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健康,我們專家有話說】為什麼肺癌靶向治療前要先做基因檢測?

2020-12-17 騰訊網

近年來一些基因突變在肺癌中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與之相應的靶向藥物不斷被研發並應用於臨床,靶向治療已成為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中的重要治療手段,但是並非適合所有肺癌患者。在進行靶向治療前必須進行基因檢測,只有存在基因突變的患者,才能選擇相應的靶向藥物進行治療。

今天我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肺癌的基因檢測與靶向治療之間的關係。

什麼是肺癌的靶向治療?

肺癌的靶向治療主要是指通過幹擾肺癌生長和增殖涉及的一些分子,而阻斷肺癌生長與擴散的一種治療手段。

靶向治療是相對於傳統化療而言的,靶向治療的目標性更強,毒性反應少,不良反應程度輕。身體狀態較弱的老年患者,靶向治療也是安全的。靶向藥物分為小分子藥物和單克隆抗體兩類。

在進行靶向治療前往往要進行基因檢測,看患者體內是否存在靶向藥物治療的靶點--「基因突變」。

哪些肺癌患者需要做基因檢測?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癌症患者。癌症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基因疾病,是由於人體細胞發生了基因突變,而這些基因突變參與細胞的生長和增值,使得細胞不受控制、惡性增殖,最終成為癌細胞。

目前發現部分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體內存在這些基因突變,腺癌或不吸菸的鱗癌患者體內這些基因突變機率更高。醫生就會建議這些人做基因檢測,根據基因突變情況從而選擇相應的靶向藥物,這就是依照基因檢測結果進行靶向治療的原理。

不做基因檢測直接進行靶向治療行不行?

不做基因檢測而選擇盲目用藥,服用一段時間後檢查看,腫瘤縮小了就說明有效就繼續用藥,無效再換其他治療方案,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藥物針對單個基因,就是說你吃一種靶向藥無效只能說明你這個基因沒有突變,但你可能還存在其他基因突變。

已知的非小細胞肺癌的驅動基因已達幾十種,若逐一嘗試靶向藥物只是浪費治療時間。

檢測的基因種類越多費用越高,能不能只做幾個基因?

一次基因檢測可同時檢測幾十種甚至上百種基因的突變狀態。

為了省錢只做幾個基因可行,但每次檢測耗時兩周;而且每次送檢都需要一定的人體腫瘤組織標本,多次檢測就需要多次穿刺活檢。

因此一次檢測應儘可能覆蓋基因種類,以免重複從患者體內穿刺取組織給患者帶來痛苦,同時爭取治療時間。

為什麼要反覆進行基因檢測?

一種靶向藥品使用久了就會發生耐藥,要想篩選其他靶向藥物,就要查看目前的基因突變情況,因為基因突變狀態隨著治療的進行是會發生變化的。以前的基因檢測結果不能為目前的治療提供依據,所以要重新檢測。

不想做穿刺活檢了,還能做基因檢測嗎?

除了活檢組織標本(固體)之外,胸水、血液、腦脊液、腹水、心包積液等也可以做基因檢測,只不過這些標本中腫瘤細胞含量較少,會出現假陰性檢測結果。假的陰性結果會喪失一些靶向治療機會,所以最好能通過穿刺活檢組織做基因檢測,保證基因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劉寧紅

主任醫師

北京老年醫院腫瘤內科主任

北京市海澱區腫瘤專業質量控制委員會委員

北京市慢性病防治委員會委員

從事腫瘤學內科專業17年。擅長實體瘤化療、靶向治療及晚期腫瘤的癌性疼痛等各種症狀控制治療。

出診地點:

門診大廳一層 腫瘤內科門診

出診時間:周二、三、周四上午

相關焦點

  • 哪些肺癌患者要做基因檢測?如何選擇最合適的基因檢測方案?
    宋勇教授:對於可手術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來說,術後到底要不要基因檢測,其根本在於這類患者術後是否能從分子靶向治療中獲益。長期以來,臨床醫生在研究和實踐中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希望能夠找到證據證明,驅動基因陽性的NSCLC患者可以從術後分子靶向治療中獲取更好的生存。
  • 肺癌為什麼需要基因檢測?
    科普 肺癌為什麼需要基因檢測?分子病理分型 肺癌的臨床診療從傳統的病理學分型到精準醫學時代的分子病理分型;肺腺癌和肺鱗癌基因突變譜有顯著差異,中西方人群肺癌基因突變譜也存在顯著差異。
  • 惡性腫瘤患者在接受靶向和免疫治療前,需要做怎樣的基因檢測?
    該研究比較了以鉑類為基礎的4種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不同化療方案,結果表明四種方案方案之間無明顯差異。而同時期,國際藥廠也幾乎放棄傳統化療藥物的研發。傳統化療藥物走到天花板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開始興起。不同於傳統的以原發部位來對腫瘤進行分類,目前腫瘤分類則是依據基因分型對腫瘤進行更細的分類。
  • 癌症基因檢測 讓靶向治療「有的放矢」!
    劉祖洪主任醫師告訴大家,靶向藥物是個好東西,它是目前癌症治療領域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憑藉其「腫瘤細胞針對性強+低副作用」,使得癌症的治療開始有機會向慢性病靠攏,更強調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質量。這得從癌症的本身來說,癌症其實是個基因病,所有的癌症均源自驅動基因突變。隨著醫學進步和醫療水平的提高,大家不必再談癌色變,很多癌症都是可以治療的,比如手術、放化療或者靶向治療等,這些治療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痛苦,延緩病情進展,降低復發率,從而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存周期的目的。
  • 醫生告訴你:肺癌病人基因檢測的幾個問題
    確診非小細胞肺癌後,推薦進行基因檢測,這是目前國際對於肺癌診療的共識。針對不同的基因突變,當前已經有多種肺癌靶向藥物被研發上市,只有明確有無基因突變、是哪種基因突變、什麼類型的突變,才能夠準確選擇有效的藥物。但是,在基因檢測方面,有很多肺癌患者存在著一些疑惑。
  • 早期肺癌手術後,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對於早期肺癌患者來說,有手術機會是非常幸運的。不過,處於這樣一個精準醫療時代,很多早期患者可能都有這樣的疑問:腫瘤切除後,我需要做基因檢測嗎?基因檢測結果對早期肺癌患者的意義是什麼? 一項美國的研究評估了早期肺腺癌切除後,基因檢測的預後意義和潛在的治療價值。 該研究分析了2011-2017年間接受肺葉切除和淋巴結清掃術的324例I期&II期肺腺癌患者。
  • 腫瘤患者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同時,腫瘤的異質性不只是有多個腫瘤亞克隆,腫瘤的微環境也存在異質性,這導致腫瘤治療的困難。 目前,腫瘤治療已進入分子靶點的個體化醫療時代,腫瘤的治療已逐漸從以病理為主轉變為病理與驅動基因共同決定選擇的時代。腫瘤發生機制的複雜性也提示臨床醫生在選擇治療藥物前,若能進行基因檢測及分析,對於治療的用藥指導非常重要。
  • 肺癌檢測發現這種基因突變,可用重型武器——靶向藥,共5種可選
    一個網友在平臺諮詢肺癌靶向藥的問題:姐姐45歲,肺腺癌骨轉移,全套基因檢測顯示只有Her-2基因突變,姐姐比較瘦弱,不想承受化療之苦,這個基因有沒有相應的靶向藥可以吃?
  • 為什麼要做基因檢測?在情人節做最健康的告白吧
    如果我們能從「被動醫療」轉向「主動健康」,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避免有害因素。不知道小夥伴們是否還記得好萊塢巨星安潔莉娜‧裘莉,做了乳癌的基因檢測後,採用預防性雙側乳房切除手術,大幅降低日後罹患乳癌的風險。小小一個跟驗血一樣的過程竟然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發表,基因和我們生活各方面原來息息相關,並非只侷限於疾病或健康。
  • 腫瘤患者為什麼要做基因檢測?一定要看看!
    基因檢測是一種實驗室生物學檢測技術,可以通過組織、血液、唾液、其他體液、或細胞對DNA進行檢測。它可以在疾病的臨床症狀未發生之前進行早期診斷,為臨床疾病尤其是致死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疾病易感基因檢測如同一本個人健康說明書,它告訴我們生命該如何正確使用。
  • 專家告訴你:肺癌治療要用的「O藥」和「K藥」到底是個啥?
    今天,四川省腫瘤醫院的專家為大家揭開O藥和K藥在肺癌治療中的神秘面紗。肺癌是全球發病率最高的腫瘤,也是中國和全球致死率最高的腫瘤,中國更是肺癌大國。全球每年大約有140萬人死於肺癌,其中60萬人來源於中國。
  • 肺部小結節就是肺癌前兆?抽電子菸會不會致癌?
    當然,胸部CT檢查的普及,確實發現有一部分肺部小結節是早期肺癌。在肺癌高發地區,鎖定肺癌高發人群,使用胸部低劑量螺旋CT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肺癌。這些年,肺癌的治療進展在實體腫瘤中表現頗為亮眼,新一代靶向藥的研究、新型免疫療法的獲批及臨床運用,大大延長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請問哪些肺癌患者適合做靶向治療?
  • 肺癌晚期病人,最忌諱吃什麼?吃肺癌靶向藥真的能活很久?
    肺癌是屬於惡性腫瘤,致死的機率非常高,如果早期沒有及時發現,等進入到中晚期情況會變得很嚴峻,因此一定要做好早期篩查,把肺癌的苗頭扼殺在搖籃之中。如果咳嗽超過兩周時間,經過正規治療後沒有痊癒,活動之後有發生胸悶氣促,肩背部或者胸部突然發生持續疼痛,痰中帶血等,應該及時診斷。
  • 多少人「因癌致貧」,吃得起的肺癌靶向藥,幫你解決這個「老大難」
    吃得起的肺癌靶向治藥癌症不僅整個家庭的生活蒙上灰暗的色調,同時,還讓很多家庭因其高額的治療費用負債纍纍,甚至是望而卻步。在國內幾乎每天約有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肺癌的發病和死亡佔到所有癌症的第一位,特別是非小細胞肺癌幾乎佔比高達80%-85%。
  • 廣州復大醫院王遠東醫生精準治療肺癌,生存超過七年
    桂林晚期肺癌患者劉生七年前找到腫瘤專家王遠東教授看病,因為失去手術機會,王遠東教授採取個體化精準治療,採取綜合療法進行肺癌治療。從第一次治療肺癌後,肺部腫瘤多次復發,最嚴重時,雙肺甚至瀰漫了上千個多發轉移灶。但王遠東教授告訴劉生抗癌是持續鬥爭,關鍵要有信心,與癌共存。
  • 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靶向治療研究進展盤點
    肺癌腦轉移是腦轉移瘤中最常見的類型,約20%~56%的肺癌會發生腦轉移。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放療、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等新方法已開拓了一片新領域,越來越多的方法被證實能為患者帶來生存獲益。本文主要總結了NSCLC中腦轉移相關的靶向治療研究進展。
  • 首個第三代肺癌靶向治療藥泰瑞沙(奧希替尼AZD9291)突破耐藥瓶頸
    數據表明,自2005年一代靶向藥進入中國,十多年來,累積發生耐藥的患者數量龐大,很多患者不得不轉為化療或是處在無藥可治的困境中。近日,阿斯利康宣布首個第三代肺癌靶向藥物泰瑞沙(甲磺酸奧希替尼片)在中國獲批,並於4月中旬進入中國市場,可解決經EGFR-TKI藥物治療發生耐藥的治療難題。
  • 還有可能是「肺癌」,二者該怎麼區分?
    醫生認為,谷先生的肩頸痛很有可能是這個原因。 醫生建議谷先生進一步完善基因檢測,結果顯示有EGFR基因突變,由於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手術治療時期,血液腫瘤科團隊為他實施了靶向治療,並同時予以抗骨轉移等治療。 一個星期後,谷先生疼痛基本緩解。
  • 帶量採購一周年多方實現共贏 肺癌靶向治療全省達2000患者
    據介紹,福建作為全國範圍內第一個以省為單位落實帶量採購的省份,從去年6月1日起政策落地後,已經有包括2個原研藥在內的25個通用藥品實現了大幅降價,切實減輕了患者的藥費負擔,使更多患者能夠真正享受到價廉質優的藥物。政策執行一年,多方實現共贏「原研藥能夠降這麼多是我們沒有想到的,而且原研藥能夠第一批入選我們也是沒有想到的。」
  • 免疫+手術刀=肺癌治癒?——胸外科可主導肺癌治療全局
    針對驅動基因突變陽性晚期NSCLC的靶向藥物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問世,把攜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驅動基因的這部分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高到了15%。就像2009年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IPASS研究結果前, 我們僅知道第一代EGFR-TKI藥物的優勢人群是不吸菸的東方女性腺癌人群, IPASS研究結果明確了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人群是優勢人群,無論性別、吸菸情況、種族;近年來我們發現需要在分子層面上再細分EGFR 19Del 和21號外顯子點突變來制訂不同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