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還原」的藝術

2021-01-10 手機光明網

  廣西仡佬族第一部詩集《青樹》,是仡佬族詩人郭金世「寫給父親的組詩」,全書收錄了160首作品,幾乎每一首都與青樹有關,與「你」(詩人的父親)有關。而詩人的父親,也正是仡佬族人的象徵和代表。其勤勞堅韌、寬厚隱忍的「青樹品質」,正是詩人心為之系的根由。

  對廣西仡佬族詩人郭金世來說,詩歌就是「還原」的藝術。而這種「還原」卻非空間和事物的拼貼重組,也非物是人非的廉價感懷,而是一次浸透了詩人情感的聖地重返。詩人以現實中自我的視角反觀故鄉風物,打量大山深處那片神秘的苞谷地,想像這苞谷地裡的父親。父親是詩人著力勾勒的形象,這個人物身上寄託了詩人太多的情感。而隨著歲月的沉澱,這情感卻屬於詩人與父親之間沉睡的秘密,需要藉助詩歌的方式去激活和喚醒。確切地說,打開深藏父子情感的神秘匣子需要等待時機,需要詩人調動所有的日常積累,以聯想和回憶的方式去還原心中的故鄉,在故鄉尋覓父親的身影,而父親形象的還原又依託著深切的懷念。

  首先是以意象的疊加還原故鄉。在郭金世心中,故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也是構築詩歌地理空間的基本材料。那裡有青樹、苞谷地、太陽河、石頭城,這些意象也許在過去的生活中熟視無睹,但經過審美提煉,頻繁地出現在他的詩歌中,就變成了復現故鄉的建築材料。如《詩歌的祭祀》對故鄉有這樣的描寫:土牆房,青瓦礫,苞谷花/以及斜靠牆角的水煙筒/依然綻放時光雕刻的清涼/青樹,苞谷酒,漏風的山梁/還有從不寂寞的雞鴨牛羊。寥寥數筆,一個古色古香的仡佬族古村落就展現在我們面前。應當說,面對家鄉,詩人的情緒是平靜的。他沒有刻意去美化那片蘊藉了深厚情感的故土,而只是客觀地描摹,很大程度上在於服從藝術表達的需要。畢竟,對詩人來說,故鄉的一切因為父親而有意義。

  如果說青樹、苞谷地以及山川河流等自然景物構成故鄉的物質外殼,那麼,那裡的民風民俗、風土人情則是故鄉的精神內核。《三月,與祖先品嘗寨子的盛宴》就把自然景物與民情風俗縫合到故鄉的圖譜中:每年只有一個三月/他們如此一廂情願祈禱一切/是因為三月的春風/把香燭託夢給祖先,還有這片森林/與祖先一起狂歡,讓寨子的眉頭舒展開來/一種符號式的祭祀場給寨子增添了新綠。詩人描述流傳在仡佬族山寨三月的祭祀風俗。這種祭祀活動的場面並沒有我們通常所想像的那麼肅穆和莊嚴,而全然是另一番景象:森林仿佛也與祖先一起「狂歡」,寨子因祭祀活動的展開而「舒展眉頭」「增添新綠」。這分明是一場別樣的祭祀活動,也許詩人心中的故鄉,本身就是一個異質性空間,而不是黃土高坡那樣的故鄉。它的特異性就在其民族性,這種包括祭祀儀式在內的民族元素,是郭金世構造詩歌審美空間的靈魂所在。

  其次是以物我合一還原藝術形象。故鄉是文化的產物。故鄉之所以為故鄉,是因為有人,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所搭建的精神堡壘。人與故鄉的關係如《大山裡的阿爸》的詩句:你對這片土地如同生命一樣虔誠/所以,用軀體撐起一個堅實的空間/其實,你就像這片土地蒼老得連自己也數不清/在泥土裡雕琢多少圈年輪。父親在蒼老的土地上雕琢「年輪」,撐起了「一個堅實的空間」。而這個偉岸的父親形象是與故鄉的一切血肉相連的:沒有人分得清你和青樹的影子/有什麼區別,其實你就是一棵青樹(《冬天的告白》)。青樹是郭金世詩歌中的核心意象,也是最能代表故鄉的文化符號。青樹在郭金世詩歌中反覆出現,顯然被人格化了。這種「人」與「樹」的物我合一是父親農耕文化人格的表徵。即使到了城市,父親也無法脫離鄉土情愫的牽絆:兒子清楚地記得你首次搭車到縣城/竟然看花了世界,從此/你每天都用一種古老的方言/敘說那群久遠而熟悉的苞谷人。這是父親鄉土經驗的延伸,也是農民農耕情結的體現。在此,父親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鄉下人。詩人不斷強化這種人格特質,以致「人」與「樹」相互輝映的描寫在其詩歌作品中比比皆是:一個老實巴交的男人/沒有輝煌,也不追求功名/像一棵站立的青樹(《三月的祭祀》)。老實巴交,沒有輝煌,也不求功名,深深紮根在仡佬山寨,這是父親人格最直接的注釋。

  然而,詩人並不迴避苦難。大山裡的故鄉是農耕文明的縮影,是詩人烏託邦想像的起點,卻並非理想的終極之境。在苦難面前,父親是倔強的,他不肯向命運低頭:每個腳印敲響天空的窗門/猶如陽光在樹林和溪邊播撒的民謠/每個音符都是你對命運的抗爭(《大山裡的阿爸》)。而這種「抗爭」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長期的、漫長的過程:在你的抽吸聲中/我聽到水的波紋撞擊水煙筒的音樂/依我看來,這種樂聲來得那麼輕鬆/那麼動聽,但你的眼神告訴我/水煙筒表面的光滑是一天天拿捏出來的/甚至,那些春暖花開的光景/也是經過冬天的醞釀與發酵/從此以後,我明白了你的沉默寡言/那是一種擔當,一種承載(《日子拿捏光滑了水煙筒》)。詩人把父親吸菸的聲音表述為「水的波紋撞擊水煙筒的音樂」,那是「輕鬆」而「動聽」的音樂。在詩人眼裡,父親所持的是一種樂觀豁達的人生姿態。然而,畢竟生活是沉重的,需要生命去承載。「春暖花開的光景」是「經過冬天的醞釀與發酵」而鑄就的,就像「水煙筒表面的光滑」是「一天天拿捏出來的」。這種「抗爭」表面上沉默寡言,但沒有言說並非消沉和無為,事實上意味著一種「擔當」,一種「承載」,顯示出父親堅毅和深沉的性格。

  第三是以記憶的激活還原情感。閱讀郭金世的詩,撲面而來的是濃烈的情感性。那是對父親發自內心的祭奠與懷念,更是詩人自我人生旅途的自我反省。所以,時空與形象的還原並非詩人審美表達的終極目標,而更多是為情感的還原提供地理背景和人物要素。所以,情感的還原依然是從故鄉風物的個體經驗出發的。詩人試圖以「模仿」的方式完成這種體驗。他要用「仡佬話」去喚醒那份情感,去破解情感的密碼:哪怕是模仿一片青樹葉成長/衰敗枯黃的脈絡,我也找到那份情感(《模仿的解碼》)。情感的還原來自詩人自身的體驗,當然也是從「我」與父親的關係入手的。我們看到,父子「代溝」同樣存在。關於我們之間代際的經驗/積累了很多童年、愛與缺憾/全部堆滿那間搖搖欲墜的老房子/成為我們刻骨銘心的邊際(《樹梢垂釣著所能擁抱的詩意》)。文學史上,大凡關於父子關係的想像都源於一種情感的相通,或說一種彼此的理解和領悟,畢竟父子「代溝」是需要時間去消弭的:在一片漫無邊際的玉米地/我終於成為你的一棵玉米/你的渴望,也是我的歸宿(《距離》)。如果說「玉米地」是父親的世界,代表著一種寬廣的胸懷,那麼,如今的「我」成了這片玉米地裡的「一棵玉米」,父親的「渴望」成了「我的歸宿」,父子的情感距離也在一種理解和領悟中趨於消弭。

  如果說情感還原的基礎在於個體性經驗的喚起,抑或緣於父子關係的自我鏡像化,那麼,情感還原的審美機制則是通過記憶的激活所開啟的。在詩歌語法上,郭金世詩歌在發生機制上屬於「過去時」。某種意義上,郭金世的詩歌世界就是「記憶中的世界」,是由記憶的碎片連綴起來的。那樹梢釋放的春意,那苞谷酒的誘惑,那從不寂寞的雞鴨牛羊,結成了一張記憶的網,勾連著詩人與父親的感情。而詩人彷如一個小小的生靈,被這張網所捕獲,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無計可逃:很多地方,都走不出你的胸膛/馬背梁,九十九堡,霧大王/以及通向天外的羊場小道和坳口/每一根茅草都點綴了你的想像(《給靈魂打個電話》)。詩人之所以走不出父親的「胸膛」,就因為父親的世界是無比寬廣的,隨著記憶的軌道無限延伸,甚至「通向天外」。在這裡,懷念父親似乎不再是詩人個體的事情,也不再顯示出創作主體現代身份的優越感,反而顯示了一種博大精神對個體「小我」的關懷。這種關懷在詩中表現為人生的導航:你始終牽著我的手/走向太陽升起的地方/你告訴我,追趕太陽/在秋天收割一片溫暖(《你的囑咐悄無聲息地發芽》)「太陽升起的地方」是自我價值實現的隱喻空間,而「追趕太陽」也就成了父親對詩人的期許,抑或一種人生指引。

  郭金世把詩歌當作「還原」的藝術,在對過去的回望中接通了他與故鄉、與父親的情感記憶,在記憶的激活中還原,在還原中找尋人生前行的方向。

  (作者簡介:王迅,青年學者,批評家,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在多家核心期刊發表文章150餘篇,出版論著4部。)

[ 責編:張悅鑫 ]

相關焦點

  • 寶塔詩:古代詩歌藝術的一朵奇葩
    「寶塔詩」是利用方塊漢字的特點創造的一種詩歌形式,是中國古代詩歌藝術的一朵奇葩。它一般從一字起句,逐句增加字數。除第一行外,每行兩句,由一組對仗構成,結構整齊,聲韻和諧,讀來琅琅上口。第一字(也是第一句),通常就是題目,規定全詩描寫的對象和範圍。
  • 聲律意象與中國詩歌語言藝術
    「美在意象」的中國審美文化,其最為精彩的文學華章是詩歌藝術,而詩歌藝術「美在意象」的典型體現之一,正是古典詩歌的「聲律意象」。如果說在古體詩和現代新體詩那裡,最基本的詩歌意象單位可以確認為「句」或者「行」,那麼,格律詩體的基本意象單位則應該是「聯」。切勿小看這種「句」與「聯」的差異,譬如人們調侃自由詩體為「散文分行」的話語,在律詩這裡就自然失效了,因為「一行」並不等於「一句」。倒是民間至今盛行的「對聯」書寫,作為文化遺產而凸顯出漢語藝術的獨特魅力。
  • 白開元:英譯泰戈爾詩歌的藝術特色
    在翻譯和撰寫簡析的漫長過程中,我逐漸領悟到泰戈爾詩歌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思考。  泰戈爾出身於書香門第,排行第14,幾位兄長是蜚聲孟加拉文苑的詩人和戲劇家。泰戈爾受兄長的影響和家庭藝術氛圍的薰陶,從小酷愛文學,廣泛涉獵國內外名著,汲取了豐富的藝術營養。他從8歲開始寫詩,經過40餘年的磨練,到50多歲開始翻譯詩歌,已能駕輕就熟地運用各種詩歌藝術手法。
  • 藝術人物|盧治平:讓版畫具有詩歌澄澈的意境
    在所有造型藝術門類中,版畫十分接近詩歌,強調意境、想像和誇張。一刀復一刀的雕刻如同斟字酌句,刪繁就簡的過程中,既需要感性地發揮想像,又需要理性地歸納總結。——盧治平中國國家畫院版畫專業委員會研究員、虹橋半島版畫藝術中心研究院院長盧治平,並非版畫科班出身。
  • 首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12月舉行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彭揚飛 通訊員 歐陽林 楊志)11月12日,記者從首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以下簡稱「詩歌周」)工作調度部署會上獲悉,詩歌周定於12月11日至此次詩歌周活動,全程貫穿「詩」的元素,包含「汨羅江之夜」詩歌晚會暨「汨羅江文學獎」頒獎典禮;中外詩人看汨羅:長樂古鎮、正則學校、屈子文化園(含水彩畫展)、書畫院、瞭家山社區;中外詩人高峰論壇、中華詩詞學會高峰論壇;溼地篝火詩歌晚會、戲劇晚會;招商洽談活動;生態汨羅成果展等12個主體活動。
  • 詩人白桐的詩評:詩歌藝術技巧談之借喻、隱喻等
    詩人白桐的詩評:詩歌藝術技巧談:借喻、隱喻等文/白桐一一一一呂智燁提出借喻與引喻很重要。中國詩歌修辭以比賦興為基礎。西方有隱喻的的提出。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西方學習中國詩歌抽取意象,還出現意象詩,在中國詩歌藝術上是小技,意象在整體中成立,也可以說在意境中。比喻與隱喻的區別是,比喻連接詞是象、似這類,隱喻連接詞是是、成這類。
  • 首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中外詩人高峰論壇舉行
    首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中外詩人高峰論壇舉行「屈原一直在我們身後」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13日訊(見習記者 周磊 馬如蘭 通訊員 歐陽林)今天,首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中外詩人高峰論壇在汨羅市舉行
  • 抑鬱症的詩歌療法
    這首詩一直被束之高閣,直到最近,學者理察·勞倫斯·米勒才找到有力的證據,還原了這首詩真正的作者——林肯。在這裡,孤獨的貓頭鷹,呻吟著它的午夜,惡狼圍著我屍身咆哮又或者禿鷹揀擇著我的骨頭。LIFE IS THE POEM詩歌療法的起源通常人們認為醫藥和詩歌之父阿波羅是詩歌療法的源頭所在,而最早直覺文字、情感對治療極為重要的是古希臘人(Putzel,1975)。
  • 將詩歌意象稱為藝術中的符號,這是因為意象具有符號的一切特性
    前者是由「代表不同事物或動作的單一的名稱用某種語法規則聯結起來」的一般語言符號;後者是「同線條、色彩、體塊等直接接合成」的藝術符號。詩歌的意象符號即屬於藝術符號中之一種。藝術符號學把藝術的一切表現形式都看作符號。卡西爾認為,「藝術可以被定義為一種符號的語言」,「美必然地而且本質上是一種符號」。蘇珊·朗格也指出:「一個表現形式歸根結底就是一個符號形式。」
  • 余光中的詩歌《絕色》賞析
    余光中的詩歌偏重敘述,娓娓道來,又捎帶議論,因此,余光中的詩歌讀起來更像散文詩。余光中的文字純美,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但是,余光中詩歌中的意象單薄,意境不深,追求純美而已,是文字上的華美,淺淺地,不夠深沉。
  • 詩人阿波利奈爾140周年誕辰:他影響當代藝術,讓詩歌有拋棄舊世界的...
    其實,他生前在眾多領域取得的可謂光怪陸離的藝術成就,已足以令他不朽。他是「超現實主義」這一深刻影響了20世紀人類文化史的學術名詞的命名者;他是帶有濃鬱探索色彩的現代派詩人,他的詩歌讓後世的天才詩人保羅·策蘭嘆服;他是20世紀初巴黎前衛藝術群體的核心人物,「發現」了立體派、未來派等歐洲現代藝術流派……今天夜讀,走進阿波利奈爾的文學人生。
  • 《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荷馬詩歌與莪相詩歌
    在社會上處處遭遇挫折的主人公維特不幸的戀愛經歷,讓無數的人為之動容,為之落淚。美麗而憂傷的故事,獨特的藝術風格,激起了主人公與廣大讀者心與心的碰撞,也激起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成功的火花。在《少年維特之煩惱》中,歌德引用了很多荷馬與莪相的詩歌。這些詩歌以及它們豐富的藝術內涵在書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荷馬的詩歌清靜、莊重、明朗,而莪相的詩歌則憂鬱、朦朧、悲傷。
  • ...論壇|中國藝術報總編輯康偉:成渝詩歌表達不能被經濟圈「圈」住
    四川在線記者 李婷 攝影 向宇12月9月,中國藝術報總編輯康偉受邀參加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他覺得非常親切:「我是四川人,以前在成都上學,目前的親人都在四川,情感上非常貼近。」在詩歌周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詩歌表達」主題訪談活動中,康偉打開了話匣子,情感上的貼近,反倒讓他更加深入的思考:成渝詩歌表達,不能被經濟圈「圈」住。這個觀點獲得了在場不少嘉賓的欣賞和認同。康偉思考,其實作為一個傳媒人,發現當下國家有長三角、京津冀等多個經濟發展群,但唯獨成渝,能激發起「兩地詩歌表達」這個有意思的話題。
  • 新時代詩歌論壇|龔學明:詩歌大眾化不等於是「大路貨」
    詩歌大眾化是時代昌盛在文藝中的必然詩歌藝術的來源告訴我們,從一開始,藝術就是屬於大眾的:詩歌的創造者並不是深居王宮或華屋的帝王、貴族,而是在大自然中生存、生活的普通人。這證明,詩歌藝術不是某個小圈子的人所為。一部中國詩歌史也證明,詩歌作者廣泛,詩歌的讀者就會增多,詩歌的影響就會深遠。說起詩歌,我們總會想到唐朝。清朝初年編修的匯集唐代詩歌的總集《全唐詩》,全書共900卷,成書於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全唐詩》共收錄唐代詩人49403首詩,作者共2873人。可見,唐朝尤其是盛唐詩人眾多,這其中還有眾多沒有入選的詩人和詩作。
  • 行吟詩刊丨劉曉平:本土文化元素物語下的審視及詩歌藝術本質的回歸...
    圖片來源紅圖劉曉平:本土文化元素物語下的審視及詩歌藝術本質的回歸與洞見——讀劉曉平先生詩集《秋日私語》文/趙福治品讀60年代出生詩人們的作品,無疑是有相當難度的而詩集呈現出的詩意和思想碎片,是詩人站在湘西北這塊熱土上對區域文化元素物語下的審視,以及對詩歌藝術本質的回歸與洞見的詮釋。詩作裡的「秋日私語」,就是他的詩言與思語。十八年前劉曉平先生的詩言與思語究竟是怎樣的哪?讓我們一起翻看他的詩集。
  •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世詩歌產生深廣影響的現實主義風格
    而「興」則是「聯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這種表現手法在《詩經》乃至大多數中國詩歌中都是比較獨特的手法。漢樂府民歌、古詩十九首,明顯是對《詩經》起興手法的繼承。比興的運用,形成了我國古代詩歌含蓄蘊藉、韻味無窮的藝術特點。
  • 第六屆中國詩歌節「詩歌論壇」舉行 關注「抗疫詩歌」時代擔當
    第六屆中國詩歌節「詩歌論壇」現場。 單鵬 攝中新網成都11月2日電(單鵬)第六屆中國詩歌節「詩歌論壇」2日在成都舉行,百餘位國內著名詩人、詩評家、學者及部分詩歌刊物主編在論壇上開展學術交流與觀點碰撞。其中,「抗疫詩歌」被頻頻提起。
  • 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鄉愁》外的真實詩人,在詩歌中品味人生
    余光中先生的這首《絕色》,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詩歌。大概先入為主的觀念,總是容易讓人產生固有印象。記得,在沒讀到這首詩歌之前,我對余光中先生的印象,還停留在那首學生時代的《鄉愁》裡。後來,才發現余光中先生不僅本身是個幽默風趣的人,在文學方面也有著令人矚目的成就。用他的文章《析論我的四度空間》裡的話講,即「我一生經營四大文類:詩、散文、評論、翻譯,迄今寫作不輟。」
  • 萊辛論繪畫詩歌雕塑《拉奧孔》
    二、個人非常喜歡朱光潛的藝術理念,他的書籍我儘量多看一些。下面就我個人閱讀心得分享一點自己學到的皮毛。閱讀《拉奧孔》遠比我之前想像的要有趣味性。進一步讓我認識到該如何分別來欣賞繪畫、詩歌與雕塑。美是繪畫的最高表現藝術。繪畫有屬於它自己的物質畫面。詩歌不同於繪畫,雖然詩歌也有它自己的畫面。詩歌的畫面和音樂有相似之處,它更多的傾向於韻律。
  • 梅朵薦詩 | 西藏:詩歌村莊,最後的放生白羊
    詩歌創作活動始於少年時期,迄今著有《群山之中》、《西藏之書》、《說說你,說說我》等詩集。偶爾也涉足小說、攝影、繪畫、平面設計及影視領域。現居拉薩。然而,曾幾何時,密集的風雨,無法抵擋的浩劫,像樹根深入大地,他們淪入乞丐,在黑夜裡悲傷地漫遊…… 接下來詩歌從黑暗的夜裡猛然轉至明亮的大草原,帶領我們走進那純銀般的宿營地,因為他要告訴我們他的詩歌村莊——旋轉的夢幻,流動的盛宴,鷹鷲和獒犬的世界,舞蹈著最後的放生白羊。這一節飽含著精美的意象,童話般的難言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