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親自示範:打坐」的詳細教學

2021-02-12 修行圈

 「修行圈」修行人的第一訂閱號

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多元文化、學術、修行、生活

給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啟示與幫助 |格物|致知|自然|簡單

        一般說的雙盤打坐,又叫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個要點:

  (一)雙足伽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二)脊梁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三)左右兩手圜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家,便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嚲背。

  (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六)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顎,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



  附帶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凡在靜坐的時候,必須使腦神經以及全身神經與肌肉放鬆,絕對不可有緊張狀態。最好是微帶笑容,因為人在笑時,神經自然會全部放鬆。

  (二)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妨礙消化。同時也不能在肚子餓時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

  (四)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緊張。

  (五)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和後腦包裹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

  (六)初學靜坐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原則。

  (七)初習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都會使神經緊張。至於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引起身體的不適,則影響靜坐的心情和效果。

——整理自《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南懷瑾老師,親自示範如何靜坐的文章:

  現在世界各地都在流行靜坐,但是大多數人對於靜坐的意義都沒有弄清楚。靜坐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學靜 ,而不是學座,靜是所有生命恢復本有自然規律狀態。人要增強自己生命的功能,並且活的健康長壽,那麼建議您來學習靜坐。

  「靜」和「靜坐」是世界上各學派各宗教的共法,從靜坐得到定靜的境界,不屬於哪一家,所以是共法,另外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真正的佛法是不共法,和其他各宗各派都不一樣,那是無上智慧成就的大學問。

  不過靜坐不一定就是學佛、修道,也不是一定要信仰任何宗教,靜坐的目的是要使自己的身心達到決對的寧靜。

  靜為什麼重要呢?道家老子說過,「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這是天地間不易的原理。宇宙萬物,不管哪種生物形態,它的生、發、茂、盛,都要歸元到本身根本的蘊藏,就像草木一樣,要有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就是恢復自己本有的靜態生命,這個宇宙究竟是「恆動」還是「恆靜」呢?這是最高深的哲學問題,暫時不在這裡討論。

  中國的道家、儒家和佛家,各家的修養想要求得「入定」,「入定」是要進入某種程度的靜的專有名稱。宋代理學家主張,在靜中養其端倪,認為在靜中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能力。西方宗教要禮拜、禱告,並且講究慧思,也要很寧靜的時候才能產生高超的智慧,這些都足以說明靜的重要。

打坐貴在長期堅持: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練習打坐,乃至念佛功夫也都是如此。初學打坐的人覺得熬腿最難,但也可能以一時的勇猛挺過去,更難的是長期堅持打坐。能長期堅持打坐,從不懈怠的人,即使不能「入定」,定力也已經很強了。

  南懷瑾老師在《我說參同契》裡說:「在一念不生的狀態下,時間久了,定久了,坎中實,太陽真火,自然發起,炎上,而離中虛,太陰真水,潤下,集於中宮,身心皆忘,氣住脈停。這與佛家講的空心及第,心一境性,證入初禪的境界,實在沒有什麼兩樣。而佛家的定就是道家講的凝神。」(佛醫堂.com)

靜坐之前必須先注意的幾個重點:

  第一、靜坐的地方該如何選擇呢?很多宗派講在靜坐的時候要面對東方,因為按照五行來看,東方屬木,是生氣方,氣都從這裡生發上來;西方屬金,是太陽落下去的地方,是死方;北方是完全冷凍的方位,南方又太熱了,所以有些人認為打坐一定要面向東方。

  另外有些宗教的人,為了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主張要面向西方。又有些道家的修行人,要坐北朝南,像當皇帝似的南面而王,南面是光明面,也屬於生旺面。還有些人修神通的,又認為需面對北方,北方屬於不空成就佛,面對北方修法才會有效。

        世界上就有些對方位執著的觀念。也有些國家學了中國禪宗的末流,認為打坐一定要面壁而坐,把被背對著外面,這些都是誤解,執著的觀念,雖然都各有理由,但是都不圓滿、不究竟。

(南懷瑾老師親自教授截圖)

  真正學靜坐,是學「靜」,而不是學「坐」,所以到處都可以靜坐,無往而不靜,無處而不靜,如果被空間、方位限制,而不能靜,坐得再好也沒有用,因為坐的目的是「靜」,靜到最後得「定」,至於得了定以後又如何呢,,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所以我們學靜坐,必須自己得定,找一個最適宜的地點,在家裡、在房間裡面,甚至在床鋪上面,都可以,最好準備一個大的坐墊和一個小的坐墊,坐墊要柔軟而平穩,並不一定要棉花墊,也可以用草做成,比如榻榻米,或者好幾層地毯堆起來,但是不能像沙發一樣柔軟而有彈性,在沙發上打坐,坐起來軀幹是傾斜的,會妨礙生理的氣血運行,還有要有蓋腿的毛巾或毯子等,兩個膝蓋頭和後頸這三點,對靜坐特別重要,一定要準備穿的衣服,遇到氣候或個人感覺氣體變化的時候,就要遮蓋兩個膝蓋頭以及兩個頸肩背部。

  靜坐的地方第一個要注意的是空氣,假使開門窗,不能對著身體正面,更不能對著身體背面,空氣需要對流,但是要在座位前方使空氣左右對流,決不能夠使身體正前方和正後方的空氣對流,這是錯的。

       因為靜坐的時候體溫容易降低,所以不要直接吹風,這樣會生病的。身上也一定要準備披掛的東西,就像人在睡眠中一定要蓋被子一樣,等到將來功夫到了某一步,就算脫光了裸體,在雪地裡靜坐,雪都會融化,那是以後的事,不能混為一談。

  第二、練習靜坐還要保持光線,與其他事項。初學靜坐的人,光線太強的地方不能坐,容易散亂,因為光線會刺激眼部神經,不得安詳,腦神經也不能安靜。太暗的地方不能坐,容易昏沉而陷入睡眠狀態,而且有些膽子小的還會引起恐懼感,所以光線要恰到好處。

        什麼叫恰到好處呢?因性別、體能和年齡而有不同,要自己內醒而注意體悟的。像您現在看到的這個畫面,光線就很適合初學靜坐的人練習。

傳遞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與自然和諧共生;集眾家智慧合為一體,以全息立體的思維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萬物的奧秘,傳承、創新東方智慧,共創美好新世界。可添加微信:MENREN01,邀請白老師進群學習分享、修行交流。

提供優質內容獻給每一個優雅的靈魂

給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啟示與幫助

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多元文化、學術、修行、生活

格物|致知|自然|簡單

首次公開披露隱傳兩千多年前的

「玄關悟道七步曲」上乘的煉性技術

抉破生命輪轉的秘密,解奧大道至公的定律,使人在恍然之間蕩滅三生、踏平六道,以太乙歸真訣,則臨終成就,逍遙物化,易如反掌!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內容

(修行交流可在公眾號回復「聯繫」)

喜歡請點讚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種讚賞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問題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老師,親自示範!打坐的詳細教學!
    (二)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妨礙消化。同時也不能在肚子餓時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  (四)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緊張。  (五)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和後腦包裹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
  • 最經典的打坐教學視頻《如何靜坐》,南懷瑾老師演示
    本文所分享的是南懷瑾老師親自示範打坐(也叫靜坐、宴坐、跏趺坐)的珍貴視頻。
  • 南懷瑾:打坐」教學
    (二)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妨礙消化。同時也不能在肚子餓時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  (四)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緊張。  (五)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和後腦包裹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
  • 南懷瑾老師:有人懷疑盤腿打坐對人體的健康有礙,這是誤解!
    道家只提一個比喻,像是管理天下政治,「御政之首,管括微密」,管理要包括得非常微妙幽秘——不是神秘。這八個字就是講理論,實際上說,大家修道一定想到打坐,其實修道不一定打坐,而是管理自心。但現在我們以打坐來講,打坐有個什麼好處呢?
  • 胡耀中老師喊你來打坐:價值788的胡老師專用打坐墊任性送!
    在這裡,你可以和全國熱愛生活的養生達人同修一起堅持打坐。每天群內打卡,就有機會獲得養生達人送出的——「佛醫堂打坐墊」(南懷瑾老師設計,符合人體力學的打坐墊)一個!1.打卡方法關注「養生達人」服務號,點擊「實證實修」一欄—每日打坐群(靜坐打卡群)—掃描二維碼加入我們!
  • 打坐、呼吸教學視頻推薦,腹式呼吸非常重要啊!
    葉曼先生在開始禪修時已經四十多歲並生過小孩了,她那時大概就處於已經或快到更年期的狀態,在禪修打坐的過程中她先是發現月經來了,而且還來了不少,然後再把月經修停的。所以說即使年齡大了再來修也能成功,那從年輕就開始修自然是要更容易一些。要想修煉精化氣務必多看南懷瑾先生的書和《南禪七日》那個視頻,還有葉曼先生的書!
  • 南懷瑾老師:修習打坐的人一定要十分小心注意姿勢才是(靜坐七支坐法要領入門)
    所以一般學佛,出家在家都不看佛經,隨便看了一點佛學書,就以為懂佛了。釋迦牟尼說這個七支坐法在上一個劫數末劫的時代,也就是時代到了科學發達、文化衰落時,這個打坐方法失傳了。所以迦葉佛末法的時候,五百羅漢在山裡修道都不能成功。後來感動五百隻猴子,是迦葉佛時代的羅漢變成猴子,在山上打坐示範。
  • 打坐入門---南懷瑾老師教打坐(附視頻)
    一般說的雙盤打坐,又叫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個要點:(一)雙足伽趺(雙盤足)。(二)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妨礙消化。同時也不能在肚子餓時打坐,以免分散心神。(三)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四)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緊張。(五)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和後腦包裹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
  • 打坐入門|南懷瑾老師教打坐(附視頻)
    一般說的雙盤打坐,又叫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個要點:
  • 南懷瑾老師:有一天你會知道沒有什麼比打坐還重要!學會靜坐好處多
    來源: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根據佛經上的記載,靜坐七支坐法,早已失傳,後來有五百羅漢,修持多年,始終不能入定。雖然知道從遠古以來,便有這種靜坐入定的坐姿,但始終不得要領。《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東方出版社)--------------大家修道一定想到打坐,其實修道不一定打坐,而是管理自心。但現在我們以打坐來講,打坐有個什麼好處呢?過去有許多醫生反對打坐,現在又不同了,因為在美國有很多醫生研究打坐,而且把這個拿來治病,叫做「冬眠治療」,效法動物的冬眠,很有效果。
  • 南懷瑾老師,食譜裡有一道菜,專門治祛溼
    等他們趕到廚房一探究竟的時候,發現父親正在親自下廚,燉牛肉湯。他做的牛肉湯香味四溢,牛肉燉得很爛,湯很鮮美,而且清而不渾,大家都說味道好極了。喝完牛肉湯,大家身上暖烘烘的,渾身舒暢,紛紛讚嘆:「老師不僅廚藝高,而且寄養生於食療,妙處多多。
  • 禪修靜坐,初學打坐四個字很重要!
    其中,打坐也漸漸成為更多人追求身心健康的一種方式。而在中國,除了道家,佛家的禪修靜坐,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人關注。那麼,剛開始禪修打坐的人,我們最為重要的是學習哪些方面呢?其實並非盤腿功夫上,而是我們應該從自心中去領悟。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禪修靜坐,國學大師南懷瑾給初學打坐者的兩個建議,其中四個字很重要!說是初學者的兩個建議,其實這兩個建議在禪修者看來非常重要。
  • 南懷瑾老師:天眼通(「神通」之二)
    記得抗戰時,在重慶有位修東密的法師,以眼通聞名,是一位華僑,多年之後我在香港第一次遇見。他那時年事已高,在旁的有一位老居士朋友就要他幫我看一下,我當時就勸他不要再玩這個了,年紀大了高血壓危險呀。所以你們注意啊,一般修道的人眼睛閉起來打坐,實際上腦神經沒有休息,腦神經屬於身識,腦神經在昏沉境界裡頭看到了什麼,自己就以為有天眼通,那是神通的兄弟,叫做神經,不要搞錯了!打坐時昏昏沉沉看到的東西,那不是天眼通。你們打坐閉上眼,都還在看,在看眼皮子,因為被擋住了才看不出去,看著黑洞洞的,愈看愈昏沉。
  • 淵回說南:國學大師南懷瑾,每天睡多久?作息規律,睡眠極少
    淵回說南:國學大師南懷瑾,每天睡多久?睡眠極少,作息規律,忙到凌晨,值得我們學習。導語「淵回說南」學習認識真正的南懷瑾老師。上一期,淵回和大家一塊聊了,南懷瑾老師的飲食習慣。我們知道南懷瑾老師的生活是非常嚴謹的。
  • ◇師說◇南懷瑾老師:不會用鼻根這裡呼吸,就不懂深層的內呼吸,很難真正得定
    所以初步你最好有意的做呼吸;還有肺部不好的人,更要注意呼吸,有意的用鼻竇這裡強迫呼吸(師示範)。像這樣的呼吸,即使三期的肺病,你能堅持做兩三個月就能得益,也許就能好了。還有中年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有這三高的人,也可以這樣做。這個方法真正持續做,血壓這些就恢復正常。
  • 淵回禪修:打坐一定要有師父?靜坐前一定要練氣?關鍵是身體放鬆
    淵回禪修:打坐一定要有師父?靜坐前一定要練氣?關鍵是身體放鬆。南懷瑾老師為啥強調打坐前要練氣?師兄忙完,教教我盤腿之前的有哪些動作吧!我都是自己瞎琢磨的。打坐禪修出現問題,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打坐的姿勢,打坐前準備活動,沒有坐好,而出現的。有個師傅,有個旁觀者,能幫你指點出來,及時糾正,及時止損。我們去寺院,偶爾會看到那些彎腰駝背的老僧人,像駱駝一樣。這個大家不要笑,真的是這樣,他那個背就壞了。我們大家一定要注意!
  • 南懷瑾老師:堅持練習「乞丐蹲」,受用無窮!(圖示)
  • 南懷瑾老師:我每晚必做的準提施食法
    【視頻:南懷瑾老師講如何施食】***************************南公懷瑾上師親承之準提法施食儀軌
  • 南懷瑾老師:氣脈不是道,只是助道品!
    佛告訴了我們修證的路子
  • 南懷瑾:打坐無所成的人,都是因為忽略這些「打坐的細節」!
    老師說:「您們還沒辦法坐雙盤足,說用單盤好了。把左腳放在右腳上面,或右足放在左足上面。老師說,在他的《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一書上也說過:「一棵樹木盤根曲折在泥土之下,得到日光、空氣和水以及土壤的營養,才能生長茂盛。人呢?卻和植物顛倒相反,他的根在頭部,他的土壤就是虛空。人體的四足,好像人參的枝叉,所以把兩足盤起來,等於把一株人參或松枝捲曲成結,使他的生發能力,不致再向外而分散,反歸根本而培養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