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詩歌會被稱為文學之冠?
這個問題有很多堂而皇之地回答。一二三四五的列出來,反正就是說詩歌的好。
詩歌當然好,人人都知道。簡潔凝練、意蘊深遠、富有節奏、適合吟唱,這些都是詩歌的特色,也是詩歌的本質要求,沒有這些,根本就不能稱之為「詩」了。有些朋友說詩歌的內容好,包羅萬象,來自生活,那你告訴我哪一種文藝作品不是來自生活呢?
藝術來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
不僅僅詩歌,每一種藝術創作都是如此。
你問一下唱京劇的大家,那是「國粹」,你問一下書法大家,那是「傳統藝術寶藏」,你問一下山水畫大師,那是「國之重寶」,所以在行內人來看,沒有哪一種不是重要的。怎麼給自己臉上貼金都不過分,而且出於語言的模糊性,這些「國粹」、「重寶」、「冠軍」還都是可以同時存在的,因為都屬於藝術圈,但是不同領域,所以互相之間的認同、吹捧並不會影響到各自的利益。
是故,別太認真,散文是文學仙品,小說是文學先鋒,雜文是文學匕首,說明書是文學標準。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當然,詩歌還是有些不同的,為什麼呢?
因為詩歌有一定的門檻。
在上古,門檻是音樂和文學素養。在中古,門檻是格律和文學素養。在近代,門檻是情感和文學素養。
這和小說、散文、雜文、議論文、說明書離普羅大眾的表達能力就產生了一定的距離。群眾能夠自上而下地接受、理解,但比較難(相對而言)自下而上地去進行創作。早期這一創作能力都把握在文人、甚至是高級文人手中,到今天文化相對普及,特別是近代白話詩的普及,和網絡時代網絡文化的普及,才徹底把文學這個裝逼的技術活拉到地上,還可以踩兩腳——而詩歌由於國人對格律知識的斷代,這種情況相對較好,僅僅是相對(其實差不多)。
你看,像我這種人都可以在這裡寫雜文,還有人看,可見如今文學門檻之低。有朋友就會說,你這算什麼文學?那你告訴我什麼算文學啊?我至少還沒自誇是「文學之冠」,因為這只是一篇類似雜文的回答而已。
到了現代詩橫行階段,因為文學門檻超低,所以我們看現代詩人的優劣,只看他所表達的感情——別懷疑,如果把現代詩的感情契同因素去除,那些作品稀裡譁啦,連散文都不如——感情當然是珍貴的,是皇冠上的明珠(如果現代詩還被認為是文學之冠的話)。
在詩人眼中,詩歌當然是文學之冠。
但是這個文學之冠,高考的時候是體裁除外的——因為對於人才選拔來說,這就是個無用之學。這種現象也並非中國如此,因為文學的多樣性、普及性,近年來其他體裁,甚至其他表現方式(電影之類)的發展進步遠遠超過幾行文字。
即便還是文學之冠,也只是在僅存的詩人心中而已,對於其他人而言,一頂華美而不適用的帽子而已——就像當今社會的皇室——看著你挺好看的,其實全無用處。
從這個角度來說,詩歌是「文學之冠」倒是蠻有道理的。畢竟人的一身上下,從古到今,帽子只不過是作為階級區別或者裝飾存在,而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本來就是可有可無的。帽子丟了無所謂,可身上的衣服丟了就不能見人了——寫不寫詩無所謂,要不會寫簡歷你就是個飯桶。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在有閒情的時候,我們可以帶個帽子,顯得洋氣,要忙於生活的時候,光個腦袋還是舒服得多。
可有可無,自娛自樂——就是當下詩歌的狀態,用「冠」來做比喻還莫名地感覺貼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