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經濟之聲《基金觀察》記者易建濤專訪嘉實基金基金經理董福焱,本期主題:投資者結構變化帶來市場機會。
易建濤:近幾年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程度在加深,外資也通過比如滬深港通流進A股市場,包括監管層也好,市場投資者也好,覺得這樣的外資流入會對市場的風格帶來一些轉變,包括一些投資理念的轉變,也包括一些市場熱點的變化。不知道對於這個方面,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董福焱:權益市場有一個特徵,就是它是一個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權益市場之所以有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因為能夠發現價值,也就是說它能夠給資產定價,原來我們的A股市場其實是比較缺這一塊功能的,原來可以看到小股票、妖股或者是沒有什麼業績的公司、題材股漲得都比較好,缺乏類似價值發現的功能。
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監管層也好還是市場也好,實際上發生了一個變化,出現了上市公司層面和投資者兩個層面的優勝劣汰。上市公司層面可以說優勝劣汰,投資者層面不一定叫優勝劣汰,只能說變化。
上市公司層面,對待治理不好、沒有利潤創造能力的公司就逐漸退市或者逐漸邊緣化,這就是優勝劣汰。投資者這邊因為原來我們散戶比較多,散戶相對來講是想賺快錢,因為有人性衝動,就出現大家久期不匹配,資本市場發現價值,是發現未來的長期價值,不是發現短期的價值,這就需要有長期的資金來匹配長期的資產。所以我們就引入外資,包括保險資金加大權益比例,包括養老金的入市等舉措,這些舉措的根本目的就是把長線資金引進來,這樣長線資金和長期資產進行匹配,長線資金能夠發現長期資產的價值。
其實無論外資也好,還是國內機構投資者或者是養老金機構投資者,其實他們的定價都差不多,是長線資本,長期定價,講的是看重企業真正的自由現金流創造的能力,而不是說短期股價的波動,這種投資者結構的變化就帶來了整個A股估值體系的變化。
易建濤:據您觀察外資機構和國內機構投資者有什麼樣的區別呢?在一些投資理念或者是策略方面。
董福焱:風格這塊是百家爭鳴,各種各樣的風格,國外也有高風險偏好的風格,也有其他另類的風格,但是風格不重要,結果重要。我認為國內和國際比較大的區別在於,國外機構投資者看重的應該是風險調整後的收益,也就是說夏普比率。
因為經過這麼多年的洗禮之後,這種指標能夠判斷投資者給投資人賺取回報的能力,就像做一件事情的賠率,為了賺這一塊錢承擔多大的風險,如果我為了賺這一塊錢我承擔損失十塊錢的風險,肯定是不好的投資,但是為了賺這一塊錢只承擔一毛錢的風險,它就是高風險調整後收益的投資,所以說這個指標是國外比較看重的。
但是國內這邊看重最多的還是排名,有一定的原因,排名高的更能吸引眼球,但是追求排名的話,就會以犧牲風險調整後的收益為代價,也就是說為了獲取高回報,承擔過高的風險。
比如2019年公募基金回報中位數大概是35%左右,是一個很高的數字,放到全球也是很高的。但是我們看2018年是虧損25%的中位數,也就是說2017年底投了一塊錢進來,2018年虧了0.25元,2019年賺了35%,實際上算下來是一塊零一、一塊零二的樣子,也就是說兩年下來,實際上沒有給投資者帶來回報。
為什麼?就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追求的是排名,在2018年的時候因為追求排名不敢進行適當的風險控制,你不確定市場未來是否繼續下行,所以2018年無法進行及時止損,2019年賺到的錢把2018年虧的錢賺回來,是這樣的狀態。如果追求風險調整後的收益,實際上你獲得的應該是更持續、波動更小的收益曲線。
《基金觀察》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經濟之聲《交易實況》欄目特設的投資專欄。對基金業內專業人士進行深度訪談,聚焦資本市場,分析市場熱點,幫助投資者把握投資機會。周一至周五交易日,經濟之聲10:30播出。
董福焱
2018年7月加入嘉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現任職於股票投資業務體系上海GARP投資策略組。曾任英國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行業研究員,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長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經理。
易建濤
【來源:央廣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