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一定學習過一個成語故事——「揠苗助長」,這篇故事主要的核心思想就是告訴我們凡事需要遵循她發展的客觀規律,切忌不可過於心急和焦躁。還記得我在小時候學習這個故事的時候,甚至還嘲笑過故事中的主人公,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發現自己也變成了這樣的人。
也許是因為現實的社會就是很複雜,並且一直處於一個不斷加快發展速度的過程中,所以生活於此的人自然受其影響。可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這種急躁處事的風格其實是與人性相反的,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去了解一下《易經》,在這本書中,你可以了解到,如果你真的想做成一件事情,最應避免的就是急躁。
在《易經》中有這樣一個概念——「乾」,所謂的乾其實指的就是人們要懷有一個進取之心,要積極地面對生活所遭遇的任何事情,但與此同時,《易經》也提出了另一個觀念,那就是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這種乾的精神就不能一直保持了,而是要學會耐心等待。
這對當今很多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不知是什麼原因,生活於此時的人們似乎總是有一顆激進的心,明明知道現實在阻撓其奔赴夢想,但是他們似乎從不畏懼,也從不想等待,他們的選擇總是很極端,勇往無前或者直接放棄,在他們眼中似乎沒有一個中間地帶。
其實,一個人如果無法做到耐心等待,其實主要還是因為對自己的自信心不夠強大,它無法確定自己所選擇的方向是否正確,亦不知道自己這樣固執地堅持下去是不是正確的。可如果你了解《易經》的話,你就會發現,這一切都很簡單,事情的發展本來就是有它的規律所在,堅持下去就會獲得你想要的東西。
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是,在我們生活的整個人生中,順利與風險常伴左右才是常態,如果我們遇到困難總是焦慮與迷茫,這樣我們自然是無法成就大事業的。反觀從古至今那些偉人,他們都是懂得等待之人,他們從不逃避這一切,而是致力於探索事物發展的規律,進而克服它。
當我們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是抱怨這本就是人的天性使然,但抱怨過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堅持著不放棄,心態總是能推進一件事情的改變,當你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時,任何問題對你來說,都只不過是「紙老虎」罷了,找到自己的節奏,然後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來,我們總能發現一些機遇。
在等待的過程中,我們從不能只是乾等,而是需要利用這個機會提升自己,厚積薄發後,才能在有機會的時候,瞬間發揮自己的能量,從而創造人們口中所謂的「奇蹟」,如果你沒有耐心的等待,而是直接放棄,那麼結果顯然不會讓你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