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點:
1、鴻海前董事長郭臺銘稱,目前在供應端包括中國大陸、越南和中國臺灣等地區,復工進展超乎預期,不擔心供應鏈,消費市場是否可成長才是關鍵。
2、3月6日,深圳龍華區的招募中心開始實施流量管制。3.7萬人報名,最後進入富士康工作的人不到1萬,很多人在富士康周圍睡大街。
3、富士康需要的工人,隨著蘋果訂單變化和返費政策變動增增減減。張超是和朋友3月初到富士康龍華區,等了一周才入職。現在突然停招,「很多人都覺得被富士康騙了。說好2天就可以入職,現在已經等一個禮拜花了很多錢。」
4、富士康武漢工廠主要為戴爾、惠普、聯想代工臺式機,原本有2萬餘人。有人告訴《財經》記者,他們內部前段時間天天開會討論復工,此前預計的返崗率不足1/5。
5、富士康武漢工廠有考慮將產能轉移至深圳、重慶和崑山,「重慶明確回復接收不了,他們自己也忙不過來」。崑山、深圳則只承接了小部分。
6、富士康製造能力從中國向全球外遷已經是戰略趨勢,目前這一趨勢因疫情全球擴散而打折。疫情目前正在全球蔓延,產能和訂單轉移到其他地方,均有疫情因素,不能解決供應鏈中斷問題。
來源:財經十一人(ID: caijingEleven)
文:王鳳 周源
編輯:謝麗容
本作品著作權歸《財經》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過去兩周,全球最大代工廠富士康在深圳經歷了招人大戰。富士康龍華園區一位主管何超對《財經》記者說,前幾周已經招進3萬人,每天招工2000人的節奏持續了兩周。「年前17萬人左右,現在估計有18-19萬工人。工人成了富士康能否復工的重要指標。
為了加快安全復工節奏, 2月25日,富士康宣布,已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擔任集團新冠肺炎防疫及復工總顧問,以幫助該公司在中國恢復生產時應對健康危機。
人來了,在中國大陸擁有40多個生產基地、百萬大軍的富士康,面臨「管理大考」。2月10日後,工人陸續復工。每天,龍華園區已復工、新進廠員工需要通過智能識別門禁系統,互相間隔一米進出;產線上工人相隔1-1.5米;體溫等健康數據被收集到公司自研的APP中,形成個人健康動態檔案。
20%,40%,60%,80%……目前,富士康國內各廠區復工率緩慢攀升。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科技集團(下稱「鴻海」)在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地的廠區已經滿載營運。但疫情對復工節奏的影響,已經反映在資本營收和資本市場上。3月5日,富士康稱2月份營收2175億元新臺幣(約合72.8億美元),同比下滑18.1%,創2013年3月以來最大月跌幅。2月10日以來,鴻海(2317)股價已下跌10%(截至3月13日)。
3月12日,鴻海前董事長郭臺銘稱,目前在供應端包括中國大陸、越南和中國臺灣等地區,復工進展超乎預期,不擔心供應鏈,消費市場是否可成長才是關鍵。不過,供應鏈的復甦恐怕也沒那麼迅速。
多位代工行業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復產聯動產業鏈上下遊、供應商網絡,富士康完全復產面臨困難。穩住蘋果的催單情緒,招聘更多的季節工,儘可能快速地盤活供應網絡,是富士康的當務之急。
鴻海此前就面臨人工成本不斷抬升、中美博弈等問題,受此次疫情影響,富士康早已開啟的自動化升級和產能外遷,有了更加緊迫的時間表。一位臺灣地區代工行業高管對《財經》記者稱,富士康產能撤離大陸依然緩慢,不過節奏會加快。
用錢砸出復工率
鴻海的iPhone生產主要集中在富士康鄭州、深圳和太原,另有少部分在印度。2月18日,蘋果公司宣布業績預警,受疫情影響,全球iPhone供應緊張。能夠保證正常供應,核心在富士康。
富士康鄭州承接90%的iPhone訂單。此前《財經》曾報導,為了激勵返崗,iDPBG(數位產品事業群,integrated Digital Product Business Group)早在2月15日就推出「防疫返崗激勵獎」,鄭州的在職員工返崗可獲得3000元獎勵。但這遠遠不夠。
2月中旬後,為了鼓勵新老員工儘快到生產線上,龍華園區推出了相對誘人的入職獎金分批次發放制度:3月31日之前入職,入職滿60天發放4250元,入職滿90天發放2500元,共計6750元。但是,每月獎金和次月薪資一起發放,獎金發放時員工必須在職。對於新入職員工,另有360元獎金,分三個月發放。
多位長期為富士康招聘人士向《財經》記者反饋,這是富士康招工史上最貴的入職獎金。
何超是富士康自動化產線的一名主管。2月27日返回深圳龍華園區後,他開始推薦工人進廠,每推薦一人,拿3600元/人的推薦費。何超做個人小中介,自己在抖音、快手上打廣告,拉的工人絕大部分是深圳周邊聚集的工人。
不久後,管理層也得拉人頭。2月28日,何超曾說,園區的復工率是30%。「生產線基本處於半癱瘓狀態。」為了儘快恢復產能,富士康龍華要求每個師級幹部都有人頭任務——必須推薦一個普通員工進廠上班。完成了有獎金,完不成影響績效。
每天,新進員工在富士康觀瀾跑入職流程,復工人員在富士康龍華做核酸檢測。3月5日,排隊3天後,何超做了核酸檢測。龍華園區的西門和南門,排滿了人。算上到達深圳居家隔離等待覆工的員工和新進員工,「40%復工率」。
但是,蘋果在根據疫情走勢和市場反應調整訂單。
iPhone線上線下渠道均遭受疫情衝擊。據中國信通院數據,2月份,整個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634.1萬部,同比下降54.7%,android手機佔比92.2%。照此計算,蘋果手機2月份出貨量僅49.4萬部。郭臺銘的擔心是對的,此前停止營業的體驗店陸續開張,但消費需求和線下體驗並未完全復甦。
3月6日,龍華區的招募中心開始實施流量管制。入職獎勵7110元,3.7萬人報名。提交入職申請證明的工人,收到了退回信息。真正進入富士康工作的人不到1萬,「很多人在富士康周圍睡大街」,何超說,「還有好多人在路上」。他手裡幾百號工人,「真正進廠只有100多人」。
富士康鄭州入職員工的返費也開始下降,限制名額。自己招工賺推薦費的周亮對《財經》記者說,很多員工在等,等富士康提高返費。3月9日返費下降,招聘現場「人山人海」,應聘的工人急了,開始給周亮塞紅包,爭取排隊名額。
3月11日,何超「拉工人賺推薦費」的工作戛然而止。富士康龍華發布通知,內部推薦政策於當日20:00前暫停實施,人力部門、各種內部報名通道都被叫停。3月16日將推出新政策。
當天,河南鄭州確診1例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病例。11日富士康包車送員工去外地工廠,「路過鄭州的員工都被遣返。過兩天政府可能讓企業全面停招。」周亮說,「這兩天港區富士康衝刺,返費又開始上揚」。
富士康需要的工人,隨著蘋果訂單變化和返費政策變動增增減減。張超是和朋友3月初到富士康龍華區,等了一周才入職。現在突然停招,「很多人都覺得被富士康騙了。說好2天就可以入職,現在已經等一個禮拜花了很多錢。」張超對《財經》記者說。他的朋友等不了,直接回家了。
富士康在武漢核心疫區的工廠則招人困難。
富士康武漢工廠主要為戴爾、惠普、聯想代工臺式機,原本有2萬餘人。在那裡工作10餘年的資深主管李鑫告訴《財經》記者,他們內部前段時間天天開會討論復工,此前預計的返崗率不足1/5。「確診1個是嚴重事故,2個就是重大事故,有可能封掉工廠。」他《財經》記者說,工廠復工只能分批啟動,風險不小。
80%工人,80%供應鏈
復工難,但復產更難。
鴻海70%的產能在中國。富士康百萬大軍中,60萬人為蘋果工作,貢獻80%的利潤。大陸與蘋果,是富士康長久的底牌。由沿海深入內陸發展的幾十年中,鴻海電子產業鏈上大大小小的供應商也不斷繁衍。復產率,取決於鏈條上企業的復工率。
復產是一個網絡概念。據機工智庫對679家製造業企業的調研,大型企業復產,需要上百個關鍵供應商支撐;中小型企業復產,至少需要數十個關鍵供應商。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智能製造發展研究所陳琛向《財經》記者分析,「完全復產,富士康需要兼顧的節點太多」。電子產品的供應鏈綿長、分散,庫存有限,突發零部件斷供問題棘手。
廣東一家小型企業,2017年成為蘋果供應商,主要業務是金屬與半導體表面處理。蘋果把項目經過認證和打樣後,富士康承接蘋果的全製程,分門別類生成生產交易訂單,該企業承接表面處理訂單。該企業總裁向《財經》記者透露,公司2月10日復工以來產能利用率低,「現在只有平時60%訂單」。
復產還是個選擇題。富士康比較知名的供應商有京泉華、同興達、科創新源、美盈森、領益智造、瀛通通訊等。京泉華的主要客戶還有格力、華為。科創新源的幾大客戶也包括中興、華為。領益智造和美盈森的客戶均包括富士康和小米。
「供應鏈不會斷,但可能會缺。」上述代工企業高管對《財經》記者分析,富士康一直以來是一家狼性企業,對供應商交貨良率低的行為罰款重,付款帳期長達150-180天,是其他企業的2倍多。疫情期間,各大客戶都在催單的情況下,「供應商企業會權衡取捨,作出選擇,或者調整產能配比」。
富士康也在面臨有限產能如何配比的選擇題。
新冠病毒引發的疫情蔓延至全球,每年趕赴富士康的駐廠工程師隊伍,今年很難如期而至。一環扣一環,新產品的驗證與量產時間推後,蘋果將原計劃9月份發布的5G iPhone 推遲到10月份。
與蘋果相比,華為一系列旗艦機、5G產品的發布與開售,預示著穩定的量產需求。儘管各大手機品牌線下渠道均受疫情衝擊,2月25日,榮耀仍發布了智慧型手機榮耀V30 Pro 和 9X Pro,華為發布了5G平板 MatePad Pro 5G。Mate Xs 也於3月5日10:08正式開售。華為3月26日將舉辦P40系列線上發布會。
去年5月16日,美國政府將華為納入「實體清單」後,美國製造企業偉創力(為華為基站、手機等產品提供組裝服務)設立於長沙的代工廠,因停產且拒絕發貨、拒絕歸還華為價值數億元的設備與物料,被剔除供應鏈,相關訂單轉向富士康。
英國調研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智慧型手機銷量為3.69億部,同比下滑7%。2019年,華為以38.5%的市場份額繼續穩坐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頭把交椅。整體市場疲軟背景下,華為實現逆勢增長,手機出貨量從一年前的1.048億部躍升至2019年的1.42億部,增幅為35.5%,其他品牌出貨量普遍下降,小米和蘋果下降了21%。
富士康需要在不斷變化的手機市場上權衡、中和。過去兩年,受中美博弈持續、iPhone創新乏力、蘋果5G機難產等因素影響,作為存量的蘋果iPhone逐漸式微;作為增量的華為,5G手機布局迅猛且卡位精準,其手機也越來越倚重國內市場,不斷加單富士康。
除了手機,電腦產能也亟待恢復。
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3月11日的最新通告顯示,對全國、全球產業鏈配套有重大影響的企業,按程序批准後可以復工復產。富士康武漢工廠代工了全球(戴爾、惠普等品牌)40%的臺式機,在整個富士康營收中佔比較小。
李鑫對《財經》記者說,工廠有考慮將產能轉移至深圳、重慶和崑山,「重慶明確回復接收不了,他們自己也忙不過來」。崑山、深圳則只承接了小部分。
因復工復產困境而延期交貨,富士康可能面臨巨額違約罰款。新冠病毒引發的疫情雖然是不可抗力,正式開工日之前,富士康可以用不可抗力與客戶談判,但正式開工後,這個理由就很難繼續發揮作用。
此前,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設定的內部目標是,2月底恢復大陸半數產能,三月份恢復80%產能。3月8日,富士康鄭州官微稱,截至3月6日,富士康河南各工廠到崗總人數規模已達18萬,復工復產率超80%,公司多數供應商復工復產率也達到80%。
「80%×80%是多少?」上述代工企業高管向《財經》記者分析稱,雖然組裝員工要求低,但新招員工純度不夠,很可能影響產品良率。即便是80%的復工率,配合80%的供應鏈復工率,最後情況也不好說能是什麼水平。
15-20天的交貨延期,蘋果尚可忍受,但如果超過30天,原本在大陸生產的舊機型很可能轉移至印度等海外工廠,新機型後續也可能考慮海外工廠。
全球化產能布局加速
目前來看,疫情對各產業的衝擊波會繼續擴散。
過去幾年,中美貿易摩擦不確定性、中國人工成本提升、全球手機市場飽和等各因素疊加,鴻海的「大象轉身」早已啟動——以「工業富聯」為驅動,由「製造服務企業」向「科技服務企業」轉型。與此同時,伴隨著大陸產能轉換與升級,附加值不高的低端產能逐步外遷,尋找成本低洼地帶。
疫情過後,自動化升級加速。iPhone的製造工序有400多個,是普通手機的10倍。標準化環節最容易替換,而類似於擰螺絲等需要力道把握、感官判斷的環節,「機器的柔性和精度遠未達到」。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企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建明教授向《財經》記者分析,對於迭代迅速的電子產品,全部環節實現柔性機器替代人工的成本過於高昂,從當前的技術水平看也不現實。疫情促使富士康加快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步伐,但機器徹底換人還是很遙遠。
此前不斷升級的海外布局也將有變化。2019年8月,鴻海正式啟動年產百萬新機的印度iPhone生產線,打破以往只在大陸生產新機的慣例。鴻海香港上市公司富智康(2038.HK)2019年中報稱,鴻海多年前就在印度與越南設立手機組裝廠,協助中國品牌客戶在亞洲、海外及中國境外市場發展業務。
本次疫情期間,鴻海印度、越南工廠滿載運營,支撐iPhone生產。李鑫說,不止iPhone,臺式機也有考慮越南。但是越南大學畢業生少,工程師甚至比工作了20年的自己還貴。大客戶、市場均在美國。美墨邊境原來有一個小型組裝廠,臺式機的顯卡、主板已經在那裡組裝,「慢慢地會直接在那裡生產」。
第三方數據機構Strategy Analytics多位手機分析師對《財經》記者表示,鴻海印度、越南工廠的產能補足能力有限。具有較強的韌性的蘋果供應鏈、成熟完善的中國製造體系,是應對疫情的緩衝劑。
從蘋果近3年的200大供應商名單看,中國企業(包括香港)的數量由31家、34家上升至40家,涉及領域不斷擴大且一路向上遊追溯。
消費電子產品零部件中高價值的產品(顯示面板、各類半導體器件、攝像頭模組、功能器件、被動元件、結構件)中,2017年,蘋果200大供應商中的19家中國大陸公司集中於功能器件、結構件兩個領域。到了2018年,27家中國大陸公司在顯示面板(京東方)、結構件、功能件、攝像頭模組、半導體(長電科技)5個領域均有蘋果訂單。2019年,香港10家蘋果供應商公司的30家工廠,全部設在中國大陸。
「不管他們去哪裡生產,都需要中國的供應商。」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況玉清向《財經》記者分析。
富士康由沿海向內陸的「西進」路徑,和由大陸向海外的「出海」路徑類似——供應商、物流、人力資源與成本,以及背後的整個產業鏈遷徙。單就勞動力因素,「中國過去四十年工業高速發展過程中,培育了海量受過基礎教育、高效率、高素質的產業工人」。此外,動不動就鬧罷工的印度工人,遠沒有國內的工人容易管理。
無論有沒有疫情,短期乃至中期,富士康分散於大陸各省份的工廠很難有變化。由深圳到成都,郭臺銘走了22年(1988年到深圳,2010年富士康成都投產)。國內遷徙尚且緩慢,海外則難度更甚。疫情和中美貿易摩擦一樣,只是企業外遷的催化劑。
目前來看,催化效果因疫情全球擴散而打折。疫情目前正在全球蔓延,產能和訂單轉移到其他地方,均有疫情因素,不能解決供應鏈中斷問題。
長期看來,中國的產業升級是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疫情無疑給置身於這一大趨勢中的蘋果和富士康敲響警鐘。
「分散布局,降低休克風險」,上述代工企業高管及多位受訪者對《財經》記者強調,疫情堅定了品牌方與代工廠產能分散布局的大方向。蘋果早已意識到供應鏈過度集中的風險,近年來一直催促鴻海轉移產能,新冠病毒反而變成產能擴散的有力推手。
新冠疫情更深遠的影響可能正在發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倪紅福對《財經》記者分析,美國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增加了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持續的經貿摩擦使全球價值鏈分工格局被迫加速調整。美國政府實行『製造業回流』政策以來,「全球價值鏈已經在縮短,區域價值鏈在加強」。
「疫情可能會加速中美之間的經濟脫鉤,我國產業參與全球價值鏈的深度可能不會繼續加深,但國內價值鏈與區域價值鏈將進一步往上走。」
(註: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何超、周亮、李鑫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