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唐後主到違命侯,再到一代詞宗,生命賦予了李煜獨特的軌跡,他的詞也隨著呈現中不同的色彩。今天我們就來走進李煜早期作品的《漁父二首》,在這兩首詞中感受到了李煜對漁者生活的嚮往,感受到了對自由的渴望。
其一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綸,快活如儂有幾人?
譯文:
江上的浪花翻滾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競相怒放,春意正濃。身邊一壺美酒,手中一支釣竿,世上這樣自由快樂的人有幾個?
此詞開篇入畫,將畫中意境以言辭寫出,以畫境言心境。「浪花」成「千裡雪」,「桃花」作「一隊春」,寫春江浪湧,春光明媚。一隊」後著一「春」字,不僅顯示出桃李的生機,而且又透出別樣的俏皮,繪出明暢絢麗的意境。這兩句寥寥數字便將畫中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畫中的主人公漁父,趁著春江水漲,駕一葉小舟,隨水順風而下;好風推舟行進,輕舟分浪飛駛,浪花迎面而來,如濺起千裡雪;漁父心中開懷,而浪花也似有意;船行浪中,兩岸桃紅李白,列隊相隨,花樹多情,漁父恬暢。
餘下三句描寫了漁父的裝束,是點睛之筆,寫出了漁父淡泊瀟灑的人生境界。兩個三字句看似信手拈來,其實也是錘鍊的結果:「一壺酒」寫出漁父的精神狀態;「一竿綸」點明漁父的職業和身份。單說「一壺酒」,也許還可以聯想到別的人;但緊跟著說「一竿綸」,則肯定是漁父無疑了。末句突現高峰——「世上如儂有幾人」,這句話是漁父的自述:在塵世上,像我這樣自在快活的人,恐怕不多。這位釣叟,無風波之險,而有自然之樂,在自己的餬口生涯中找到樂趣。他擺脫世俗的羈絆,避開名利的枷鎖,自在逍遙,令人羨慕不已。
其二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譯文:漁父駕著一葉扁舟,劃著一支長漿,迎著春風,出沒在波濤之中。他時而舉起一根絲線,放下一支輕鉤;時而舉起酒壺,看著沙洲上的春花,在萬頃水面上心滿意足地品著美酒,何等的瀟灑自在。
首句點明釣叟是在水波中,小船上。「棹」字名詞作動詞用,與「春風」構成語句,很是生動,仿佛木槳划動的不僅是水,更有春風,將靜止的畫面寫活了。而且這種寫法又將春風與綠波融為一體,與結句的「萬頃波中」作前後的照應,語言精巧,有「一石三鳥」的筆力。首句寫景,景中有情,接下來仍是直接的抒情。「酒滿甌」,見出興致之高。「繭縷」「輕鉤」寫簡樸,而「鉤」之所以「輕」,是因為無魚上鉤。釣魚而不求魚,是作者志不在的魚的緣故。這就將畫中人物寫得神情飽滿,志逞意得,由此引出結句中的「得自由」之高聲唱誦,進一步強化釣叟的快樂。
春風泛舟、繭縷輕釣,此詞仍是寫畫意,但作者寓意轉淡,轉以畫境的空闊遼遠和優悠自在為主,是一種襯託、渲染的用法,與《漁父·浪花有意千裡雪》「有意」「無言」稍不同。「花滿渚」「酒盈甌」實寫美景,虛寫心情,「自由」二字一出,作者意趣暢然而出。這首詞短而不麗,工而不奢,四個「一」字連用而不避重複,是詞人有意為之,不但不顯重複,反而有一氣呵成、悠然不斷之感。取「一」與「萬頃」相映照,細巨對應,工整而精妙。
李煜筆下的這種超脫塵世外的快樂,是很多人都嚮往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所做之事雖然不同於漁夫,但是志趣卻殊途同歸——他們所追求的,不過是「自由」二字。「萬頃波中得自由」,寫出了對自由的嚮往,若為自由故,萬事皆可拋。可惜,冥冥之中早有註定,李煜還是被困在了這宮牆之中,「做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王」。
李煜還有很多經典詞作,把你最喜歡的一句留言給我。希望能遇見更多喜歡古詩詞的你們。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