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詞中之龍」辛棄疾是個「用典狂魔」,他的詞作,不但意境絕美、氣勢磅礴,而且底蘊深厚、技法高超。
比如,辛棄疾的知名代表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從「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到「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從「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到「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不僅名句輩出,而且是句句有出處,句句含典故,如果沒點文化功底和歷史知識,還真是讀不懂其中妙處。
除此之外,辛棄疾另有一首炫技之作《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其詞曰:
進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請學樊須稼。衡門之下可棲遲,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衛靈公,遭桓司馬。東西南北之人也。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為是棲棲者。
如果只按照字面意思翻譯,大意就是:
人生在世,應該知進退,用則行,不用則藏。不妨權且做一回小人,效法樊須(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回家務農。只要安貧樂道,清心寡欲,就可以擁有怡然自得的生活。
過去的我,也曾像孔子那樣輾轉多地,東南西北四處拜謁,一心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結果卻是屢遭挫敗。還是應該學習長沮和桀溺(春秋時期的兩位著名隱士),安心躬耕于田園,而不能學習孔子為了從政而疲於奔命。
但是,如果你熟讀儒家經典,又會發現辛棄疾的這首《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絕沒有那麼簡單,全詞十句話,竟然每一句都出自《四書五經》,背後都有典故。
其中:第一句「進退存亡」出自《易經·乾·文言》;第二句「行藏用舍」出自《論語·述而》,第三句「小人請學樊須稼」出自《論語·子路》;第四句「衡門之下可棲遲」出自《詩經·陳風·衡門》;第五句「日之夕矣牛羊下」出自《詩經·王風·君子於役》;第六句「去衛靈公」出自《論語·衛靈公》;第七句「遭桓司馬」出自《孟子·萬章上》;第八句「東西南北之人也」出自《禮記·檀弓上》;第九句「長沮桀溺耦而耕」出自《論語·微子》;第十句「丘何為是棲棲者」出自《論語·憲問》。
這首詞的詞牌是《踏莎行》,詞題是《賦稼軒集經句》。其中,「稼軒」是辛棄疾的鄉村別墅之名,他中年後的別號叫「稼軒居士」,他的詞集叫《稼軒長短句》,均是由此而來。而「集經句」呢,顧名思義就是集合已有文句成詞,而所集之句,均出自儒家經典。
在古人心中,「經」是至高無上的儒學正統,而詩詞只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蟲小技,二者的學界地位不可同日而語。但是,辛棄疾偏偏不走尋常路,愣是憑藉著過人學識和通天才華,將二者融為一體,寫成了一首雅俗共賞的《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堪稱千古奇詞。
這首詞大致創作於宋孝宗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當時的辛棄疾剛剛遭遇罷官,閒居於帶湖,他一方面勸說自己要安於現狀,享受田園生活,但另一方面又打心底裡渴望東山再起。正是在這種處境和心態下,他寫下此詞。
從表面上看,《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充滿了對孔聖人的諷刺,而實際上卻是用執著於政治信念的孔子暗喻曾經的自己,辛棄疾借訕笑孔子而自嘲,又在自嘲中表達了對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憤慨,其中諸言,大多是反話,看似挖苦孔子的疲於奔命,實則讚揚孔子為實現政治理想奔走終生,而他自己呢,也是看似安心歸隱耕種,實則滿懷入仕期待。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