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八區出發」是36氪出海推出的新欄目。波譎雲詭的世界局勢席捲全球商業,還要不要做全球化?怎麼做全球化?對海外市場有著野心的公司不停嘗試和摸索,試圖找到答案和方法。我們能擁有的未來,一定不只有「東八區」,觀望和等待、戰略收縮和轉移重心也不是最終解決問題的方式。在這檔欄目裡,36氪出海通過關注各大行業全球趨勢,傳遞靈感和啟發。
本篇是「從東八區出發」系列的第3篇文章,歡迎關注公眾號36氪出海,持續收穫聚焦全球新經濟玩家的系列內容。
自動駕駛大概是最容易跳票的行業之一。
作為最複雜的大規模民用產品,汽車革新的難和貴有目共睹。2015年格靈深瞳聯合創始人何搏飛在參加活動時說出「今年是自動駕駛的元年,奔馳、寶馬、尼桑,幾乎所有的車廠都發布了自己自動駕駛汽車的計劃。很多車廠宣稱在2020年,他們的自動駕駛汽車就會跑在大街小巷。」
五年過去了,何搏飛離開了格靈深瞳,格靈深瞳大起又大落,自動駕駛汽車也沒有跑遍大街小巷。
百度 Apollo 在北京約700公裡的道路範圍內開放運營,再一次激起了市場關於無人駕駛的「大討論」。
乘坐體驗的詬病、商業化進程的顧慮、人工司機何時被取代的擔憂,再一次成為被熱議的話題。資本市場則用股價這種最直接的方式,表示了對百度無人駕駛前景的肯定。自10月11日百度宣布在京全面開放自動駕駛計程車後,百度股價一度漲超8% 。
自動駕駛的狂熱再一次被資本點燃。有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自動駕駛領域融資超70億美金。巨頭持續領跑,明星創業公司走到受資本青睞的成長期。Waymo 完成了成立十年來的首輪外部融資30億美金,Argo AI 在大眾注資後走向75億美金的估值巔峰,Nuro 則在本周剛剛完成 C 輪融資5億美金。
像不少科技和網際網路行業一樣,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源於美國。從史丹福大學 AI 實驗室裡跑出來的自動駕駛汽車,過去十幾年裡在全球颳起了無人駕駛的風潮。
風起了,中國公司從不缺席。今年滴滴旗下自動駕駛公司也完成了首輪外部獨立融資超5億美金。小馬智行和智行者一年連續融資兩輪,小馬智行更是在8個月裡,估值翻了一番,投後估值60億美金,坐上中國自動駕駛公司融資王的寶座。
技術研發、落地場景選擇、路測的可行性,無一不決定著自動駕駛公司跑步進場的快慢。而中國公司的視線,遠遠不止國內。
如果翻翻加州交通管理局網站(DMV)公布的已發放路測牌照的名單,會發現不少中國公司或者中國公司的海外分部赫然在列。
加州交通管理局發放的自動駕駛路測牌照分為兩類:需配備安全員才能路測和無需配備安全員就能路測。
在需配備安全員路測牌照的名單裡,百度美國、滴滴美國、智加科技、小馬智行、文遠知行、長安汽車、蔚來汽車、小鵬汽車、輕舟智航、AutoX 等公司都是牌照持有者。而無需配備安全員的牌照名單則稀少許多,目前公示的五家公司(Waymo、Zoox、Nuro、Cruise、 Auto X),只有 Auto X 是國內公司。
2018年,Waymo 和捷豹路虎合作 20000 輛電動 SUV 進行自動駕駛計程車研發的消息放出後,渣打的分析師估計僅在美國市場這個行業市場規模可達3500億美金。
相較於國內2018年才發出第一批牌照,文遠知行在廣州試運營中國內地首輛自動駕駛計程車,美國從2014年開始就允許有安全員的無人駕駛汽車上路測試。美國交通部數據顯示,在美已經有29個州和華盛頓特區通過自動駕駛的相關法規要求,允許自動駕駛上路測試或行駛。
在國內,百度堪稱自動駕駛的「黃埔軍校」。
2015年,百度成立自動駕駛事業部,在國內開啟了自動駕駛創業和投資的熱浪。從百度出走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紛紛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從車規級晶片到 ADAS,文遠知行、小馬智行、地平線等數十家公司的創始團隊都有著「百度系」背景。
幾年下來,這個賽道的投資已經完成「起步—泡沫—理性」的洗牌,創業公司形成了頭部效應的聚集。雲啟資本董事總經理陳昱稱,「2015年剛開始投自動駕駛的時候,團隊內部還有爭議到底要不要投,但是經過這幾年發展局勢已經很明朗了。從這個賽道裡跑出來的自動駕駛計程車公司就那麼幾個,屈指可數。」
至於不少中國自動駕駛計程車公司都在美國設立辦公室,除了可以儘早上路路測,陳昱認為最重要還是吸引和招募當地的人才。像百度一樣,從 Waymo、Uber ATG 和特斯拉出來的高管紛紛自立門戶,當地的頭部公司裡 Nuro、Aurora 和 Argo AI 等創始人基本都是這些公司的背景,「矽谷自動駕駛人才還是最密集的。中國公司想要挖當地自動駕駛公司的人,肯定要在美國設點。」
除了自動駕駛計程車,無人卡車在美國的市場空間同樣被看好。
據 Wired 報導,美國約70%的貨物通過卡車運輸,但是卡車司機非常缺乏,預計到2024年有175000名的缺口。與此同時,超過11個小時的工作時長也需要自動化技術來改善。每年人為導致的貨車事故裡,死亡人數超過4000人。這也是美國貨運協會(American Trucking Associations)在2017年就出臺自動駕駛貨運的相關政策,呼籲聯邦政府立法的原因。
去年底,智加科技的無人重卡載著18噸黃油,橫跨美國東西海岸,完成了全球首次搭載生鮮運營的無人卡車試運營。智加科技是典型的「中美混血」,成立於矽谷,但是在北京和蘇州都有研發和運營中心。
圖森未來則號稱今年在美國啟動了首個全球貨運網絡,年初時已傳出在美國尋求上市的消息。投資人對圖森在美國的發展持樂觀態度,「卡車界的特斯拉 Nikola 借殼上市是給其他公司提供了一個範本,我猜圖森可能是第一個在美國吃螃蟹的人。」陳昱說。
在自動駕駛落地的乘用車場景裡,自動駕駛公交車由於路線相對固定、商業化落地進程更快,同樣是落地場景裡值得關注的分支。
Robobus 是歐洲自動駕駛重點突破的方向,愛沙尼亞、芬蘭、希臘、荷蘭、挪威和葡萄牙甚至組成了「互助聯盟」——FABULOS(Future Automated Bus Urban Level Operation Systems),共同探索無人迷你小巴在城市裡的應用。這個項目還受到了歐盟「地平線 2020」計劃的資助,創業公司將會受到研發資金的資助。
2016年,無人駕駛公交車開始在芬蘭路上試測。去年,日本無印良品(MUJI)和芬蘭 Sensible 4 共同研發的無人公交車 GACHA 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面向公眾開放運營上路,這是世界上第一款可以應對任何天氣的電動自動駕駛公交車。
法國的自動駕駛公交車還賣到了日本。今年1月,日本軟銀旗下的 SB Drive 計劃聯合法國創業公司 Navya,從4月份開始,能讓自動駕駛公交車在公開道路上路。SB Drive 是日本備受關注的自動駕駛項目,雅虎日本曾經給 SB Drive 投資5億日元。
百度在日本自動駕駛市場的打開,也採取了和 SB Drive 合作的方式。2018年,通過和金龍客車合作生產 Apolong,百度計劃向日本出口10輛無人駕駛公交車進行測試。根據日本的法律,自動駕駛汽車還不能在公開道路上運行。在日本的自動駕駛小巴還是「圈地式」實驗,福島第一核電站園區、羽田機場、堺市都已成了「試驗田」。
Robobus 的造價並不便宜。「每臺車的造價也要在百萬以上。」輕舟智航聯合聯合創始人、COO 汪堃稱。輕舟智航的無人公交在跑的線路是目前國內已知路程最長的一條 Robobus 體驗線路。
在汪堃看來,「自動駕駛巴士是先於自動駕駛計程車更容易落地的場景,但是 Robobus 對於智能網聯和車路協同的要求較高,是城市交通微循環系統的一部分。」
由於自動駕駛公交車對智能網聯和車路協同要求很高,目前還是起步的早期。「我們還是想先做好國內。」對於去海外,輕舟智能並不激進。
燒錢、科技、安全、未來,自動駕駛一路走來喜憂參半。
對於「自動駕駛到底燒多少錢能做成」的問題,Pitchbook 的數據顯示,自動駕駛行業裡的創業公司平均每月耗掉160萬美金。文遠知行 CEO 韓旭也曾在受訪時稱,公司是3年花3億美金,5年花5億美金的花錢速度。
這樣的燒錢進度,一旦資金無以為繼公司會立刻面臨倒閉的局面。
今年自動駕駛汽車公司的生存是冰火兩重天。過去號稱第一個在美國把無人卡車變成現實的 Starsky Robotics 因為融資不順倒閉,曾經在矽谷估值最高的自動駕駛創業公司 Zoox 在燒完錢後折價三分之二賣給了亞馬遜。
對於海外市場的探索,大家的態度不盡相同。
加州的辦公室和路測許可沒有得到所有公司的青睞。智行者的聯合創始人霍舒豪稱,自動駕駛的路測也有著鮮明的國家和地域特點,中國和美國的交通基礎設施配備、行車習慣等都各不相同,這些情況都會給自動駕駛帶來很大挑戰,具體到算法設計和參數上都要進行調整。除此之外,如果進行兩地團隊管理,成本非常高。
或者說,某種程度上加州牌照只是幫創業公司在融資時能夠講一個「好故事」。
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已經有公司將研發中心轉回國內,蔚來汽車董事長、CEO 李斌曾明確表示蔚來的自動駕駛團隊已經以國內為主,ADAS 團隊在美國人數佔比不到五分之一。
同時,配套的法律監管也並沒有足夠完善。雖然美國已經超半數州出臺了自動駕駛的相關政策,但各州的條款和規定並不相同。公司在不同州的運營,很可能面臨迥異的政府態度和處理結果。歐盟則對自動駕駛汽車公司的數據收集和隱私保護持謹慎態度。
除了外部市場環境和配套監管,自動駕駛公司汽車公司本身也存在不少掙扎。
做技術的同時,到底碰不碰運營?各家公司在發展路線選擇上有著完全不同的答案。文遠知行養著數百輛車的車隊,是做車隊管理和運營的「重模式」。智行者則明確表示,不碰車隊管理,和主機廠合作,只提供技術解決方案。
創業公司的選擇也映射著資本的偏好。Starsky Robotics 倒閉時創始人 Stefan 感慨,VC 已經不再喜歡投資「重運營、低利潤」模式的公司,相比之下,他們更喜歡投資 Uber 這種寫寫軟體代碼,但是並不實際擁有汽車的公司。2018年,Uber 關停了曾經6億美金收購的無人卡車公司 Otto。
這個行業從來不少高光一刻而後又一地雞毛。究竟成敗何時見分曉?誰都沒有答案。
文|李宇飛@36氪出海
編|趙小純@36氪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