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增生性息肉可以惡變麼?2例Hp陰性胃增生性息肉癌變的病例報告

2021-02-13 一泓小樹林

     前段時間群裡一扣大師發了一例胃增生性息肉的病例,大家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最終的結果非常意外。病理結果提示:胃增生性息肉並印戒細胞癌。胃增生性息肉發在Hp無感染的或者長期服用PPI的情況下,據文獻報告一般不發生癌變。回想臨床工作中,當出現增生性息肉,你採取圈套或直接鉗除,如果病理回報是癌變或者癌殘留,我想就非常的被動了。

白光:胃竇部條型增生性息肉,表面糜爛(一扣圖片)

NBI:息肉表面腺管輕度不規則、呈褐色,白區不規則(一扣圖片)

病理:可見印戒細胞(一扣圖片)

    為了更好的學習,翻閱文獻總結了兩個病例。Hp感染與胃癌關係密切,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把Hp定位一級致癌物。據日本的文獻報告,隨著Hp根除療法的實施,Hp感染率呈不斷下降趨勢,日本國內的Hp感染相關胃癌的發病率降低。據推測未來非Hp感染胃癌(Hp-negative gastric cancer,HPNGC)將會增加。以下是2例Hp陰性的胃增生性息肉並早期胃癌的病例。

例 1 

59歲男性患者,因CEA升高查體。無PPI及Hp根除史。母親患有胃癌。有菸酒嗜好,吸菸1包/天,飲酒20g/天。查體:無特殊.實驗室檢查:CEA6.7ng/ml,PGI27ng/ml,PGII26.5ng/ml,PGI/PGII10.5。PG水平提示無萎縮性胃炎。抗Hp抗體(-),HpSA(-),活檢病理組織學Hp(-)。CT和結腸鏡檢查正常。胃鏡檢查:無萎縮性胃炎,胃角RAC(+)。胃體中部大彎發紅亞蒂息肉,表面發紅,大小約4mm。NBI+ME:背景黏膜腺管規則,息肉表面腺管輕微不規則,白區不規則。活檢病理:高分化管狀腺癌(Tub1)。根據檢查診斷為早期胃癌,遂行ESD治療。

白光:胃角RAC(+)

白光:胃體中部大彎4mm發紅亞蒂息肉

NBI弱放大:背景黏膜規則腺管

NBI放大:息肉表面腺管輕微不規則,呈褐色,白區不規則,邊界清晰

ESD病理:胃體增生性息肉與高分化腺癌共存。癌腺體由低度異型的腫瘤細胞伴核異型性。增生的息肉的小凹上皮可見核異型和核極性的喪失。在息肉深層,增生的胃底腺體內可見一些囊狀擴張。在息肉表面,局灶性癌,邊界清楚,並有增生的小凹中心上皮。病灶周圍黏膜無腸上皮化生、萎縮改變或炎性細胞浸潤。免疫組化:MUC5AC陽性;MUC6、MUC2、CD10和p53均為陰性。MIB-1增殖指數為28%。

HE(x4)

HE(x10)小凹上皮增生,深部的胃底腺囊樣擴張

HE(X20)

MUC5AC

術後ESD病理:早期胃癌(M,Gre,4mmx3mm,Type0-I, Tub1, pT1a(M),pUl0,Ly0,V0,pHM0,pVM0)

2

47歲男性患者,燒心入院。胃鏡檢查:胃體上部大彎亞蒂息肉,表面發紅,大小5mm。活檢:增生性息肉。30個月後行胃鏡檢查息肉大小無變化,隨訪既往活檢病理懷疑高分化腺癌。無PPI及Hp根除史。父親患有胃癌。無吸菸嗜好,有飲酒史,飲酒20g/天。查體:無特殊。實驗室檢查:PGI73.2ng/ml,PGII10.1ng/ml,PGI/PGII7.2,PG水平提示無萎縮性胃炎。抗Hp抗體(-),HpSA(-),活檢病理組織學Hp(-)。胃鏡檢查:胃角無萎縮,RAC(+);胃體上部大彎發現胃底腺息肉,表面發紅,大小約5mm;NBI+ME:息肉表面的腺管輕度不規則、呈褐色,白區不規則,與背景黏膜有清晰的邊界線。CT檢查無淋巴結或遠處轉移,行ESD治療。病理結果:胃增生性息肉,胃高分化腺癌。

白光:胃角無萎縮,RAC(+)

白光:胃體上部大彎發紅息肉,大小5mm

NBI+ME:息肉表面的腺管輕度不規則、呈褐色,白區不規則,與背景黏膜有清晰的邊界線

NBI+ME:息肉表面的腺管輕度不規則、呈褐色,白區不規則,與背景黏膜有清晰的邊界線

ESD病理:息肉與高分化腺癌共存。癌組織中含有低異型度腫瘤細胞,細胞核不典型。息肉表面由增生的小凹和深層胃底腺增生兩部分組成。無胃底腺囊狀擴張,息肉表面局灶性癌。病變周圍黏膜無萎縮、腸上皮化生或炎性細胞浸潤。免疫組化:癌組織中MUC5AC陽性,MUC6、MUC2、CD10和抑制蛋白p53均為陰性。MIB-1基因增殖指數為12%。

HE(x1.25)

HE(x10)表層增生的小凹上皮,深層胃底腺增生,息肉表面局部癌變

HE(x20)

MUC5AC

最終診斷:早期胃癌(U,Gre, 5 mm× 4mm, Type 0–I, tub1, pT1a (M), pUl0, Ly0, V0,pHM0, pVM0)

總結

         由於Hp感染的降低,HpNGC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一些報導也描述了HpNGC臨床病理特徵。但是HpNGC是罕見的,其患病率估計0.42%-3.11%。最常見的組織學類型包括位於胃體中下體的印戒細胞癌和胃底腺型胃腺癌(主細胞為主型)。最近,也有分化良好的位於胃竇的完全性腸型腺癌和側向發育的小凹上皮型胃癌的報導。這2例罕見的胃增生性息肉和腺癌同時存在的HpNGC病例,採用白光和NBI+ME很難區別癌變和息肉。因此,建議行活檢以排除惡性腫瘤。據文獻報告,大約2%的胃增生性息肉的病例會癌變或與癌共存,大於10mm-20mm的病例有惡變的可能性,這2例病例息肉大小在4-5mm的病例,區別於典型的胃增生性息肉惡變的臨床病理特徵。

        在目前的病例中,癌和增生息肉的表面結構相似,NBI+ME表現沒有顯著差異。癌腺體的結構異型性非常輕微,因此癌腺體的結構與增生部分的結構相似,所以NBI+ME很難區別癌與非癌。因此,當遇到增生性息肉的病例時,最好的辦法是取活檢排除惡性腫瘤

(參考文獻略)

二十八,貼窗花


相關焦點

  • 胃炎、息肉、胃潰瘍……千萬要當心了!胃癌前的狀態主要包括這7點...
    組織學類型分為增生性息肉(也稱非瘤型息肉)和腺瘤樣息肉。 增生性息肉較多見,直徑多在 1.5 釐米以內,很少惡變,有人曾報導惡變率僅為 1%。 腺瘤樣息肉少見,有報導僅佔胃息肉的 10% 左右,多單發,具有癌變的潛在風險,總癌變率在 15%~40%,當其直徑不小於 2 釐米時,惡變率可高達 60%,尤以絨毛狀腺瘤的惡變率最高[2]。 腺瘤樣息肉惡變後多為腸型胃癌。
  • 息肉到底會不會癌變?看完這篇,了解息肉的全部
    短期內生長迅速的息肉往往兇多吉少,應警惕其癌變。尤其是直徑大於2釐米的息肉,應將其當作惡性來看待;組織學屬於腺瘤型的息肉易癌變,屬炎症型的則惡變較少;體積較小、帶蒂的息肉,多屬於良性,且不易癌變,不必緊張害怕。但寬基廣蒂的息肉常難平安,容易癌變。
  • 發現子宮內膜息肉怎麼辦,會不會癌變?
    有研究者通過對766例患者分析發現,息肉最大徑線>1 cm會增加其惡變或潛在惡變的風險。另一項研究在多變量分析中發現,息肉≥1.5cm的絕經後婦女發生惡變的可能性更高,是較小息肉的3.6倍。此外,多發性息肉顯著增加其惡變轉化或癌前病變的機率,宮腔內有3個或以上息肉的患者形成癌前病變或惡性息肉的機率較單發息肉的女性高約31.3倍。
  • 息肉一定會癌變嗎?提醒:四種息肉拖不得,越早切除越好
    息肉是在人體組織的表面長出來的一種贅生物,有很多種分類,包括腺瘤、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其他類。胃息肉是多種息肉之中癌變率最大的一種,尤其是腺瘤性胃息肉。所以一旦發現自己胃部長有息肉,就應該及時進行手術摘取,防止它發生癌變。並且在切除乾淨之後的幾年時間裡要每年至少去做一次胃鏡的檢查。同時也要自我注意,例如食物方面吃的清淡些。
  • 得了膽囊息肉,要不要切除?息肉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會癌變?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醫療水平與設備的不斷完善,很多以前很少被提及的疾病,近些年來都被逐漸查出來了,膽囊息肉就是其中很常見的一種。很多人都擔心,膽囊裡長了息肉,到底要不要切除?息肉會不會癌變?如果會,滿足什麼條件,可能會癌變?
  • 「大腸息肉君」
    ······ 好吧,也確實沒什麼太好的「好人」……)性質上劃分,此君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由腸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幾乎不惡變;有時很小的炎性息肉會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長期受炎症刺激,也有向腺瘤發展可能。腺瘤性息肉惡變的機率較炎性息肉高,腺瘤屬癌前病變已被公認。
  • 九個問題,帶你全面了解直腸息肉!!!
    凡從結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結腸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見。 息肉主要分為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 1、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 2、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
  • 結腸息肉和結腸腫瘤是「親家」?4種情況要搞清楚,多加留意
    結腸息肉是腸黏膜表面出現的異常組織,這種組織沒有明確的病理性特徵,也就被叫做息肉,現在結腸息肉的發作概率非常高,雖然息肉並沒有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但是有的息肉是有一定風險會發生癌變的。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結腸息肉是否會癌變以及其分類。
  • 膽囊結石和息肉會癌變嗎?哪些情況需要手術?醫生終於講實話了
    膽囊息肉和膽囊結石的患者很多,但是你見過幾個膽囊癌的患者呢。膽囊癌的發病率很低,根據國內報導,膽囊癌僅佔所有癌總數的1%左右。所以,大家不必驚慌,膽囊息肉和結石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可怕。膽囊息肉和結石惡變都會有一定條件的,如果懷疑癌變,就需要手術切除。我們分別來看看,哪些情況需要手術。
  • 子宮內膜息肉一定要摘除嗎?
    子宮內膜息肉是一種突出生長於子宮內膜表面,由內膜腺體和基質包裹血管而成的增生性炎症贅生物,總發病率在 10%~15% 左右,很少發生在 30 歲以下女性
  • 子宮內膜息肉
    Share  2 ——流行病學    文獻報導子宮內膜息肉在女性人口中的發生率為20%-30%,尤其多見於30-40歲女性。Share  3 ——病理學分類①増生性息肉:    最常見的類型,起源於子宮內膜基底層,對雌激素敏感。
  • 結節、息肉、囊腫、增生……哪個才是癌症的先兆?
    2.甲狀腺結節 臨床上有多種甲狀腺疾病如甲狀腺退行性病變、炎症等都可以表現為結節。 息肉:有一部分會惡變 息肉是人體某個正常結構上贅生的一塊「肉」。大多數息肉屬良性,但有一部分會惡變。建議只要在體檢中發現息肉就應儘可能切除,隨後送去病理活檢,確診息肉類型,防止復發。
  • 大腸息肉——藏在肚子裡的「定時炸彈」,必須格殺勿論!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約80%~95%的結直腸癌是由結直腸息肉演變而來,一般經歷這個過程: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變原位癌浸潤、轉移理論上,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腺瘤性息肉100%會發生癌變結腸息肉約30年演變為癌前病變,5-10年演變為癌症,後浸潤
  • 膽囊息肉、膽囊炎、膽結石都會癌變?
    1、膽囊息肉:5%的成年人患有膽囊息肉!膽固醇息肉並不危險。就形狀而言,基部較寬的息肉更可怕。這種息肉超過1釐米,其中約1/4會癌變。膽囊息肉具有惡性傾向,單個息肉超過1.5cm癌變的風險較大。小於10毫米,合併膽囊結石,伴有慢性炎症更明顯,風險更大。單個無柄息肉,生長迅速及50歲以上膽囊息肉患者亦是癌變的高風險人群。
  • 為啥會長胃腸息肉?都有啥危害?怎麼預防和治療?
    講解專家:武漢天佑醫院劉群副主任醫師  胃腸息肉的危害:  胃腸息肉可引起消化道梗阻等併發症;  嚴重的部分息肉具有惡變傾向,可形成腫瘤,部分息肉為癌前病變。  息肉組織學可分為4類:腫瘤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  炎症息肉與腸道炎症反應有關,生長十分緩慢,基本上不會癌變。
  • 正確認識直腸息肉
    現代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不知不覺在匆忙的步履間與直腸息肉結緣。直腸出現息肉,不僅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而且這種息肉發生癌變的話,帶來的威脅就會越來越大。二、危害1、易癌:許多單發性息肉患者,初期不重視,很有可能向多發性息肉轉變,而多發性息肉癌的機率極高;2、腸套疊:有時較大息肉還可以引起腸套疊,以至造成腸梗阻而出現腹痛;3、脫垂:息肉較大或數量較多時,由於重力的關係牽拉腸黏膜,使其逐漸與肌層分離而向下脫垂。病人排便動作牽拉及腸蠕動刺激,可使蒂基周圍的黏膜層鬆弛,可並發直腸脫垂。
  • 胃腸息肉切除術後出院回家應注意哪些細節?
    相信很多胃腸息肉患者在手術前,都會對手術做一些了解,如:」手術一般半個月左右就可以恢復,飲食過程:術後先禁食,然後進食流質飲食,再過渡到半流食、軟食、普食。飲食原則為無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每次100~200ml,每日6-7餐。」那麼,除了這些,你了解過胃腸息肉切除術後出院回家需要注意的細節嗎?
  • 膽結石、膽囊息肉離癌變有多遠?
    從中可以看出,不吃早餐真的可能會導致膽結石。 不僅如此,只要是會影響膽汁成分比例發生改變,造成膽汁淤積的因素,都會導致膽結石形成。 其壁上會有一個或多個息肉狀的東西突起,膽囊息肉又分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真性息肉容易發生癌變,同膽結石一樣,膽囊息肉的形成也和個人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此外,膽囊息肉可能是遺傳造成的,如果家中有人患有膽囊息肉,其他人患病的機率也會提升。
  • 子宮內膜息肉超聲診斷大全
    研究表明,PI能夠預測妊娠結局,當PI<2時ER最好。當PI>3時,IVF-ET妊娠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PI值反映了整個子宮的血流,子宮和卵巢血管之間存在交通支,子宮動脈的PI值不能準確反映內膜組織血供。
  • 檢查有腸息肉會不會癌變?如果手術切除,會不會有復發的可能性
    專家發現,腸癌中的80%--90%的患者,都是由腸息肉發展而來,所以人們在查出腸息肉的時候,就會非常緊張,害怕會不會發生癌變,要不要手術切除呢?手術切除後還會不會再復發?什麼是息肉,再人體一些空腔臟器的部位,有一塊組織隆起了,就是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