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兵的忍耐力二戰最強?日本人回答:另有原因

2021-01-11 快哉風

文/快哉風

二戰時期的日本兵,有一項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超強的忍耐力。

藏身關島洞穴28年的日本兵橫井莊一,穿樹皮吃野果,1972年被獵人發現後,已經喪失說話的能力;躲在菲律賓叢林的日本兵小野田寬郎,頑固打遊擊30年,更是震驚世人。

圖:兩個超強忍耐力的日本兵,小野田寬郎和橫井莊一(右)

太平洋戰爭中,美國人對日本兵的忍耐力很是驚奇:他們守在孤島,沒有彈藥食物的補給,卻頑固的防禦和衝鋒。當時,美國報紙上甚至有這樣的誇大其詞:「日本人受傷後仍有出奇的活力,他們被子彈打穿了頭部、軀幹照樣能走能跳,有超乎尋常的生命力,和美國傷兵比起來,他們似乎是另一個物種。」

圖:日本遊戲中的殘留日本兵,形象很自嘲

對不起,那不是日本兵,而是蟑螂。

那麼,對於日本兵的忍耐力,日本人自己又是怎麼看的?

在日本雅虎知惠袋(相當於百度知道),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問日本兵即使在必輸的戰鬥中也堅持到最後,有最強的忍耐力,是否因為日本自古以來的武士道精神?還是因為日本兵的白刃戰能力更強?

圖:日本兵與美軍白刃戰的兵人

得到最多贊同的,是以下這個答案:

「日本人的忍耐力並不比其他國家強多少。比如說日俄戰爭中的俄軍,旅順戰役中,優勢兵力的日軍死傷無數仍然攻不下俄軍陣地,乃木希典(旅順戰役日軍司令,以「肉彈」攻擊聞名)看到了一把俄軍挖掘工事的鋤頭,鋤頭把手被手磨損得很嚴重,於是對部下感慨說:「知道俄軍的防禦為什麼這麼強了吧?我們的士兵要像他們一樣,拼命的挖戰壕,才能打贏這場仗。」相反的例子,衝繩戰役中,日軍當初決心打持久戰,卻因為缺乏忍耐力而展開攻擊,結果失敗。

圖:旅順戰役後,乃木希典(第二排左二)與投降的俄軍將領合影

日本兵為什麼能堅持戰鬥到最後呢?首先,不能成為俘虜,這是當時的軍隊作風和國民的感情決定的。其次,還有地勢的理由。在島上的戰鬥是不可能逃跑的,只能戰鬥到最後。第三,日本軍隊是以一鄉一土的士兵為師團和聯隊組成的,在上下級都是老鄉的前提下,夥伴意識會很強,如果投降或者逃亡,會傳到家鄉,讓家人蒙受恥辱。

圖:老照片,日軍機槍手渡河

至於白刃戰,熟練的劍道和柔道是提高鬥爭心的,而不是戰鬥力。日本軍在島上沒有大量的野戰炮,沒有火力支援,所以只能被迫在夜間和叢林中用浸透戰術來突破自動火器豐富的美軍陣地。」

圖:太平洋戰爭被俘的日本兵

這個還算靠譜的回答,說明日本還是有明白人的。

相關焦點

  • 二戰結束後,那些繼續負隅頑抗的日本兵
    上期為您講述了二戰後加入當地軍隊中的殘留日本兵。但並非所有殘留日本兵都選擇與當地軍隊合作,他們中一部分人藏入山林之中,繼續進行抵抗。之所以會這樣做的理由也不盡相同,有些人因為種種原因錯過了天皇宣布投降的廣播「玉音放送」,有些則拒絕相信,認為這是一場陰謀。
  • 二戰日本哪些地方的人戰力強?九州出雄兵,大阪地區招人嫌
    二戰中日本士兵給人的就是兇殘狡詐,而長期以來熱衷好鬥、深受武士道精神影響的日軍其也成為了讓人膽寒的存在。而在這兇悍的後面,其實也是跟日軍的徵兵制度息息相關。從明治維新以來,日軍就長期實行地方徵兵制度,從最開始的6個鎮臺逐漸而來的6個師團。
  • 二戰時的日本兵,真像電視劇中演的那樣殘忍嗎?聽日本老兵怎麼說
    日軍在二戰時期的表現可以說是喪心病狂,我國也曾經根據二戰的歷史拍攝過不少電視劇,不可否認在這些抗日劇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不尊重史實的神劇,不過也有一部分電視劇還是值得一看的。但這些電視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將二戰時期的日本兵刻畫得十分殘忍,這也讓很多人好奇,當年的日本兵真的像電視中所演的那麼殘忍嗎?
  • 二戰時,日本兵被美軍抓住後,為何還要扒光衣服羞辱?
    二戰時,日本兵被美軍抓住後,為何還要扒光衣服?在菲律賓巴丹半島上的美菲守軍與日軍激戰達4個月彈盡糧絕,請示上級後,美軍78000人於1942年4月9日向日軍投降。日軍把這7萬多美軍戰俘,強行驅趕到120公裡外的戰俘營,在炎炎烈日下讓他們行軍,不讓喝水也不讓吃東西,趕到目的地的時候,有五分之一左右的美軍戰俘丟掉了性命。
  • 二戰時期的日本兵當真像影視劇描述的那麼殘暴嗎?為什麼?
    日本人殘暴嗎?我覺得應該去掉這個「?」,換成「!」號。按理來說我們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一棒子打死一群人,但實事求是地說,二戰時期的日本人,骨子裡透著的就是殘忍和暴力。日本兵為何殘暴?日本兵的眼神就透露出陰騭殘暴。素養再高的演員也無法拍出來真正的日本兵的感覺,即便這個演員有過當兵的經歷。但他很難拍出真正的劊子手的感覺。只有日本兵才殘暴?從「九一八」到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所犯下的罪行,我想用罄竹難書這個詞來形容都有些不夠看。
  • 二戰中,哪個國家的單兵作戰能力最強?德國,日本,還是美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對自己士兵的作戰能力有了深刻的反省,並做出了相應的改變。戰爭中最重要的就是團隊作戰能力,因為有一個人暴露了,可能導致整支部隊全軍覆沒。不過打探敵情和狙殺敵人都是單兵作戰。可以說誰的兵力是最強的,誰就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那麼二戰期間,到底哪個國家的單兵作戰能力是最強的呢?
  • 二戰時期,日本的女性到底有多瘋狂?她們犯下的惡比男兵還多
    ,這場戰爭是全人類的災難,無數人在此次戰爭中喪生,而中國人民也因此經歷了長達數十年的戰亂。  日本是一個奉行武士道精神的國家,在日本天皇的洗腦下,所有的日本民眾都成為了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那麼,大家知道二戰期間的日本女人到底有多壞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三個日本兵,幹了一件蠢事,卻成日本二戰最大英雄
    江伊之助、北川丞、江下武二這三個日本兵,都是一等兵,左起名字分別是作江伊之助、北川丞、江下武二,隸屬於日軍混成第二十四旅團所屬工兵第十八大隊。日本幼兒園孩子在「肉彈三勇士」雕像前三人死於中國戰場後,被日本政界、軍界、文化界、商界瘋狂包裝成最大英雄和軍神:舉國大肆宣傳的力度,二戰期間空前絕後。我們且來看看,他們幹了什麼「驚天動地」的事?
  • 二戰時期日本人有多殘暴?
    一位 20 歲的日本女性在看完電影《南京!南京! 》後,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祖父參加過在南京的屠殺。 我從來沒有聽祖父談起過那場戰爭。他去世前說,參加了戰爭就會變成瘋子、變成野獸。導演說電影是根據日本兵的日記等素材創作的。 我想,祖父的心境,與影片中那個自殺的日本兵相近。
  • 二戰時期的日本人真的很矮嗎?一組老照片,告訴你答案
    眾所周知,在歷史上,劉秀曾根據日本使者的外貌賜名「倭國」,就可以看出,日本在歷史上,個子是非常矮的。二戰時期,我國人都稱日本人為小日本,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日本人矮小。那麼二戰時期的日本人真的很矮嗎?一組老照片,告訴你真實答案。
  •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兵到底有多矮?平均身高真的不足1米6嗎?
    在很多抗戰電視劇和老一輩人的講述裡,當年的日本侵略者普遍是一個身高比較矮小的印象。我們一直管當年的日本侵略者叫「小日本」,這個詞裡除了包含對他們的蔑視外,更多也是因為日本兵確實普遍身高不高。
  • 二戰「小日本」有多矮?真相難以置信,一米五以上就是甲等兵
    二戰的時候日軍侵略中國,我軍和日軍展開了長達14年的戰鬥,在此過程中戰士們發現日軍的身高都比較矮,不少老兵在戰爭結束以後都討論過這個問題,說有時候會覺得是在和小孩子打仗。因為日軍有這樣的一個特點,加上中國民眾為日軍的暴行感到憤怒,所以之後就把他們稱作是「小日本」。
  • 印尼曾被日本侵略,為何要給日本兵立銅像?稱日本人是最好的朋友
    近年來,前往印尼旅遊的朋友是越來越多了,很多人旅遊後回國了,經常會問這麼一個問題,那就是印尼的莫羅泰島上,為什麼會有一座日本士兵銅像呢?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印尼曾被日本佔領過,身為歷史的受害者,為什麼要建一座加害者的銅像?很多人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下,出現這種現象背後隱藏的原因。
  • 同樣是二戰傘兵,美國最帥,德國最強,日本的是在開玩笑?
    在二戰的時候,傘兵絕對都是最可怕的存在,憑藉著他們的突襲,往往都能打的敵人措手不及,所以就是這樣的背景下,傘兵也是成為了很多國家非常重要的核心力量,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二戰時期的美國德國和日本的傘兵吧。
  • 臺灣有座寺廟,裡面供奉著日本二戰士兵,每天都會播放日本國歌
    ——馬克思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711字,閱讀約2分鐘中國臺灣省的一座寺廟裡供奉著一位日本飛行員。這位將軍名叫杉浦茂豐,二戰時的日本飛行員,原本與臺灣沒有任何關係。有村民猜測,杉浦茂峰完全可以避免意外,面對掃射的機槍,如果他早一點跳傘,那麼肯定能夠逃過一劫。但這位偉大的飛行員,為了避開飛機下方的村莊,忍受著飛機冒煙的恐懼,把飛機開到了外海,這才導致了自己的死亡。
  • 日本二戰退役兵,為了活著與黑社會決鬥,拿出了上戰場的實力
    文|日本二戰退役兵,為了活著與黑社會決鬥,拿出了上戰場的實力 讀者朋友們好,今天小編又為大家帶來了新的歷史故事。而當年那群耀武揚威,不知底線廉恥的日本人,可算是倒了黴,一夜之間成了喪家犬。日軍投降之後,除了一部分戰犯之外,大部分的日兵俘虜,都被仁善的我們送回了國。很多人都慶幸在戰場上沒丟了命,卻沒想到回國之後才是真正的地獄般的生活。
  • 二戰時日軍戰死人數到底有多少看看日本人自己是如何統計的!
    從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瀋陽事變開始,到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截止,日軍陣亡人數有多少呢?來看看日本人是如何統計的結果!
  • 二戰後日本人長高11釐米,美軍製造的20萬混血兒,真改善了基因?
    日本人確實矮,基因不好 我們先來看日本人在二戰前後的身高數據,得出的結論是:他們確實很矮,有改善的空間。 二戰前的1927年,日本曾頒布《昭和二年兵役法》,是將適齡青年分為5種。規定身高超過150釐米,且各項身體指標優良的青年,就算是「甲種兵役人員」。
  • 二戰期間 日本海軍的夥食標準為何遠遠高於陸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海軍與陸軍兩個集團之間在待遇上的差距眾所周知有目共睹,別的不提,單單說起官兵之間日常的飲食標準,兩者之間就有著非常明顯的不同。即便當陸軍士兵就著醃蘿蔔吞咽著飯糰子的困難時期,海軍的老爺們依然保持著長久以來有魚有肉的生活標準。
  • 二戰中日本人身高普遍一米五,但為何戰鬥力如此誇張?原因不簡單
    抗日時期,日本人身高普遍一米五,但是其戰鬥力卻不容小覷。二戰時,身高和體重都不再是絕對優勢,類似於遠古時期的肉搏戰早已不復存在。而且就算是短兵相接,崇尚武道精神的日本士兵也會選擇拿上刺刀,而不是赤手空拳搏鬥。所以在那個年代身高體重是次要,最重要的還是拼刺刀技術以及武器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