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唐
窯口:越窯
高:18釐米
底徑:14.1釐米
越窯青瓷濫觴於原始青瓷。公元三至四世紀,在今浙江、寧波、紹興等地區逐步發展並成熟。至唐、五代進入極盛階段,之後由於白瓷的興起而逐漸衰落。
越窯青瓷以生產各類日用器皿如碗、盤、罐等為主。多胎體厚,造型端莊。同時也生產一些文房用器等細路瓷器。如硯滴、水盂、粉盒。這一類作品胎體輕薄、修胎規整。一些動物造型的器物,更是栩栩如生,對所描繪對象的形態把握準確生動,極具藝術感染力。
越窯瓷器的釉多為玻璃質透明釉。釉色有青、青灰、青綠、青黃幾個色系。施釉較薄,極少開片。
三國、兩晉創燒以來,經過數百年發展,至唐代中晚期,其制瓷技術已十分高超。期間,更是創燒出了「秘色瓷」品種,並被作為皇家御用之物而專享。可惜的是,入宋以後,隨著白瓷的崛起,「秘色瓷」消失不再,時至今日晢還不能解開它的迷霧。近年來,隨著考古的不斷發現,尤其法門寺土宮的重大發現,「秘色瓷」的秘密不斷被揭開。但由於實物資料仍較少,隱藏在歷史中的「秘色瓷」之謎,還需後人不斷探索。
由於秘色詞十分罕見而精美,唐代詩人陸龜蒙賦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盛讚「秘色」之美。
此件器物高18釐米,底徑14.1釐米。火焰式寶珠鈕。鈕主體上,四個鏤空的點狀紋下,四朵朵梅紋兩兩相對,點綴期間。一凸起的薄唇,將鈕與頸區分開來。頸上以凸弦紋為飾。溜肩,圓腹,脛外撇。器身主體紋飾以鏤空手法,刻四朵怒放的纏枝蓮花。脛上以劃花手法裝飾水波紋。
器胎體極薄,從底到鈕均中空。修胎規整,輕薄。釉色青中帶黃,玻璃質感強。尤其主題畫面的纏枝蓮,造型之美,線條之靈動,著實令人嘆為觀止。
稍有遺憾的是,該器火焰式寶珠鈕與脛間隔的凸唇上有一小磕,一條衝線沿磕向腹間延伸。但這樣薄胎的器物保存至今,實在也無可挑剔。
後經查閱相關資料,此器原為唐代香薰的蓋。此類器物,在浙江、陝西的考古中,均有出土。細品此器,再遙想當年,不由得要讚嘆我盛世大唐的雄偉與華麗。
下圖為浙江臨安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藏唐越窯褐彩雲紋鏤孔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