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 —
小莉是個輕熟OL,平常上班穿著窄裙高跟鞋,坐著的時候習慣蹺腳,常常到下午單側臀部會有刺痛的感覺,連帶整個下背部都不舒服,最近情況更嚴重了,除了臀部疼痛感愈來愈明顯外,走路還會跛腳,有人說她是椎間盤突出,也有人說她是坐骨神經痛,慌張的掛了好幾科,總算確診為「梨狀肌症候群」。
那麼,梨狀肌症候群到底是什麼呢?跟著小Q往下看。
— 目錄 —
什麼是梨狀肌症候群
梨狀肌症候群的症狀
誘發梨狀肌症的原因
如何檢測是否是梨狀肌症候群
按摩放鬆法改善梨狀肌症候群
— 什麼是梨狀肌症候群 —
梨狀肌是一條從薦骨第2/3節連接到大腿骨大轉子的肌肉,該條肌肉可執行的動作是髖部外轉及外展動作,梨狀肌主要的功能是用來幫助穩定骨盆來增加薦髂關節的動作或是幫助其他骨盆不穩定的問題。
另外,90%的人坐骨神經會通過梨狀肌的下方,其餘的10%的人坐骨神經會直接穿過梨狀肌本身,因此許多運動員做太多髖部外轉加外展動作,例如深蹲加外轉動作、羽球預備防禦動作、或是長時間開車的姿勢,會使得該肌肉過於緊繃或疲勞,而造成梨狀肌症候群。
— 梨狀肌症候群的症狀 —
梨狀肌症候群的主要症狀是導因於梨狀肌過於緊繃,導致髖部彎曲動作受限,在屁股的深部會產生疼痛及肌肉緊縮、痙攣,會有疼痛點,而且在坐姿或站姿找不到較舒服的姿勢。
髖關節做內轉動作會因為拉扯緊繃的肌肉而產生疼痛或是壓迫到下方的坐骨神經而不舒服,這種不舒服的情形會沿著坐骨神經的傳遞,將疼痛傳至膕膀肌或是大腿的後側,也會因為運動或長時間的坐與走路而加劇。
— 誘發梨狀肌症的原因 —
肌肉張力過強
因梨狀肌張力過強而造成肌肥大,容易將神經通過路徑空間變得狹窄而壓迫坐骨神經。
肌肉拉傷
因梨狀肌拉傷造成發炎反應,發炎物質及腫脹會刺激與壓迫坐骨神經。
先天性結構異常
因結構性問題,例如:坐骨神經從梨狀肌中穿過,這種情況可能需要透過手術等其他侵入性治療來解決。
*前兩個發生機制可以通過物理治療來解決,但是第三個我們沒辦法透過一般物理治療來解決,需要侵入性的治療。
— 如何檢測是否是梨狀肌症候群 —
在梨狀肌上找出壓痛點,而這個壓痛點會刺激到坐骨神經,誘發同側的下肢轉移痛,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激痛點按壓來測試出是否梨狀肌太緊繃。此外梨狀肌如果長時間處於緊繃縮短狀態,會造成單側臀部肌肉的萎縮,上述這些的徵狀都可以拿來檢查梨狀肌症候群,排除其他的常見骨科疾病。
檢測步驟
Step1:首先請病患側躺,患側朝上,並將患側下肢髖關節彎曲60度,膝關節彎曲90度。
Step2:接著我們將患側髖關節做內轉、內收的動作,看患者的感覺。
Step3:如果有神經症狀麻的感覺出現或是感到臀部疼痛,甚至轉移到下肢,則測驗結果為陽性,表示有極高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
*以上提供居家簡易的檢測方式給大家參考,也希望這個資訊有助於評估就醫時要掛的科別,通常要確診是否梨狀肌症候群需要非常仔細,且一步步排除其他的可能性,如果很不舒服的朋友,一定要儘早就醫喔!
— 按摩放鬆法改善梨狀肌症候群 —
正確的按摩:按摩是利用痛點加壓原理,先在肌肉上找到激痛點,然後採用按壓、按揉等等的方式進行放鬆。
激痛點:肌肉是由肌纖維組成,肌纖維裡面有很多肌小節,當肌肉收縮時,肌小節就會靠近縮短;當肌肉伸展時,肌小節就會拉長。如果肌肉一直重複收縮,肌小節就會產生疲乏,在還沒恢復原本長度時,若又繼續收縮,長期會造成某些肌小節一直處於收縮狀態,稱為失能肌小節,並且會產生連鎖反應造成周遭肌小節也跟著收縮不正常,以致使整塊肌肉變短、沒效率,就需花更多力來完成動作。而失能肌小節上會產生許許多多的癥結點,他們摸起來會非常痠痛,甚至會引起其他部位的疼痛,而這個癥結點就是激痛點。激痛點還可能會阻礙神經傳導、血液流動、降低肌力、協調性等等。
梨狀肌是從我們的薦骨長到我們的股骨大轉子。梨狀肌的激痛點大約在薦骨邊緣和臀部外側的地方,也就是接近肌腱的位置,按壓的時候就是找到激痛點然後直接按下去,建議可以使用手肘的部位來做按壓,然後用身體的重量來做按壓。
Step1:先請患者趴下。
Step2:找患者的梨狀肌,它的位置大約在我們趴下時,腳向後勾起來腳跟對到臀部的地方。
Step3:站在與患側同側,站馬步,手肘角度與肌肉垂直按壓。
Step4:可以選擇只加壓,也可以使用揉壓,另一隻手可加上帶左股骨內轉,建議一個點停留10~20秒,來回三次即可。
*注意事項:
1. 別使用鷹嘴突按壓,這樣壓力會過大。
2. 利用身體重量按壓。
3. 同部位不要按太久。
4. 注意薦骨的地方,小心別壓到。
當然,按摩只能緩解部分症狀,情況嚴重,還是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線上購物指南
京東搜索:AQ護具旗艦店
天貓搜索:AQ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