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各朝各代都有屬於自己的「英雄人物」,他們亦或是英勇威武的將軍,亦或是為國為民的首領,還可能是名不見經傳的貧民老百姓。但無論如何,只要是對這個國家,對這個時代有貢獻的人,都可以得到朝廷的重用,從而藉助這個平臺實現人生的價值。然而在我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著名的清官,他一生為官清廉,百姓也都非常喜愛他,但是他在官場上卻一直不得志,這個人便是海瑞,那麼他為何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呢?專家:是你也不用。
海瑞生活在明朝中後期,這是一個什麼年代?明世宗朱厚熜昏庸無能,奸臣小人當道,這時候能得到重用的人無非兩種,一種是結黨,講明了就是和皇帝一樣對政治毫不關心,甚至放棄了為官的原則,私底下結成聯盟,在他們看來,做官只是為了私利。另一種就是能幹,就像張居正這樣能為朝廷擔憂,守著為官的底線。可是在這樣動蕩不安的官場中,能做一個有責任心的好官員實在是太不容易了,海瑞就是那僅存的一位。
初為官時,海瑞就被任命為了淳安知縣,任職期間他一心為民,剛正不阿,所以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海瑞寫的《治安疏》更是讓其名聲大震,他上斥昏君下罵佞臣,就連後來的嘉靖帝都認為海瑞的難得一見的清官。但就是因為這份《治安疏》批判的是當時皇帝明世宗,導致海瑞被捕入獄,雖然明穆宗繼位後大赦海瑞,但始終並未重用海瑞。小編覺得,這肯定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自然是海瑞本身的性格決定的,另有一方面則是當時官場環境的影響。
首先,海瑞不是沒有能力的人,但卻是太耿直的人。我們都知道官場如商場般魚龍混雜,而海瑞性格強硬,面對官場上的弊端時,都直言不諱,說話很容易傷人。由於沒做官之前,海瑞家裡十分貧窮,老婆和孩子還差點被餓死,所以他在生活上也十分拮据,知道做官後就要幫百姓說話。但就因為之前吃過很多苦,造成海瑞骨子裡就有這種強硬的品性。當時權力比較大宰相是嚴嵩,很多人不敢得罪他,而海瑞不一樣,他就經常批判嚴嵩的過失,在外人眼裡,這麼做簡直就是在「作死」,畢竟誰都知道給自己留個後路。因此,沒有了後路的海瑞也只能勇往「直」前了。
其次,黑多既是白,海瑞在眾多貪官眼裡就是個「另類」。由於海瑞性格太過突出,所以經常會得罪一些領導,慢慢的就變成了「頭號公敵」。歷史上有這樣的記載,地方官員知曉海瑞要到任此地任巡撫,紛紛辭官卸任,還把原本朱紅色的門給刷成了黑色。可見海瑞這種清官形象在明朝的官場上註定是不會被融入進去的。例如,海瑞任福建淳安知縣時,胡宗憲的兒子就到此遊玩,結果因為出行標準太過普通,胡公子又哭又鬧。話說領導的兒子,哄哄也就罷了,可海瑞知道後卻把胡公子吊起來痛打了一頓。從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海瑞的原則沒錯,但是太不顧人情了,於是大家都不願意跟他交朋友,甚至與他井水不犯河水,以後就算是皇帝想重用海瑞,可官員們也都提出異議。
第三,沒有可用價值。雖然海瑞深受老百姓的喜愛,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比較接地氣,知名度高。但是朝廷卻認為海瑞最大的利用價值就是能夠幫助朝廷籠絡民心,其他特徵則一點都不討好,比如海瑞任職應天巡撫時,發現首輔徐階佔用民田,就要求他如數返還農田,雖然徐階及時認錯,並表示下不為例,但海瑞仍不依不饒,大義凜然。朝廷知道此事,就對海瑞提出了特別表揚,可是如此剛正不阿的官員,朝廷卻不敢再用。可以說,他在皇帝眼裡就是個朝廷的「形象代言人」,並且還是沒有任何獎金的免費勞動力,他的榜樣作用比他為官的能力更有價值,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再給他很高的官職了。
最後,海瑞是個典型的基層公務員。由於他處理事情的能力比較一般,對百姓最大的政績也就是政治貪腐。因此在《明史》中是這樣評價海瑞的:「秉剛勁之性,戇直自遂,蓋可希風漢汲黯、宋包拯。苦節自厲,誠為人所難能。」就是說他這個人是不錯,但政績比較一般,提無可提。有人就會說海瑞處理百姓冤假錯案十分得手,但是,這種事無巨細的事情,並不適合高層管理者。因此,在張居正眼中,海瑞只能作為一個地方小官,為百姓請命可以,卻不具備權謀之術。如果強行讓他任高官的話,恐怕會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但小編想說的是,無論是做一個基層小官還是朝廷重臣,只要能為民造福的都是好官。海瑞一生雖然沒能得到重用,但他對老百姓的貢獻卻是功不可沒的。海瑞死後,他魂歸故裡,路邊前來祭拜他的人也來往不絕。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