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客服老師經常和我吐槽,說總有家長和她說,誰誰家的孩子1歲會說話,1歲半會打岔,2歲背古詩,3歲出口成章……再看自己孩子2歲的時候還留著口水成天找媽媽要吃的呢!要吃的就算了,還不會用語言表達,整天咿咿呀呀的,連個短語都說不上來。
這還沒進賽車道呢,孩子就輸在起跑線了?是不是咱家寶貝不太聰明啊?小編明確地告訴各位家長,孩子語言能力落後有九成以上的個案和認知能力無關,要不就是先天語言中樞發育不全,要不就是孩子成長的環境出現紕漏。
近幾年,語言表達能力不足的孩子數量越來越多。我們本以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學育兒觀念的普及,孩子的成長道路會愈發順暢,沒想到語言發育遲緩的現象有愈演愈烈之勢。這種趨勢剛發生的時候也是弄得我們一臉懵,後來在和患兒父母的交談中我們揭開了事情的真相。
語言本質為社交,發育規律要記牢
語言是人類絕對離不開的一項重要技能,是我們溝通交流的表達方式。如果我們拋棄語言直接使用文字溝通行不行?當然不可以,語言是文字的基礎,人類是從不同音節的組合創造出的具有表徵意義的文字。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我們在可見的未來中是離不開語言的。
嬰幼兒學習語言的目的是什麼?狹義上說是掌握人類必須要學會的技能,廣義上說是為了在人類社會中生存。可是,語言習得並不是成年人想像得那樣輕鬆寫意,反倒是充滿艱辛的。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兒童會因為種種幹擾因素的出現而發生語言上的錯誤。
只要著眼於兒童語言發展規律我們就能知道,幼兒最晚在4歲之前的語言能力會出現諸如發音不準、理解困難、邏輯混亂等一系列問題。很多問題是暫時性的,越接近學齡期的兒童的語言狀態是越健康的,這便是語言發育規律決定的。
語言的本質是一項技能,嚴格地說並不屬於天性,是需要後天學習的。父母的責任便是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孩子適當的引導,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語言能力。比如1歲之前逐漸學會發的/ya/、/wa/、/ba/等音節,2歲前需要打基礎的短詞組合能力,3歲時使用詞組組成簡單句子的能力……都是需要家長不斷教育和引導的。
如果家庭背離語言發育規律,因為懶惰或缺乏語言知識採取順其自然、視而不見的態度,那麼孩子離語言發育遲緩就不遠了。除此之外,監護人很多看起來合理卻並不科學的行為也會讓孩子誤入歧途,朝著語遲走下去。
養育方式出差錯,語遲早晚找上門
那麼,孩子還有沒有可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達出來呢?這當然是可以的。除了病理性的語言發育遲緩需要物理和藥物治療外,絕大多數孩子的語遲都是因為出生後沒有受到家庭科學的養育導致的,這一群體在語言矯正後是完全可以恢復正常語言能力的,但更多的工作還是要依靠家庭的改變和配合。
為什麼這些孩子說話會晚,即使能說話也是發音不準、詞彙量稀少呢?
缺乏良好的表達機會
美國人類學家做了一項統計調查:在三年內,腦力勞動者家庭和需要接受救濟度日的家庭中,兒童聽到的詞彙總量有3000萬之差。父母和孩子有效的交流會幫助寶貝的大腦神經元連結變得愈發富有活力,相反地就會發生語言能力的落後了。
孩子缺乏表達的原因有哪些呢?
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
家長的細心剝奪了開口機會;
父母工作繁忙,沒空陪孩子玩耍。
父母要求太高,孩子不敢說
每個寶寶都會經歷2-3年的吐字不清的階段,加上一些孩子天生語言敏感度就比較低,會讓這種情況非常明顯。抱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心態的父母就不斷更正孩子的錯誤,導致孩子因為懼怕批評所以不敢多說話的情況出現。
尤其是不少家長因為工作、社會交際等方面的壓力,脾氣變得有些暴躁,有時突然的高聲斷喝更是讓孩子噤若寒蟬,孩子如此謹小慎微怎麼會學好說話呢?
語言環境不穩定
語言環境其實就是幼兒長期生活的環境,也就是家庭環境。語言環境是否穩定可以從兩個方面判斷——家長是否多方言同時存在,是否過早開始第二語言的教育。我們在以往的文章中說過這兩點的危害,今天就簡單說一下。
單一方言其實很少會造成語言發育遲緩的發生,但是有第二種方言的摻雜就說不準了。方言間的差別太大,發音習慣也有天壤之別,發音混亂是肯定發生的,語言發育遲緩也由此而來。第二點,我們建議起碼在孩子兩歲半之後再開始第二語種的教育,這樣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母語不成熟帶來的種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