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文武四全辛棄疾:通曉詞文,勇謀兼具

2020-12-13 執筆講史

漫漫歷史長河,驚才絕豔者不知凡幾,能文能武者也如過江之鯽。不過,能在史書中留下一句「文武雙全」評價的人卻並不多見,每一位也都是人中龍鳳。如果仔細分辨,用心鑽研,你還能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能得到同樣一句「文武雙全」評價的人,可能是完全迥異的兩個人。比如青蓮劍仙李太白與精忠報國嶽武穆,李白的文採不消多說,拔劍四顧心茫然的他,武藝也是十分拿得出手的。而嶽飛作為歷史頂級武將無需多言,一首《滿江紅》同樣是千古留名。這二人都無愧「文武雙全」之名,你卻很難將這二人想像成同一類人。可見,所謂的「文武」二字,範圍太大了。

辛棄疾畫像

若將之細分,我認為文可分兩種: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之文學與吟詩作詞,妙手常得之文採。武也可分為兩種:精通兵刃,衝鋒斬將之武藝與排兵布陣,指揮若定之武略。因此,在「文武雙全」的評價之上,我認為還應有一個更高的「文武四全」的評價,能當之無愧者即使放眼古今中外也是鳳毛麟角。正所謂「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李太白沒有領兵打仗的本事,嶽武穆也欠缺對四書五經的鑽研。但是,現實往往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魔幻,總有一些牛人就是為了打破我們的常識而生的,比如我下面要介紹的主人公———辛棄疾。

辛棄疾畫像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生於金國,心向南宋,雖然最終抱憾而終,但歷史終究還是記錄下了他文武四全的彪悍人生。一文:宋詞成就。即使放眼有宋一朝,辛棄疾的詞壇地位也是最頂級的,他與蘇軾並稱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他筆下的「生子當如孫仲謀」、「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等等,均是名傳千古的美篇佳句,更有後人直接單獨稱其為「詞中之龍」!

辛棄疾畫像

二文:文學底蘊。與許多「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詩詞作者不同,辛棄疾早年師從蔡伯堅,並且博聞強記,勤學善問,在日後的詩詞創作中也是各種典故信手拈來,得了個「吊書袋」的渾號,他的政論文章也是擅長旁徵博引,在南宋常常成為同陣營大臣上奏的「範文」。另外,辛棄疾的書法造詣也很高超,故宮博物院現收藏有辛棄疾的書法《去國帖》,被許多名家稱為經典。

辛棄疾畫像

一武:陷陣斬將。辛棄疾起初在中國北方,也就是當時的金國境內參加了北方漢人的反抗組織,並憑藉自身出色的才能成為了組織內的重要人物。不久後,反抗組織與南宋朝廷取得了聯繫,想要集體南下,歸附南宋朝廷,辛棄疾被組織首領派去做聯絡特使。辛棄疾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得到了宋高宗接納義軍、封官拜職的承諾後,立刻馬不停蹄地趕回北方。卻不想就在他回返的途中,接到了義軍首領被手下叛徒出賣,殺害,金軍將領已經進駐義軍大營的噩耗。隨行的袍澤紛紛勸說辛棄疾以保重自身為上,切不可自投羅網。然而辛棄疾藝高人膽大,率領五十隨從闖入敵營,生擒叛徒,並一路押解回南宋,引得天下震驚。

辛棄疾畫像

二武:平叛獻策。如果說前面提到的獨闖大營生擒叛徒算是個人勇武的話,那麼辛棄疾在南宋的一些事跡還可以展現出他在戰略戰術上的過人素養。由於南宋禁止私人從事茶葉的經營銷售,大量非法茶商自行組織武裝,不但進行違法活動,更是多次大敗官軍,而辛棄疾自告奮勇前去平叛後,精心選將,操練士兵,很快就平定了非法茶商的叛亂。另外,辛棄疾為宋金戰爭專門上奏的《美芹十論》,內容翔實,邏輯清晰,即使以後來者的眼光看來,也是十分具有可行性的。當然,時也命也,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最終沒能讓辛棄疾的理論得到驗證的機會,但其武略水準,還是足以窺一斑而知全豹的。

辛棄疾畫像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各種各樣的遺憾,辛棄疾自然也不例外。當他臨終前大呼「殺賊,殺賊,殺賊!」的時候,也許他會後悔自己沒有留在北方,一生抗金;亦或許他會氣憤南宋小朝廷的偏安苟且,不能讓他實現人生抱負。可是他留在歷史上的無數名篇佳句,他文武四全的輝煌人生,都足以讓我等後人無限追憶和緬懷。

相關焦點

  • 南宋驍將,撩妹高手——辛棄疾
    辛棄疾可以說是所有文人裡幹仗最猛的(鑑於李白的劍法,記載不是很明晰,可能水分比較大,畢竟時代背景下,沒有發力點,劍破虛空的架勢)。為什麼可以說是最猛的,因為辛棄疾曾經帶著五十多個小弟,夜襲上萬人的大營,把人家主將劫走的傳說,當時的場景應該算是別人結婚時候你帶倆小弟把人家新娘子搶走了,別人還追半路不追了。所以辛棄疾的膽識和體能算是十分好的,那一年他才22歲,相當於現在大學才畢業。
  • 同為豪放派大家,北宋的蘇軾和南宋的辛棄疾,有什麼不同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一首詞,句句經典,膾炙人口,流傳千古。今人讀起來,那種士人理想中的出世與入世的矛盾,至今仍然讓人揪心。他寫文,留下《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 這個江西小城,50%的人都會讀錯它的名字,卻承載了辛棄疾的餘生
    鉛山——辛棄疾餘生的歸宿「鉛山縣」你們知道這是在哪嗎?它是江西省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十八線小城,很多江西省內人都沒有聽說過,更別說外省。它是隸屬於上饒市的一個小縣城,坐落在武夷山的北麓。恰恰是這個不出名的小地方,它卻承載了一才詞宗——辛棄疾的全部餘生。
  • 作為南宋第一「古惑仔」的辛棄疾為什麼總是鬱鬱寡歡?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居士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豪放派的溫柔,上頭
    如果不說作者是誰,你能想像到這是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寫的嗎?有著豪邁之氣的詞人竟寫得如此「婉約」,也讓我們看到他溫柔的一面。這是他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應該是他被貶之後,退隱山林時寫的一首詞。辛棄疾的詞大多慷慨激昂,自帶一股英雄氣,因他親眼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流離,發誓要恢復中原,保家衛國。 他是南宋時期的豪放派詞人,是一名帶兵打仗的軍人,曾深入敵軍生擒叛賊。他有報國之心,可惜南宋朝庭無雄起之心,他多次向皇帝進獻抗金謀略,都被閒置一旁,他的有一腔熱血,最終付與了詞。南宋失去了一位將軍,卻成就了他的詞。
  • 他與辛棄疾是莫逆之交,作一首詞描寫宋朝閱兵,豪情壯志透紙而出
    閱兵儀式大家都看過,每當看著祖國建勇兒郎齊步走過天安門的時候,都讓人心潮澎湃、激動莫名,今天要分享的這首詞作,是南宋詞人劉過的一首《沁園春·張路分秋閱》,描寫了南宋路分都監張將軍閱兵的場面。劉過是南宋文學家,一生4次應舉不中,終生布衣,但是其愛國之情分毫不減,對北伐抗金之事關心非常,與辛棄疾是莫逆之交,同陸遊、陳亮亦是好友,在文學方面,與劉克莊、劉辰翁享有「辛派三劉」之譽,又與劉仙倫合稱為「廬陵二布衣」,其詞風與辛棄疾相近,著有《龍洲集》、《龍洲詞》,存詞70餘首。
  • 辛棄疾被貶後寫下一首詞,豪邁背後儘是柔腸,道盡人生滄桑
    詩人給我們的印象都是柔弱的,而他恰恰相反,被後人稱為文武將領,既能吟詩作對,也是上陣殺敵,他就是辛棄疾。辛棄疾是我國著名詩人,但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出他有過一段時間的軍旅生活,並且還上過戰場,與敵人展開搏鬥。
  • 文能提筆震詞壇,武能上馬安天下,辛棄疾波瀾壯闊的一生
    「祖父,南宋是什麼樣啊」「是萬家燈火,是綠草如茵,是我們的家鄉和根源。」文能提筆震詞壇,武能騎馬安天下。可誰知一代詞宗辛棄疾其實只想當一名武將實現山河一統。01年少文武兼修公元1140年,此時靖康之變剛過去15年,一代名將嶽飛還在前線奮勇殺敵。
  • 以豪放詞著稱的辛棄疾,他的《清平樂·村居》為什麼描寫田園生活
    辛棄疾是偉大愛國主義詞人,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宋金對峙的歷史時期,辛棄疾自始至終都站在祖國統一的立場上,他積極主戰,主張收復失地。但由於義軍良莠不齊,起義不久便有一位叫義端的小頭目叛變,義憤之下辛棄疾親自追捕,毫不猶豫地斬殺了這個叛徒。他曾代表義軍到南宋都城臨安與南宋朝廷取得聯繫,接受南宋朝廷的統一領導並共同抗金。
  • 詞中王者辛棄疾
    ——《宋史  稼軒本傳》耿京採納了這一建議,命義軍諸軍都提領賈瑞及辛棄疾為代表,去與南宋接洽。公元1162年正月中旬,賈辛二人到達建康,受到高宗趙構的即日引見。此次接洽非常順利,耿京實授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授承務郎、天平軍掌書記。但賈、辛歸途到海州卻驚聞變故:天平軍將領張安國投降金人殺了耿京,義軍大部潰散。此
  • 《辛棄疾傳》讀後感
    半年前買的這本《眾裡尋他千百度,辛棄疾傳》,中間一直時斷時續,今天這才算是看完。一個感覺:如塊壘在胸,難以言狀的壓抑。如學生時代對他的定義,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壯志難酬。泱泱南宋,如他這樣為光復故土奔走疾呼的除了嶽飛,陸遊,又有幾人呢?可惜南宋就是這樣的讓人憤慨,辛棄疾最終沒能實現夙願,飲憾而終。南宋,你待稼軒何其不仁!因為「歸正人」的身份,辛棄疾始終覺得自己身上背負著一種異樣的標籤與負擔。
  • 「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將帥之才辛棄疾
    南宋初的嶽飛,從小就想當英雄,最終成就了偉業和英名;南宋末狀元出身的文天祥,壓根就沒想當英雄,最後卻成為英雄;南宋中葉的辛棄疾,也是從小就想當英雄,可因為生活在「冷戰」時期,沒有機會成就「弓刀事業」。不過,政壇上無所作為的他,卻在詞壇上開闢了新天地,建立了豐功偉業!
  • 辛棄疾為何受到歧視,歸正人是什麼意思?
    辛棄疾,南宋著名詞人,詩詞豪邁而不失婉約,殺伐之中又見生活真趣味。「八百裡分麾下之,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是耳熟能詳的詞句,從這裡能看出辛棄疾非常熟悉軍營生活,實際上,辛棄疾確實出身於行伍。01出身敵國我們往往以為辛棄疾只是一個愛國憂民的南宋悲情詞人,殊不知辛棄疾最早是立志以軍功報國的,並無意只憑詩詞立世
  • 念吾家風月:歸正人辛棄疾的思鄉情
    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離開濟南南下,開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遺憾的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形勢等複雜原因,南下後的辛棄疾畢生再也沒有回到過故鄉濟南。在流傳至今的詩詞中,辛棄疾也曾表達了思念故鄉的情愫,如「家何在,煙波隔」「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等。晚年的辛棄疾結廬瓢泉,更是讓人想到他是因念家鄉泉城。
  • 辛棄疾很冷門的一首《滿江紅》,全詞僅一個愁字,卻寫出了無限愁
    《滿江紅·點火櫻桃》是南宋詞宗辛棄疾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詞,該詞不是《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那種直抒胸臆的作品。而是假託小兒女情懷,通過對江南春景美好卻易逝的感嘆,帶出對家山的思念,政治願望落空的感嘆。以此來排遣愁懷。全詞中只用了一個「愁」,卻讓人讀出無限的愁。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何以成為辛棄疾的巔峰詞作
    但若論辛棄疾詞的巔峰之作,一般公認的是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明代楊慎在《詞品》中還說:"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全詞如下圖:這首詞的意思是:千古江山依舊在,但像吳大帝孫權那樣的雄才大略之主,卻已無處尋覓。無論繁華的舞榭歌臺,還是風流英雄的豐功偉績,總被無情的風雨吹打而去。斜陽中望見的大樹下,是普通百姓的街巷,人們都說一代雄主劉裕曾經出生在那裡。
  • 品詩詞|猛男辛棄疾
    【名鑑】詩人:辛棄疾 字:幼安享年:67歲朝代:南宋詩派:豪放派別號:稼軒居士世稱:詞中之龍並稱:蘇辛(蘇軾x辛棄疾)、濟南二安(辛棄疾x李清照)【詩感】寫辛棄疾,讓我很是糾結,這第一首詩詞,要先從何處寫起?
  • 想不到你是這樣的辛棄疾,辛棄疾的詩與酒,讓人難以相信!
    被稱為「詞中之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將豪放詞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辛棄疾以詞聞名其詞作成就之高甚至被王國維評價為「南宋詞人,其堪與北宋人頡頏者我們還是看看辛棄疾喝醉酒的樣子吧!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喝醉酒我暫且盡情歡笑,哪有工夫整日發愁?近來我才覺得古人的書本,信了它們一點用也沒有。
  • 兒子貪財,辛棄疾寫了首狠詞教訓他,又剛又有哲理,最後一句霸氣
    無獨有偶,辛棄疾的兒子也讓他很是失望。辛棄疾作為宋代詞壇能和蘇軾爭「一哥」的存在,他的文學才華大家都是有目共睹,而更為難得的是他在武功方面也頗為不俗。20出頭的辛棄疾就曾帶領50多人偷襲幾萬人的敵營,活捉叛徒。這樣的文武全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都是少見的,但儘管如此,兒子卻依舊讓他不省心。
  • 辛棄疾充滿「殺氣」的2首詞,曾覺得酷背下全詞,如今讀卻已淚目
    辛棄疾是南宋時期馳騁沙場的武將,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愛國詩人。但歷史上的他,也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馳騁沙場的鐵血戰將。他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他不僅能吟詩作賦,也能作為主帥在沙場上馳騁半生。文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武能橫刀躍馬,馳騁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