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三執與七層觀心~《橐龠集》拾遺篇

2021-01-10 橐龠先生論道
觀心修心

文‖橐龠先生 郝山指

一、修道三執

修道欲要達到身虛、物虛、念虛的境界,須要破三執。即身執、物執、念執。

1、身體之執,須達到純陽之體方可除之。

當身體純陽成金剛之體,周身氣血無絲毫阻滯,則康健的身體不再會給自己增加絲毫不適,故身體若不存,身體之執得去。

2、外欲之執,則需經過持戒、內省以明了物慾之有限,進而逐漸回歸本性以得。

當逐漸縮小感官之欲、物質貪慾、名利虛榮,進而找到更根本的自性之大樂,則外欲之執得除。

3、妄念之執,須經過領悟自己觀念的產生根源、萬物紛紛終歸於何處、明白萬物的差別和統一,明白大道的陰陽統一,知事物之所來,也知其所歸,如此慧生則可心懷若谷,心容萬物,妄念自銷,我之念執得除。

二、七層觀心

觀心者,性功。丹道觀心有七層。依次所觀者大約如下。

1、觀外馳之心。

道德經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去彼取此。清淨經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老君曰:吾觀眾生,不了其心。徒勞浩劫,虛役其神。

觀外馳心即觀我之眼耳口鼻舌身意,終日為外物所牽,馳於外而心未曾得片刻安歇,不僅未盜萬物反為萬物所累,此實為本末倒置,能清心寡欲安心於內,此即煉己收心之功。

2、 觀一心。

一心者,一念代萬念而漸達神炁合一也。心不外馳,順其所欲,漸次導之,而雜念漸止,此即濁以靜徐清。心既收於內,則或心息相依、或回光內照,或心音合一,此即一念代萬念。如此調之,息光音噶然而止,神炁合一於下田,如如不動,此即為一心。

3、觀無心。

無心者,坐忘。一心尚有心,坐忘則此一心亦無。靜中思胎兒在母腹之中的狀態,混沌無我,體亦不存,如此無心無體即為坐忘。

4、觀照心。

照者,身心不動而定觀也。我如一旁觀者,身心之動靜虛實,光色變幻,皆與我無關,只是定觀。

5、觀真心。

真心者,元神自性也。去假存真,變後天為先天,變主觀為客觀。我心既定,則不偏不倚,七情不起六欲不生,定中觀己之情感思想觀念之所起,去其偽存其真,還其真實本來客觀之面目而得正念真知,即為真心。

以此真心可知,可知恐懼因對身體和生的執著而生、虛榮皆因對自我的執著而生,自卑自大、貪嗔痴慢疑、七情六慾皆為惑於外物為物所牽而生。食色睡者皆因後天而生,住於先天而食色睡三屍自滅;消去此等觀念則真心見,真心見則元神自顯。

6、觀虛心。

虛心者,身虛而神滿虛空也。 真心既見,則神入虛空,虛空中觀天地萬物之真,即為虛心。

於此虛中,可明身心、自我和萬物、暫時和永恆、有限和無限、極大和極小、生和滅、有和無、個體和萬物、物質能量和時空的關係。可明太極、陰陽、五行、八卦之真義。

觀無心之心。當下無心,無修無證,無掛無礙,不執著於虛亦不執著於實,無所謂有,亦無所謂無,無陰無陽。是為無心之心。

以上七者,為破身執、物執、念執,從築基到合道之心法。

相關焦點

  • 《橐龠乾坤隅》
    《橐龠乾坤隅》秋毫之末染,瓊蘤壓碧枝。濡墨冬物語,飄零落禪蓮。一縷閒飛絮,寰宇盈彩霞。橐龠乾坤魄,㶮軉臹㐤行。拂塵醒賦醉,道易泫幽然。青箋染濃墨,淡抹簡素閒。軒恃感四季,風物涅華鳶。塵清揚沫海,悠然渡隅閒!
  • 道家八大神咒和無為心法在內丹修煉中的運用~《橐龠集》功法篇
    脾幕胃土文‖橐龠先生 郝山指無為心法無為法就是修煉者能保持心不著於物,不著於思。無他相,亦無我相,不起分辨分別之心。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無執念,不起貪嗔痴慢疑,不起欲望功利自我心。只保持如如不動清淨無為、不著不染、不空不有的無為之心。則自然不守竅而入先天竅,不守氣而自生先天氣。無為法為下手的最高心法。需要從持戒和煉己中而得。持戒則可讓心不外求,不著於物。煉己則可對俗務保持清虛之心,放下對名利慾望的執著。
  • 修道篇(一)因地初心:1生滅心錯
    視、聽、覺、察即見、聞、覺、知,也就是我們的六根,見是眼根,聞是耳根,覺是鼻、舌、身三根,知是意根,由於你 有執著,一精明就被分出這樣的界限,於是六根的功能各有局限, 不能互用了,這是我們自己妄生分別,因為執著這個相分的緣故。假如我們一切無著,不住相,不起分別,即能恢復本性光明而打破界限,六根互用。
  • 《橐龠集》瑜伽篇:虔信瑜伽之語音冥想
    瑜伽根本音:OM文‖橐龠先生 郝山指虔信瑜伽主要包括:讀經、語音冥想、對聖人的唱誦,下面是對語音冥想的介紹。念na音時,整個頭部完全放鬆,膈肌上提,肺內氣體全部呼出,然後重複上述過程,先吸氣,再用同樣方法出聲念誦mu-da-na.隨著念誦的不斷進行,慢慢意氣和一,自然過渡到不出聲的心內默念的階段。瑜伽語音二:OM坐,鼻子深長吸氣,吸滿後,再自然緩慢呼氣,同時念O-M這兩個音。O時間長,M時間短,即OOOOOOOM。重複幾次。
  • 智敏法師 · 見道與修道
    修行從三皈依開始,自己感覺到自己修行的辦法,這個感覺到五停心觀為止,這是很長的一個階段,都叫資糧道。什麼叫資糧道?我們要出遠門了,必須要一點資糧,錢、糧、還有一些票證了,護照呀這些東西都要準備,這些資糧具備之後,才能走路。資糧道就是準備這些資糧的,這個很高呀!我們從一開始三皈依起,到五停心觀修成就,這個都稱為資糧道,修成五停心觀不容易。
  • 玉仙修道百訣(三)
    包括各種寫作,如寫古體詩如《修學札偈》、新詩《玄歌》,寫修道小說如《終南修仙記》,寫修道散文如《悟道錄》,寫修道的專論如《辟穀道論》、《修真金丹論》、《修真演道傳》,如註解一些仙道經典如《道德經》、《陰符經》、《參同契》、《黃庭經》、《悟真篇》、《青華秘文》是演道,平時接待各種來訪者,與之論道,也是演道。這只是適合我個人的方式。演道需要注重什麼?
  •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中的「橐龠」指的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第五章裡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出,動而愈出。「
  • 玉仙修道百訣(二)
    《悟真篇》後序裡,張伯端真人說:伯端向己酉歲於成都遇師,授以丹法,自後三傳非人,三遭禍患,皆不愈兩旬,近憶師之所戒云:「異日有與汝解韁脫鎖者,當宜授之,餘皆不許。」爾後欲解名籍,而患此道人不知信,遂撰此《悟真篇》,敘丹法本末。既出,而求學者湊然而來,觀其意勤,心不忍拒,乃擇而授之。然所授者,皆非有巨勢強力、能持危拯溺、慷慨特達、能仁明道之士。
  • 減肥與修道!
    繼續努力,到現在,一次跳三四百也算是能過關。關節僵硬,那就舒展運動做起來。這次回去,道吉幫我按摩,說過一句話:我在這個年紀,能把自己身體造成成這樣,也是本事。雖然平時我背挺的溜直,但其中,腰背的酸痛只有我知道,這次就趁機鍛鍊起來,也算是讓自己往後的修道生活中,不那麼遭罪吧。
  • ​仙法​《玉訣廣集玄華注·上篇》49、何為隱修同塵
    仙法《玉訣廣集玄華注·上篇》49、何為隱修同塵隱修山間洞中看,面壁一看視上功。
  • 修道篇(四)戒咒助行:1持戒助行(重戒淫心)
    前面我們講到三車和尚的故事,他沒投胎之前是一個修道人,這道者一入定就是一千多年,他功夫應該是很好的吧?不行!這種滅受想定沒有用,這是搬石頭壓草,石去草生,反而更甚。他投胎到尉遲恭家,長大以後著相、淫亂,闖下大禍,被打入太廟,要殺他的頭了。尉遲恭是功臣,他家是封王的,要殺王子就先打入太廟,不過如果出家做和尚,就可以不殺頭,他只好出家做和尚了。
  • 認識古代修道有成的女道士,太美了
    《道藏輯要》氐集收有《元始大洞玉經》三卷、《元始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一卷、《大洞玉經壇儀》一卷、《總論》一卷,均題為魏華存疏義。《續仙傳》稱自然聞天台山道士司馬承禎居玉霄峰,有道孤高,遂師事三年,別居山野採樵,為承禎執爨,幾經周折,終得傳承上清法。後歸蜀。貞元六年(790)四月,刺史韓佾至郡欲試其真偽,延入州北堂東閣閉之累月,出而膚體宛然,聲氣朗暢,佾即使女自明師事之。七年(791)十一月,徙居於州郭。九年(793)告請於剌史李堅,築室於金泉山修煉。
  • 《道德經》的修道思想和方法被總結成了三句話
    筆者立足《道德經》表義,參照諸家詮說,結合自身體驗,對該問題作一定的挖掘、歸納,從入道初門、高級技巧、終極心法三步驟探討其修道方法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內容。1、「專氣致柔」為入道初門道家有一套非常完整詳細的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修道程序。其中,專氣致柔是必然要經歷的基礎性功夫,也是最為有效的入道手段。
  • 修道五十關!皆是學人要命關口,陰路大魔!
    三教聖人,皆以真心實用為貴,而不以懸虛作事也,修真之道,窮理、盡性、至命之學,道門有三乘之法:務上乘者乃上智之人,易於會悟,一了百當,生而知,安而行也,務中乘者乃中智之人,因象會意,聞一知二,學而知,利而行也,務下乘者下智之人
  • 認識一下古代修道有成的女性,太美了!
    《道藏輯要》氐集收有《元始大洞玉經》三卷、《元始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一卷、《大洞玉經壇儀》一卷、《總論》一卷,均題為魏華存疏義。馬丹陽之妻,金大定九年(1169),王重陽度化出家,授修道秘訣。她獨處靜室,面壁煉心,七年功成。1175年秋在洛陽城東北湹水西岸的風仙姑洞修道並開創了全真清靜派,著有《不二元君傳述丹道秘書》三卷。成為坤道丹法始祖,有百字譜系傳世。後遊歷伊、洛,傳道度人。大定二十二年羽化於洛陽。元至元六年(i269年),贈封為「清淨淵真順德真人」。
  • 徵文選刊|修道之人應具備「七心」
    簡而言之,修行人如果立志修道,必須要自己想清楚、弄明白為什麼要選擇修道,只有當自己清楚明白了,才能虔心向道,讓自己容易躁動的心老實起來,不再摻雜任何虛假做作,才會做到道心堅定,遇事不會動搖,才能真正地付出自己全部的熱情和精力去努力奮鬥,才會經受住世間種種磨礪和考驗。
  • 認識為心本無過,作意執妄生顛倒
    殊不知若執此識、智對立觀念修行,不僅難見真心本源自性、難悟不可說真義,就連解讀經論字義都可能會曲解誤會佛義,何以故?皆因立見而思,將真心自性隨緣所現的了別識用與本具的清淨般若智用劃分為二,不了識、智皆是一體自性所現妙用,本源一如故。難道」認識為心」的說法錯了嗎?若以小編等輩的粗學淺見就能發現佛經和祖師大德論說中的錯誤,那麼佛法早就不能稱偉大而拿來拯救眾生了。
  • 正統道脈《仙學真詮》(修道必藏)
    按張紫陽《悟真篇後序》曰:欲免患者,莫若體夫至道;欲體至道,莫若明夫本心。人能豕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現,無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頓超彼岸。又曰:奈何此道至妙至微,世人根性迷鈍,執其有身,惡死悅生,卒難了悟,黃老悲其貪著,乃以修生之術,順其所欲,漸次導之。紫陽此言,未嘗不以虛無大道為極致也,今人不此之務,而汲汲於烹鉛鍊汞,何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