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正」「轉型」「轉強」——透視2020中國經濟運行高頻詞

2020-12-26 中國臺灣網

  又是一年奮鬥歷程,又是一段新的徵程。

  臨近歲末,「十三五」收官,不平凡的2020年即將過去——

  -6.8%、3.2%、4.9%……前三季度國民生產總值的同比增速走出了一條先抑後揚的「微笑曲線」。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從餐飲零售到汽車建材,「轉正」成為中國經濟運行的高頻詞,也是今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十四五」啟航,充滿希望的2021年即將到來——

  作為中國經濟「主戰場」「主動脈」的主力軍,在世紀疫情與百年變局交織下,中國企業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讓「正增長」成為強大的中國經濟的關鍵詞,而中國經濟令人信服的表現也讓企業家們更加從容、務實、堅定。

  來之不易的「轉正」成績單

  綠色太陽能路燈點亮夜空,新能源車在路上穿梭,「雲軌」從頭頂疾馳而過……這是在廣東深圳的坪山總部內,比亞迪用技術打造的「新能源世界」。

  9月23日,「雲巴」行駛在深圳比亞迪總部園區內。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電動車正迎來百年不遇的發展機遇,未來我們將堅持技術創新,通過應用新能源汽車和軌道交通全產業鏈核心技術,用電動車治汙,雲軌雲巴治堵,為全球城市治理貢獻更大力量。」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說。

  特殊之年,唯有堅持創新之路才能保持領跑姿態。3月,搭載「高集成刀片動力電池技術」的「刀片電池」突破了電池能量密度與安全性的掣肘。首搭刀片電池的比亞迪漢EV7月上市以來銷量節節攀升。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正是中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預計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會與去年持平甚至略高於去年。今年被定義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的元年,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強,產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工信部工業一司汽車發展處副處長馬春生說。

  新能源汽車產業逆勢上揚的向好景象,折射出疫情大考下中國經濟強勁復甦態勢更加明朗。

  復甦,源自主要指標向上攀升——

  觀察「三駕馬車」,二季度,投資率先轉負為正,同比增長4.8%;6月,外貿進出口增速雙「轉正」;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復甦,源自就業民生不斷改善——

  前11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9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城鎮調查失業率降至5.2%,連續4個月下降;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復甦,源自市場預期持續向好——

  11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和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雙雙上升,均連續9個月高於臨界點。

  不斷轉正的經濟指標,釋放著內需持續回暖,生產加快復甦,新興動能崛起的鮮明信號。

  3月19日,技術人員在呼和浩特市蒙牛聖牧高科乳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檢查產品的包裝情況。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疫情如同對各類市場主體的一次壓力測試,一年來的風雨洗禮,身處一線的企業感觸頗深。

  2月,返崗多人助力武漢抗疫;6月全面復產;9月投資新建產能亞洲第一的低溫奶工廠——蒙牛武漢生產基地跑出的「加速度」,讓蒙牛集團總裁盧敏放直呼「不易」。

  「今年二季度蒙牛就實現了V型反彈,是國家一系列『穩鏈』『固鏈』扶持政策以及我們承諾上遊產業鏈的奶農『不拒收一滴奶』與提供30億元免息資金等措施,確保乳業供應『不掉鏈』。」盧敏放說。

  應時調整、危中尋機,韌性十足,中國企業以極強的靈活性和敏銳的市場嗅覺,盡顯新時代企業家迎難而上的「勇者本色」、創新實幹的「智者底蘊」,有力支撐著經濟復甦。

  化危為機 「轉型」是關鍵

  又是一個豐收年,秋糧收購正有序推進。

  「今年收了500噸燕麥,300噸藜麥,1200噸玉米,全年銷售額達350萬元,同比去年增加15%左右。」來自「中國雜糧之都」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衡達湧金有限公司負責人高海俊喜上眉梢。

  近年來,忻州雜糧通過精深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農業的高質量轉型將無數種植戶送上發展快車道。作為當地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龍頭企業,高海俊介紹,公司先後為超1萬戶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其中貧困戶1833戶。「種地有奔頭,致富有信心,大家的幹勁更足了。」

  回想起幾個月前的疫情困境,農戶們一度對今年的收成和銷售心裡沒譜,是網店銷售和直播帶貨解了他們的後顧之憂。高海俊說,「觸網」的效果超出預期,今年線上渠道銷售額達150萬,讓農戶吃下「定心丸」。

  「雜糧具有康養功能,消費市場還未完全釋放出來。此次疫情激活了全民健康意識,有信心未來會擺到更多人的餐桌上。」高海俊堅信,疫情防控將推動雜糧成為中國人的「健康糧倉」。

  關注健康、投資健康,這既是疫情催生的新需求,也是消費升級的大趨勢。諸多企業藉此契機,開發有助於提高自身免疫力的產品與服務,激活健康消費的「一池春水」,從而以消費升級帶動供給升級、製造升級。

  「我們在保留老字號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新數位化生產,實現了智能化配料、數位化管控、自動化生產,進而提升產品質量標準,逐步降低糕點的糖分與含油量,符合『健康生活』的消費理念。」稻香村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周廣軍說。

  由「製造」向「智造」的轉變,是數位技術賦能傳統企業的生動寫照。得益較早的數位化布局和全渠道新零售模式,疫情期間稻香村展現出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周廣軍介紹,今年銷售業績同比去年增長了20%,僅中秋節期間就售出近2.6億塊月餅。

  4月30日,網絡主播毛華豔(右)在貴州省餘慶縣白泥鎮春景村郊外的茶園直播,助推山區茶葉銷售。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從「局外人」到「趕浪人」,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積極轉型、加強創新、危中尋機,新的增長點競相湧現。

  春節後開工第一周,超3億人使用在線辦公軟體;僅半年,全國電商直播超1000萬場;前10個月,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20%以上,網上零售額增長10.9%;「雙11」當天,快遞量再創新高,達6.75億件……

  以轉型促發展,中國經濟的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持續增強,電商直播、在線辦公、在線教育、5G等以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新動能呈現逆勢而上、激流勇進的韌勁,成為中國經濟基本盤的有力支撐。

  一滴水裡觀滄海。透過實體企業,可以感受到經濟的內生質變——加大對數位化投資、注重自主創新與轉型升級、敏捷捕捉市場需求,這些主動識變、變中求新、新中求進的積極變化,反映出實體企業聚焦發展的堅定信心。

  信心「轉強」 開啟新徵程

  企業勇闖難關,政策傾力馳援。今年以來,一連串助企紓困的政策「組合拳」密集打出,「真金白銀」的幫扶舉措為企業減壓釋負,為中國經濟穩定復甦提供了堅實保障。

  減稅降費政策成為「及時雨」——

  前三季度,全國新增減稅降費超2萬億元。國家稅務總局近日監測的10萬戶重點稅源企業景氣調查問卷顯示,89.4%的重點稅源企業預計四季度生產經營形勢為「平穩」或「好轉」。

  保住市場主體,就保住了中國經濟的源頭活水。「之所以在疫情衝擊之下沒有出現大量企業倒閉,這與前所未有的減稅降費是分不開的。」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說。

  貨幣信貸支持為企業解「燃眉之急」——

  數據顯示,前11個月我國企業貸款累計新增近12萬億元;前10個月,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約1.25萬億元。

  交通銀行副行長郭莽說:「一系列『量增、價優、投向準』的『精準滴灌』舉措為實體企業提供了強有力支持。」

  9月8日,遼寧自貿區瀋陽片區「渾南會客廳」內景。「渾南會客廳」實現一個機構、一枚印章統管審批事項,為企業辦理各種證照和許可提供便利。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營商環境改善讓企業輕裝上陣——

  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事項數量由151項減至131項、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聯通46個部門與所有省區市、全面推行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舉措讓企業成本持續下降,讓企業獲得感更強,市場活力不斷激發。

  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中的排名,中國從2018年的第78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31位,連續兩年躋身全球營商環境改善最快的前10個經濟體之列。

  回暖的中國市場,成為跨國投資的「穩定器」和「避風港」。「儘管疫情有短暫衝擊,但我們在中國的淨銷售額從上半年起就開始恢復增長。」寶潔大中華區董事長兼總裁馬睿思說,在現有8家製造工廠和1家研發中心基礎上,將繼續加大對中國投資。

  多家國際組織近期紛紛上調對中國2021年經濟增長預期。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三大國際組織對2021年中國GDP增速預測值分別為8.2%、7.9%和8%,充分彰顯了全球對中國經濟增長充滿信心。

  面對明年新形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議作出「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要辦好自己的事,堅持底線思維」等重要判斷,既傳遞出發展的自信,也透出對未來徵程的清醒認識。

  多位企業家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經濟工作的部署安排,為未來經濟發展指明了行動方向,企業自身要危中尋機、迎難而上,堅持實業為本不動搖,堅持創新引領不動搖,堅持務實改革不動搖,信心滿滿而又腳踏實地去攻克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回眸2020年,一個個奮力突圍、迎風搏浪的故事令人振奮,讓人堅定前行的信心。展望2021年,面對「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國企業家們不約而同認為,保持定力、堅定信心,乘勢而上、開拓進取,就一定能穿越風雨,書寫更多與新時代同頻共振的生動故事。(李函林)

相關焦點

  • 轉正!轉正!轉正!中國經濟復甦強勁
    央視網消息: 國家統計局15日公布了1—11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我國工業服務業繼續回升,投資消費不斷改善,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國民經濟持續穩定恢復。表現亮眼 三個增速年內首次轉正15日發布的經濟數據當中,三個轉正非常亮眼。前10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累計利潤同比增長0.7%,首次由負轉正。前10個月,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0.3%,增速年內首次轉正。1—11月,民間投資同比增長0.2%,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 中國這個唯一經濟正增長,對世界意義重大
    面對極其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迎難而上、眾志成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這一年,中國經濟扛住壓力測試,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為全球經濟貢獻了積極力量,顯示了中國經濟韌性足、活力強、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特點。
  • 逆風破浪的中國經濟|「2020,我轉正了!」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疫情「大考」,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攻堅克難。山河無恙,國泰民安。中國經濟走出「V」字形,疫情防控和經濟復甦均走在世界前列。一家家店鋪恢復營業,一位位員工回歸崗位,一條條街道重拾人氣,一趟趟航班航運再次出發……中國經濟「轉正」的大勢,由一個個你我他的 「轉正」匯聚而成。2020年即將過去,一起看看我們的「轉正」故事吧。
  • 透視海南省經濟運行半年報
    全省經濟形勢自2月份觸底後逐月改善……7月21日,海南省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2020年上半年海南省主要經濟指標並介紹全省經濟運行總體情況。「請問從哪些數據可以看出經濟呈現改善回升態勢?」「如何評價上半年全省的經濟表現?」「投資領域有哪些亮點?」……相比於GDP「大數字」,人們更關心投資、消費、外貿等「小數字」。
  • 「由負轉正」 看內蒙古發展底氣——回眸2020年我區經濟運行系列...
    2020年,是內蒙古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面對新冠疫情持續衝擊、復工復產、決勝全面小康等發展大考,我區聚焦「六穩」「六保」,堅持穩中求進,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穩健前行。保持定力育新機內蒙古有一張聞名世界的名片——「中國乳都」。
  • 「財經翻譯官」祝賀中國經濟,「你轉正了」!
    雖然0.7%數值不大,但放眼全球橫向來看,據IMF此前預測,發達經濟體今年將衰退5.8%,其中美國經濟將衰退4.3%,歐元區經濟衰退8.3%,英國經濟衰退9.8%。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將衰退3.3%,其中印度經濟將萎縮10.3%。IMF認為中國將是2020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全球主要經濟體。三季度數據的轉正正是對這一預測的有力支撐。
  • 中國經濟彰顯強大韌性 GDP增速由負轉正
    來源:央視中國經濟 站穩2020丨GDP增速由負轉正,中國經濟彰顯強大韌性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我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國經濟增速因何能迅速實現由負轉正?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一語道破其中的深層原因。「全面轉正證明了我們疫情阻擊戰、經濟保衛戰這些戰略和政策的正確性,顯示了中國顯著的制度優勢,同時也證明了中國經濟的彈性、韌性。」
  • 「中國經濟站穩2020」GDP增速由負轉正 彰顯強大韌性
    奮力奪取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勝利」。經受住疫情考驗的中國經濟,延續了穩定復甦的發展態勢,並為世界經濟注入了信心和動力。經濟之聲特別推出年終專稿《中國經濟站穩2020》,盤點中國經濟「不同凡響」的2020年。央廣網北京12月17日消息 海南三亞,冬日暖陽,海灘、酒店、免稅店,人群熙熙攘攘。中國在統籌疫情防控的同時,經濟穩步復甦,消費快速回升。
  • 由負轉正,為經濟復甦注入動力
    其中,1至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0124億元,同比增長0.7%,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1至10月份,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0.3%,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民間投資增長0.2%,增速年內首次轉正。三項經濟指標由負轉正,這是繼國家統計局7月16日公布二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之後的又一利好消息,表明中國經濟持續復甦,呈現乘風破浪之勢。
  • 主要指標增速由負轉正 經濟企穩信號更強
    國家統計局19日發布數據,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722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實現由負轉正。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基礎設施投資增速、貨物進出口增速,以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當季增速也迎來年內首次轉正。多個超預期的經濟數據,為宏觀經濟向好再添暖意,中國經濟企穩信號更加強烈,市場信心也不斷增強。
  • 前三季度主要指標由負轉正 中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
    國家統計局10月19日發布前三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722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我國經濟前三個季度穩步改善,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上半年GDP同比下降1.6%,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0.7%,成功實現由負轉正。
  • 讀創觀察|從V型反轉看深圳新一輪經濟轉型
    讀創/深圳商報評論員 孫波28日,深圳半年深圳經濟數據出爐,顯示深圳經濟V形反轉,地區生產總值由負轉正,雖然只有0.1的增量,但與全國經濟半年報比,與北上廣相比,深圳是惟一由負轉正的。受全球疫情和國際經濟政治等因素影響,深圳經濟在2020年大概率會出現「降速」,但正如專家所述:深圳特區成立以來,一直處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之中,幾乎每十年都會面臨一次經濟「降速」,但創新企業恰恰是在這樣的「降速」中產生的。從半年報中,我們能看出深圳經濟向以數字經濟為特徵的新經濟轉型的明顯趨勢。
  • 讀懂中國經濟的信心和底氣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由負轉正」、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速「由負轉正」、交通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由負轉正」、服務業用電量和鐵路貨運量「由降轉升」……5月份,中國主要經濟指標持續改善,經濟運行延續復甦態勢,在境外疫情肆虐、世界經貿嚴重萎縮的背景下,這樣的成績著實難能可貴。
  • 【文萃】2019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分析及2020年展望
    三、2020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環境分析及工業增速預測  (一)國外環境分析  受貿易局勢緊張和貿易政策不確定性、主要經濟體經濟下滑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對我國經濟運行產生了較大不利影響,但我國經濟體量大、產業體系完整,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韌性和潛力,整體經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因突發事件的衝擊而改變。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更是「三大攻堅戰」的最後攻關年,是各項目標任務的決勝之年。國家逆周期調節政策將進一步加力和聚焦,助力上述目標的順利實現。
  • 2020上半年GDP:東莞過半鎮街增速「轉正」
    從已公布的數據來看,各鎮街經歷今年一季度的經濟「深蹲」之後,在二季度大多實現了反彈,凸顯了東莞經濟的強大韌性。其中,超過一半的鎮街今年上半年的GDP增速實現「由負轉正」,黃江、東坑、麻湧、望牛墩等鎮街排名前列。傳統的經濟強鎮長安、塘廈、清溪等在保持經濟總量「不掉隊」的同時,經濟增速同樣實現翻紅。
  • 「從稅收大數據透視經濟活力」系列觀察三 稅費「減法」換效益...
    編者按:國家稅務總局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新增減稅降費累計超過2萬億元。隨著各項宏觀政策的加力提效,我國企業銷售收入增速總體呈現逐季回升向好的態勢。作為觀察經濟運行的「一扇窗」,稅收大數據既能反映經濟運行總體情況,也能助力市場主體有效對接資源、提升效率。
  • 篤定奮進,中國經濟續寫「十四五」開局新篇章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2020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1年經濟工作。  立足於「兩個一百年」的交匯點,今年的經濟工作會議格外引人矚目。  2020,中國人民交出一份載入史冊的「中國答卷」。2020年,我們經歷了重重考驗,經濟經受住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測試,「轉正」成為高頻詞,全年「正增長」已成定局,顯示了中國經濟的強大修復能力和旺盛生機活力。
  • 經濟運行穩定恢復 發展韌性持續彰顯
    一、統籌協調正確決策,經濟運行逐步恢復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空前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堅定果斷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決心,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抓緊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我國經濟在巨大困難挑戰中實現了持續穩定復甦。  經濟景氣逐步復甦。
  • 數位化轉型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路徑——2020年中國500強高峰...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楊凌2020年註定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數位技術的創新應用如火如荼,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快速形成。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企業應當如何重構數字戰鬥力?
  • 2019四川經濟高頻詞
    打開經濟問號,提高經濟能見度——《經濟觀察》版、《鄉村振興》版是觀察四川經濟的一扇窗口。  這一年,在這裡,華鎣山正「治病」,環保煉鋼面臨「尷尬」,克隆豬背後的意義或許和你我想像不一樣,281歲的臨江寺豆瓣欲「煥青春」……  回眸2019,觸摸四川經濟脈動。近日,四川日報聯合川報全媒體集群「MORE大數據工作室」梳理2019年經濟報導高頻詞,和您一同回顧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