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談親密關係真相:「喪偶式教育」有多可怕?

2021-02-21 視覺志

這幾年「喪偶式婚姻」這個詞很流行,但你知道「喪偶式教育」嗎?

最近,奇葩說辯手陳銘一段關於「喪偶式教育」的短片引起熱議,戳中無數人。

點擊觀看短片

👇

陳銘說,自己去年有一段時間非常忙碌,不僅忙於講課和主持,《奇葩說》錄製也很密集。

這就導致了很長一段時間不在家,無法陪女兒,有一次他妻子直接說:現在的教育模式,就是「喪偶式教育」。

其實陳銘就是無數中國家長的縮影。

每天有多少家庭和他一樣,在上演「拿起工作陪不了你,放下工作養不起你」這扎心的一幕。

父母常年忙於工作,和孩子一個星期見一次,甚至一個月見兩三次。久而久之,孩子就變成了「留守兒童」。

短片中,陳銘以老師的身份和幾個寄宿學校的小朋友交流,傾聽了他們的真實想法。

當他問什麼時候最想爸爸媽媽的時候,其中一個小朋友的回答讓人印象深刻,他說:有點傷心的時候。

對這些孩子來說,現在就是最需要父母陪在身邊的時候。他們何嘗不想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在父母懷裡撒嬌,和父母分享喜怒哀樂。

可這些再平常不過的事,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奢侈。

還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陳銘僅僅和孩子們相處了一天,就發現他們身上的無限可能性,而這些,他們的父母或許都沒有發現。

就像陳銘說的那樣:他只是孩子一天的老師,可父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老師

正處在成長期的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對知識無比渴望,他們身上有很多潛力等待父母去挖掘,但後者往往因為陪伴的缺失而忽略。

所以陳銘也會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因為陪伴的時間太少,而錯過了女兒人生中很多風景。

在陪伴這件事上,除了人們最先想到的空間上的近距離外,陳銘也有自己更深刻的解讀,他將陪伴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父母要對孩子進行人格教育。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第二個層面:父母要對孩子進行知識教育。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除了教導孩子各種知識,還要給予孩子們探索世界的方法和勇氣。

第三個層面:父母要對孩子進行創新教育。父母應該陪伴孩子用新的科技手段,去接觸未來,創造未來。

多少家長在外努力打拼,就是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可往往也容易忽視一點——

在親子這段親密關係中,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為人父母,最怕忙著給孩子規劃未來,而忽視了孩子的現在。要知道,成長只有一次,無法挽回。

身邊一位高管朋友,常常忙於工作和各種飯局應酬,一年下來陪孩子的次數寥寥無幾。

一開始他還沒覺得什麼,直到有一次看了父母給孩子拍的成長DV才發現,這些年錯過他太多東西。

孩子在運動會上取得好成績時,那張開心的笑臉,他沒有看到。孩子因為考試失利而傷心難過時,他也沒有陪在身邊安慰。

他說,「我現在想起孩子,印象最深刻的竟然還是他牙牙學語的時候。」

一位媽媽因為值班,沒辦法陪在孩子身邊。

3歲的孩子想媽媽了,就跑去媽媽的單位偷偷看她一眼。孩子說,「媽媽我不打擾你工作,我親親你就走。」

還記得之前那篇刷爆朋友圈的作文嗎?

9歲的小女孩,在作文裡「控訴」爸爸放自己鴿子。

最後那句「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多少父母看了眼角溼潤?

是心酸,更是無奈。

答應孩子去遊樂園,一次次因為工作脫不開身,最後不了了之。

說好睡前給孩子講故事,可剛拿起故事書,就收到工作郵件,處理完才發現,孩子早就進入了夢鄉。

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二字,為人父母更沒有。每天周旋於工作和家庭之間,恨不得分身乏術。

在發現對孩子陪伴太少後,父母們也會想盡辦法彌補。他們會放下手中的工作,少赴一個飯局,多抽一點時間來陪孩子。


但你知道嗎?不止陪伴的數量,陪伴的質量也很重要。

最近看了陸毅的一段採訪,感觸頗深。

說到陸毅,他有兩個身份為人熟知,一個是演員,一個是父親。

本以為他也會因為工作忙碌而無法很好地顧及家庭,沒想到他能兼顧得很好。

陸毅說,他有時會帶貝兒去工作現場,讓她理解爸爸的工作,拉近父女倆的距離。

他也會參與到女兒的成長中。比如,有一次貝兒買了一把吉他,他也偷偷買了一把,學會後和女兒一起彈唱。

他說,「那種感覺跟作為一個觀眾去旁聽,是完全不一樣的。」

除了自己親自陪伴外,陸毅還會用科技去提高陪伴質量,悟空機器人就是他很好的小幫手。

有時候他出去拍戲,就會想是不是可以給孩子買一個小禮物,通過它和女兒交流。

悟空機器人可以讓他通過視頻監控,遠程給孩子講故事,建立日常情感連接。

當貝兒有一些問題,爸爸媽媽又不在身邊的時候,她也可以問悟空機器人,都會得到很好的解答。

一個小小的機器人,就精通英語翻譯、百科知識、唐詩宋詞等各種知識。

如今科技發展迅速,越來越多家長藉助科技手段,給孩子們提供更多樣更高質量的陪伴,悟空機器人就是一個很好的科技手段。

除了城市外,在很多教育資源有限的鄉村地區,悟空機器人也可以給孩子們很好的陪伴,幫老師傳播知識。

有感於留守兒童「陪伴缺失」的社會現象,村長李銳聯合阿里巴巴公益、微公益、星光公益聯盟、今日頭條、知乎和芒果V基金髮起「跟著村長去支教」的公益行動。

優必選悟空機器人響應村長號召,聯合村長發起萬人故事接力的活動。

通過H5接力朗讀故事,最終匯成萬人接力的有聲讀物,搭載在悟空機器人身上,送到山區留守兒童手中,讓孩子們也擁有世界不同的聲音陪伴。

現在起點擊閱讀原文,關注村長公益活動,和陳銘陸毅一起參與到接力朗讀故事中,跟著村長去支教,以AI相伴。

👇👇👇

相關焦點

  • 又一對明星夫妻離婚了,這年頭喪偶式婚姻多可怕
    看完這個新聞,很多人都開始懷疑愛情,懷疑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真愛,懷疑是不是夫妻最後,都會睡成室友的關係。對了,這個「把夫妻睡成上鋪的兄弟」的精彩比喻,讓脫口秀紅人王思文。在脫口秀大會的舞臺上一夜成名,變成了脫口秀女王。今年,她也離婚了。
  • 性的問題,背後隱藏了親密關係的真相
    我覺得這是一個有很多話可以說的話題,關於性與親密,不難寫;但幾次開篇,我都卡住,轉身又覺得很容易。矛盾中,我的文就被幾經擱置。也許這恰好應了我們的集體無意識:渴望又拒絕性。想正視卻又控制不住轉開眼睛。或許意識上我們都在喊著:「性是好東西,性是真自然。」但心裡又帶著點「談性有危險」的恐懼,或者不敢痛快喜歡,我想了想,這矛盾而扭捏的狀態,或許是因為我們無視了內心的真實。
  • 性心理與親密關係諮詢實務工作坊——如何開門見山談性?
    1.與來訪者/伴侶輕鬆談」性」,降低脫落率2.親密關係中常見性議題的處理(案例討論)3.在婚姻諮詢中,學會運用「性「相關資源(書籍、影片、道具等)4.性的自我覺察與身體意象探索5.運用「性諮詢訪談大綱」,在諮詢中協助來訪者處理性議題第一部分:性與自我探索1.認識「性」
  • 《非誠勿擾》熱議親密關係話題
    現場談及感情話題,引發了關於親密關係的熱烈討論。陳銘解讀道:「我們要互相虧欠,要不談憑何懷緬?可謂是我們親密關係的核心神髓。」孟非認為,愛情帶給人們更多的應該是愉快,戀人之間好的親密關係應該是彼此需要、相互欣賞。
  • 日本作家角田光代揭露喪偶式育兒困局
    半島記者 黃靖斐 今年,日劇《坡道上的家》因為切中了日本社會「女主內男主外」家庭結構所造成的「喪偶式育兒」癥結,引發巨大關注,在國內影評網站上更是獲得9.1的高分。日本直木獎作家角田光通過這部作品揭露喪偶式育兒困局,代探究女性生存真相。書中,新手媽媽裡沙子,被選為了一名陪審員,接受審判的是一名殺害幼女的「惡母」。
  • 「喪偶式」婚姻到底有多累?玉溪寶媽道出其中心酸……
    有人說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是中國女人的四不幸而更不幸的是這種毒雞湯>貌似大部分女子都幹過一碗下面這位網友也不例外▼網友 @就愛浪 發帖:多少人過著喪偶式婚姻?現實所逼,遇上一個無能還不知上進的老公 ,身無分文的我連孩子生病住院醫藥費都拿不出來,沒辦法只能出去找有沒有可以帶六個月小孩一起上班的工作,得上天眷戀,現已找到工作可以帶著寶寶一起,工作也清閒,已經工作半個月,因為自己之前就是做這個的,工作做起來也輕鬆。
  • 很多家庭不敢承認的真相:夫妻只是育兒合伙人,談感情太奢侈
    不少女性自嘲自己是「喪偶式育兒」,說老公是「詐屍式育兒」,其實她們不敢承認的婚姻真相是,結婚多年又有娃的夫妻,越過越像「育兒合伙人」。很多夫妻都抱著這樣的理念「能把娃養大就不錯了,還談感情?太奢侈了」。▲為什麼說在普通家庭裡,多數夫妻只是「育兒合伙人」?
  • 開放式親密關係,開放式關係到底是怎樣的
    開放式關係有多開放?
  • 被「假性親密關係」毀掉的中國式婚姻
    其實,在這段關係中,她從未對丈夫的過去,以及未來有什麼期待。總覺得只要過好當下就可以了。她要求有自己的獨立空間,跟丈夫分房睡,甚至提出要求,沒事的話不要相互打擾,如果丈夫在以上要求中冒犯了她,她整個人便會抓狂。可以說,在這段關係中,她的防備意識很強。像小麗和丈夫的這種情況,便是典型的「假性親密關係」。
  • 《巡迴檢察組》:這三對父子,揭開了中國式父子關係的真相
    《巡迴檢察組》雖然在馮森出場上有一點「誇張」,但整體來說,還是比較貼近現實的。尤其是在父子關係的塑造上,看來編劇還是下了功夫的,尤其是劇中這三對父子,實在就是中國式父子關係的真實寫照。1、張友成和張一葦張友成和張一葦是中國大多數父子的常態。
  • 家庭育兒,最可怕的不是「喪偶式」,這種危害更大,家長一定要繞開
    現在有一個被稱為中國女人四大「不幸」的段子在網絡上被刷爆:「喪偶式育兒」、「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守寡式婚姻」。其實這些嘲諷之中,最令女人無奈的莫過於「喪偶式育兒」,其它你可以不管,但孩子是你生的,你就無法放手。 近日石家莊一對確診夫婦的行程圖引發熱議,妻子確診前去過三十多個場所,丈夫的行程卻是兩點一線,沒有人批評妻子「亂竄」,有網友說:「如不是疫情,無人知曉她的生活。」
  • 賽斯學院大專欄 | 許添盛醫師談「親密關係」
    嶽曉東、武志紅真誠推薦:《癌症不是絕症》用心醫病(病由心生,身病還需心藥醫)張德芬強力推薦:《孩子的錯,都是大人的錯》(53堂愛心教育課=100分親子好關係)王季慶專文推薦:《你可以喊暫停》(許醫師教你運用心理時間,療愈身心疾病,活化人際關係)可能連許醫師自己都不知道,他活在多少患者、讀者、支持者、愛慕者的心裡,這裡面,有你,有我,有他。
  • 如今要的不是親密關係,談的不是愛情,談的是錢!
    如今的社會,如今的人,如今的女人,可以不要和伴侶擁有親密關係,談的不是愛情,談的是錢!《親密關係》一書中作者告訴說;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想遇見真愛,但終其一生也未必能實現,想要經營一段親密的關係,不必花重金求助『大師』『高人』指教,不管是親密愛人還是知心朋友,與這些人關係最為緊密的就是自己。
  • 其實「假性親密關係」比單身還可怕
    但據我觀察,有種戀愛談的,還不如單身來得痛快。比方說有種情侶,每天聊天,一起過周末,假期一同去旅行,彼此陪伴,關係穩定。表面上看起來十分親密,但其實所做的一切都充滿了一種例行公事的感覺。關係只停留在了一起吃喝玩樂這種表面的事兒,而沒有對對方敞開心扉,表達自己或者關注對方的需求,探索更多精神層面的東西。兩個人就像是「酒肉情侶」,而不是有精神共鳴的靈魂伴侶。在網上看到心理學中把這種關係稱之為「假性親密關係」(irrelationship)。
  • 「喪偶式」婚姻:女人永遠的痛
    這不就是「喪偶式」婚姻麼? 在婚姻裡,女人最大的痛,就是「喪偶式」婚姻帶來的折磨: 老公就像沒斷奶,他玩遊戲你累趴; 伺候完孩子伺候他,你是保姆他是爺; 你這裡生孩子,他那裡「坐月子」; 你明明結婚有老公,夜裡卻孤獨得像條狗。
  • 開放式關係到底開得有多放?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529D實驗室(ID:the529dlab)引言:在說開放式關係前就要先說到親密關係。親密關係指的是不限性別年齡的兩人之間和諧融洽的關係,比如情侶就是一種非常主流的親密關係。開放式關係也是親密關係的一種。
  • 偽單親媽媽,「喪偶式」教育!
    「偽單親」的婚姻形式,我們已不陌生,明明有老公,卻總是以單身形式生活,明明孩子有爸爸,卻總是沒有「父親」的角色參與教育。據調查:父母雙方共同照料兒童日常生活的家庭只佔7.5%,父母共同教 育 孩 子 的 家 庭 只 佔11.7%。
  • 你們的感情有多虛偽?在關係中逃避的假性親密關係
    明明結了婚、有了家庭,卻沒有感受到身處婚姻的幸福感。 對於這種狀況,有一個專屬名詞——假性親密關係。 假性親密關係,並不是真正的親密關係,而是指伴侶雙方默認的一種狀態:利用形式上的在一起,來迴避真正的在一起。
  • 什麼是開放式關係(Open Relationship)?開放式關係究竟有多開放?
    經美國近年統計,有5%左右的人群正在或者曾經嘗試過開放式關係,並且,有40%的男性和25%的女性認為,如果沒有社會和文化帶來的壓力,他們會願意去嘗試一下開放式關係。和人們對開放式關係的態度放鬆相對應的,是人們對婚姻態度的轉變。
  • 婚姻中的殘酷真相:假性親密關係,比出軌更可怕
    有人說,出過軌的婚姻,離又離不掉、過又過不好,實在讓人心累,其實,還有一種關係比這更累。 那就是假性親密關係。 假性親密關係,指的是只有親密關係的外殼,缺乏內在親密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