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有位記者問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在您的一生中,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個大學、哪所實驗室裡學到的?」
這位白髮蒼蒼的諾貝爾獎得主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裡,我學會了很多。例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答應小朋友或別人的事要做到;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畢卡索說,他用了一輩子時間學習怎樣像孩子那樣畫畫。其實,我們也要用一輩子時間學習怎樣像孩子那樣學習。《終身幼兒園》一書,揭示了創造性學習的4個根本特質:項目、熱情、同伴和遊戲。用幼兒園的精神改造我們的學校,重塑我們的教育,是這本書給我們的啟示。
本書名叫做終身幼兒園,不是說讓你一輩子都待在幼兒園裡,而是讓你像幼兒園的孩子那樣,在玩耍和學習過程中發揮創造力。
一、什麼是創造力,人們普遍對創造力存在哪些誤區?
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
幼兒園裡,孩子們聽故事、搭積木、反覆調整積木、再加入新的想法擴建積木的過程,就是作者認為的激發創造力的過程。作者將它歸納總結為「創造性學習螺旋」。就是想像、創造、遊戲、分享、反思、再想像,不斷螺旋上升,從而提升創造力。
然而,很多父母卻不認為孩子們這種玩的方式是在培養創造力。人們對於創造力有誤解:
第一種誤解是,認為創造力是一種藝術表達。為此,作者換了一種說法,將「創造力」換成「創造性思維」,提醒家長不要將創造力局限在藝術上,它是關係到孩子未來方方面面的重要能力。
第二種誤解則認為,創造力只存在於科學家身上,普通人不具備創造力。
但作者認為,創造力沒那麼遙不可及。科學家們那些偉大的創造叫做「大C創造力」,而普通人提出一個自己之前沒有想到的新想法也是創造力,叫做「小C創造力」。對於普通人來說,小C創造力同樣重要。
第三種誤解是,創造力是一剎那的頓悟,比如門捷列夫突發奇想,要給化學元素製成一張表格,因此就有了化學元素周期表。但作者認為完全不是這樣的,創造力不是一剎那的頓悟。新想法和新見解看上去像是閃電般出現的,但實際上是來源於長期的、艱苦的工作,它包含了好奇的探索、反覆的實驗和系統的調查。
第四種誤解是,創造力是天生的,是人與生俱來的,它不用被教授,只要讓它自由發展就可以了。關於這一種誤解,作者沒有全盤否定。他認同孩子們天生就有創造的潛能,但孩子的創造力需要父母和老師的培養、鼓勵和支持。
二、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呢?
關於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作者提出了一個「『4P』創造性學習法」:
第一個P是項目(project)。也就是說孩子先有一個項目,再開始學習這個項目所需要的具體知識。
這種學習方式也符合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的觀點:孩子們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知識建構者。所謂知識建構,就是不斷地吸收周圍事物,激發孩子內心的思想,再反過來作用於周圍事物,如此反覆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以項目為中心,就相當於有了一根主線,可以將不同的知識點都串起來。更重要的是,確定項目、完成項目,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一種製造問題、解決問題和交流思想的策略。這種策略不僅可以用於學習,還可以用在今後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第二個P是熱情,passion。只有熱情才能真正驅動一個人投入更多的時間,付出更多的努力,並且不斷思考和琢磨,發展出更多新的想法。但是知識有各種各樣的,怎樣讓孩子對不同的知識懷有相同的熱情呢?
個性化學習就成了關鍵。
真正的個性化學習要滿足三個條件:低地板、高天花板和寬闊的牆壁。「低地板」指的是門檻低,新手也能夠輕鬆開始;「高天花板」指的是孩子不是學幾天就學完了,他們要不斷學會更複雜的、更有難度的知識;「寬闊的牆壁」指的是從地板到天花板,也就是從初級到高級有各種不同的實現路徑。
第三個P,同伴(peers)。同伴是創造性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因為有同伴就意味著有協作和分享。協作能發揮各自的優勢,完成更高難度的項目;分享能讓更多的人獲得更多的靈感和知識。
協作共享的方式有很多種,作者主要介紹了三種:
第一種是互補型,就是一個人用自己的優點去彌補他人的不足。
第二種是團隊型,由一個人提出創意,其他人根據興趣加入團隊各司其職、分工協作。
第三種是反饋型,就是為其他人提供評估意見。
有了同伴還不夠,還需要老師或者專家的幫助。
一個好的老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同時扮演著四種角色:催化劑、顧問、連接者和協作者。
催化劑可以理解為一個好的提問者,老師起的作用主要是在孩子的背後輕輕推一把,讓孩子能夠更全面、深入地探索和反思。
顧問就是一個答疑解惑的角色,老師們幫助孩子解決一些技術上的難題,或者思路上的困境。
連接者則是讓擁有不同特質的孩子一起協同合作。
協作者指的是老師自己也可以加入進來,成為項目的一份子,和孩子共同完成項目。老師也能成立自己的項目,邀請孩子們共同完成。
最後一個P,遊戲(Play)。遊戲包含了冒險、挑戰邊界和實驗。
冒險和挑戰邊界主要體現在遊戲場景中。作者認為好的遊戲的場景是遊樂場式的,不要給自己設限,要勇於突破邊界。
孩子們玩遊戲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很少一氣呵成,經常修修補補,反覆琢磨,這也是作者認為的遊戲包含的實驗的部分。修補看似從一個很偶然的意外開始,但是最終要用到的知識,仍然是一個系統的知識。
在作者看來,那些做事井井有條的,叫做「模式人」,一絲不苟,沒有意外;時常有新的點子和創意冒出來的是「故事人」,他們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開動腦筋,做出調整。作者喜歡「故事人」,因為故事人的修補過程其實和科學的本質是一樣的,科學不就是不斷地證偽,才能更接近真理嘛。如果不願意犯錯誤,那又何來正確呢?
在本書的最後,作者給孩子、老師和家長,以及玩具設計師都提了10條建議,希望在三方合力之下,讓孩子們的創造力得到極大的發展,讓世界充滿會玩又有創造力的人。
這三十條建議總結起來是這樣的:作者希望孩子們不要害怕失敗,腳踏實地、由易到難地做出各種嘗試;至於老師和家長,要時刻注意以孩子為主導,將自己退回到輔助者的位置,不要去控制孩子應該怎麼做,而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適當地引導孩子;作為樂高機器人的創造者,作者也向市面上的玩具設計師和開發者提出了意見,作者希望他們設計開發出來的玩具不僅僅有聲光電,還能讓孩子們自己探索新的玩法。
書 名:終身幼兒園
作 者:米切爾·雷斯尼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