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詩歌是文學之冠,不過是詩人們的敝帚自珍

2020-12-18 梧桐樹邊羽




為什麼詩歌會被稱為文學之冠?


這個問題有很多堂而皇之地回答。一二三四五的列出來,反正就是說詩歌的好。

詩歌當然好,人人都知道。簡潔凝練、意蘊深遠、富有節奏、適合吟唱,這些都是詩歌的特色,也是詩歌的本質要求,沒有這些,根本就不能稱之為「詩」了。有些朋友說詩歌的內容好,包羅萬象,來自生活,那你告訴我哪一種文藝作品不是來自生活呢?

藝術來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

不僅僅詩歌,每一種藝術創作都是如此。

你問一下唱京劇的大家,那是「國粹」,你問一下書法大家,那是「傳統藝術寶藏」,你問一下山水畫大師,那是「國之重寶」,所以在行內人來看,沒有哪一種不是重要的。怎麼給自己臉上貼金都不過分,而且出於語言的模糊性,這些「國粹」、「重寶」、「冠軍」還都是可以同時存在的,因為都屬於藝術圈,但是不同領域,所以互相之間的認同、吹捧並不會影響到各自的利益。




是故,別太認真,散文是文學仙品,小說是文學先鋒,雜文是文學匕首,說明書是文學標準。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當然,詩歌還是有些不同的,為什麼呢?

因為詩歌有一定的門檻。

在上古,門檻是音樂和文學素養。在中古,門檻是格律和文學素養。在近代,門檻是情感和文學素養。

這和小說、散文、雜文、議論文、說明書離普羅大眾的表達能力就產生了一定的距離。群眾能夠自上而下地接受、理解,但比較難(相對而言)自下而上地去進行創作。早期這一創作能力都把握在文人、甚至是高級文人手中,到今天文化相對普及,特別是近代白話詩的普及,和網絡時代網絡文化的普及,才徹底把文學這個裝逼的技術活拉到地上,還可以踩兩腳——而詩歌由於國人對格律知識的斷代,這種情況相對較好,僅僅是相對(其實差不多)。




你看,像我這種人都可以在這裡寫雜文,還有人看,可見如今文學門檻之低。有朋友就會說,你這算什麼文學?那你告訴我什麼算文學啊?我至少還沒自誇是「文學之冠」,因為這只是一篇類似雜文的回答而已。

到了現代詩橫行階段,因為文學門檻超低,所以我們看現代詩人的優劣,只看他所表達的感情——別懷疑,如果把現代詩的感情契同因素去除,那些作品稀裡譁啦,連散文都不如——感情當然是珍貴的,是皇冠上的明珠(如果現代詩還被認為是文學之冠的話)。

在詩人眼中,詩歌當然是文學之冠。

但是這個文學之冠,高考的時候是體裁除外的——因為對於人才選拔來說,這就是個無用之學。這種現象也並非中國如此,因為文學的多樣性、普及性,近年來其他體裁,甚至其他表現方式(電影之類)的發展進步遠遠超過幾行文字。




即便還是文學之冠,也只是在僅存的詩人心中而已,對於其他人而言,一頂華美而不適用的帽子而已——就像當今社會的皇室——看著你挺好看的,其實全無用處。

從這個角度來說,詩歌是「文學之冠」倒是蠻有道理的。畢竟人的一身上下,從古到今,帽子只不過是作為階級區別或者裝飾存在,而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本來就是可有可無的。帽子丟了無所謂,可身上的衣服丟了就不能見人了——寫不寫詩無所謂,要不會寫簡歷你就是個飯桶。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在有閒情的時候,我們可以帶個帽子,顯得洋氣,要忙於生活的時候,光個腦袋還是舒服得多。

可有可無,自娛自樂——就是當下詩歌的狀態,用「冠」來做比喻還莫名地感覺貼切呢。





相關焦點

  • 詩人與詩歌:哈羅德·布魯姆文學集,約翰·鄧恩17世紀玄學派詩人
    今天,無論在美國還是在英國,大概只有學者還記得亞伯拉罕·考利[插圖]這位詩人的名字,我也懷疑他們中間每年有沒有十來個人在讀他的詩。17世紀晚期,他被視為正典詩人,影響很大,可以說是那一時期的龐德。雖然到了塞繆爾·詹森博士的年代,他的名氣多少已經消退了,但仍然足以成為詹森《詩人列傳》中的開篇人物。相比於約翰·鄧恩,他更多地被視為玄學派詩人或智者詩歌的奠基人與代表(業已暗淡),是被德萊頓和蒲柏取代的過時的老一派。文學史,尤其是文學批評史,常常把某一時代堅持的判斷變為荒唐。
  • 詩人的起步之處,正是常人放棄詩歌的地方
    不過亦很有可能,那些悲劇經歷者們往往並不視自己為主角,也很少關注悲劇的表現方式,自己卻成了那些表達方式之化身。 悲劇世界觀、現代意識的分裂化和碎片化等等如今已成為通用貨幣,出色地表述它們,或者使用一些暗示其存在的手法,這似乎更像是一種市場需求。市場的強制其實就是歷史的強制,這一假設似乎並非一個冷酷無情的誇張。
  • 格力地產無界文學季|以詩歌之名,還時間答案
    格力地產"2020無界文學季"以"站在世界的入口"為主題,自11月至2021年1月,無界文化特邀周瓚、楊克、凌越、陳東東、梁小曼等著名詩人及先鋒獨立音樂人莫西子詩,在海浪輕聲低語的海岸邊,以詩歌之名相遇,在海邊醞釀一場詩意。唯有詩歌可以打敗時間。
  • 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李舫:璀璨星河般閃耀的詩人們締造了一個「文學的...
    從古至今,成都的「詩國」之譽深入人心。成都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濃鬱的文化氣息,不是鑽入歷史的故紙堆,而是高調融入日常生活。考究當代詩壇和文壇,我們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詩歌是成都的一張名片。成都是屬於詩歌的,是無數詩人的精神遠方。詩歌是這座城市獨特的語言,也隱喻著成都人詩意的生活方式。」
  • 四位詩人精彩對話,演繹詩歌「四重奏」
    楊克提出,當代詩歌不僅應該關注文字表達,即使寫的是現代詩,也應重新回到詩歌的源頭,關心詩歌與聲音的關係。爬山聽海也是一種學習當前,詩人們對自然更加關注。閻志說,建設美麗中國、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已形成了一種集體意識,這將會對整個詩歌創作產生直接影響,以後親近自然的詩會越來越多。
  • ...當代文學先鋒人物大典|文學|經典文學網|中華詩詞學會|中國詩歌...
    結緣經典文學,謀廣交家國情懷之友,開拓人生另一重境界;勤於筆耕之累,思精進文學水平,用我心我筆書寫今生春秋。2、周瑜,筆名秋楓,湖北省枝江市人,大專文化,長期從事現代詩歌創作,先後在中國詩歌網、經典文學網、枝江作家網、湖北詩歌、長江詩歌、海河文學等 50多家網絡平臺和報刊上發表詩歌400餘首,現為經典文學詩歌文學區超級版主,中華文藝、經典文學籤約詩人,作品入選《中國民間短詩精選》《當代詩歌地理》《「華語杯」國際華人詩歌大賽精選》《二十一世紀詩人大典》等十餘部選輯,著有詩集《秋楓》。
  • 哥倫比亞詩人李戈:詩歌不能被隔離
    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12月10日,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在成都繼續舉行。詩人們分為兩個會場,分別以「我們共同的星球 見證詩歌的溫暖和力量」和「成渝詩歌沙龍」為主題,展開研討和交流。哥倫比亞詩人李戈認為在當下這個時期,詩歌非常重要,而且很多人突然有了時間來思考新的問題,看看新的角度。對於藝術家來說,這只是一個契機:莎士比亞在疫情隔離期間寫出了麥克白和李爾王。危機時期,藝術和文化成為應對絕望的有效手段。
  • 詩歌朗誦|詩人深沉《暮然回首》
    詩歌朗誦|詩人深沉《暮然回首》 2020-05-27 1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阿根廷92歲女詩人獲得卡丘·沃倫詩歌獎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著名作家、詩人邱華棟致賀,他說「湖南詩人有屈原的楚辭詩歌傳統,慄山是詩人周瑟瑟的出生地,詩人的故鄉就是文學出發的地方。詩人田野調查的創作讓文學更加鮮活,周瑟瑟與他的湖南詩人朋友舉辦了五屆慄山詩會,讓基層文學愛好者參與進來,把外地詩人請回去,並且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外國詩人與翻譯家頒獎,向國內讀者介紹他們的作品,從而使一個地方的詩歌活動有了更大範圍的影響,推動了文學的國際交流。」
  • 首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中外詩人高峰論壇舉行
    首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中外詩人高峰論壇舉行「屈原一直在我們身後」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13日訊(見習記者 周磊 馬如蘭 通訊員 歐陽林)今天,首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中外詩人高峰論壇在汨羅市舉行
  • 四詩人縱論四重話題 武漢詩歌節演繹詩歌四重奏 星光滿天是留給...
    舒婷、陳仲義、葉延濱、楊克、李少君、劉向東、傅天琳、周雲蓬等100多位全國詩人、評論家匯聚江城。作為武漢詩歌節重頭戲的「中國詩人面對面」活動,卓爾書店創始人閻志對話詩人楊克、李少君、周雲蓬,圍繞詩與民謠、詩與自然、詩與時代、詩與武漢四重論題暢談。現場氣氛歡快,詩人們才思飛揚,金句迭出,引得現場觀眾不斷會心而笑。著名詩人舒婷也受邀出現在觀眾席,活動結束後,為圍上來的讀者籤名。
  • 西湖邊的「微醺之夜」,詩人們寫下從南宋走來的酒香生活
    在由浙江省文聯《品位》雜誌社、浙江詩人公眾平臺、杭州宋舍酒業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浙江詩人·品位之夜」詩歌大賽朗讀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手把一杯「從南宋快遞來的酒」,讀出了自己陶醉的詩意生活。即為「微醺」,便與酒有關。自2018年5月起,《品位·浙江詩人》開啟「微醺」詩歌主題大賽,詩人們循著酒香去尋找、挖掘、想像,創作了一大批現代詩。
  • 布魯姆 文學之愛
    如果說男人和女人們通過重生而成為詩人,我自己重生的感覺卻讓我踏上了一條批評家之路。  本科以前,我只讀過文學傳記,沒有讀過文學批評。十七歲的時候我購買了此前不久剛出版的弗萊研究布萊克的專著《可怕的對稱》。十歲的我為哈特•克蘭傾倒,十七歲時弗萊也給了我同樣的感受。弗萊對我的影響持續了二十年,但在1967年6月11 日我三十七歲生日的那天戛然而止。
  • 李煒:真正不朽的,並不是詩歌和詩人,而是讀詩的人
    李煒聚焦十個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詩人群體,通過敘寫他們各自的命運遭遇和精神歷程,直觀呈現其所處時代的詩歌乃至文學藝術風貌,連綴成一部縱貫三千年的西方詩歌簡史。在他看來,這種打破線性敘事的寫法,有助於讀者對藝術領域內「新」與「舊」的優劣之分進行反思。從某種意義上說,《永恆之間》既是一部詩歌史,也是一部詩人列傳。
  •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與登山詩歌-光明日報-光明網
    《登飛來峰》一掃前三者的傾頹之氣,流露出一股朝氣蓬勃的氣息,展現了詩人志在一展抱負的決心。由這些例子可見,中國古代詩人早已將登山主題納入自己的詩行之中,生動地表達著複雜的詩歌情感。    而在英語詩歌中,登山主題成為常見文學題材的時間卻要晚許多。
  • 會跳舞的詩人是位好老師,孫擔擔:我和詩歌相濡以沫
    ……我也就無數次對別人說:這是我最原始的名字,唯一的名字,我爸給起的。我老爸能給我起這樣的名字,因為他是詩人。我爸的意思非常明確,是讓我挑重擔。雖然是重字,但是老爸說了:兩個字音不同、意不同,前面的是動詞,後面的是名詞。」像與孫擔擔這樣從名字談起的採訪似乎不太多見,但卻很有趣。
  • 夜讀|柳向陽:他用15年將諾獎神秘女詩人的詩歌譯成中文
    突然,他讀到一首很短的詩——《愛之詩》,講一個經歷多次婚姻失敗的媽媽給兒子「織出各種色調的紅圍巾」,希望兒子有一個溫暖、幸福的童年。詩中的媽媽對已經長大的兒子說:「並不奇怪你是現在這個樣子,害怕血,你的女人們像一面又一面磚牆。」驚訝之餘,柳向陽在「詩歌獵手」網站找到了十餘首格麗克的詩,其中就有那首擊中柳向陽的詩。僅僅兩行,足以讓他震驚——「我要告訴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這只是個開頭。」
  • 清遠詩歌節全國各地30多名詩人走進連山 探討民族詩歌的走向和生態...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清遠連州為官時曾寫下《莫傜歌》《連州臘日觀莫傜獵西山》《插田歌》《蠻子歌》等著名的瑤族詩與鄉土詩;清初詩人李來章任連山知縣時,在此寫過反映瑤壯風情的《上馬箭》《憩裡八洞》《過花羅口佔示壯人》《上吉夜雨》等一批詩作;古代民族民間史詩《瑤族歌堂曲》與上世紀五十年代劉鐵山、茅沅的《瑤族舞曲》影響深遠;當代的文學名家秦牧、陳殘雲、韋丘、鄭江萍、蘆荻、韓笑、歐陽翎、梵楊……都曾用他們的詩筆描寫過連山瑤壯風情
  • 臺灣詩人詩歌分享會在京舉行 向明與讀者交流
    臺灣人眼中的周夢蝶:具有堅卓的文人風骨(圖)周夢蝶臺灣詩人向明【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 夏穎】4月11日和12日,由鳳凰網讀書會、中央編譯出版社舉辦的兩場「約會孤獨國——周夢蝶、向明詩歌分享會」分別在北京言幾又書店和庫布裡克書店舉行。
  • 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俄羅斯詩人伊琳娜·丘特諾娃:詩人的任務是...
    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詩人吉狄馬加,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成都市文聯主席、詩人梁平,魯獎獲得者、陝西省作協副主席、詩人閻安,《中國藝術報》總編輯、詩人康偉,安徽省作協秘書長、《詩歌月刊》主編、詩人李雲,《詩潮》主編、詩人劉川,《上海文學》副社長、詩人張予佳,《花城》編輯、詩人安然,詩人邰筐、木布木泰、施施然、包苞,以及俄羅斯詩人魯登科·瓦列裡、伊琳娜·丘特諾娃、哥倫比亞詩人李戈,美國詩人小易,斯洛伐克詩人馬裡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