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篇(一)因地初心:1生滅心錯

2021-02-10 心學學堂
則汝中,堅相為地,潤溼為水,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你身體裡有堅硬之相的地方是地大,溼潤的地方是水大,溫暖的地方是火大,動搖的地方是風大。這個世界,不論是地球、樹木、太陽、月亮都是地水火風四大所形成的,而地水火風就是我們本性所具有的成分,就等於化學家所說的元素一樣。人也如此,身體的皮膚、肌肉、骨骼等堅硬的部分是地大;血液、津液等潤溼的部分是水大;體溫屬火大,壞則身冷,我們每個人都有三十六七度的溫度,身根要壞的時候就是火大要壞了,身體就變冷了,所以我們只要摸摸他身上還有熱氣,那就還好,如果慢慢變冷就是火大消融了;風大就是我們的呼吸、血液循環和消化循環等等,轉動不停就屬於風大,所以一切一切都是我們的真心所顯現的。一般人總以為這個器世間是沒有知覺的,是身外之物,不屬於我們自己,殊不知一切色法都不離我們的自性。假如真性不為無明所包裹、納在這個四大合成的軀腔裡面,那麼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也和外面的土木金石一樣,不會起見聞覺知的作用,現在能起作用全靠真性的功能。外界的山河大地、草木叢林也是由四大合成,只因無明包裹了真心,執著少分的四大為自身,而遺棄了多分的四大為外界,這就發生了上述的錯覺。因為四大的纏縛,我們湛然圓滿的妙覺明心本來是一精明,沒有界限、沒有隔礙,是一體相通的,現在有了界限和隔礙。視、聽、覺、察即見、聞、覺、知,也就是我們的六根,見是眼根,聞是耳根,覺是鼻、舌、身三根,知是意根,由於你 有執著,一精明就被分出這樣的界限,於是六根的功能各有局限, 不能互用了,這是我們自己妄生分別,因為執著這個相分的緣故。假如我們一切無著,不住相,不起分別,即能恢復本性光明而打破界限,六根互用。「從始入終」就是從我們無始以來到最後,一直到我們成道修成佛果為止,叫「終」,假設我們不修道,不成佛果,就一直輪迴生死,沒有終。「五疊渾濁」就是五重渾濁,由於眾生無始以來迷頭認影,執相造業,招來五重渾濁而不得解脫,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稱五濁惡世,五濁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什麼是濁呢?濁是相對清而講的,不清淨就是濁。這裡佛以清水和塵土做比喻解釋「濁」的意思。「清水」比喻我們清淨本然的自性,「塵土」比喻眾生對色境的執著。比如清水,它本來是清潔的,而塵土、灰沙之類本質上是有質礙的(「倫」就是類)。清水和塵沙這兩類東西的體性法爾如此,二者性質上不是同類。假如世上有個人取一小撮土投入淨水中,土和淨水混在一起,土就會失去質礙之性,水也就不清潔了,現出渾濁不清的樣子,這就叫濁(「汩」是擾亂、渾濁不清)。清水因為混入塵土,所以現出渾濁之相,這是比喻我們的自性本來清淨,一塵不染,因為著相,跟著境界跑,所以招來五濁。真心本來是無量無邊的,遍一切處、遍一切物,只因被無明封固,潛入四大而為妄心、而為有知,則以這少分的四大為我身,是為五蘊之眾生。因為五蘊(也叫五陰)遮蓋了本性的光明,所以現出五種渾濁之相,因此五濁 依五蘊而立。這是總說五濁生起的根源,下面詳細講五濁之相: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金剛經》說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佛見光都不是,凡所有見,皆非真見。這部《楞嚴經》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有所見的都不是。「汝見虛空遍十方界」,阿難見虛空遍十方界,這個「見」為能見,虛空為所見,有能有所,所以是虛幻不實的。「空見不分」,「空」 指頑空,「見」指有能見、有所見的妄見,因為無明妄動,本來是靈明的真空則變為頑空了,於頑空之中妄動,就由清淨四大凝結成地、水、火、風四大妄色了,因為頑空是最初之色,所以這裡以「空」代表一切妄色,賅括地水火風。由於清淨四大凝結成四大妄色,使本有的智光轉為妄見,妄見執取空相以為境,所以頑空和妄見交織,即「空見不分」。「有空無體」,因為靈明真空變為頑空,所以清淨四大失去了清淨的體性,凝結成了地、水、火、風四大妄色。「有見無覺」,「覺」就是靈明覺性,它本來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無所不在,它是無量無邊的,無所不包、無所不具,遍一切處、遍一切物,但是妄見生起以後,遮蓋了自性的光明,以少分四大為我身,真心被無明封固了,則由大變小,不能遍一切處、遍一切物,而只能遍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有知, 其餘的就不能知了,從而妄心就有處所了,就在我們身體之內,所以說「有見無覺」,無覺就是覺不周遍了,身體以外的就不知道了。「相織妄成」,見與空相互交織、相互纏繞,剛剛說過,「空」 代表一切妄色,妄見不停地執取妄色為所見之境,掩蓋了自性的光明,而現出虛妄的渾濁之相。這是第一重濁,叫劫濁。「劫」 為梵語,譯為時分,指極長時間。我們的法身和虛空一樣,一絲不掛,一塵不染,既無時間相,亦無空間相,因無明妄動,迷本元明,才妄有時空之相。劫濁為色蘊所造,因為娑婆世界,尤其是末法時代的眾生,對「一切唯心造」的義理迷惑不解,總是執著於事物的相上,從而造業受報,以致饑饉、疾疫、刀兵等災難相繼而起,生靈塗炭,不得安寧,而成為劫濁。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摶(tuán)」就是執取,你現在執取四大合成的身體為「我」。我們人都執著自己的身體為「我」,小孩子一開始學東西,就知道他的身體是「我」。實際上,我們的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沒有主體,是地、水、火、風一時因緣會合在一起而成為人的,因緣散了,四大分散了,人就死了。「見、聞、覺、知壅令留礙」,見、聞、覺、知其實都是一靈明真性的作用,本來沒有界線,完全是可以通用的,但因凡夫著相,眼根抓住自性為能見,只能看、不能聞了;耳根抓住自性為能聞,只能聽、不能看了,所以說「壅令留礙」,「壅(yōng)」就是阻隔,見、聞、覺、知就阻隔開了,有了界線,有了障礙, 所以不能通用了。四大本來是無知的,無論是我們身體的四大,還是山河大地、土木金石的四大,都一樣是沒有知覺的。因妄見執著這個身體為自己而為有知,也就是說,四大假合之身之所以為有知,是因妄見執著了這少分的四大為自己的緣故。真心本來是無量無邊的,盡虛空、遍法界,只因無明,就被封固了。就像水本來是流動的,但結成冰後,則變為滯礙不動了。真心被無明封固,潛入四大則為心。所以水、火、風、地這四大就由無知變為有知了(「旋」就是轉變,「土」指地大)。「相織妄成」,地水火風本來無知,真心被無明封固,潛入四大,令地水火風有知,則以這少分的四大為我身、為執受之根。因為令無知為有知,所以有知與無知相互交織、相互纏繞,生滅不停,遮蓋了自性的光明, 因此現出渾濁的妄相。這是第二重濁,叫見濁。「見濁」的「見」 是執著受蘊為實有的妄見。見濁是受蘊所造,知見不正,不奉正道,異說紛紜,莫衷一是。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煩惱濁為想蘊所造。根對境接觸之後,所生的種種相出現在心上,當境已經滅掉了之後,相還在心上盤旋,叫想陰(也叫想蘊)。想包括回憶從前、懸想將來兩種情況。因為所想皆是虛妄,終歸沒有什麼道理,所以叫妄想。「又汝心中憶識誦習」,「識」是分別,你心中憶念分別往事、誦習將來的事。因為回憶從前、懸想將來,顛倒妄想,把本性的智光轉為妄見,妄見是能見、所見之見,是相對之見,於是變諸妄色為所見之境。所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相狀就顯現出來了(「容」是相狀)。 眼、耳、鼻、舌、身五根吸取外面的色、聲、香、味、觸五塵,落謝的影子落在第六識上,叫內塵,也叫法塵。意根相對的是內塵、是法塵,它專門執著前五根所落謝的外塵的影子。我們把落謝的這個影子叫作心,執取這個影子的就是意根,叫作意。假如離開前五塵,法塵就沒有了,心上就沒有所執之相了,即「離塵無相」。心粘在境上不放就成妄想,中國字很有道理,想是心上加個相字,色相粘在心上不去便成想了。假如心不執相,妄想就消失了。「離覺無性」,這個「覺」是妄覺,妄覺和六塵是相對才有的,假如沒有妄覺,誰來認取六塵緣影呢?沒有人認取就等於沒有,所以離開妄覺,六塵就沒有了。「相織妄成」,眾生因為不識真心,妄覺不停地執取妄塵,也就是妄覺和妄塵相互交織、相互纏繞,使真心現出虛妄的渾濁之相。這是第三重濁,叫作煩惱濁。煩惱濁是想蘊所造,貪圖享受,欲望則應運而生,胡思亂想,煩惱重重,以致不擇手段,瞋怒爭鬥,虛誑不實。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凡夫一天到晚妄念生滅不停,妄知妄見叢生,總是執著世間為實有,貪戀不舍,故念念造業。「業運每常遷於國土」,「業運」,就是造業受報之後,隨業運轉、輪轉,眾生隨著業力遷流於不同的國土,於十二類生中輪轉,沒有停息的時候。「相織妄成」,眾生因為知見不正,執著假相為實有,所以貪戀不舍,造業受報,業運遷轉不停,知見和業運相互交織、相互纏繞,遮蓋了本性的光明,而現出虛妄的渾濁之相。這是第四重濁,叫作眾生濁。眾生濁為行蘊所造。由於對色、受的執著追求,則心身不淨,弊惡叢生,不講道德,不達義理,以致家庭不和睦,社會不安定,國家不穩定。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你們的見聞覺知都是一靈明真性的作用,本來沒什麼不同,完全可以通用,而沒有界線,「異」就 是不同。根與塵生出來的識本來是第八識,它原本是一精明,是 一個,不是六個,就如同一片大地,若沒有田埂,它就是一片土地,沒有界限。現在因為被前面的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罩牢了,識就被相互隔絕,所以不能互用。前五根對外五塵起分別,就有了差別相和差別心,將彼此互相隔離開,成為界。執著眼根只能見色、鼻根只能嗅味,六根的作用各有其分類和界限。根塵一接觸,即因為六種和合而分為六個識。所以說「眾塵隔越,無狀異生」, 「隔越」就是隔絕,「無狀」就是無形之中,「異」是不同,這句話是說前五根對外五塵起分別,所以識被相互隔絕,不能互用,一個精明之體無形之中分為六個不同的識,所以見聞覺知不能互用了,比如鼻根只能嗅氣味而不能起其他作用。「性中相知」,「相知」就是相通,是說見聞覺知的性體是一個,都是靈明真性的作用,本來是可以互用的、是相通的;「用中相背」,是說一個總體寶貝分了家,有了界線,所以起用時相互背離,各自割據,各有各的用途,比如耳不見色、眼不聞聲。六根性體為同,功用為異,所以,說同非同,說異非異,沒有定準,故曰「同異失準」。「相織妄成」,見聞覺知體性為同,功用為異,同與異相互交織、相互纏繞,妄成渾濁之相。這是第五重濁,叫作命濁。命濁是識蘊所造。人們都執著這個色身為己,都想長壽,常住世間。外道就想把這個肉身修煉成永遠不壞的金剛身。但是由於人見我執,煩惱叢集,以致心身交瘁,壽命短促。佛說,從前人有八萬四千歲的壽命,身高數丈,每過一百年,壽命減一歲,身高減一寸。人壽由兩萬歲開始,世界便漸漸渾濁而不淨起來,到了末法時代,更是渾濁不堪。現在人的壽命才七八十歲,身高五六尺,將來壽命會減到十歲,身高不過一尺,這裡就不多講了。 總之,五濁依五蘊而立,我們要曉得這個五濁惡世全是由五蘊造成的。五蘊就像烏雲一樣籠罩著我們的身心,使我們迷惑不覺, 妄墮苦輪,它正是我們在六道輪迴中生死的根本。五蘊根本不可得,我們不要執著它為實有,不要執著在這個色相上,但是並不偏空,執著了空,那就是小乘聖人了,認為五蘊是壞東西,全要空掉, 那就起不了妙用了。反過來,我們還要利用五蘊為我們服務,五蘊又是好東西了。我們無論是做事還是修道成佛,以至度生,都要利用五蘊,因為佛法是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的圓教,而不是偏面教。

相關焦點

  • 佛教:十地菩薩,因地生萬物,因地生諸功德,過十地為聖位菩薩
    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十地菩薩,因地生萬物,因地生諸功德,過十地為聖位菩薩:十地菩薩所證就其本體來說是無二無別的,就其層次來說,十地各各不同。依大乘佛法來說,十地前為三賢位,見道後登地為聖位,以後進入修道階位直至十地,等覺妙覺,最後圓滿成佛。大悲心、菩提心、無二慧是菩薩修行所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
  • 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滅,就要學會觀照心念,將來就不感這些果
    人生苦多樂少,要離苦得樂,就要徹底了解苦是從集而生,集是因,過去因現在果,過去所作現在所受,真正是自作自受。苦果既是自己所造,了解此理後絕對不再造生、老、病、死、苦的因,而這些惡因都是從貪、瞋、痴、慢、疑、邪見而來。例如,現在起貪財、貪色、貪名、貪吃、貪睡的心,就是在造惡因,將來就要受苦報。
  • 修道篇(四)戒咒助行:1持戒助行(重戒淫心)
    「三昧」是置心一處、一心不亂。這裡說:你修三昧本是為了出離有生有滅的塵勞,證到不生不滅的真如佛性,如果淫慾心不除,就不能出離生死。縱然悟得很多道理(「智」同「知」,就是知識、道理),有很深的禪定功夫,如果不斷淫慾,那麼禪定深、壓制念頭不起,就如搬石頭壓草,石去草又生,最終必然會落入魔道。諸魔根據力量大小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為魔王,中下品為魔王眷屬,即魔民、魔女。
  • 南懷瑾先生:這一段諸位好好自己參去,將來不要找別人了,要修道找本師沒有錯
    你把現在的生滅心,不管它,並不是停止它,「依不生滅」,我們的自性本來是不生滅的,這個是重點了,我再給大家講講清楚一點啊。不過我沒有本事講得清楚,因為我沒有得道,亂講,你們要真聽啊,因為我亂講你真聽你會悟道。我可沒有道,真的喲,我這個話真語者,實語者,我絕對沒有道,你們有道。所以好好聽,現在不要看我,也不要聽我,把眼睛閉上聽。真的,現在我在講話,你眼睛閉著不是聽清楚了嗎?這是生滅心。
  • 修道三執與七層觀心~《橐龠集》拾遺篇
    觀心修心文‖橐龠先生 郝山指一、修道三執 修道欲要達到身虛、物虛、念虛的境界,須要破三執。即身執、物執、念執。1、身體之執,須達到純陽之體方可除之。3、妄念之執,須經過領悟自己觀念的產生根源、萬物紛紛終歸於何處、明白萬物的差別和統一,明白大道的陰陽統一,知事物之所來,也知其所歸,如此慧生則可心懷若谷,心容萬物,妄念自銷,我之念執得除。二、七層觀心觀心者,性功。丹道觀心有七層。依次所觀者大約如下。1、觀外馳之心。
  • 宏圓法師: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空,不是空無所有的頑空,也不是撥無因果的斷滅空。斷滅空是指把色相消滅之後稱為空,像人一死就沒有了。我們這裡所說的色不異空這個空,是緣起性空的空,是因緣所生法,本身沒有自性的空。指一切的宇宙的物質現相沒有本體、沒有自性,都是因緣所組合、因緣而和合,所以說它沒有自性的空。在般若共利言譯的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五蘊性空」。
  • 大安法師:生滅心無法辨識如來的圓覺
    就是一切世界的眾生、處在生滅法當中的眾生,沒有出輪迴,要想了解佛的那種圓覺——境界,那是不可得的。以生滅心去辨識圓覺,那佛的圓覺性也就隨同他成了生滅法。這就比喻,用了比喻,比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這幾個比喻非常貼切,用我們日常的常識。比如這一潭清淨的止水,我們的眼睛在轉來轉去,這個眼睛就眩乎了,再看那個止水,覺得那個水也有漣漪,也在搖動。
  • 修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痴人喚作本來人!
    我們要真正證得這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的佛性,就要一切放下,無所得、無所證,才與妙體相應。而且,只有無所得,才是大大的真得。因為心清淨了,徹底空了,真性方能顯露,才能顯發廣大妙用。故說佛力無邊、妙用無窮。相反,若有所得,真性就被烏雲遮蓋住,而不能顯現神通妙用了。有得與無得正是外道與佛教的根本區別。佛教一無所得,不於心外取法,無修、無得、無證,一法不立。
  • 宣化上人:修道人,無論對人或是對物,生出愛欲之心,都會障礙修道的發展
    修道人,無論對人或是對物,生出愛欲之心,都會障礙修道的發展。淺言之,愛欲就是生死,生死就是愛欲,愛欲就是生死之根。若是不破愛欲無明,終不能離開生死大愛海。如何能離開生死?簡單得很,就是斷欲去愛,別無他法。修道人,不要有情愛的思想,更不能有情愛的行為。對任何人,不要生出一種情愛心。有了情愛,苦根不斷;有了情愛,生死便不能了。
  • 滅相不滅的真相
    這裡講的初心與後心主要是指稱意識心(廣義來說包括前五識與意根共七個識),由於意識心的初心與後心不能同時俱有,一定是初心滅了,才有後心的生起,前後心都是生滅心,不能同時俱有,那這樣菩薩前後的善根如何能增長,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
  • 愛欲,是修道的絆腳石(宣化上人)
    愛欲,是修道的絆腳石我們還有這口氣在,就要對人好,可是不應有情愛的思想摻在內宣化上人生死愛情的海,就是障道的根本。修道人,無論對人或對物,生出愛欲之心,都會障礙修道的發展。詳言之:「愛欲就是生死,生死就是愛欲,愛欲就是生死之根。」若是不破愛欲無明,終不能離開生死大愛海。如何能離開生死?簡單的很,就是「斷欲去愛」,別無他法。修道人,不要有情愛的思想,更不能有情愛的行為。對任何人,不要生出一種情愛心;有了情愛,苦根不斷;有了情愛,生死不能了。
  • 「初心」與「直心」有什麼不同
    古德云:『不忘初心,成佛有餘』,在修行學佛的過程中要不斷保住此心,不忘最初的因地發心,如此才能站得住,站得長,不被境界考驗而退轉。在發了『初心』後,要如何努力?就是要常保『直心』,什麼是直心?就是『誠直無偽之心』,心當中沒有邪曲妄想,就是直心。六祖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本來清淨無染的心就是『直心』。當我們的心起了煩惱、打了妄想,這念心就偏邪不正,心不清淨,此時『直心』就變成『眾生心』。
  • 徵文選刊|修道之人應具備「七心」
    簡而言之,修行人如果立志修道,必須要自己想清楚、弄明白為什麼要選擇修道,只有當自己清楚明白了,才能虔心向道,讓自己容易躁動的心老實起來,不再摻雜任何虛假做作,才會做到道心堅定,遇事不會動搖,才能真正地付出自己全部的熱情和精力去努力奮鬥,才會經受住世間種種磨礪和考驗。
  • 充滿希望 喜讀經典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 所謂如意,是指六種神通中的如意通,由定而生起.
    3.因緣觀:觀察一切法皆從因緣生,十二因緣三世相續,前因後果,歷歷分明,以停止愚痴。愚痴深者可修之。4.界分別觀:把諸法分別為六界或十八界,是停止我見之法,我見多者可修之。5.數息觀:觀察呼吸出入之相,計呼吸數,把心攝到呼吸上,心息相依,以此而停止散亂之心,散心多者可修之。還有的是把因緣觀和界分別觀合而為一,因兩者相似。
  • 從一個念頭的生起到一個念頭的消失,在生滅中體會佛性
    太陽照在沙漠上,沙漠看起來好像是一潭水,水裡面好像還有宮殿,其實都只是光線的反射,是一種虛妄的境界、是不實在的。我們的念頭遷流也是如此,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過去無論是好、是壞,已經時過境遷了,不可得。想,就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滅;一個生滅就是一個夢境,夢境就是空。
  • 佛教 發心如初是修行不著魔障的關鍵所在!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上一講我們學習了六祖慧能大師《無相頌》的第六節四句偈,即: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今天我們接著學習這篇偈頌的第七節四句偈,即: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到。世人如果真心發願修道,那麼所有的障礙都阻擋不了我們,同時也妨礙不了我們。任何所謂的障礙在我們強大的學佛修行的信心面前,都是我們修行人可以面對並且超越的!我們如果能夠經常反省自己的過錯,並且改正這些過錯。那麼我們也就與佛道相應了!色類自有道。四生六道眾生的修行都各有其道。
  • 「立志修道」的人和「修道」的人,是完全兩個概念
    只能在每天奔忙之餘,給自己的信仰留一小塊時間,留一小搓精力。然而,就是面對這一樣的困局,堅持和放棄,將我們分類。對於僅僅是「立志修道」的人來說,很多時候只能在俗事少,心情清閒的時候修修道。如果陷入了俗事的煎熬裡,精神的追求只能讓路吧,修道就自然的邊兒上一放。心為形役,大抵就是如此了。
  • 周老師:為什麼很多人結婚之後不幸福【病由心滅29】
    一個人找什麼樣的愛人,都是由自己心緣所生的。凡是喜歡同別人較勁,具有較勁心性,就會感應招致一個較勁的愛人來平衡自己。一切因心而生,一切因心而滅。如果夫妻鬧矛盾吵架,表明雙方都有些問題。雙方各自應該沉靜下來,認真去反省自身,反思過錯,修煉自己,包容對方。請記住,所有的夫妻矛盾,都在提示人們,請注意自身的問題,請平衡自己的心靈。
  • 南懷瑾老師:一修道潛伏的病都會顯現出來,必然如此,生完了才百病皆除
    其實,這都是不明道理,自己頭上安頭,錯加誤會,構成心理上的陰影。***** 即是說靜坐的時候,或在靜坐過後,腰背會發生脹、痛、酸、麻等情況。倘使因腎虧而患有陽萎、早洩、遺精病的人,可能因靜坐的關係,反而更有遺精或早洩的現象。如果不得其法或不知對治,甚之有至於白日遺精,大小便隨時遺精,與靜坐時遺精的嚴重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