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朋友小密的孩子一向很優秀,這個女孩子頭腦靈活,組織語言能力好,雖然看起來瘦小,可是跳舞卻非常好看,舞姿優美,更重要的是理解能力強,我朋友卻處處幹涉她,每天我都會和他去幼兒園接這個孩子,我簡直把他當成了乾女兒。
有一天,他媽媽跟我說到,他決定不讓孩子去學舞蹈,不讓孩子去練體操,不讓孩子讀周六班,我一臉迷惑?是孩子自己不要的嗎?原來不是,是媽媽認為孩子太瘦,練這些對孩子的身體沒有好處,強行的幫孩子做了決定,孩子還傷心了好一陣呢,為此我都跟我朋友吵了起來,午睡的時候,她甚至還要求老師不要幫孩子脫掉衣服,讓孩子穿兩件去睡覺,就是怕孩子睡著的時候被著涼了。
很多時候,孩子醒來那一刻都是汗,這樣的一個媽媽,我真的,對她很無語,孩子的任何決定他都要幹涉,孩子做什麼事情都要通過她的同意,隨時把孩子捏在自己的手掌心,孩子他是關愛的,但是這種在沒有空間下的成長,對孩子來說沒有好處。把孩子綁得緊緊的只會讓孩子"呼吸困難",跟孩子適當保持距離,孩子才會像小鳥般自由!
放手讓孩子去經歷成長過程
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孩子自然的去經歷,如果家長過多的幹涉,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少了很多東西,我們有時候總是要幫孩子,甚至一個七歲的孩子,有些家長都還要幫他穿好鞋子。
只有家長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自己去成長,自己去實踐,孩子才會獨立。教育學家說過: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實踐。孩子經歷自己該經歷的事情。
包括生活中最基本的這裡呀,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或者是犯了錯誤,自己學會糾正,不要小看這些事情,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將,基本的常識教給孩子,接下來就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如果孩子在實踐中遇到問題,我們先允許他嘗試著去解決,並適當的給予指導和幫助。
就像穿鞋子,很簡單的事情,孩子自己穿啊,自己穿的過程中就學會了如何正確穿鞋子,如果穿反了,家長再給予指導,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失敗也好,挫折也好,喜悅也好,當孩子穿好鞋子了。他就會很開心,並向媽媽說,媽媽,我能自己穿鞋子了,這就是會穿鞋子給孩子帶來的成就感,比起媽媽直接給他衝好的感覺要好多了。
家長如果連鞋子都要一直幫孩子穿,所有事情都為孩子準備好,孩子做點什麼事情都要盯緊孩子生怕孩子出錯或者受傷,孩子做點什麼事情都要指指點點,沒有給孩子一點私人空間,孩子何來的成長?只有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孩子才會在經歷的過程中學會獨立!
給孩子成長需要的空間
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需要空間的,家長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那麼孩子就無法,學會自主獨立。 雖然說空間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卻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東西,只有在自己的空間裡面。我們才能夠自由自在,像小鳥一樣快樂的,展開翅膀。像小魚一樣自由順暢的呼吸。
圖圖今年上二年級了,媽媽答應給他一個設置小書房,在裡面他可以寫作業,看書,甚至玩玩具,為此她開心了好久好久,只要一想到這個,他馬上就會開心的跳起來,小書房如約而至弄好了,每當圖圖在寫作業的時候,媽媽每十分鐘就來看一次,圖圖作業寫的怎麼樣?要不要喝水?圖圖在看書的時候,媽媽又來了,圖圖你要不要吃點水果?圖圖在玩玩具的時候,媽媽又進來了,圖圖終於忍不住說了一句話,媽媽,你能不能別老是這樣?給我點空間好不好?
說是給孩子自己一間小書房,但是卻沒有給孩子空間,在打擾孩子的同時,還會擾亂孩子的思維,有可能孩子正在認真做題看書的思緒,被家長一問,就沒了,孩子需要得是有自己想要的空間。蒙臺梭利博士曾經說過:"人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他們沒有認識到,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儘管兒童當時並沒有表現出來,而且他也必須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秘密地去完善這種精神生活,需要時間秘密地去完善他們自己,空間對他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都需要一定的空間,小時候要,長大更加需要,而很多家長往往沒有意識到空間的重要性,孩子在自我空間裡很多情緒都能得到滿足,在自我面前,孩子可以隨心所欲,任由自己的小想法天馬行空,那一刻,孩子需要得,就是空間了!
二十碼法則 讓孩子真正獨立
美國的家庭教育有一個"二十碼法則":尊重孩子的獨立傾向,與其保持二十碼的距離。這個"二十碼"是個象徵,說明美國人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給孩子留出心理空間。家長不必處處圍著孩子轉,要允許孩子保有自己的隱私,有自己的主動權和決定權家長怎麼做才是讓孩子獨立?
1 尊重孩子的隱私尊重孩子的隱私就是當發現孩子在寫日記的時候,家長不要強行的去觀看,每個人都有隱私,孩子也一樣,可能孩子有自己一些偷偷的小想法,不想讓家長知道,那沒事啊OK尊重你。
2 孩子是個體請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家長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 有些家長要求孩子雨天一定要穿雨鞋,但是孩子偏偏不肯,這個時候家長就會大兇孩子一頓,不穿雨鞋,鞋子會溼的,你是要氣死我嗎?其實家長大可不必這樣。孩子不想穿就不穿咯。溼的,是孩子的腳,又不是家長的腳。這次鞋溼了,感覺不好了,孩子才知道下次應該要穿雨鞋。而不是家長直接告訴孩子,讓孩子自己去經歷。
3 不要怕孩子哭
有些家長特別怕孩子哭,娃一哭,他什麼都沒轍了。任何要求都滿足他,還要各種抱啊,親啊背呀,要了解孩子哭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家長一昧的過度保護孩子,只會讓孩子更加依賴家長,哭就哭唄,等你自己哭好了,再來找我解決事情,我就在這裡看著你,我看著你哭,你哭完了你再來找我。
4 信任信任再信任
信任是讓孩子獨立的第一步,家長只有信任孩子才能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存和在感,在信任孩子的同時也要給予鼓勵!
5 讓孩子自己決定
讓孩子擁有決定權,讓孩子有決定的權利,要不要穿這件衣服,要不要穿這雙鞋,孩子說了算,家長要學會妥協,適當妥協和適當服軟,會讓孩子更加的獨立和堅強,也更加有自己的主見!
6 自己的事情已經做
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最簡單的,衣服自己穿鞋子自己穿,關於生活自理能力能夠做到的,通通讓孩子自己去完成,在完成的過程中就算做錯了,做的不好也沒關係,那是孩子自己動手去完成的就好,家長在給予指導和幫助!
7 與孩子保持"距離" 適當的和孩子保持距離,會讓孩子更有獨立性,不必時時刻刻都跟在孩子身邊,如果父母時時刻刻把孩子按在自己身邊,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依賴你,適當的和孩子保持距離,讓孩子有足夠的空間,孩子才會更加獨立。 美國西方國家的教育遠比我們中國傳統教育要先進的多,他們提倡給孩子的是自由獨立和尊重,20碼法則,也是美國教育學家研究出來的,我們都是想要為了孩子好,但是,我們卻也需要學習!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