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時代的日常敘事與抒情——孟慶果散文集子序

2021-12-21 阿果悠悠

孟慶果要出散文集了,承蒙她的信任,囑我寫幾句。此前我曾編發過她的兩篇散文,質量不錯,但終因篇數有限,而未能窺得其全豹。這次有幸通讀了本集子的全部書稿,方感覺好文多多,好詞連連,多有出人意表、目不暇接之感,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令人刮目另看。比如:「剛畢業那會兒,住在城市的單身宿舍裡,有大把大把的時間與青春對視」、「用心給自己泡一杯茶,守一杯清靜,盈一眸恬淡,鋪一段素白的月華,裁一縷月的清輝,當韶華逝去,青春不再的時候,再獨坐月下,觀星光閃爍,聽清風絮語,豈不愈加溫暖,你寫的一闋五律七絕,他譜的那首曾經滄海,在一聲聲淺吟低唱裡,迴蕩著巫山夜雨」這樣的句子,在她的文章中俯拾即是。慶果散文的文字多在2000以內,篇幅精短,文字幹練,立意通脫,敘述明快構成了她散文寫作的風格或特點。

從情感上分析和定位,慶果的散文非關黨政軍國,也不涉文史哲經,即她抒發的既不是那種「高大上」的大我情感——用她的話說,那個離自己太遠,戒了,但她的散文也決非是那種營構小情小感的「晚報文體」,她的散文是一種日常生活敘事與抒情,即她抒發的是一種日常生活情感,一種滲透、包蘊著常人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的世俗情感。因此她的散文多寫「飲茶」、「喝酒」、「咖啡」、「步行」、「織毛衣」之類,情由事發、事由情牽,讓讀者感到親切。如此題材,一般作者都會寫得很「小資」「很裝」,但她沒有,其原因是她的散文中有「我」,這個「我」是「大我」和「小我」的高度完形,故其散文包含著相當的「文史含量」,這具體體現在作者對古詩詞、典故成語及楹聯等得心應手、信手拈來的援引上

慶果以前是寫詩的,但她並沒有以寫詩的方式來寫散文,也並沒有以「詩的情感」來「尋找」和「升華」日常生活中的「詩情畫意」,因為「詩的情感」不同於「散文情感」,前者是一種「彼岸」,而後者才是一種「此在」的日常生活情感。慶果表現感情,自然、真實而且細膩,本集子中有兩篇寫得特別出色,一是《我戀的並不是你,而只是那種感覺》,二是《又見那雙眼睛》。這兩篇散文把人生或人性中的一種特有的情愫——暗戀,表現得很細膩真切:暗戀強烈而又說不清道不明的,複雜而多義。正如普魯斯特所說:「所有陷入情網的人,愛的不是真實的對象,而是自己心目中虛構的對象,是自己的感覺本身。」因此我認為,這是兩篇「藝術含量」很高的散文作品。

慶果有才華有性格,自尊自信甚至自傲,但骨子裡善良隨和,不世故,性喜安靜簡單,我們幾個文友經常聚聚,大家對她,並沒有「她是異性」的感覺。此種性格特點,你其實可以通過閱讀她的這個集子而體會出來,她的人和文是統一同一的。例如:「不巴結,不俯就,在同一個高度,自然而然地交往,沒有高你一等,也沒有低我一級。我只是個素麵朝天,我行我素的自然人,我們在一起不緊繃,不擰巴,舒服自然,不患得患失。這大約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吧。」(《有些感動很小,也很暖心》)這是她交友處世的原則。還有《淡淡的我》和《我是誰》等篇章,作者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個性、自己的恨和愛,悉數展現給讀者,而呈現其個性之美、真實之美。作者根據題材內容,把本書中的稿子初步分為「情調」、「煙火」、「想法」、「風景」和「腳印」五部分,前三部分主要是性情隨筆,生活感悟,記事詠物;後兩部分則是作者的遊記之作。整體而觀,此五部分作品,質量或有參差,立意或有高下,用筆或有簡繁,乃至缺憾,但不管怎樣,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就是文中有「我」。而作者之所以沒有把她的遊記之作寫成變相的導遊詞,同樣是因了她的「文中有我」。

如前所說,孟慶果的散文是一種有「我」的日常敘事和抒情,這樣的敘事和抒情,對國人精神文明之建設,無疑有著潛在的正能量。日常生活本是最富有人性的,哈維爾倡導「從日常生活談起」,「生活在真實中」,「做自己心裡願意做的事」,「從每件小事做起」,其目的就是還原人的日常生活,回歸人性自我。從這個角度而言,慶果的散文即使還存在著諸多不足或缺憾,但她能「從日常生活談起」、寫起,不像那些大而無當大言鑿鑿大談軍國大事和文化盛事而遮蔽了「生活的真實」的散文,有我、自然、本真,僅此一點,我很佩服作者並願意為她寫下這些文字。

2017年5月16日

原文連結:

散文時代的日常敘事與抒情_牛城晚報_邢臺網 http://www.xtrb.cn/epaper/ncwb/html/2017-11/14/content_885161.htm   

王聚敏:《散文百家》執行主編,文學創作一級,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相關焦點

  • 王賢根:詩意的散文播向遠方——品讀張慶和散文集《漂泊的心靈》
    然而,這種吐露,在面向幾十萬上百萬的聽眾,面對電視鏡頭前的眾多觀眾時,僅僅是「一問一答中稍有透露」,而在這散文中,他卻娓娓講述,引導讀者漸入佳境。行文仿佛是首敘事詩,讓人久久沉浸在他們那種純淨、真摯的美妙愛情中。 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我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始讀的,那是1957年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級中學課本《文學》第二冊中的首篇。
  • 小學基礎性文體知識:記敘文(散文、小說、寫人敘事、寫景狀物)
    二、記敘文分類:(一)廣義的記敘文:散文和小說。1、散文可細分為: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1)敘事散文,在此類散文中,作者的寫人和敘事都滲透著濃鬱的情感色彩,作者的情感往往隱含於委婉跌宕的敘事之中。舉例分析:《落花生》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聚會活動和父親的教育帶給他一些獨特的感受,以及深刻的影響。
  • 品讀|蔣藍:散文的常數和變數——讀澤讓闥散文集《人焉廋哉》
    我希望以餘生的力量,繼續在散文上以自己的言路追蹤它們。我的確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讀到阿壩州青年作家澤讓闥的散文集《人焉廋哉》,他對於散文的理解與我有些近似,他的真誠筆觸與情懷打動了我。我首先想到的兩個向度,在於散文的常數與變數。散文一般被認為是作者的日常記錄,寫些喝茶、吃飯或者生活中的瑣事,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相去不遠。
  • 徐魯:好的散文語言,一定是準確、質樸和來自日常的鮮活語言
    事實也的確如此,無論是寫詩、寫小說、寫童話、寫戲劇的,首先都得把散文寫好,在散文寫作上能夠「過關」。汪先生由此還感慨說:如果一個國家的散文不興旺,很難說這個國家的文學有了真正的興旺。散文集《相遇,白樺樹》的篇幅並不大,雅致的小開本,收錄了大約三十幾篇短散文。有的篇什只有幾百個字,最長的一篇《外婆的波斯菊》也只有3000多字。
  • 余光中談寫作:散文的知性與感性
    一位作家若能寫景出色,敘事生動,則抒情之功已經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隨事起感,抒情便能奏功。不過這件事並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為寫景若要出色,得有點詩人的本領,敘事若要生動,得有點小說家的才能,而進一步若要抒情,則更須詩人之筆。生活中的感性要變成筆端的感性,還得善於捕捉意象,安排聲調。
  • 散文集《春水》出版
    一份作業                  秦景棉今春,蝸居在家的日子裡,我把近幾年寫的散文整理了一下
  • 本草裡的鄉愁 ——讀楚林散文集《詩經如畫 本草如歌》
    □ 張陵散文作家楚林近年出版了兩部散文集,一部叫《遇見最美的本草》;另一部副題也叫讀她第一部散文集的時候,非常意外:中藥裡怎麼藏著那麼動人的詩意詩境詩情;一個醫生,怎麼能寫出這麼優美雋永的散文。讀第二部的時候,這種意外可能就會消失。本草就是詩,楚林就有能力寫出優美雋永的散文。楚林生在中醫世家,長在中醫世家。她本人讀的就是醫學專業。大學畢業後直到現在,一直在醫院當醫生,治病救人。散文創作,說到底是她的業餘愛好。
  • 蔣勳全新經典散文精選上市
    長江文藝出版社近日推出全新經典散文精選《蔣勳散文》,其中既有美學文化隨筆,也有生活感悟類散文,貫穿了蔣勳整個創作生涯,大部分篇目在大陸不曾出版。從1984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至今,三十多年來,蔣勳筆耕不輟,從中華文化之美,寫到西方藝術之美;在巴黎作畫,在淡水河邊禪思;描摹京都的鐘聲,也眷戀臺灣的群山……從未停止過將生活中那些揮之不去的畫面付諸筆端。
  • 紅星書評|李皓散文集《雨水抵達故鄉》: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想念...
    他曾憑藉發表在《人民日報》的散文《一個人的詞典》獲得第七屆冰心散文獎,文學創作包括散文、詩歌等多個品種。李皓最新在中國經濟出版社公開出版的散文集《雨水抵達故鄉》,收錄的作品多為在《人民日報》《北京文學》《散文選刊》等大型報刊發表或贏得廣泛轉載的散文精品,也包括獲得第七屆冰心散文獎的散文《一個人的詞典》。
  • 上遊•互動丨重慶市散文學會舉辦糜建國作品分享會
    年11月29日,由重慶市散文學會舉辦的糜建國散文集《春風,拽著人們奔跑》作品分享會在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研究院會議室舉行。傅天琳:一出土就繁花滿枝傅天琳用詩意的語言點評了糜建國散文集,她說,糜建國的散文,一出土就繁花滿枝。糜建國是從苦難裡成長起來的作家,但是他卻從不在文字裡大哭大叫,他總是輕輕地、溫和地敘事,就像在他的書裡寫他的母親輕輕地叫他一聲乳名一樣。
  • 寫散文,不能不讀王鼎鈞
    創作點滴談(四)接前期(三)今兒談談臺灣的兩位散文大師余光中和王鼎鈞的散文語言。余光中的散文語言偏詩化,精美,重修辭。因為詩寫得好,散文語言深受詩的影響。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如揚雄《酒箴》:子猶瓶矣。觀瓶之居,居井之眉。余光中有深厚的古文學養,詩又極好,其散文隨處可見詩的影子。並且,他曾在八十年代高舉改革散文的大旗,尤其在語言上,痛陳五四以來的弊病,務求去掉歐化,給散文以新生命。他說了,也做了。
  • 當代文壇散文「八大家」,餘秋雨居榜首,余光中、賈平凹入列!
    有評論認為,「餘氏以抒情彩筆,縱橫捭闔,締造了一個中西古今交融的散文新天地」。他是一座精神的豐碑,是詩壇和文學史上永遠的絕唱。賈平凹 散文創作上也自成一家賈平凹,1952年出生於陝西省丹鳳縣棣花鎮,現為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主任 、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
  • 馮旭榮:一部深情雋永底蘊悠長的散文集
    近日拜讀秦嶽峰先生新出的散文集《鄉村印記》,被一股濃鬱的鄉愁親情所打動、所感染,令人不禁沉浸在深沉綿密的縷縷情愫之中,無以自拔、難以釋懷。秦嶽峰先生之前出版過文集《流年心影》,正因為這本書使我認識了他。秦先生已近朝枝之年,但精神矍鑠,初識者以為只有花甲出頭。先生思維敏捷,閱歷豐厚,曾當過兵,做過法官,幹過律師。
  • 上遊讀書丨一棵紮根在家鄉大地的樹——序熊芯《時光流淌的天星...
    《時光流淌的天星》 熊芯/著 重慶出版集團一棵紮根在家鄉大地的樹——序熊芯《時光流淌的天星》蔣春光他的這本散文集,有兩大主線,一是家鄉的人和事,這其中,以舊時回憶為主;二是家鄉境內的金佛山,以觀賞攬勝為主。這兩大主線的寫作,每一篇作品的篇幅都不短,明顯不同於一般的報紙副刊散文,因此也能容納較多的從容細緻與迴環曲折,這包藏了他散文寫作的雄心。
  • ...丨一棵紮根在家鄉大地的樹——序熊芯《時光流淌的天星》- 蔣春光
    《時光流淌的天星》 熊芯/著 重慶出版集團一棵紮根在家鄉大地的樹——序熊芯《時光流淌的天星》蔣春光若干年以來,熊芯持續不斷地書寫著自己的家鄉現在,他又要出一本寫南川的散文集了。在重慶,我認識很多作家,像他這樣執著於一地的,是極少數。我沒問過他為什麼要這樣,他這麼幹,肯定有自己的理由。不過我還是大致能猜出其中的原因。一是他對家鄉太有感情,挪不開目光去關注其他;二是家鄉太值得寫,怎麼寫也寫不夠。在他,這也許是無意識的,而我,覺得倒也不失為一條有價值的創作之路。
  • 品讀|淘洗時光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評李皓散文集《雨水抵達故鄉》
    回味生活的背影,淘洗時光裡的質感,浮現某些細節或畫面,是人生之所需,也是散文寫作的重要選項之一。問題在於,日常生活題材的散文寫作要避免對往事追憶的同質化,警惕無深度的講述,而要寫出自己個性化的體驗,提供可以思索的「日常詩性」,並與當下生活共生溫暖之意。李皓散文集《雨水抵達故鄉》中的「故鄉」,不再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過往生活的心靈印跡和情感意象。
  • 玫瑰樹(英國散文)|大閱讀No.199
    她把玫瑰栽在家裡了,它異樣地生長而旺盛;每年六月,繁茂的枝葉發出一種芳香和緋紅的熱烈的光彩,好像它的根和纖維裡仍燃燒著那位義大利情人的憤怒和受挫的熱望。自然老伯爵一定死了好多年了;她已經忘記了他的名字,甚至也忘記了那山城的名字。在第一次看見它在黎明時分像一群星星在天空閃爍之後,她曾在那裡停留過。
  • 談一談文學作品抒情手法的運用
    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是離不開抒情的,抒情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表達形式。以情感人,能激起讀者感情上的共鳴。如劉勰說:繁採寡情,味之必厭。今天來探討文學作品的抒情手法的運用。抒情的含義抒情是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對事件或景物的主觀感情情緒的抒發和表露,是作者反映客觀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種表達方式。在寫作中,情感因素的存在是廣泛的。
  • 宋長徵散文集《鄉間食味》出版
    全書以鄉間食味這一最日常的切口入手,分為炊具部、風俗部、犧牲部、作料部四個部分,描寫魯西南與炊事相關的器物、風俗以及飲食相關的傳說與流變,對傳統鄉間飲食風物做出了一次比較清晰而完整的梳理,呈現出一幅充滿野趣的鄉村生活圖景。這是對農耕文明的一次深入探究,復原先民生活的悲喜,也是對每個現代人濃濃鄉愁的精神撫慰,為我們記錄鄉村漸漸將要逝去的傳統風俗、器具和味道,帶我們跟著炊煙的方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