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熬夜開始稱為年輕人的標配。學生熬,上班族也熬,一開始大家熬夜都是因為有事情要做不得不熬,後來時間久了,沒有事情的時候也睡不著了,於是整夜都抱著手機,更睡不著了,睡不著再打開手機,如此日復一日地惡性循環下去,便成了失眠。
不管是年輕人無意識的熬夜造成的失眠,還是壓力大導致失眠的其他人群,失眠在現代社會已經成為一個共性問題。中國睡眠研究會2016年公布的睡眠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年人的失眠發生率高達38.2%,超過3億人有睡眠障礙。
失眠帶來的種種不便都令人萬分痛苦,如何治療失眠成為失眠群體最頭疼的事情。對此,孫偉醫生是最有發言權的。作為一名專職睡眠醫學科醫生——北大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睡眠醫學科主任,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等。從2004年開始診治失眠患者,有十幾年的臨床經驗,他把自己多年的臨床治療經驗總結成一套療愈失眠的可靠方案,根據這套方案寫成了這本《失眠療愈》。
首先,要先判斷自己是否失眠,孫偉醫生是這樣定義失眠的:失眠是指儘管有適當的睡眠機會和睡眠環境,依然對於睡眠時間或睡眠質量感到不滿意。比如:
1. 入睡困難,即臥床30分鐘內無法入睡。
2. 睡眠維持困難,即入睡後頻繁醒來,且醒後再入睡困難。
3. 早醒,即比期望的醒來時間早30分鐘以上。
4. 對睡眠質量不滿意,感覺睡醒不解乏。
有以上症狀的便可以採用孫偉醫生的方案來改善自己的睡眠了。這套方案便是行動改善睡眠,藥物輔助睡眠,從「心」根治睡眠的「三部曲」。
一. 行動改善睡眠
行動改善睡眠的依據是睡眠三要素。所謂睡眠三要素是指:睡眠節律,睡眠動力和身心放鬆。
睡眠節律也就是俗稱的「生物鐘」,通過固定上床,下床的時間來形成自己內在的生物鐘。睡眠動力也稱為睡眠壓力,白天越累晚上就比較容易睡著,如果在床上躺一整天,晚上肯定是不容易入睡的。因此,白天儘量多運動,同時保持較長時間的清醒狀態。身心放鬆是指睡前要保持心情愉快,平和,不要過度神經緊張。放鬆訓練可以採用肌肉放鬆,身體掃描,正念呼吸等。
行動改善睡眠的方法總結起來就是「上下不動靜」法則:
上:晚上定點上床
下:早晨定點下床
不:不補覺,不午睡,不賴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事
動:白天有氧運動一小時,不在睡前兩小時之內做
靜:每天靜心練習一小時,身體掃描,正念呼吸等
二. 藥物輔助睡眠
孫偉醫生在書裡介紹了許多關於藥物的專業知識,總體來說,不建議大家使用藥物,因為藥物有副作用和成癮性。使用藥物需要諮詢醫生的意見。
三. 從「心」根治睡眠——不糾結過去,不恐懼明天
失眠大多時候都和心理因素有關,因此行動改善睡眠和藥物輔助都只是治標不治本,要想根治睡眠,得解決心理問題。
孫偉醫生認為,失眠可能源於心理系統和現實衝突後產生的執念,壓力或不適應性。
人的心理結構主要有五個層次:思維,情緒,身體,潛意識和真我。這五個層次逐層遞進 ,最外面的是思維,然後依次是情緒,身體,潛意識和真我。越往裡越接近我們內心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要想找到自己失眠的真正原因,就地加深對自己的了解。
思維,主要是指我們大腦裡的觀念,想法等,這些大多都不是我們自己心裡的真實想法,而是外界灌輸給我們的。
情緒,就是人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但我們平時往往會壓抑情緒,頭腦裡的思維會讓我們否定情緒,這是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
身體,幾乎所有網絡言情小說裡都有一句通用的話:「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很誠實。」雖然是句梗,但卻是事實,在我們自己還沒有察覺的時候,身體比思維和情緒更快一步地給出了反應。
潛意識,比身體更深一層次的心理活動是潛意識。潛意識平時覺察不到,卻又控制著我們90%的身體及心理活動,了解潛意識的途徑主要是夢和催眠。
心理結構的最深一層是真我,真我也就是靈魂的境界,直抵本心。失眠者要學會從這五個層次來幫自己提高覺知力,認識到思維不一定是對的,學會釋放情緒,把做的夢寫下來幫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潛意識,做到「無別」的境界,不害怕失眠,不糾結過去,不恐懼明天。失眠,可以從行為上改變,也可以用藥物輔助,但真正要根治失眠,還是要找到自己失眠的心理原因,每一個長期失眠睡不著的人,心裡都有一塊缺口等待治癒,治好了失眠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