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廣州的天氣特別熱,這個夏天有好長一段時間,我也會常常懷念起那些潮汕獨有的夏日甜湯。潮汕甜湯,是潮汕糖水通俗的叫法,也是一個龐大的門類,品種琳琅滿目,各有特色,滿滿地佔據了我關於家鄉的味道。
在這些味道之中,似乎沒有什麼能比在夏日裡吃上一碗涼爽的清心丸更加令我感到快哉。清心丸是一個極其寫意的名字。雖然也叫做丸子,但它並非像傳統意義的丸子一樣是圓形的,準確來說它是「一粒粒」,是從加水揉搓好的木薯粉條上切下來的形狀。同時,試想外面酷暑難耐,此刻能吃上一碗清心丸,讓自己的心境也同這清清爽爽的甜湯一樣「心清清」,豈不妙哉。俗話說得好「心靜自然涼」,心倘若能清,哪裡還有什麼煩躁可言。
自製清心丸 攝影:源河
▼
清心丸的配料非常簡單,傳統的清心丸只有木薯粉[1]、綠豆畔[2]和白糖,別無他物。雖然說現在也發展出調和了各種果汁形成各種顏色的清心丸,但是我心中所懷念的還是這種黃白相襯最為清爽乾淨的搭配。清心丸的煮法也非常簡單,開水煮透綠豆畔,放入丸子,煮到丸子上浮,調入少許薯粉,放入適量白糖,放冷即可食用。或許,心清的秘訣就這樣無形地暗含在這碗甜湯之中,生活簡簡單單就好,生活簡簡單單就是真。仿佛在說我們要善於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哪怕在人生的酷暑時令,也可以留有一陣清風佛面的舒暢。
▼
我端起著記憶中的那碗清心丸。我仿佛在這一碗平常的甜湯中看到一種黃白相互映襯的溫婉。黃色是暖的,它們凝視、翻滾和向你靠近;白色是亮的,它們晶瑩、剔透和乾乾淨淨。突然之間,一種清新之感便湧上我的心頭來。丸子是Q彈的,豆瓣是沙軟的,湯底是清甜的,這種巧妙獨特的口感就這樣深深植入我的文化記憶中,成為關於家鄉的一個具體的符號。
我不知道清心丸這道甜湯的由來,也不知道是誰把它發明出來,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它曾經是我小時候在暑假裡的小確幸。夏天日頭很長,假期的下午更是漫漫,天氣又熱,孩子難免好動,難免就易流汗,也餓得快。有時候母親便會買好半成品的清心丸留到下午煮,這是童年時代最好的「下午茶」。下午吃過一碗甜湯,等到太陽落山,便可以去溪邊遊水,回來哪怕七點多也未必覺得餓。
▼
甜湯對於夏日勞作的人們而言也是如此。喝一碗甜湯一方面可以充飢果腹,使得下午的工作時間可以延長,哪怕對於不是在工作的人也可以藉以抵抗工夫茶所帶來的消食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補充水分,潮汕人的飲食結構中無一不體現出「湯湯水水最養人」的理念。潮汕糖水必定是多湯水,少濃稠的,稱之為「湯」,倒也名副其實。
不同於廣府的糖水那麼講究功效,特地調養,潮汕甜湯注重的是「食飽食巧」。所謂「食飽」就是要能夠充飢,有飽腹感,潮汕人在日常生活中是注重實在的。這種實在還體現在潮汕甜湯不同於潮州菜那樣用料講究和做法精細,大多是簡單易得的平常食材,做法也是簡單到可以歸結為就「煮」一個字。畢竟甜湯只是用來補充能力好繼續幹活,自然不能因為煮了甜湯而耽誤幹活的時間,這樣就得不償失。所謂「食巧」便是要能夠巧妙發揮食材搭配和作用,就清心丸而言木薯粉和綠豆皆有消暑和清心火的作用,在夏季食用就再合適不過。再往大一點來說那便是潮汕飲食文化中所注重的「藥食同源」的理念。「藥食同源」是中醫非常重要的認識理念,「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早期藥物和食物都是來自大自然,食物和藥物本質上都作為特定功能在調節機體。當我們吃飯的時候就可能是治病,治病的時候也如同是在吃飯一樣愉悅,豈不是最好最省事的預防和養生方式。
▼
我突然覺得這就是時間的味道。時間就像這樣一碗清心丸,簡單卻細膩,溫婉又獨特。同時,這也是味道中所記錄的時間。一種味道就是一種記憶,關於一個地方、一段歲月和那些人們。一種味道也就是一群人共同的認知符號,我們因為有了相同的味蕾變得親近,有了一段不同又相似的尋覓過程。後來在廣州我看到一種叫做「芋圓」的甜食,長得和清心丸很相似,每每遇見,每每想起這碗令我念念不忘的潮汕甜湯——清心丸。
在廣州,化州糖水之類流轉於街頭隨處可見。很多時候,我常常在想,潮汕飲食遍布的今天,卻沒有人去關注潮汕甜湯,未免可惜。好在近些日子看到一些專門做潮汕甜湯的店,我心中莫名有了一種欣喜感。
今日回到家中,閒聊之餘,母親問我下午要不要吃點什麼。我不假思索就答道清心丸。溫婉也獨特,清新也細膩,簡單又令人懷念,就這樣全部都包含在一碗在夏日的潮汕甜湯中。我想能夠伴隨潮汕甜湯長大的一代,應該是幸福的。現如今,我們也早已到了拼搏獨立的年紀,因為有所懷念,生活不易卻也常有清甜。
▼
【材料清單】
綠豆瓣、薯粉、白糖、馬蹄(可以不用,增加口感)
【具體流程】
1.【綠豆畔製作】將綠豆畔洗淨,放進鍋裡,大火燒開(一般都可以買到開好綠豆畔,如果沒有用整顆自己泡水,搓掉豆皮,擠成畔也可)
2.燒開後轉小火蓋鍋蓋煮20分鐘左右(煮至綠豆畔起沙或通透即可)
3.【清心丸製作】薯粉加入適量開水攪和
4.用力揉搓,揉搓的功夫要到位,使粉跟開水滲入均勻,達到既不粘手,又不鬆散,揉搓時有彈性手感為佳(這一步是關鍵,清心丸Q不Q就靠這裡,另外也有人說用冷水揉搓會更加有彈性)
5.砧板灑少許薯粉,揉捏為長條
6.切成約1釐米的小顆即可
7.綠豆瓣煮至起沙後,加入白糖、做好的清心丸,轉大火,輕輕攪拌
8.【清心丸煮至透明(或浮上來)】即可關火,(可加入少許薯粉增加稠度),加入馬蹄粒即可
9.冷飲熱飲皆可,放冰箱冷置口感更加,【吃一碗清心丸,上清心】
[1] 有資料顯示,是一種名為(可能音譯)「畲鵝」的植物所水洗出來的粉,也有地方稱為江西薯粉。現在多為普通木薯粉代替。前者特點在於色澤更加白潤,口感更加清爽。
[2] 綠豆畔,潮汕地區對脫皮開瓣綠豆的稱呼,相較於綠豆沙,這裡看重的是其清爽沙透的特點,不宜熬製過爛。
[3] 本做法參考自網絡,圖片歸原作者所有,大致如此,其中關鍵在於食材好壞及清心丸揉搓程度。
▷ 端午鄉情|潮汕粽子,一半鹹一半甜
▷ 潮汕的清明節與鄉土社會的崩解(一)
▷ 記憶中的汕頭小公園
▷ 一家人·兩座城
▷ 家鄉的書店
▷ 七月的普渡
▷ 潮語版:母親的鉤花鉤針
▷ 潮汕鉤花與潮汕女子
▷ 潮汕的冬節大過年
我們來聊聊各自地方清心丸的故事吧。
你們哪裡的清心丸是如何的做法?
另,此文後續將為大家呈上
《草粿,豆花|窄巷裡的一個時代的吆喝》
歡迎大家後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