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果要出散文集了,承蒙她的信任,囑我寫幾句。此前我曾編發過她的兩篇散文,質量不錯,但終因篇數有限,而未能窺得其全豹。這次有幸通讀了本集子的全部書稿,方感覺好文多多,好詞連連,多有出人意表、目不暇接之感,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令人刮目另看。比如:「剛畢業那會兒,住在城市的單身宿舍裡,有大把大把的時間與青春對視」、「用心給自己泡一杯茶,守一杯清靜,盈一眸恬淡,鋪一段素白的月華,裁一縷月的清輝,當韶華逝去,青春不再的時候,再獨坐月下,觀星光閃爍,聽清風絮語,豈不愈加溫暖,你寫的一闋五律七絕,他譜的那首曾經滄海,在一聲聲淺吟低唱裡,迴蕩著巫山夜雨」這樣的句子,在她的文章中俯拾即是。慶果散文的文字多在2000以內,篇幅精短,文字幹練,立意通脫,敘述明快構成了她散文寫作的風格或特點。
從情感上分析和定位,慶果的散文非關黨政軍國,也不涉文史哲經,即她抒發的既不是那種「高大上」的大我情感——用她的話說,那個離自己太遠,戒了,但她的散文也決非是那種營構小情小感的「晚報文體」,她的散文是一種日常生活敘事與抒情,即她抒發的是一種日常生活情感,一種滲透、包蘊著常人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的世俗情感。因此她的散文多寫「飲茶」、「喝酒」、「咖啡」、「步行」、「織毛衣」之類,情由事發、事由情牽,讓讀者感到親切。如此題材,一般作者都會寫得很「小資」「很裝」,但她沒有,其原因是她的散文中有「我」,這個「我」是「大我」和「小我」的高度完形,故其散文包含著相當的「文史含量」,這具體體現在作者對古詩詞、典故成語及楹聯等得心應手、信手拈來的援引上
慶果以前是寫詩的,但她並沒有以寫詩的方式來寫散文,也並沒有以「詩的情感」來「尋找」和「升華」日常生活中的「詩情畫意」,因為「詩的情感」不同於「散文情感」,前者是一種「彼岸」,而後者才是一種「此在」的日常生活情感。慶果表現感情,自然、真實而且細膩,本集子中有兩篇寫得特別出色,一是《我戀的並不是你,而只是那種感覺》,二是《又見那雙眼睛》。這兩篇散文把人生或人性中的一種特有的情愫——暗戀,表現得很細膩真切:暗戀強烈而又說不清道不明的,複雜而多義。正如普魯斯特所說:「所有陷入情網的人,愛的不是真實的對象,而是自己心目中虛構的對象,是自己的感覺本身。」因此我認為,這是兩篇「藝術含量」很高的散文作品。
慶果有才華有性格,自尊自信甚至自傲,但骨子裡善良隨和,不世故,性喜安靜簡單,我們幾個文友經常聚聚,大家對她,並沒有「她是異性」的感覺。此種性格特點,你其實可以通過閱讀她的這個集子而體會出來,她的人和文是統一同一的。例如:「不巴結,不俯就,在同一個高度,自然而然地交往,沒有高你一等,也沒有低我一級。我只是個素麵朝天,我行我素的自然人,我們在一起不緊繃,不擰巴,舒服自然,不患得患失。這大約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吧。」(《有些感動很小,也很暖心》)這是她交友處世的原則。還有《淡淡的我》和《我是誰》等篇章,作者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個性、自己的恨和愛,悉數展現給讀者,而呈現其個性之美、真實之美。作者根據題材內容,把本書中的稿子初步分為「情調」、「煙火」、「想法」、「風景」和「腳印」五部分,前三部分主要是性情隨筆,生活感悟,記事詠物;後兩部分則是作者的遊記之作。整體而觀,此五部分作品,質量或有參差,立意或有高下,用筆或有簡繁,乃至缺憾,但不管怎樣,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就是文中有「我」。而作者之所以沒有把她的遊記之作寫成變相的導遊詞,同樣是因了她的「文中有我」。
如前所說,孟慶果的散文是一種有「我」的日常敘事和抒情,這樣的敘事和抒情,對國人精神文明之建設,無疑有著潛在的正能量。日常生活本是最富有人性的,哈維爾倡導「從日常生活談起」,「生活在真實中」,「做自己心裡願意做的事」,「從每件小事做起」,其目的就是還原人的日常生活,回歸人性自我。從這個角度而言,慶果的散文即使還存在著諸多不足或缺憾,但她能「從日常生活談起」、寫起,不像那些大而無當大言鑿鑿大談軍國大事和文化盛事而遮蔽了「生活的真實」的散文,有我、自然、本真,僅此一點,我很佩服作者並願意為她寫下這些文字。
2017年5月16日
原文連結:
散文時代的日常敘事與抒情_牛城晚報_邢臺網 http://www.xtrb.cn/epaper/ncwb/html/2017-11/14/content_885161.htm
王聚敏:《散文百家》執行主編,文學創作一級,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