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什麼是濁呢?濁是相對清而講的,不清淨就是濁。這裡佛以清水和塵土做比喻解釋「濁」的意思。「清水」比喻我們清淨本然的自性,「塵土」比喻眾生對色境的執著。比如清水,它本來是清潔的,而塵土、灰沙之類本質上是有質礙的(「倫」就是類)。清水和塵沙這兩類東西的體性法爾如此,二者性質上不是同類。假如世上有個人取一小撮土投入淨水中,土和淨水混在一起,土就會失去質礙之性,水也就不清潔了,現出渾濁不清的樣子,這就叫濁(「汩」是擾亂、渾濁不清)。清水因為混入塵土,所以現出渾濁之相,這是比喻我們的自性本來清淨,一塵不染,因為著相,跟著境界跑,所以招來五濁。真心本來是無量無邊的,遍一切處、遍一切物,只因被無明封固,潛入四大而為妄心、而為有知,則以這少分的四大為我身,是為五蘊之眾生。因為五蘊(也叫五陰)遮蓋了本性的光明,所以現出五種渾濁之相,因此五濁 依五蘊而立。這是總說五濁生起的根源,下面詳細講五濁之相:【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金剛經》說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佛見光都不是,凡所有見,皆非真見。這部《楞嚴經》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有所見的都不是。「汝見虛空遍十方界」,阿難見虛空遍十方界,這個「見」為能見,虛空為所見,有能有所,所以是虛幻不實的。「空見不分」,「空」 指頑空,「見」指有能見、有所見的妄見,因為無明妄動,本來是靈明的真空則變為頑空了,於頑空之中妄動,就由清淨四大凝結成地、水、火、風四大妄色了,因為頑空是最初之色,所以這裡以「空」代表一切妄色,賅括地水火風。由於清淨四大凝結成四大妄色,使本有的智光轉為妄見,妄見執取空相以為境,所以頑空和妄見交織,即「空見不分」。「有空無體」,因為靈明真空變為頑空,所以清淨四大失去了清淨的體性,凝結成了地、水、火、風四大妄色。「有見無覺」,「覺」就是靈明覺性,它本來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無所不在,它是無量無邊的,無所不包、無所不具,遍一切處、遍一切物,但是妄見生起以後,遮蓋了自性的光明,以少分四大為我身,真心被無明封固了,則由大變小,不能遍一切處、遍一切物,而只能遍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有知, 其餘的就不能知了,從而妄心就有處所了,就在我們身體之內,所以說「有見無覺」,無覺就是覺不周遍了,身體以外的就不知道了。「相織妄成」,見與空相互交織、相互纏繞,剛剛說過,「空」 代表一切妄色,妄見不停地執取妄色為所見之境,掩蓋了自性的光明,而現出虛妄的渾濁之相。這是第一重濁,叫劫濁。「劫」 為梵語,譯為時分,指極長時間。我們的法身和虛空一樣,一絲不掛,一塵不染,既無時間相,亦無空間相,因無明妄動,迷本元明,才妄有時空之相。劫濁為色蘊所造,因為娑婆世界,尤其是末法時代的眾生,對「一切唯心造」的義理迷惑不解,總是執著於事物的相上,從而造業受報,以致饑饉、疾疫、刀兵等災難相繼而起,生靈塗炭,不得安寧,而成為劫濁。【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摶(tuán)」就是執取,你現在執取四大合成的身體為「我」。我們人都執著自己的身體為「我」,小孩子一開始學東西,就知道他的身體是「我」。實際上,我們的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沒有主體,是地、水、火、風一時因緣會合在一起而成為人的,因緣散了,四大分散了,人就死了。「見、聞、覺、知壅令留礙」,見、聞、覺、知其實都是一靈明真性的作用,本來沒有界線,完全是可以通用的,但因凡夫著相,眼根抓住自性為能見,只能看、不能聞了;耳根抓住自性為能聞,只能聽、不能看了,所以說「壅令留礙」,「壅(yōng)」就是阻隔,見、聞、覺、知就阻隔開了,有了界線,有了障礙, 所以不能通用了。四大本來是無知的,無論是我們身體的四大,還是山河大地、土木金石的四大,都一樣是沒有知覺的。因妄見執著這個身體為自己而為有知,也就是說,四大假合之身之所以為有知,是因妄見執著了這少分的四大為自己的緣故。真心本來是無量無邊的,盡虛空、遍法界,只因無明,就被封固了。就像水本來是流動的,但結成冰後,則變為滯礙不動了。真心被無明封固,潛入四大則為心。所以水、火、風、地這四大就由無知變為有知了(「旋」就是轉變,「土」指地大)。「相織妄成」,地水火風本來無知,真心被無明封固,潛入四大,令地水火風有知,則以這少分的四大為我身、為執受之根。因為令無知為有知,所以有知與無知相互交織、相互纏繞,生滅不停,遮蓋了自性的光明, 因此現出渾濁的妄相。這是第二重濁,叫見濁。「見濁」的「見」 是執著受蘊為實有的妄見。見濁是受蘊所造,知見不正,不奉正道,異說紛紜,莫衷一是。【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煩惱濁為想蘊所造。根對境接觸之後,所生的種種相出現在心上,當境已經滅掉了之後,相還在心上盤旋,叫想陰(也叫想蘊)。想包括回憶從前、懸想將來兩種情況。因為所想皆是虛妄,終歸沒有什麼道理,所以叫妄想。「又汝心中憶識誦習」,「識」是分別,你心中憶念分別往事、誦習將來的事。因為回憶從前、懸想將來,顛倒妄想,把本性的智光轉為妄見,妄見是能見、所見之見,是相對之見,於是變諸妄色為所見之境。所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相狀就顯現出來了(「容」是相狀)。 眼、耳、鼻、舌、身五根吸取外面的色、聲、香、味、觸五塵,落謝的影子落在第六識上,叫內塵,也叫法塵。意根相對的是內塵、是法塵,它專門執著前五根所落謝的外塵的影子。我們把落謝的這個影子叫作心,執取這個影子的就是意根,叫作意。假如離開前五塵,法塵就沒有了,心上就沒有所執之相了,即「離塵無相」。心粘在境上不放就成妄想,中國字很有道理,想是心上加個相字,色相粘在心上不去便成想了。假如心不執相,妄想就消失了。「離覺無性」,這個「覺」是妄覺,妄覺和六塵是相對才有的,假如沒有妄覺,誰來認取六塵緣影呢?沒有人認取就等於沒有,所以離開妄覺,六塵就沒有了。「相織妄成」,眾生因為不識真心,妄覺不停地執取妄塵,也就是妄覺和妄塵相互交織、相互纏繞,使真心現出虛妄的渾濁之相。這是第三重濁,叫作煩惱濁。煩惱濁是想蘊所造,貪圖享受,欲望則應運而生,胡思亂想,煩惱重重,以致不擇手段,瞋怒爭鬥,虛誑不實。【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凡夫一天到晚妄念生滅不停,妄知妄見叢生,總是執著世間為實有,貪戀不舍,故念念造業。「業運每常遷於國土」,「業運」,就是造業受報之後,隨業運轉、輪轉,眾生隨著業力遷流於不同的國土,於十二類生中輪轉,沒有停息的時候。「相織妄成」,眾生因為知見不正,執著假相為實有,所以貪戀不舍,造業受報,業運遷轉不停,知見和業運相互交織、相互纏繞,遮蓋了本性的光明,而現出虛妄的渾濁之相。這是第四重濁,叫作眾生濁。眾生濁為行蘊所造。由於對色、受的執著追求,則心身不淨,弊惡叢生,不講道德,不達義理,以致家庭不和睦,社會不安定,國家不穩定。【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你們的見聞覺知都是一靈明真性的作用,本來沒什麼不同,完全可以通用,而沒有界線,「異」就 是不同。根與塵生出來的識本來是第八識,它原本是一精明,是 一個,不是六個,就如同一片大地,若沒有田埂,它就是一片土地,沒有界限。現在因為被前面的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罩牢了,識就被相互隔絕,所以不能互用。前五根對外五塵起分別,就有了差別相和差別心,將彼此互相隔離開,成為界。執著眼根只能見色、鼻根只能嗅味,六根的作用各有其分類和界限。根塵一接觸,即因為六種和合而分為六個識。所以說「眾塵隔越,無狀異生」, 「隔越」就是隔絕,「無狀」就是無形之中,「異」是不同,這句話是說前五根對外五塵起分別,所以識被相互隔絕,不能互用,一個精明之體無形之中分為六個不同的識,所以見聞覺知不能互用了,比如鼻根只能嗅氣味而不能起其他作用。「性中相知」,「相知」就是相通,是說見聞覺知的性體是一個,都是靈明真性的作用,本來是可以互用的、是相通的;「用中相背」,是說一個總體寶貝分了家,有了界線,所以起用時相互背離,各自割據,各有各的用途,比如耳不見色、眼不聞聲。六根性體為同,功用為異,所以,說同非同,說異非異,沒有定準,故曰「同異失準」。「相織妄成」,見聞覺知體性為同,功用為異,同與異相互交織、相互纏繞,妄成渾濁之相。這是第五重濁,叫作命濁。命濁是識蘊所造。人們都執著這個色身為己,都想長壽,常住世間。外道就想把這個肉身修煉成永遠不壞的金剛身。但是由於人見我執,煩惱叢集,以致心身交瘁,壽命短促。佛說,從前人有八萬四千歲的壽命,身高數丈,每過一百年,壽命減一歲,身高減一寸。人壽由兩萬歲開始,世界便漸漸渾濁而不淨起來,到了末法時代,更是渾濁不堪。現在人的壽命才七八十歲,身高五六尺,將來壽命會減到十歲,身高不過一尺,這裡就不多講了。 總之,五濁依五蘊而立,我們要曉得這個五濁惡世全是由五蘊造成的。五蘊就像烏雲一樣籠罩著我們的身心,使我們迷惑不覺, 妄墮苦輪,它正是我們在六道輪迴中生死的根本。五蘊根本不可得,我們不要執著它為實有,不要執著在這個色相上,但是並不偏空,執著了空,那就是小乘聖人了,認為五蘊是壞東西,全要空掉, 那就起不了妙用了。反過來,我們還要利用五蘊為我們服務,五蘊又是好東西了。我們無論是做事還是修道成佛,以至度生,都要利用五蘊,因為佛法是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的圓教,而不是偏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