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說:「人是萬物之靈長,宇宙之精華」。人類不僅有高於一切動物的智商,而且有豐富的感情。愛情是人類特有的感情,也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愛情是人類特有的感情,只要有人類存在,就會有愛情產生。所以,生活於遠古大地上的祖先們用詩歌來表達、歌唱他們愛慕、思念、渴望的情感。
《詩經》
《詩經》也稱為「詩」或「詩三百」。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它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風格,展現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將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
《詩經》是中國古代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形成於周代社會的春秋時期。《詩經》中描寫愛情的篇章佔了很大的比重,其中有歡樂的情歌,也有痛苦的吟唱。《詩經》中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愛情詩呢?這要從《詩經》產生的時代說起。
首先,這一-時期,儒家思想與封建禮教還沒有形成。沒有所謂封建社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在婚戀觀念上也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收受不親"「三從四德"。這種觀念禁錮下的人們是不可能寫愛情詩的。
春秋到周代是一個開放、淳樸的年代,雖不能說多麼自由、平等,但是很開放的,男女之間的交往也很開放,男尊女卑的觀念也不明顯,自由戀愛是很普遍的事情。總之,《詩經》產生於遠古時期的鄉野大地,是一副先民生活的風俗畫卷。
《詩經》的內容
《詩經》內容及其豐富有趣,」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古人用簡短的文字,即可表述情感。
《詩經》從內容上,它聚集了古人對社會政治獨到見解,豐富的感情生活,從整體上反映出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風貌;從形式上,古人為了增加詩歌的生動性,在句法和章法上運用了不同的手法。
古人在創作時,通過自己對描述對象的理解,選擇合適的內容和形式,使兩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表達出作者的感情。
《詩經》的內容涉及面很廣,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人們的情感、民俗風情等,都在其中有了形象的表現。
《詩經》的「風雅」精神
《詩經》拓寬了後世詩歌的內容題材,表現出的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被後人概括為「風雅」精神,直接影響了後世詩人的創作。屈原《離騷》漢樂府詩、建安詩人都是這種精神的直接繼承。
之後,後世詩人都倡導「風雅」精神,來進行文學革新。如陳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樂府諸家,都是「風雅」精神的體現。
如果說,「風雅」在思想內容上被後世詩人立為準的,比興則在藝術表現手法上為後代作家提供了學習的典範。《詩經》所創立的比興手法,經過後世發展,成了我國古代詩歌獨有的民族文化傳統。
《詩經》的比興手法
所謂賦、比、興,是《詩經》主要的表現手法。所謂「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賦是對事物直接鋪陳敘述,是《詩經》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
比興。比興原本是《詩經》創作的重要表現手法。「比」即是「以彼物比此物」,包括明喻、暗喻等不同手法。而「興」則是「聯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這種表現手法在《詩經》乃至大多數中國詩歌中都是比較獨特的手法。
漢樂府民歌、古詩十九首,明顯是對《詩經》起興手法的繼承。比興的運用,形成了我國古代詩歌含蓄蘊藉、韻味無窮的藝術特點。
但是作為後世詩歌創作和批評原則的比興則是一種表現健康思想的特殊藝術手段,要求詩歌不僅僅寄情於景、情景交融,同時還要達到託物以諷、比類切至的目的。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詩歌須藉助外物言情,另一方面是指寄托在外物之中的情的高尚嚴肅。
總結
作為中國古代詩歌創作和批評的重要原則,風雅側重於情感抒發的內容方面,而比興則側重於藝術表達的形式方面。它們給中國古代詩人指出了如何創作內容與形式、思想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作品的道路,形成了中國古代詩歌既重內容的純正文雅,又重形象的生動感人,以含蓄蘊藉、韻味深厚見長的民族風格和美學特徵。
《詩經》對我國後世詩歌體裁結構、語言藝術等方面,也有深廣的影響。曹操、嵇康、陶淵明等人的四言詩創作直接繼承《詩經》的四言句式。後世箴、銘、誦、贊等文體的四方言句和辭賦、駢文以四六句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詩經》。
總之,《詩經》牢籠千載,衣被後世,奠定了我國詩歌的優良傳統,對我國後世詩歌體裁結構、語言藝術方面,有著深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