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12月份,也就是參加川媽家庭課堂前,我們夫妻倆因哥哥(大寶)的問題,經常吵架。特別是去年的下半年,幾乎每隔三五天必有一大吵。而哥哥對於我們的爭吵好像無動於衷,該玩的玩,該吃的吃,做事拖拖拉拉,東西亂放亂堆,任我說教,還是一副「我行我素,你奈何不了我」的樣。
我真有種「恨鐵不成鋼」的咬牙切齒般之恨。有時跟孩子爸吵得急了也免不了把脾氣撒到哥哥身上,有時孩子爸打罵哥哥我阻攔了,孩子爸也跟我吵,說什麼「只能你管教,我管教一下就不行,」或者「為什麼我一管教你就要幹涉。」等等,夫妻關係惡化,親子關係也在惡化。
所以,哥哥做事對我總是隱瞞著,害怕我罵他,對我很少透露真情。我痛苦這種生活也痛苦這種關係,這與我追求的「夫妻相敬如賓,孩子和睦相處,家庭其樂融融」婚姻家庭生活相去甚遠。
我明白單靠自己看書學習是沒辦法改變的了(因為我一直都有看書),覺得自己需要系統學習。
關注川媽的微信很久,從她的文章及微信圈分享中得到很多慰藉,但那種慰藉又是短暫的,過不了幾天家庭鬥爭又重複上演。
痛定思痛,毅然報名家長課堂,尋找改變。慶幸的是,11月報名,12份就能上課,因為春節,1月份的課程提前開課,所以只是煎熬了一個多月就進入了系統學習。
今天,我想記錄一下最近3個月,也就是我上了川媽家長課堂之後,哥哥(大寶)身上的變化。
在學習的那個月裡,系統的知識讓我認識到我與哥哥之前的親子關係處在「已經失去信任」的危險級別,哥哥為了尋求權利,所以選擇表面應許或隱瞞,背後卻我行我素。
糾錯之前要先連接,親子關係的修復也要加強連接,而正面管教的核心也是要求自己改變從而影響別人。所以在學習的第一個月裡,我沒有急著在哥哥的行為習慣上實踐訓練,而是重在自己改變,並與哥哥建立共情與連接。
那時剛好是期末複習備考,哥哥學習任務重,各科作業多,老師拖堂延遲放學。見哥哥每天都拖著疲憊的身體背著沉重的書包,我中午幫他熱水敷眼放鬆,有些抄試卷的作業幫他抄題讓他解答,會的知識教他先放著後做,當他遇到壓力痛哭時,我共情他理解他安慰他允許他哭。
並且在中午吃飯時放正面管教的課程與他一起聽,讓他了解媽媽現在正在學習的東西,讓他知道媽媽已經下決心改變,希望得到他的支持與幫助。
晚上又播放川媽課堂裡的小劇場給兄弟倆一起看。慢慢地,哥哥對我也沒那麼提防,還對我談了兩次心,說我對他小時候的傷害。對老師的投訴(說他破壞花圃一事),我沒有罵他,選擇相信他,並對他說:「媽媽只想保護你,幫你把事情弄清楚,免受不必要的懲罰。」哥哥就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我。我與老師溝通,把事情原委與老師說明,老師也取消了對他的懲罰(在全校作檢討)。
第二個月是寒假。星期三考完試,哥哥對我說,他想考完試後先玩幾天,等下一周的周一才開始寒假作業,是否可以。我想到他之前因備考因壓力而痛哭兩次,說他想逃學,不想去上了,只想在家好好休息睡覺,讓我幫他請假,所以我同意了。
同時,我也想修復親子關係,加強哥哥對我的信任,所以我對他說:「這個寒假的作業都由你來規劃安排,我們在家庭會議上討論。」
雖然在家庭會議上,哥哥對寒假計劃沒有提出多大的意見,說計劃表由我來做,我做的都是好的,他按表執行就是了。也許是哥哥不會做;也許是哥哥不想做,覺得是增加了一項任務;也許是哥哥覺得就算他做了,如果我不同意,還是一樣得按照我的想法來做。
但不管怎樣,我沒有強迫他,我在做表格時他在一邊與弟弟玩,我大概問一下哥哥想一天的什麼時候做作業,然後把時間段寫下來,再根據作業量排進去。
做完後,我拿給哥哥看,他看完後想了一會說:「先試行一天吧。」我尊重了他的意見,在第一天上標明「試行」。試行時哥哥說要作調整的,就立即用箭頭標明。
整個寒假計劃執行了60%多,他有時推遲做,有時提前做,有時隔天補回。我沒有吼罵他,只要我提醒後他能去做,只要他知道原來「事情是可以計劃並按計劃執行的」即可。
我初步引入蕃茄鍾計時,教他專注的方法,預估事項所需要的時間。慢慢地,哥哥對他的事情,速度、效率等有了個大概的了解。所以春節在老家時,哥哥每天都嘚瑟地跟他的表姐分享他的媽媽學了正面管教後對他如何如何地好。
在這一個月裡,我重點在於取得哥哥的信任。我利用特殊時光,陪他聊天,談他喜歡看的書,陪他看他喜歡的電視。每天下午(春節之前)應他邀請,與他一起在小區花園裡探險。
他騎著車,我與弟弟跟著,聽他分享或介紹他的秘密基地,跟他和弟弟一起打鬧著。有時應哥哥要求,我騎著他的自行車,他與弟弟滑板車,我們就這樣按著哥哥的路線兜著風。
哥哥與爸爸之間的衝突,我教他回去冷靜角或撤離現場,不情緒對抗情緒。事後我會以書信形式安慰他,分析原因。與弟弟的衝突,我同等對待。哥哥對我越來越信任,有事也會與我商量一些,雖然很多是事後告訴我的,說當時沒跟我說是擔心我罵,同時也肯聽我的一些建議。
第三個月,也就是開始上網課的這個月,我才對哥哥行為習慣與日常事項進行程序訓練。這個月重在陪伴、調整、解決問題、教會技能。
在網課前一個星期,我們開了家庭會議,商討了調整作息,一個星期,哥哥只有四天做到。已經很好了,他也對各項事情程序有了初步熟悉。
網課前一天,我對哥哥說:「有可能會很忙亂,但為了不過得那麼糟糕煩躁,所以我們得好好計劃一下。」
哥哥答應與我一起做時間表,我們結合老師發來的課程表,把日常程序安排進去。為了讓自己更有把控,我每天都會在7點鐘瀏覽老師發來的課程內容,了解難易,並結合自己的時間寬裕程度來排列好順序。
所以剛開網課的前三天我都一直陪伴著他,遇到問題我們立即做調整,利用容易的課程教他如何操作。等哥哥熟悉後,我就每天早上負責把內容列在登記本上,放手讓哥哥自己操作。
網課進行到第二周的星期二,哥哥有情緒了,說時間太緊迫了,他都沒時間玩了,有點抗拒繼續按計劃執行。有問題就要調整!不一定要等到周末的家庭會。
情緒是最重要的,有情緒會影響計劃的執行。我拿過登記本仔細看著,並結合哥哥的性情與習慣分析,其實哥哥並不是沒有時間玩,而是他把事情排得不太合理。
他把一些難的耗時長的事情排在一起,把一些易的耗時短的排在後面,所以有時會讓他覺得一上午或一下午都沒時間玩。情緒上常表現出:「我剛做完一個長時間的,沒休息幾分鐘又要迎接下一個難的」(心裡有壓力);要麼就是「YES,太好了,我做完一個了(容易的),可以玩啦。」但正當玩得高興時又要去一點事情(時間短的),覺得玩得不過癮,老被打斷。
周三,我利用早餐時間,與他分析原因,用十分鐘做了調整。這天我先過目課程內容,按難易程度把它分別排在上下午,而且每一節課後都按排20--30分鐘給哥哥做課後作業。課後作業提前做完就提前下課。若到時間沒做完的,那統一留到下午的4--5點補完。
調整後,哥哥覺得很輕鬆,每天5點前就能完成當天所有學習任務,可以跟弟弟開開心心地玩,可以自由地做他喜歡的事。
但這種輕鬆的好日子只過了三天。第三周學校統一用騰訊課堂上課,一天的課程按照開學的課程表來進行,不再是只有語數英,班會體育美術科學信息音樂等都要上,而且有時還要發圖打卡。重要的是課程不能回放也不能保存連接,所以顯得緊迫了,又回復到第一周的樣子了。
有變動就要有調整。經過兩周的訓練,哥哥的作息規律已建立,所以只是調整上課與作業的時間。
經過陪上觀察,發現一節課的時間裡老師也不是完全用完,所以建議哥哥在剩餘的課堂時間做量少的作業,不要老師不講課了你就立即下課去玩。
上午下午最後各一節自習課做量大的作業。所以周三我們又把調整的方案做出來,這樣下午5點,作業已經做完大半。
5點後我們一齊到戶外活動1小時,或兜風或散步。晚上再安排一小時做剩餘作業。
第四周哥哥同意繼續這個安排,但到第四周的周五家庭會,哥哥表示還是覺得玩的時間比較少,他想晚上有他自已的時間去看書。所以家庭會議上我們了解哥哥最想什麼時候玩,然後再結合課程表及作業量來分析。分析後哥哥表示會後由他自己制出時間表。
經歷了三個月,孩子終於第一次主動表示讓他自己作時間表,雖然最後定出的時間表與原來的對比,改動不大。
他只是把老師下課作為放學點,然後充分休息20分鐘,再打卡50分鐘做作業。(而我之前是把上下午的自習課結束作為放學點,之後休息10分鐘再做一個25分的作業)哥哥跟我說:「因為連續上了兩三節課後,覺得很累,要多些時間休息,才能專注做作業。」我認同尊重他的感覺。
在陪伴網課的這一個月裡,讓我明白,雖是細微的改動調整,總體來說變化不大,但對孩來感覺卻完全不同,特別是孩子自己思量後的感覺或建議,我們要尊重它明白它的背後的訴求。
這兩天,哥哥會在玩時,時不時地看一下時間,到了就跑進去做作業,時間一到立即跑出來玩。他說玩對他來說太重要了,他不想讓作業佔用他玩的時間。總之,對於哥哥,我第一個月重在親子關係的修復與連接,第二個月重在獲得孩子的信任,了解孩子的秉性。
現在遇到問題先分析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訴求,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已經敢在我的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會跟我商量他的要求。
---End----
繼續閱讀:華川家庭課堂報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