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經濟觀察】食品安全紅線緣何屢遭觸碰?
近日,一段關於「關東煮掉地上沖水接著賣」的視頻在網上熱傳。根據視頻中網友爆料,在北京高碑店羅森便利店,有顧客看到,關東煮中的臘味香腸掉地上後,售賣人員將其用水沖了沖之後再次放回鍋裡繼續售賣。此後,該話題沖上微博熱搜。
今天凌晨,羅森(北京)有限公司官方微博回應稱,已經開始進行徹底調查,並立即暫停了該店關東煮的銷售。該回應還稱:「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感到十分愧疚,在此向各位顧客朋友表示誠摯的歉意。待本事件的事實情況全部調查清楚後,會給大家全面的答復。」
食品安全問題是大眾非常關心的民生問題。疫情之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更加重視。但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企業被爆出食品安全問題。去年7月,央視315晚會曝光了某連鎖快餐店一門店使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原料加工製作食品以及修改食品原料有效期等問題。去年8月,某知名連鎖餐企被爆出,該餐企一門店後廚工作人員經常食用即將端給客人的菜品。去年9月,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公布的一份食品安全抽檢信息顯示,某明星投資的火鍋店熱水杯、調料碗被檢出大腸菌群……
對此,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記者表示,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一方面反映了企業在高速擴張的情況下,欠缺對員工規範化作業流程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企業質量內控體系存在一定的漏洞。
目前,中國餐飲業正從品牌主導時代全面進入消費者主導時代,安全、品質穩定、好吃、新鮮已成為餐飲消費者的剛需和企業生產發展的關鍵,其中安全是底線要求。
為了讓消費者放心進行餐飲消費,市場監管總局不懈推進「明廚亮灶」工程,其目的就是通過透明廚房和視頻廚房的建設,讓消費者可直觀看到菜品的切配烹飪、冷食類和生食類食品加工、餐具消毒等過程。同時,食物的加工烹飪間(區)、專用操作區域、清洗消毒間(區)等也公開展示。目前,這一工程已經取得積極成效。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聯合零點有數調查公司此前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消費者高度認可「明廚亮灶」工程。報告顯示,一線城市94%的消費者認為「明廚亮灶」能增加對餐廳的食品安全信任,其中66%的消費者認為開放式的廚房最易獲得信任,28%的消費者可以接受視頻式展示廚房方式,「明廚亮灶」正成為引領餐飲企業環境營銷的亮點。
不過,從此次羅森便利店事件來看,實施「明廚亮灶」不是說讓大家「看得見後廚」就完事了,還要倒逼企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和服務品質。食品安全無小事,企業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建立起規範的操作流程,加強內部質量管控和對員工的培訓,並積極採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管控水平,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線。
對於監管部門來講,食品安全問題監管必須「零容忍」。監管部門也應適應食品安全形勢的新變化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大力推進智慧監管,將傳統的監管模式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不斷完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為消費者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以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本報北京1月5日電)
(責編:袁勃、李婭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