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道教組織

2021-12-23 北京道協


香港道教有先天道、全真道和純陽派三大派別。

先天道信奉道、釋、儒三教聖人,最崇奉呂洞賓和觀世音;其道堂在九龍道德會龍慶堂、香港道德會善慶洞、萬佛堂、紫霞園、金霞精舍等等,為香港道教各派中最盛者。香港道教聯合會現任主席湯國華,即為這派的領袖。先天道在香港的兩大系統:一是正統先天道傳至香港發展的道堂組織,其二則屬先天道分支的同善社一脈。

正統先天道創立於明清之際,據說是起因於不滿外族的專制統治,以劉基、王守仁、顧憲成、黃宗羲、王船山、顧炎武、顏習齋、錢大昕、洪亮吉、孫星衍等明清大儒為先賢,以瑤池金母(又稱老母)為最高神。在信仰上主張儒、釋、道三教匯融,再加天主教、伊斯蘭教,五教共參,其實質仍是以道教為主。

先天道的另一支派同善社,與正統先天道有區別。從修煉方法上看,正統先天道徒毋須出家持齋守戒,只要誠信亦可得道成仙;同善社道教徒則須嚴守佛家戒條,長期吃素,修持內外功,才可成正果。正統先天道好同善社在香港都被承認為正統的道教組織。

目前的香港先天道,可分為乾(男性教徒)道的積善派和坤(女性道徒)道的丹鼎派兩大派。為了適應現代生活,目前先天道大多數的男性教徒為了謀生,已漸放棄內丹的修煉,改為行善積德,以所得的錢財辦道;而女性道徒,則仍有許多嚴守戒律,精修內丹的。

全真教以王重陽七大弟子之一的丘處機所創龍門派最盛,也多供奉三教聖人。屬於這一派的道觀有:青松觀、蓬瀛仙館、萬德至善社、雲鶴山房、玉壺仙洞等,此外還有屬於全真派的竹林仙館。

純陽派,是以呂洞賓為崇拜主神,並同時供奉鐵拐李、張果老、何仙姑、藍採和、曹國舅、韓湘子、鍾離權等神仙的一個道派。呂祖信仰在香港非常流行,全真教各派別,以及其它一些不標榜純陽派的信徒也拜呂祖。如青松觀、蓬瀛仙館、松蔭園佛道社、省善真堂、萬德至善社、雲泉仙館、通善壇、竹林仙館、玉壺仙洞、信善壇、六合玄宮、純陽仙洞、慶雲古洞等。不少道堂都常常請呂祖降乩,訓示善信。

香港道派,除以上所述三大派外,還有閭山三奶派、六壬派、青花派、流民派等,他們都在香港有一定影響。

公元1967年,香港道教界成立了「香港道教聯合會」。據統計,該會在1987年有道教活動場所一百餘所,道眾會員30萬,團體會員66處。集體宗教組織入會的有:圓玄學院、龍慶堂、青松觀、薔色園(黃大仙)、雲泉仙館、萬德至善社、竹隱長春洞、蓬瀛仙館、抱道堂、葆真堂、金蘭觀、通善壇堂、崇道堂、省善真堂、仁德善社、竹林精舍、六合玄宮、永樂洞、藏霞精舍、翠柏仙洞、赤園堂、善慶洞、心慶佛堂、瑞霞園、信善壇、華松仙館、蓮鶴內觀、金霞精舍、天啟道壇、義慶堂、玉壺仙館、飛霞精舍、竹林仙館、萬佛堂、乾元洞、天真堂、行德佛道社、紫霞上園、芝蘭堂、福慶堂、成德堂、靈霄堂、覺園、崇珠閣、松蔭佛道社、雲鶴仙房、明元仙觀、賓霞洞、玉清別館、善濟佛道堂、先覺祠油麻地事務所、慶雲古洞、松慶苑、純陽仙洞、慈善閣、仁楓佛道社、飛雁洞、蓬萊閣、九龍別院、六合聖室、聖明壇、真霞觀、鈩峰學院、智園、普善佛堂、英慶堂等。

由於香港的寺觀廟宇等宗教活動場所大都是三教圓潤,故香港的寺觀廟宇等宗教活動場所大都是三教圓融,故香港道教聯合會實際是以道教信仰為主體的儒、釋、道三教聯合體。該會宣稱以「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八德為立會基石,勸人向善,以善行事。道聯會下設總務、財務、宣道、慈善、交際、調查、稽核、文書、經懺、婦女、學務等部門。

香港的道教團體重視道教事業的發展。道聯會主辦了13所學校,其他道教團體也主辦了15所學校。這些學校主要分布於新界及新九龍地區,招生對象以一般家境較清貧的弟子為主。這些學校的辦學方針,以「道化教育」為目標,旨在以道為中心,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為修行要目。注重興辦教育,可說是香港道教的一大特色。

香港也重視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各道教組織公辦有診所7間,敬老院9所,另有兒童院、醫藥局、老人服務中心和青年自修室。許多道教領袖,也是成功的商界人士。熱心社會福利慈善事業,是香港道教的又一特色。

總之,香港道教與內地道教有明顯的不同,其道派多與全真派有關,而天師道(又名正一道)主要在新界漁村的農村地區傳播,修行者一般是居家修行。

摘自《中國道教源流》

相關焦點

  •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道教篇上)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道教篇上)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宗教經驗種種》《人類與宗教》《人的宗教》《道教史》《道教簡史》《道教概論》《左道》。說完世界三大宗教,我們來說說道教。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深深紮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廣泛吸收了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香港林正英的殭屍片以及蜀山武俠片,至今仍然是70、80、90後幾代人的共同記憶。網絡上的修仙玄幻小說,也與道教有關。魯迅先生甚至認為「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 道教:道教的戒律源流,皆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
    早在道教初創時期,道教內部就存在著一些組織紀律,名曰「科律」。陽《太平經》中有「貪財色災及胞中誡」、「不孝不可久生誡」等,《老子想爾注》中有「奉道誠,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以此為身寶矣」之說。這些「道誡」都是早期道教戒律的雛形。「想爾九戒」的出現,早期道教戒律正式形成。此時的戒律多源自老子的思想,主要戒貪慾、講誠實、守清靜。如想爾九戒的內容是: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此上最三行;行無名,行清淨,行諸善,此中最三行;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此下最三行。
  • 青城山道教音樂
    道教音樂是道教齋醮法事中使用的音樂,它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青城山道教音樂,歷史悠久。《魏書·釋老志》記載:「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成,齋祠跪拜,各成法道。」可見當時已有道教自身的一套科儀。
  • 道教及經典產生有哪些文化上的淵源?
    黃老學說的道教思想對國人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無論是儒家的治國行政體制,還是佛教的教會組織形式,都是道教建立及道教經典教義重要的文化淵源。道教建立及文化經典主要有四個主流。一是尊崇道學思想。道教的正式成立是東漢張道陵建立五鬥米道開始才形成道教組織。在張道陵建立五鬥米道之前,對原始宗教中的神靈崇拜非常濃厚,人們相信在西方崑崙山上和東海之外的蓬萊三島上,都住著長生不死逍遙自在的神仙,春秋時期就已掀起尋仙的熱潮,到了秦朝始皇帝幾次出海尋訪仙人,祭祀名山大川和齊國八神,尋找仙人和長生不死之藥,封禪泰山、琅邪等地,漢武帝曾為求神仙降臨在中嶽嵩山神仙臺齋戒百日。
  • 道教神仙女青真人考!道教大辭典都沒有收錄的詞條!
    看見當時「女青律」是很有影響的道教戒律。北宋以前出現的道書也時常提到女青,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四也引「太玄都中宮女青律」;而《枕中經》文末以「常能如是,永無疾病,千妖萬魅,莫之敢幹,與道合真,長生久視,子孫昌樂,富貴日興,金車入門,仕官高遷,祿位三公,心忠志孝,輔弼帝君,急急如太上女青詔書律令」結尾。北宋中期以後,道教經籍不再提及女青,至此逐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 走進神秘的道教:近代的修真高人都有誰?
    近段時間,有很多人問當代有沒有什麼道教高人,因為有宣傳的嫌疑所以不好說,而且我很明確地告訴大家,真正的當代高人是不需要什麼宣傳的,所以大家看到一些大力宣傳的高人,大部分都是騙子,記住是大部分,因為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所以,我們來說一下近代的高人都有哪些以及如何尋找當代高人。
  • 中國人內心最高的殿堂信仰-道教
    道教最初起源於黃帝,很多人把黃帝稱作道教始祖。而道教的思想又來自於老子李耳,所以道教又把老子作為道教的道祖。最後就是張道陵成立了道教,因此道教之人把張道陵稱為道教的教祖。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宗教。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 道教門派封神大戰九曲黃河迷仙大陣
    道教門派封神大戰九曲黃河迷仙大陣——節選自太極博弈原理之易學入門指迷道教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無論我們平時的生活如上香,拜祭,擇日,貼對聯,拜關公,或易學中的專業術語如二八星宿,河洛理數,玄空九宮等都與道教有著莫大的關聯,因此作為易學入門,有必要了解一下。
  • 石窟寺及石刻之五:道教傑作,龍山石窟
    道家不同於道教,道家是春秋時期老子的思想,道教是兩漢後把老子神話的宗教。道教晚於佛教,因此可以說在佛教傳入中原前,中國是沒有本土宗教的。那麼最要緊的問題是,作為獨立發展、自成主線的文明古國,為何會對宗教意識如此淡薄呢?
  • 道教四大醫藥之神,人人醫術超群,保生大帝的名字很多人不會讀
    道教,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鬥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
  • 論道教燈儀的形成與文化功用
    12於此可見道教燈儀的華麗與壯觀。由於燈儀的盛行,唐宋道教已造作出一批燈儀經典,這使舉行燈儀類法事有章可循。當代香港道教齋醮,在建醮第一天晚上,亦要舉行分燈儀式。分燈時高功首先向神靈獻茶酒奏文,然後當眾緣首將小燭插進壇上香爐時,高功念唱贊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普照天地,光明見清。」侍燈法師舉燈,高功、都講、奉經分別將大燭奉獻玉清、上清、太清,其餘法師舉小燭繞行,表演迴旋、天輪燈、地輪燈燈法,壇場上眾多小燭迴旋轉遞,表現出分燈儀特有的美景與壯觀。
  • 《西遊記》是揚佛禁錮道教還是佛教,宣揚道教?
    《西遊記》揚佛的說法由來已久,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原因,我們還可以在《西遊記》中找到很多細節,因為情節太多,我就簡單地說幾句:1、東部地區的大唐部隊是道教下的天庭部隊。大唐想尋找真正的解決方案,但是他沒有從道教中尋找,相反,他從跑去一直到佛教。
  • 王家祐的道教研究
    其論道教文章,大體上可分三類。一是關於道教源流的討論,無論是道教史總體性研究,或是斷代研究和人物研究,皆有他自己的卓見,不落俗套。二是與道教文化交叉的民族史研究,他運用考古學與民族學的方法,對道教與西南各少數民族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三是對道教造像、宮觀等的田野調查研究,這是結合他的考古特長,在宗教藝術方面進行的探索。
  • 道教教主太上老君是道教第一尊神嗎?
    就像佛教寺院多有大雄寶殿一樣,道教宮觀中也大多有三清大殿,因為三清是道教天界中最高的神,所以道觀中多有三清殿。三清又是指哪三清呢?答曰:玉清、上清、太清。道教傳說天有三十六重,其中玉清境為天的最高位,即三十六重天;上清境為三十五重天,居第二位;太清境為三十四重天,居第三位。三清境中都住著什麼神呢?
  • 了解日本,就要了解日本的神道教
    第一、日本的本土宗教只有神道教;第二、日本本土宗教成分有:神道教、儒家學說、佛教;(比例是2:1:1,懂這個意思吧,即:神道教為主體,儒家和佛教另外各佔一半。)第三、無論儒家學說,還是佛教,之所以能在日本出現,原因只有一個:一切服務於統治者。
  • 道教冠服、配飾、看我道教衣冠之美!
    服飾是道教形態上的一個突出標誌,人們可以從服飾上清楚的辨認出道教徒。冠服,是道士平時穿戴的冠裳和免簪帔以及在齋醮儀式中穿著衣帔的總稱。早期道教對於冠服之規定甚為簡單,從南朝劉宋陸修靜起,道士的冠服制度趨向嚴格,冠服區別愈加明顯。據南北朝《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私》卷五,對各類道士的冠服作了明確規定。
  • 第五屆國際道教論壇5月在江蘇句容茅山舉辦!
    特別是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與前三屆相比,取得了更為豐碩的成果:提升了論壇的品牌效應,進一步推動我國道教文化走向世界,擴大了道教在世界文明對話中的影響力;展示了道教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了社會各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充分發揮了道教在提升道德素養、加強人文教化方面的自然優勢,對厚植社會倫理道德土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了積極作用;增強了海峽兩岸及香港、澳門同胞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
  • 道教法衣
    上有金絲銀線繡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鬱羅蕭臺、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仙鶴、麒麟等。     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著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著此衣,則為紫色。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懺衣     又稱「班衣」。亦屬法衣。
  • 道教最早支派五鬥米道,有哪些不足限制了其發展
    中國道教最早的支派當為張天師創立的五鬥米道。在漢末到南北朝之間的戰亂頻仍年代,五鬥米道為現實生活痛苦、精神世界苦悶的人們提供了寄託和歸宿。五鬥米道因此得到大規模發展,吸引了很多信眾加入。原始的五鬥米道可收取租稅錢糧,這樣整個組織便有穩定的經濟來源。信眾被分為二十四治,每一治都有數千人。這在當時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並且用信仰的模式,很容易將信徒組織在同一目標之下。有錢有人有組織,受到壓迫時,五鬥米道組織個起義便是家常便飯的事情了。徹底摧毀東晉王朝根基的孫恩起義,便是號召在五鬥米道大旗下的農民運動。
  • 道教法器
    道教護法神之一的趙公明元帥的造像,有的手中就握有一把鐵尺。另有天蓬尺,形為四稜,各面分別刻有日月、二十八星宿等星象圖案及天蓬元帥聖號,以示天蓬神的闢邪力量。法尺具有闢邪除魔的力量,主要功能是去除不詳及逐鬼。天蓬尺則是發揮天蓬神的闢邪力量的法器。古人認為,度量衡講究「規矩」及「合法」,且具有驅魔的力量。尺、鬥、升、秤皆在一些道教法事中用作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