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大罵嘉靖:連聖人都解決不了的事,更何況你?嘉靖為何不殺他

2020-12-15 大咖說史

提起海瑞,不禁讓人深感佩服,他堪稱是大明朝「第一清官」,以剛正不阿被後人稱讚!海瑞的著名事跡有很多,若是論及最為「險峻」的,當屬朝堂之上罵皇帝了。

眾所周知,皇帝乃一國之君,天下無人敢不尊,無人敢不敬,而海瑞卻一身正氣,不畏皇權,只認道理,毫無懼色地指責嘉靖,險些丟了性命。

不過,這一事件之後也讓海瑞的名氣更盛,更是成為無數臣子的楷模和表率。看到這,也許有人產生了疑問,海瑞膽大包天,連皇帝都敢罵,為何皇帝卻還能留他性命呢?下面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圖片:海瑞劇照

一、海瑞為什麼要罵皇帝?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什麼人該罵?當然是犯了錯的,沒有誰會無緣無故的去罵人,除非這個人是瘋子。海瑞罵嘉靖的前提也就很明晰了,嘉靖犯了大錯。若不是大錯,海瑞也不會做出如此「極端」之舉。

嘉靖帝在執政的前中期,還算是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重視民生,大力發展生產,實施一系列改革,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才有了「嘉靖中興」。

不過大多數皇帝都逃不過「欲望」的引誘,前中期盡心竭力,可到了後期卻偏離軌道,帶領著帝國走下坡路。嘉靖帝也是如此,到了統治晚期便不再將重心放在國事上,而是跟隨方士們沉迷於修道,希望長生不老。

圖片:跟隨方士們沉迷修道劇照

嘉靖帝的企圖和秦始皇一樣,都希望能長生不老,一直統治著帝國。而秦始皇失敗了,但嘉靖並沒能從歷史事件中吸取教訓,毅然決然走了秦始皇的老路,結局可想而知,最終只有失敗這一條路。醉心修道煉藥,國事顧不上,而且嘉靖還寵信奸臣嚴嵩,導致朝堂之上烏煙瘴氣,腐敗不堪。

海瑞心繫國家,自然見不得朝堂如此墮落,見不得大明朝皇帝如此不思進取,所以海瑞要罵醒嘉靖帝,只要嘉靖帝能有所醒悟,那麼就算是落得一死,那也是為天下蒼生,死得壯哉!

圖片:嘉靖帝醉心修道煉藥劇照

二、不懼死亡的海瑞

公元1566年,海瑞再也忍耐不住,打算前往京城面見聖上。在此之前,海瑞已經交代好了自己的身後之事,而且還從棺材鋪打造了一口棺材,帶上一起入京。

入京之後,海瑞帶著自己寫的《治安疏》上了朝堂,這《治安疏》裡指出了嘉靖帝的諸多問題,例如「陛下之誤,修醮所以求長生」。這一句主要是指責嘉靖沉迷修仙,欲求長生不死,海瑞以聖人舉例,就連聖人都抵不過凡夫俗子的命運,逃不脫生老病死,更何況是陛下您呢?

其中「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這句批得最狠,意思是說所謂嘉靖這個稱號,就是指百姓每家每戶都乾乾淨淨、一窮二白,沒有剩餘的錢財可用。一封《治安疏》,將嘉靖帝從行為到能力說得分文不值。

圖片:海瑞寫的《治安疏》劇照

嘉靖雖是一國之君,但是與聖人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海瑞如此相比,自然是希望讓嘉靖帝醒悟。不過這指責讓嘉靖憤怒不已,我乃一國之君,就算是聖人,豈能與我「天子」身份相比?所以,海瑞的舉例並沒能讓嘉靖醒悟,反倒是激起了他的怒氣。

海瑞很清楚,這一趟九生一死,但他必須要這麼做,一個人連死亡都不懼怕,還有什麼值得畏懼的呢?海瑞的這種精神世界少有,持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心態,不愧是大明朝最有名的清宮。

圖片:嘉靖帝憤怒不已劇照

三、嘉靖帝為何不殺海瑞?

身為帝王,遭到臣子如此指責,自然龍顏大怒,按理說會立即下令,讓左右將海瑞拖出去斬首示眾,以示效尤。但是嘉靖帝忍住了,他心裡雖是這麼想,但他不能這麼做,為什麼呢?小編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殺了海瑞反倒是成全他

當時在盛怒之下,嘉靖帝將《治安疏》扔在地上,並且下令讓人將海瑞抓起來,要狠狠地處置他。這時,近侍說道:「陛下,聽說海瑞此次上朝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已經安排好家人處理他的身後事了,並且連棺材都備好了,還拉到了京城」。

圖片:海瑞準備好棺材在家等候劇照

嘉靖帝聽罷此語,陷入了沉默,隨後,嘉靖又撿起來《治安疏》反覆地閱讀,過去良久嘉靖又說了這樣一句話:「海瑞是個正直的忠臣,可與比幹相比,不過我不是這商紂王啊」。

這時候,嘉靖帝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失禮,並且能夠體會海瑞此次上奏的「不得已」。海瑞為大明朝效力這麼多年,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更何況海瑞一直是民眾愛戴的父母官。

所以說,如果因為這事將海瑞殺掉,無疑於承認了自己是個昏君暴君,而且還成全了海瑞的千古美名。

海瑞本來在民間就有著很高的口碑,若是就這樣將他殺害,可能還會激起不小的暴動,這是一筆很不划算的買賣!所以說,嘉靖帝雖然昏庸,但是還沒有傻到自毀根基的地步。

圖片:嘉靖帝反覆閱讀《治安疏》劇照

2、海瑞的出發點是為了大明朝

嘉靖帝和海瑞有著多年的君臣情分,兩人在思想上也有一定共鳴,嘉靖也清楚,海瑞不顧性命上奏,是希望能夠看到大明恢復往日生機,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腐朽墮落。也就是說,海瑞的出發點是好的,只不過用錯了方式,不對嘉靖帝的胃口導致激怒了嘉靖帝。

基於這兩點,嘉靖帝並沒有處死海瑞,只是下令將他關押起來,這件事雖然就這麼過去了,但是海瑞的名氣在民間傳得更廣,成為了清官典範。

當然,嘉靖帝的怒氣並沒有完全消退,只不過他將怒火發洩在了宮女身上,稍有不滿便對宮女破口大罵,甚至是嚴厲處罰,導致宮女們怨氣很深。

圖片:海瑞被關押起來劇照

四、海瑞對嘉靖是愛是恨?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有人說絕對是恨,嘉靖帝胡作非為,惹得民不聊生,海瑞愛民如子,對嘉靖怎會不恨?不然也不會冒著犯上的風險,只希望能罵醒嘉靖帝。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海瑞對嘉靖就不是恨意了。

有句話叫「愛之深,責之切」,正是因為「愛」,才有了海瑞的冒死勸諫,因為海瑞希望嘉靖帝能醒悟,重整朝綱,說白了,這是一種深沉的愛!

後來,海瑞在獄中得知嘉靖帝駕崩的消息,不禁悲從中來,淚流滿面,甚至哭得暈倒了過去,若是海瑞真的恨嘉靖帝,又怎會有這一番場景?

圖片:海瑞淚流滿面劇照

五、總結

海瑞一生清廉,愛民如子,是為官的典範!如果官員們都有海瑞這種態度,天下何愁不太平?百姓何愁不富裕?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明朝秘聞 抬棺上疏的海瑞為何沒有被嘉靖所殺
    嘉靖年間,海瑞抬棺上疏,直言進諫。「抬棺上疏」是後人對海瑞冒死進諫的嘆服之詞,雖有些許誇張,但也不算過分。 歷代王朝,多的是直言進諫之忠臣良將,為何獨有海瑞上疏而名聲大噪? 這不得不從嘉靖皇帝的獨斷專橫說起。
  • 海瑞為什麼敢上疏這麼罵嘉靖:「嘉靖者,言家家淨而無財用」?
    海瑞為人過於剛直,可是一個人太過於剛直卻未必是一件好事,也就是我們所常說的「過猶不及」。海瑞既然選擇了仕途這條路,那麼他就必須得去適應這條路,而不是想著讓這條路來適應他。為官之道,從來都不可能一路直行,很多時候還必須學會拐彎。
  • 大明清官海瑞兩袖清風,窮得連肉都買不起,為何會頻繁娶妻納妾?
    明朝官場也病態,明明官場最為腐敗,偏偏清流都喜歡頂撞上司的官員,海瑞因此得以步步高升,越到後期官位反而越高,甚至到了能給皇帝上書的官職。以海瑞的風格,當然是鞭長所到之處,必然要罵個狗血噴頭,海瑞在六品的時候,就上書給嘉靖皇帝,說他治理下的大明王朝是「吏貪官橫,民不聊生」,指責嘉靖皇帝是昏君,希望他能夠「幡然悔悟」。
  • 嘉靖皇帝迷戀「長生不老」,海瑞:找4個僕人抬著棺材跟我上朝!
    海瑞:字汝賢,祖籍福建,明朝後家族就移居廣州。他一生清貧,為官清廉。在明朝那個到處都是貪官汙吏的政治局面俠,卻能夠獨善其身。這個「海青天」很不簡單。他的父親海翰沒什麼作為,連舉人也沒考上,在海瑞四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海瑞只能和母親依靠祖上還留下來的幾畝薄田勉強維持生計。
  • 劉煥讀《易中天中華史》5——嘉靖和萬曆,是不是昏君混蛋?
    但好在帝國不全是騙子,最後一個小孩子說,皇帝明明就沒有穿衣服啊,大家驚呆了,只有這個小孩子說真話。這個小孩子就是天真浪漫的海瑞,海瑞一生理想主義,他罵嘉靖一無是處,家家乾淨。嘉靖想殺他,但是又覺得這樣成就了自己昏君之名。
  • 海瑞的明朝第一疏:海瑞罵人巔峰時刻,腦袋兩次險些搬家
    聽了這話,嘉靖又撿起來奏書看了一遍,明白了海瑞的忠誠與盡責,同樣這句話也把海瑞從鬼門關拉回來了,嘉靖暫時不殺海瑞了,只是將他關了起來。嘉靖皇帝看過奏書為何會這麼生氣呢?《治安疏》寫了些什麼呢?海瑞在《治安疏》中將嘉靖信道、自大、惰政以及嘉靖私生活都批評了一番,在海瑞眼裡,雖然前期嘉靖幹過些事情,但越往後越差勁,其中最著名,也是最恨的兩句話就是"嘉者,家也,靖者,淨也。
  • 海瑞痛罵嘉靖皇帝,為啥還能活命?
    海瑞得知後馬上派人把胡公子抓了,狠狠收拾一頓,把他隨身攜帶的金銀全數沒收,然後派人押送總督衙門,順帶給胡宗憲一封信,信上說總督大人清正嚴明,巡視地方的時候嚴禁鋪張接待。現在有個人懷揣大筆金銀,在我們淳安胡作非為,還說是您的兒子。我想他一定是假冒的,現在把人押過去請您治罪。胡宗憲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對此事只好不了了之。
  • 清官海瑞的悲劇,是因為他破壞團結,使自己不容於當時體制
    真正讓管理層頭痛的是第三類人,必須要妥善處理好,他們就像不穩定的炸彈,弄不好會爆炸,會破壞整套體系的運轉。因為第三類人太較真了,眼睛裡面容不得一粒沙,他們會毫不客氣地把整個體系的陰暗面或弱點環節暴露出來,要是沒有新的有效的解決方案,無疑就會捅出大摟子,引起連鎖反應。就如同今天職場上最讓領導惱火的事情,就是下屬只說問題,而不提解決方案,或者提出的方案根本落不了地,這無疑是在放炮,讓領導難堪。
  • 嘉靖帝被海瑞痛責,世宗有殺之心卻無行動實際,當中內涵並不簡單
    ,可此時的何以尚卻偏偏想要通過觸碰這個「事件」來實現扶搖直上的目的,很明顯是一種違背君王意願的事,也是被嘉靖所厭惡的投機分子,於是嘉靖便將不能對海瑞撒的氣,一股腦的全部撒在了何以尚的身上,讓這位曇花一現的歷史人物成為了承託該起事件的「綠葉」,但就是這片「綠葉」暴露了嘉靖皇帝對於海瑞複雜的心理————「想殺但不能殺,想罰卻不能罰」。
  • 嘉靖、嘉靖,家家乾淨,為何聰明的嘉靖會成為昏君?
    嘉靖無疑是歷史上一個爭議極大的君主,有很多人非常欣賞他,也有很多人非常痛恨他。其實無論是做皇帝還是做人,他都是一個比較矛盾的君主,這也導致嘉靖朝呈現了一個複雜的局面。在位幾十年,嘉靖從未大權旁落,他既信任道士,又能幾十年都不上朝,在外他還放任嚴嵩這些人攬權,可嘉靖自始至終都掌握著國家,任何人都沒有能鬥倒他。這確實是嘉靖身上非常光彩的地方,可嘉靖確實不是一個好的皇帝,他在早期也推行了一些新政改革,讓國家開始走上坡路,可他很快就放棄了這些做法,國家也開始走下坡路。
  • 海瑞「抬棺上疏」的過人之處
    嘉靖四十三年,海瑞任戶部主事。他對嘉靖時期的「君道不正,臣職不明」深感憂慮。當時的嘉靖皇帝已經二十多年不上朝,整天深居西苑不出,齋醮玄修,妄求長生不老。海瑞憂國憂民,眼看國力日衰,不得不冒死呈上《治安疏》,直言不諱地批評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大興土木,竭盡民脂民膏;不視朝政,以至法紀廢弛;聽信道士妖言,不與皇子們相見,以至父子之情淡薄;在西苑深居不回宮城,導致夫婦之情淡漠;正是這些荒唐的舉止,導致「天下不直陛下久矣」!
  • 曾經誤認萬曆和嘉靖,因為他們都不上朝,其實兩者相差太大
    可是後來接觸了更多的史書資料後,忽然發現原來這兩個非上朝皇帝有本質區別,嘉靖皇帝是歷史上真正的君王,萬曆皇帝確實和他不一樣。過去的史書中,對於萬曆皇帝和嘉靖皇帝都有非常惡毒的評價,一方面是由於他們對朝政的疏忽,造成明朝的衰敗;另一方面是由於他們所處的時代,他們都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 嘉靖皇帝究竟是怎麼死的
    從明朝不進貢、不賠禮、不割地、不與親屬和睦相處的情況來看,庚戌變法簡直就是整個明朝的恥辱。嘉靖二十九年,韃靼人安答汗率軍入侵京城等地,掠奪財務,還殺人。嘉靖皇帝致力於道教和煉丹術的修煉,並沒有理會朝政之事,於是權力就落到了嚴嵩的手裡。眾所周知,嚴嵩是一個奸臣,以權謀私,禍國殃民。他根本不關心這個國家。
  • 前有嘉靖後有萬曆,隆慶朝持續不足六年,為何反而是明朝中興關鍵
    其實,影視劇不願意演繹隆慶帝,實在是因為他真的沒幹多少事,相比於他的父親嘉靖,他的兒子萬曆,人們自然對「幾乎什麼也沒幹」的隆慶不敢興趣了。嘉靖和萬曆都是明朝時期在位時間較長的皇帝,嘉靖在位44年,萬曆在位47年,然而這爺孫倆個都創造了二三十年不上朝的歷史記錄,堪稱世界帝王史上的兩朵奇葩,而關於他們的各種故事,真實的、杜撰的、史實添油加醋演繹的,那是相當熱鬧,引人注目,相較之下,在位時間較短,默默修補明朝積弊的隆慶是那麼的不起眼。
  • 許雲輝:嘉靖皇帝到底做了什麼,大明群英為何前赴後繼勸諫?
    史載:嘉靖中年時,對進諫者恨之入骨,導致朝野相互告誡「無敢觸忌諱。」給事中顧存仁因上疏勸諫激怒嘉靖,被廷杖六十,「幾斃闕下」,被流放保安州(今河北涿鹿)近30年;「持正不阿」的兵科給事中高金上疏直斥道教是異端邪說,請求削除「(邵)元節真人號」以使「正道昌」。嘉靖「大怒,立下詔獄拷掠。終以其言直,釋之。」戶科給事中王納言也「以直諫得罪。」 但是,於無聲處聽驚雷。
  • 從《大明王朝》裡的三個謎語,來看嘉靖皇帝深不可測的帝王心術
    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位帝王,他二十多年不上朝堂,卻牢牢抓住了帝國的權力;他的治下能人異士輩出,卻都逃不出其帝王手心。他就是明代歷史上最為聰明的帝王——明世宗嘉靖皇帝。而他掌控群臣、玩弄天下的一大利器就是——猜謎語。有史以來,能夠這樣玩弄天下於鼓掌之間的,貌似只有一人。
  • 嘉靖:大明朝所有皇帝中,最會做皇帝,但也最不像皇帝的人
    這就是嘉靖皇帝的「最會做皇帝」的表現了,這邊先科普一下明朝的內閣機制:明朝自朱元璋廢除宰相,皇帝身兼相權與皇權,內閣不過是皇帝的秘書班子而已,簡單來說,內閣在政事上只有建議權,這就是所謂的票擬,只不過一般皇帝都比較尊重內閣的決定,不會反對罷了,而皇帝批紅後的奏章,直接下發六部及各衙門,不經過內閣,這就斷絕了內閣的行政權,所以你見過秘書架空大老闆的事情嗎?
  • 宮女為什麼要勒死嘉靖皇帝?
    答:嘉靖皇帝智商絕對不低,但作為一個聰明的皇帝,他實在算不上個明君,而如果將其放在昏君的行列,好像還有點不近人情。在嘉靖統治的這段時間,有兩個最大的汙點,一個就是庚戌之變,另一個則是壬寅宮變。對於不納貢、不賠款、不割地、不和親的大明來講,庚戌之變甚至是整個明朝的恥辱。嘉靖二十九年,韃靼的俺答汗率大軍侵擾京畿等地,大肆掠奪殺戮,嘉靖皇帝一心修道煉丹,啥也不想管,於是這事就落到了嚴嵩的頭上。眾所周知,嚴嵩是個以權謀私、禍國殃民的大奸臣,對於國家嚴嵩根本就不在乎,只要能保住他的權位,一切都無所謂。
  • 「壬寅宮變」,宮女為什麼要勒死嘉靖皇帝呢?
    他一個只有十幾歲的少年,剛被擁立為皇帝,根基不穩,大權還沒有掌握,就敢一個人直面整個朝廷,最終還以他的強勢取得最終的勝利,成功將他的親生父母追尊為皇帝和太后。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這個嘉靖是個暴脾氣,而且非常強勢,所以,後來發生宮女刺殺他的「壬寅宮變」也與他暴躁的脾氣有關。
  • 嘉靖萬曆爺倆幾十年不上朝,他們又如何把控朝局不失控呢?
    嘉靖和萬曆這爺孫倆是大明朝非常獨特的皇帝,兩人當政期間都有很長時間不上朝。雖然嘉靖、萬曆兩朝並沒有因為皇帝長期「曠工」而引發政治危機,但是這兩朝給大明王朝還是埋下了覆滅的禍根。 嘉靖、萬曆爺倆長期不上朝都有各自的特殊原因,由於明朝特有的政權制度,既然皇帝不上朝也並不會失去去朝局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