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橐龠先生 郝山指
一、修道三執
修道欲要達到身虛、物虛、念虛的境界,須要破三執。即身執、物執、念執。
1、身體之執,須達到純陽之體方可除之。
當身體純陽成金剛之體,周身氣血無絲毫阻滯,則康健的身體不再會給自己增加絲毫不適,故身體若不存,身體之執得去。
2、外欲之執,則需經過持戒、內省以明了物慾之有限,進而逐漸回歸本性以得。
當逐漸縮小感官之欲、物質貪慾、名利虛榮,進而找到更根本的自性之大樂,則外欲之執得除。
3、妄念之執,須經過領悟自己觀念的產生根源、萬物紛紛終歸於何處、明白萬物的差別和統一,明白大道的陰陽統一,知事物之所來,也知其所歸,如此慧生則可心懷若谷,心容萬物,妄念自銷,我之念執得除。
二、七層觀心
觀心者,性功。丹道觀心有七層。依次所觀者大約如下。
1、觀外馳之心。
道德經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去彼取此。清淨經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老君曰:吾觀眾生,不了其心。徒勞浩劫,虛役其神。
觀外馳心即觀我之眼耳口鼻舌身意,終日為外物所牽,馳於外而心未曾得片刻安歇,不僅未盜萬物反為萬物所累,此實為本末倒置,能清心寡欲安心於內,此即煉己收心之功。
2、 觀一心。
一心者,一念代萬念而漸達神炁合一也。心不外馳,順其所欲,漸次導之,而雜念漸止,此即濁以靜徐清。心既收於內,則或心息相依、或回光內照,或心音合一,此即一念代萬念。如此調之,息光音噶然而止,神炁合一於下田,如如不動,此即為一心。
3、觀無心。
無心者,坐忘。一心尚有心,坐忘則此一心亦無。靜中思胎兒在母腹之中的狀態,混沌無我,體亦不存,如此無心無體即為坐忘。
4、觀照心。
照者,身心不動而定觀也。我如一旁觀者,身心之動靜虛實,光色變幻,皆與我無關,只是定觀。
5、觀真心。
真心者,元神自性也。去假存真,變後天為先天,變主觀為客觀。我心既定,則不偏不倚,七情不起六欲不生,定中觀己之情感思想觀念之所起,去其偽存其真,還其真實本來客觀之面目而得正念真知,即為真心。
以此真心可知,可知恐懼因對身體和生的執著而生、虛榮皆因對自我的執著而生,自卑自大、貪嗔痴慢疑、七情六慾皆為惑於外物為物所牽而生。食色睡者皆因後天而生,住於先天而食色睡三屍自滅;消去此等觀念則真心見,真心見則元神自顯。
6、觀虛心。
虛心者,身虛而神滿虛空也。 真心既見,則神入虛空,虛空中觀天地萬物之真,即為虛心。
於此虛中,可明身心、自我和萬物、暫時和永恆、有限和無限、極大和極小、生和滅、有和無、個體和萬物、物質能量和時空的關係。可明太極、陰陽、五行、八卦之真義。
觀無心之心。當下無心,無修無證,無掛無礙,不執著於虛亦不執著於實,無所謂有,亦無所謂無,無陰無陽。是為無心之心。
以上七者,為破身執、物執、念執,從築基到合道之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