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懷念小時候,那時報紙、雜誌、電視和廣播是我們的燈塔,圖書館是我們的星辰大海。那時我們的記憶力好於體力,沒有雲存儲,只有腦迴路。
這是申鶴公眾號第550天的第550篇原創文章
最近在發起全公司學習海底撈的行動。海底撈不用我介紹,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著名的以服務著稱的品牌。所有的企業家都感嘆說,「海底撈你學不會」;成千上萬的顧客在微博上刷話題,叫「海底撈逆天了」。
江湖上,流傳著很多關於海底撈的傳說。比如有客人想把沒吃完的半盤西瓜打包,海底撈員工給他包了一整個西瓜。真是:我原想收穫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
今天看了海底撈張勇在2017中國綠公司年會中分享的管理心得,很有感觸,這篇文章,著重寫一下海底撈在員工考核方面是怎麼做的?同作為服務行業,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參考借鑑?
1、海底撈關於考核走過的彎路
一提到考核,你可能會想到KPI指標,但是一味追求KPI其實容易陷入誤區,比如海底撈就在KPI上走過一些彎路。
第一次走彎路是,海底撈曾經嘗試把KPI細化,但實際上KPI並不是越細越好。
比如,以前有顧客說,海底撈服務真好,我有眼鏡,店員就會給我眼鏡布,我杯裡的水還沒喝完,店員又給我加滿了。所以海底撈就定了一條規定:杯子裡的水不能低於多少多少,客人戴眼鏡一定要給眼鏡布,否則要扣分。
結果這就出問題了,顧客說這水我不喝了,不用加了,但服務員一定會強行給你加上;顧客說我的手機真的不用套手機套,結果服務員趁顧客不注意,把手機抓過去強行給你套上,讓人哭笑不得。這些都是怕扣分才鬧的笑話,張勇認為,每個KPI指標背後,都有一個「復仇女神」在等著你,後果之一就是當有了KPI之後,人的行為會失常。
海底撈第二次在KPI上走彎路,是掉進了考核翻臺率的坑。
吃了上面說的KPI過於細化的虧之後,張勇決定,不考核這些具體的細節了,變成考核一些間接指標,就是看餐廳的翻臺率是多少。這看起來很有道理,畢竟翻臺率高證明可以多賺錢。結果又出問題了,為了追求翻臺率這個指標,訂了座位的客人只要晚了幾分鐘沒到,餐廳就不會給他們留位置了,而是馬上把座位給現場排隊的客人。這又侵犯了顧客利益,反而讓顧客不滿意。
2、服務業最重要的考核標準是什麼?
在走了一系列考核的彎路之後,海底撈的張勇最終決定,去掉所有硬性KPI,只考核一個柔性指標,就是顧客滿意度。
說白了,服務業的最重要的考核標準就是你服務的到底好不好,客戶到底滿不滿意。
但怎麼來考核服務好壞?海底撈向米其林餐廳學習了一個方法,就是通過總部認定的神秘訪客,悄悄去餐廳吃飯。神秘訪客覺得好就是好,他覺得不好就不好。這個考核方法很感性,但是卻有效。滴滴的專車服務後來也把這個方法給學習了過來。
張勇把所有的海底撈門店的店長分成A、 B、 C三級,A級要表彰,B級是暫且這樣呆著,C級也不扣錢,但需要輔導,如果超過輔導期依然幹不好,C級店的店長就要被淘汰。
所以你看,對於服務業來說,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硬性指標,而恰恰是柔性指標、非正式的考核制度。
3、結合正式化和非正式化的考核手段
談到企業管理,總繞不開績效管理手段,尤其是越大的企業似乎就越離不開KPI,但是對於服務行業的公司來說,張勇總結出來的經驗,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參考價值,那就是:
既要正式化管理,也要非正式化管理;丟掉所有的硬性KPI,考核柔性指標。
正式化管理肯定是需要的,包括必要的量化指標也是必要的,但也要注意不要錙銖必較,服務業是一個很看重感受、感覺的行業,因此,管理者應該在相對感性的柔性指標上多下功夫。
以上,希望對你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