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白桐的詩評:詩歌藝術技巧談之借喻、隱喻等

2020-12-26 呂智燁超話

詩人白桐的詩評:詩歌藝術技巧談:借喻、隱喻等

文/白桐

一一一一

呂智燁提出借喻與引喻很重要。中國詩歌修辭以比賦興為基礎。西方有隱喻的的提出。又看了主編、詩人、詩評家王霽良的詩論《隱喻即意象》。唐詩人王昌齡提出物象、意象、意境。王國維提的意境、境界。境界其實歸於意境,境界伸張思想力度。至於有我、無我之境是很個人化的劃分,沒有多少意義。

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

西方學習中國詩歌抽取意象,還出現意象詩,在中國詩歌藝術上是小技,意象在整體中成立,也可以說在意境中。

比喻與隱喻的區別是,比喻連接詞是象、似這類,隱喻連接詞是是、成這類。象,是部分象,是是全部是,象不能取消本體,是可以取消本體,是替換掉了本體。所以後者是隱喻,本體面目基本不存在。

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

借喻與引喻,借喻只在句子中出現喻體,引喻是句子與句子上下平行的比喻,沒有連接詞。隱喻、借喻的藝術升級是意象,在升級是意境。象徵沒有意境有彈性。

藝術整體並非是非此即彼的,是互相延伸的。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

借喻,可以有兩種,一般的,就是剛剛所說;特殊的,虛與實在句子中過渡出來的,可以更隱含。借喻與引喻如同一種滲透效果的藝術思維,漸進的自然的,就表達了個人感悟與生活感悟,而不顯得生硬。這十分有利於中國詩歌不在官方話語權限制下的健康發展。

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

雪落後的夜晚

文/白桐

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

因為寒冷而安靜

不用說狗就連雞子

也不拍它那對翅膀

用喉嚨昭示自己的存在

鄉村的夜晚還是依舊神秘

沒有杜甫在草堂時可臥聽江聲

亦無李白在井床前還有月光如霜

時光的腳步悄無聲息

人生被一點點稀釋

這一年僵臥孤村

仿佛雪花飄落

不日就失了蹤跡

相關焦點

  • 美國詩人瑪麗·奧利弗:詩歌是拋給迷失者的繩索|一詩一會
    在閱讀詩歌之前,多數人都會默認詩歌是複雜而難以理解的,這同時也將詩人推向了某種神秘的高處。似乎只有極少數天賦秉異的人才能領悟詩的真諦,而他們只需坐在桌前,傾聽內心的聲音,即可作出不朽的詩篇。而反觀其他的藝術——繪畫、雕塑、音樂等——卻沒有設下「天賦」的門檻,哪怕是初學者也願意相信,他們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學習,掌握相關的理論和技巧,從而取得進展。
  • 詩人與詩歌:哈羅德·布魯姆文學集,約翰·鄧恩17世紀玄學派詩人
    雖然到了塞繆爾·詹森博士的年代,他的名氣多少已經消退了,但仍然足以成為詹森《詩人列傳》中的開篇人物。相比於約翰·鄧恩,他更多地被視為玄學派詩人或智者詩歌的奠基人與代表(業已暗淡),是被德萊頓和蒲柏取代的過時的老一派。文學史,尤其是文學批評史,常常把某一時代堅持的判斷變為荒唐。
  • 【詩人名典】0270期 著名詩人餘怒的詩 II 唐明的評論
    ,著有詩集《守夜人》《餘怒短詩選》《餘怒吳橘詩合集》《飢餓之年》《主與客》《蝸牛》,詩論集《詩的混沌和言語化》和長篇小說《恍惚公園》;先後獲第三屆或者詩歌獎、第二屆明天·額爾古納詩歌獎、第五屆《紅巖》文學獎·中國詩歌獎、2015年度《十月》詩歌獎、灕江出版社第一屆年選文學獎·2017中國年度詩歌特別推薦獎、第四屆袁可嘉詩歌獎等獎項。
  • 【詩評】程廣雲|詩人死了?!——當代中國詩人之死(二)
    這裡,詩人兩句最最平常的話:「我只想做一個人」、「我是人/我需要愛」,曾經打動了多少普通人的平常心。總之,北島詩的主題是「戰鬥」,但這種「戰鬥」卻不是為實現社會的理想,而僅僅是為維護個人的人格尊嚴。這是北島詩成為朦朧詩的關鍵。詩人在迷途中摸索,獨立不依而又孤立無援。在戰鬥中唯一可以依靠的是愛。
  • 《作家》頭條詩人 | 任白:詩歌及其他短詩
    如果按著接近事物本質的縱深度、感受力的銳度以及表現力的強度,詩歌一定是敘事文學無法比擬的。我們說,詩歌是所有藝術門類中「最高級的」,不僅在於它呈現世界所具有的多層次、多維度、多界面的象徵、隱喻、寓言及其物象容量,而且,詩歌對現實和現象世界的美學、哲學抽象能力,可以直接對應矩陣般的人類心理、精神結構,甚至可能從自身特定的思維狀態重新整飭世界、人性和歷史的譜系。
  • 李煒:真正不朽的,並不是詩歌和詩人,而是讀詩的人
    李煒聚焦十個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詩人群體,通過敘寫他們各自的命運遭遇和精神歷程,直觀呈現其所處時代的詩歌乃至文學藝術風貌,連綴成一部縱貫三千年的西方詩歌簡史。在他看來,這種打破線性敘事的寫法,有助於讀者對藝術領域內「新」與「舊」的優劣之分進行反思。從某種意義上說,《永恆之間》既是一部詩歌史,也是一部詩人列傳。
  • 詩人的起步之處,正是常人放棄詩歌的地方
    本文為布羅茨基為立陶宛詩人託馬斯·溫茨洛瓦詩集《冬日的交談》所作序言,劉文飛譯,原題「詩歌是抗拒現實的一種方式」。 目前已接近終點的二十世紀似乎能與各種藝術和睦相處,唯獨詩歌除外。從一種較少歷史感但較多花哨的角度來看,歷史善於將其現實強加於藝術。我們在言及當代美學時,所指僅為歷史的喧囂,這喧囂或壓抑或服從藝術的歌唱。
  • 書家風範與詩人氣質之統一 談陸遊的書法藝術
    從陸遊一生成就並結合南宋文化史來看,他首先肯定是一位「六十年間萬首詩」、與範成大、尤袤、楊萬裡並稱為「南宋四大家」的勤勉詩人。其實,他的書法藝術同樣出彩,只不過由於各種原因,他的「書名」一直都被掩蓋了而已。
  • 南朝詩人鮑照是樂府詩的代表,詩歌辭採瑰麗,豪邁奔放,震撼人心
    鮑照,元嘉詩歌代表作者,出生於山東郯城,今存在世的詩歌有200多首,主要是樂府和五言古詩,其中八十多篇樂府詩成就最高。家境貧寒卻懷揣大志,抱負才學,是一位典型的出身寒門卻感情濃烈的詩人。因為他的社會經歷和家庭地位導致他的詩更多的帶著慷慨悲涼的氣質,而對於宮廷色彩的描寫非常少。
  • 讀書|詩人的藝術修養表現在三個方面
    艾青:繪畫應該是色彩的詩,詩應該是文字的繪畫。正因為詩人博學多才,一專多能,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才會觸類旁通,神用象通,在藝術構思時才能思緒飛升,創造優秀作品。郭因《藝廊思絮》:不會寫詩,不是詩人。只會寫詩,也不是詩人。
  • 周振甫 ‖ 古代詩歌欣賞
    怎麼又談得到肯不肯呢?原來這是有寄託的詩。《李義山詩集輯評》引楊慎曰:「形容先榮後悴之意。」認為借柳自比,說春天榮耀,秋天憔悴。不過詩裡寫春天是「斷腸天」,看來春天已經憔悴了。到秋天,提到肯不肯的問題,不再講憔悴了。可見楊慎的評語與詩不合。《輯評》引紀昀評;「數虛字轉折唱嘆,弦外有音。」這裡指「曾」字、「肯」字、「已」字、「又」字。有什麼弦外之音呢?
  • 梅朵薦詩 | 西藏:詩歌村莊,最後的放生白羊
    《西藏:詩歌村莊或最後的放生白羊》這首詩沒有騰格爾式的抒情,也不是卓瑪們漢化簡易的通俗歌,更不是為滿足現代人獵奇的人類學遊詞。它是一首哀婉的鄉愁之歌,一首在高原命運中長大的西藏之子才唱得出的情歌。它把前世故鄉的情愫從我心底掀動起來——那綠松石般的高地,旋轉的夢幻,流動的大草原,我到哪裡去尋找丟失的訂婚戒指呢?
  • 詩未必盛唐,此處有民國文壇23位優秀詩人
    1927年,他的詩《雨巷》顯示了新月派向現代派過渡的趨向,而1929年所創作的《我的記憶》則成為了現代詩派的起點。 戴望舒是我國白話文詩歌發展階段中的一位至關重要的詩人。其詩風以民族文化審美心理機制為基礎,以民族精神為靈魂,來吸收外國文學的藝術營養,建構具有現代這一時代特色的中國文學的民族性。
  • 好詩人在詩國星空顏梅玖:我只是我的幻覺
    《乳房之詩》、《子宮之詩》、《陰道之詩》、《婚姻之詩》……這批作品讓2013年中國詩壇早春的氣候一再反常,一個女詩人以她刻刀般的犀利言辭啟悟大眾:詩歌溢出清新小調之外的闊景無比廣大,詩歌本身甚至比戲劇、電影、小說、小品等藝術形式刻畫現實更加入木三分和更具強力。玉上煙的詩歌,以女性視覺為切口,在現實版圖抒寫生死悲歌,她筆下的大量她者形象,顯赫而峻急,強化了現實在詩歌中的無盡悲情。
  • 說詩歌是文學之冠,不過是詩人們的敝帚自珍
    為什麼詩歌會被稱為文學之冠?這個問題有很多堂而皇之地回答。一二三四五的列出來,反正就是說詩歌的好。詩歌當然好,人人都知道。簡潔凝練、意蘊深遠、富有節奏、適合吟唱,這些都是詩歌的特色,也是詩歌的本質要求,沒有這些,根本就不能稱之為「詩」了。有些朋友說詩歌的內容好,包羅萬象,來自生活,那你告訴我哪一種文藝作品不是來自生活呢?藝術來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
  • 詩歌是「還原」的藝術
    其勤勞堅韌、寬厚隱忍的「青樹品質」,正是詩人心為之系的根由。  對廣西仡佬族詩人郭金世來說,詩歌就是「還原」的藝術。而這種「還原」卻非空間和事物的拼貼重組,也非物是人非的廉價感懷,而是一次浸透了詩人情感的聖地重返。詩人以現實中自我的視角反觀故鄉風物,打量大山深處那片神秘的苞谷地,想像這苞谷地裡的父親。父親是詩人著力勾勒的形象,這個人物身上寄託了詩人太多的情感。
  • 白開元:英譯泰戈爾詩歌的藝術特色
    此外,除了選譯的《毗溼奴頌歌》《保烏爾民歌》《印地語情歌》和少量直接用英語創作的詩,其餘的孟加拉語原作無論是抒情詩、敘事詩還是《歌曲大全》的歌詞,全有嚴謹的格律形式。  在翻譯和撰寫簡析的漫長過程中,我逐漸領悟到泰戈爾詩歌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思考。  泰戈爾出身於書香門第,排行第14,幾位兄長是蜚聲孟加拉文苑的詩人和戲劇家。
  • ...成都國際詩歌周致辭|李舫:成都的魅力一定可以和詩人敏感的心靈...
    同時,成都國際詩歌周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們感悟到成都這座城市的歷史與今天、人文與自然、傳統與現代,以及由此形成的優雅、包容、時尚、和諧的城市氣質。在這裡,我相信成都的魅力一定可以和詩人敏感的心靈共振耦合,碰撞出繽紛的詩意和多彩的詩行。「成都萬事好」,杜甫在詩中這樣寫道。「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李白也興奮地吟詠。
  • 四詩人縱論四重話題 武漢詩歌節演繹詩歌四重奏 星光滿天是留給...
    舒婷、陳仲義、葉延濱、楊克、李少君、劉向東、傅天琳、周雲蓬等100多位全國詩人、評論家匯聚江城。作為武漢詩歌節重頭戲的「中國詩人面對面」活動,卓爾書店創始人閻志對話詩人楊克、李少君、周雲蓬,圍繞詩與民謠、詩與自然、詩與時代、詩與武漢四重論題暢談。現場氣氛歡快,詩人們才思飛揚,金句迭出,引得現場觀眾不斷會心而笑。著名詩人舒婷也受邀出現在觀眾席,活動結束後,為圍上來的讀者籤名。
  • 新時代詩歌論壇|龔學明:詩歌大眾化不等於是「大路貨」
    (習總書記語)作為人民一分子的詩人,既是詩歌藝術的創造者,也是詩歌藝術的欣賞者和享受者。他們沒有理由孤芳自賞,也沒有理由不讓更多的普通人體會更多詩歌的藝術之美,陶冶自己的情操。大眾化被錯認為是質量下降的「大路貨」需要強調的是,詩歌大眾化,即讓更多的人寫作和閱讀,並不應該降低詩歌的質量,認為只要詩歌大眾化了,詩歌就成為「大路貨」,這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