著急更別打擊孩子,給他時間和空間,相信他一定可以。我們也別插手,就等著他、關注他,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經歷,都是成長。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