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出行CEO崔大勇:無人駕駛的拐點在2027年前後到來

2020-12-10 網易科技

(原標題:T3出行CEO崔大勇:無人駕駛的拐點在2027年前後到來)

2019年3月22日,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三大央企聯合蘇寧、騰訊、阿里等多方知名企業,在南京正式籤訂合資協議,共同成立T3出行公司,公司落戶南京江寧,於2019年7月22日正式上線。

作為網約車行業的後來者,尤其是在行業市場格局已經看似基本穩定的情況下,T3出行扮演了一個完全的「破壞性創新」的角色,從底層出發改變現有技術發展路徑和思維方式,以「車聯網」的模式創造出區別於現有主流市場的全新產品和服務。

T3出行CEO崔大勇表示,「傳統的C2C平臺是網約車市場的1.0階段;基於車聯網平臺的運營模式是網約車市場的2.0階段;無人駕駛是3.0階段。無人駕駛的拐點會在2027年左右到來,T3出行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做無人駕駛時代的運營商,以終為始,我們一直在為這一目標做著準備。」

如何顛覆行業底層邏輯?如何重新梳理行業痛點? 為何公司要聯合多家網際網路知名企業? 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了崔大勇。

訪T3出行CEO崔大勇

後來者的籌謀

我們估算在全國範圍內推進整個業務,從市場的開拓、拉新到達到一定的市佔率,基礎的資金量至少需要籌備100個億。

《中國經營報》:2019年,T3出行進入網約車市場時,行業競爭格局似乎已經很穩定,作為後來者,你們的心態是怎樣的?

崔大勇:實際上,在2019年之前,幾大OEM(原始設備製造商,本文指汽車廠商)一直有進入網約車市場的想法,但基於我們對市場的基本判斷,認為進入時機還不成熟。但從2018年以後,國家加大了行業安全合規的推進力度,整個網約車市場底層的商業邏輯開始發生了變化。也就是在這個時間,OEM端就看到了市場機會很大,這是第一。

第二,整個網約車行業的競爭本質上是基於車上的重度服務體驗,有對車輛的要求,對司機服務態度的要求,也有乘坐體驗的要求,實際上以OEM為背景的我們更容易打通產業鏈的上下遊,既能從平臺上考慮規模,又能從車輛端、服務端入手,將縱深度、垂直度做得更好。

基於這些考慮,OEM入局勝出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所以在2019年三大央企會聯合起來進入這個市場。

《中國經營報》:T3出行當時是攜百億資金進入的出行市場,為什麼是100億? 你們當時是如何評估網約車市場進入門檻的?

崔大勇:網約車是一個比較重(資產)的市場,需要大的資金、大的人力投入,需要有平臺規模上的效應,所以當初我們在做出行方案時,團隊做了一個基本測算,即在網約車行業,生存的基礎是市佔率必須要達到行業15%以上的份額,只有這樣,企業才有存活下去的可能性。據此我們估算在全國範圍內推進整個業務,從市場的開拓、拉新到達到一定的市佔率,基礎的資金量至少需要籌備100個億。

因為當時一個基本的想法就是,我們入局以後不要一邊打仗一邊再去融資,那樣壓力會很大,而且容易受到資本左右而背離我們的初衷。所以我們就想,事先把這樣一個邏輯和想法以及推進的策略講清楚,大家如果認同,那我們就共同集中精力去做這個市場,做好客戶的服務工作。所以就先融了100個億,然後入局。

在充分競爭的市場打造決勝的要素

實際上,我們用GP+LP的方式搭建了一個基金,既能保證我們在大的戰略性方向上的正確,又能充分調動整個以經管會為主的、自主經營的靈活性,這兩點是極其重要的。

《中國經營報》:在籌備T3出行的時候,你們不僅估算了進入的門檻,還強調了一定要選擇GP+LP的基金管控模式來搭建公司組織架構,原因是什麼?

崔大勇:這主要是基於網約車的行業特徵作出的判斷。如上所述,網約車行業既需要有網際網路的要素、規模的平臺效應,也需要有服務性的體驗,就是更線下的面對面接觸的體驗,這兩個方面加在一起,尤其是在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裡去做的話,如果體制缺乏靈活性就會有大的問題。

實際上,我們用GP+LP的方式搭建了一個基金,既能保證我們在大的戰略性方向上的正確,又能充分調動整個以經管會為主的、自主經營的靈活性,這兩點是極其重要的。所以,通過基金這種方式投資到T3出行以後,T3出行就會在一種規範的市場化的治理結構下,既有規範的、合規的運營體制給予保障,又能保證決策的靈活性。在我看來,這也是我們最終入局的時候能夠決勝的第一要素,如果沒有這個要素,後面就很難勝出。

《中國經營報》:能否舉例講一講你們現在的決策流程是什麼樣的?

崔大勇:現在是這樣,比如涉及到整個T3出行大的戰略方向,以及重大投資,這些都需要董事會的認可,當然方案是由我們經管層提出的。而在董事會決策的大的框架內,所有細節的開展和推進,比如開城的計劃、上車的數量,包括具體到一個城市端運營的節奏,都是由經管會進行充分討論後由CEO做出最終的決策。所以,我們現在的決策靈活度和決策的速度、效率非常高。如當初所設想的,既有規範的公司治理結構,又具備市場化的決策靈活度,在當前的市場競爭中發揮了體制和機制上的優勢。

產業遠期的規劃

從產業的遠期看,這兩條線最終一定會匯集在一起,基於未來無人駕駛的場景,我們會做一個更大的爆發和協同,去共同服務市場和用戶。

《中國經營報》:我們知道,T3出行的誕生有著大的國家戰略的背景——大T3項目,後者還有一個重要的板塊就是科技平臺板塊,能否介紹一下T3出行在大T3項目中的位置及其使命? 未來大T3項目中的科技平臺板塊與出行板塊之間會有怎樣的協同?

崔大勇:我們起的名字叫T3出行,這個名字源於三大部委跟三大央企確立的一個大T3整體項目規劃,這個項目規劃主要是基於未來產業20年的發展方向、戰略定位的判斷,大家共同去做一些事情,從而成立的T3項目組。其中,T3出行就是未來發展「平臺運營方面」的一個公司,還有一個也在南京成立,叫中汽創智,我們內部管它叫T3科技,也是基於未來發展而設計的,但主要是基於車輛端的,包括在底盤的平臺、新能源以及無人駕駛這三個領域進行前沿性開拓,而且是集中研發。

總體來看,目前大T3項目裡,至少有兩個主力的方向,T3出行是基於平臺和服務,針對未來20年的定位所做的建設;T3科技是基於整個未來無人車,從底盤、能源到整個智能駕駛這三個領域上的突破。從產業的遠期看,這兩條線最終一定會匯集在一起,基於未來無人駕駛的場景,我們會做一個更大的爆發和協同,去共同服務市場和用戶。

《中國經營報》:你認為這場「會師」會在什麼時點或節點到來?

崔大勇:我們自己判斷無人駕駛的一個拐點是在2027年。因為到那個拐點,網約車行業在商業化運作、技術、客戶體驗,包括一些法律法規的建設上都能夠有一定的進展。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基於對成本的判斷,因為無人駕駛的一些電子、電器設備是遵循摩爾定律的,到2027年,我們的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等,這些設備的成本也會大幅降低,因此無人駕駛的單公裡運載成本和我們現在「人+車」的成本會達到一個相對接近的水平。到那時,從我們B端運營公司的角度來看,用戶對無人駕駛車輛的使用願望就會極其強烈,會逐漸提升滲透率,提升在服務車輛中的佔比。

那也應該是我們優勢集中爆發的一個拐點,因為真正到萬物互聯、無人駕駛的時候,這裡面最關鍵的要素,一個是平臺,一個是車輛。OEM入局,我們的核心優勢是在車輛端,加上T3出行經過這幾年對平臺端的探索、對客戶運營經驗的積累,以及我們大數據能力的提升,這幾個要素和無人車的結合,最終能量的爆發會是比較強的,我們很有信心。

藉助資本的力量

T3出行投入運營一年半以來,兩大陣營的股東對我們的賦能是極其重要的,這也是我們在融資的時候要找戰略投資者的原因。

《中國經營報》:T3出行一入場就拿到了騰訊、阿里的投資,同時,眾所周知的是,騰訊、阿里都是其他網約車平臺的投資方,你怎麼看騰訊、阿里這種投資策略,他們是佔賽道呢,還是在做一些差異化布局?你怎麼理解其商業行為背後的邏輯?

崔大勇:在我們成立之前,他們就聯合投資了T3出行。從這一點你就可以看出,他們投T3出行的信心是跟別人不一樣的,甚至在投T3出行的時候,共同選擇投給了我們。所以從結果導向來說,他們對我們的信任度是極其高的。

我們的股東從結構上應該說分為兩個大的陣營。一個是以三大OEM為主的陣營,是主機廠,另一個是以阿里、騰訊為主的網際網路平臺公司。T3出行投入運營一年半以來,兩大陣營的股東對我們的賦能是極其重要的,這也是我們在融資的時候要找戰略投資者的原因。

第一,從三大OEM角度來看,他們在車輛上和運力組織上,對企業的賦能是極其強大的。T3出行能夠實現快速地增長,跟三大OEM的賦能密不可分。

第二,基於網際網路的兩大平臺——騰訊和阿里,他們在技術能力上和平臺支撐上,甚至包括流量導入上,對我們來說有非常大的支撐。尤其是網際網路的基因和平臺技術的支持,讓T3出行在網約車行業裡成為了一個新物種。而「OEM+網際網路平臺」兩大基因的組合,使我們這個新物種在市場上展現出更強的競爭能力。

本版文章均由本報記者屈麗麗採寫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陳體強_NB6485

相關焦點

  • T3出行CEO崔大勇:定製車型明年上線 網約車賽道拐點將至
    T3出行CEO崔大勇:定製車型明年上線 網約車賽道拐點將至 2020年11月06日 15:05作者:網絡編輯:宏偉   崔大勇:會有的,現在T3也在做嘗試了,比如車載大屏、後車窗的投影、車上張貼廣告等,但這些還不夠,它最大的價值是車輛的埠和整個生態鏈連接。  「無人駕駛運營商」  界面新聞:三年後,你希望T3成為什麼?  崔大勇:現在努力於成為最值得信賴的出行服務公司。
  • T3出行CEO崔大勇:市佔率是B2C模式成功的根本 未來要搶佔30%市場份額
    崔大勇:我判斷窗口期是3年,也就到2022年或者2023年。在武漢,T3直接投入6千多臺車,市佔率已經達到30%,這些車子都是合規運力。界面新聞:目前盈虧情況怎麼樣?崔大勇:現在是投入期。界面新聞:剛剛你說窗口期是3年,是不是意味著3年之內T3都會是比較難受的。
  • 上線一年衝入2020年度中國新經濟獨角獸TOP100榜單 T3出行憑什麼?
    評價T3出行等2020年度中國新經濟獨角獸TOP100時,36氪稱。其中,T3出行是本次上榜企業中最年輕的獨角獸。   對於包括T3出行在內的獨角獸來說,2020年雖經歷起伏,卻展現出逆勢增長的成長力。出行服務行業伴隨著國內的全面復工復產,在5月份即實現正向增長,目前進入穩定增長階段。用車服務行業中,眾多具有車企背景的應用平臺開始呈現快速增長。
  • 自動駕駛愛與恨:人類出行史上最狂野的奏鳴曲
    自動駕駛究竟何時實現商業化,成了一個懸而未決的敏感問題。麥肯錫在2018年的一篇報告中預測,基於對自動駕駛底層技術成本曲線的估算,2025-2027年將是自動駕駛的拐點,因為此時將是自動駕駛與人類駕駛的經濟平價點。這意味著,自動駕駛每公裡的總成本將與司機駕駛傳統汽車的成本大致持平。
  • 無人駕駛汽車出行網絡研討大會即將召開
    2021年1月15日(星期五)下午14:30至18:30,由亞太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協會主辦,中國汽車縱橫網、HKPC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協辦,APAS Centre、IHS埃信華邁、SAE Hong Kong 國際汽車及航空工程師學會、WTIA 香港無線科技商會、寰球國際展覽合作機構,共同舉辦的「無人駕駛汽車網絡研討會」將如期召開。
  • 日本JR山手線試運行無人駕駛列車
    文|日本通JR東日本於本月7日,在東京的山手線上試運行了無人駕駛列車。JR東日本運輸列車部的得永諭一郎擔當部長說道:「我們的目標必須指向比駕駛員駕駛更加遊刃有餘的加減速,和更加順暢的行駛。通過分析試運行的結果,我們希望儘快把無人駕駛推上日程。」人員不足的背景考慮到將來人員不足的情況,JR東日本從前年開始設立了開發項目團隊,研究無人駕駛列車。
  • Waymo CEO:無人駕駛汽車比火箭更難
    去年是Waymo開發無人駕駛汽車11年中最重要的一年。這家Google的姊妹公司籌集了32億美元,與數家合作夥伴籤署了交易,並在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推出了全球首個真正的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即便如此,全自動駕駛汽車的廣泛推廣仍然緩慢,交錯且昂貴。
  • 重慶t3出行網約車,是不是本土品牌?
    重慶t3出行網約車,你知道t3是什麼意思嗎?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重慶t3出行這種網約車開始多起來,楊家坪轉盤也偶爾可以看見一輛。重慶t3出行,一月可以掙多少錢我還以為是依託江北機場t3航站樓的t3而取的名字,也對呀,像飛機一樣舒適快捷的重慶網約車,那就是重慶t3出行。
  • 引領國賓級高端品質 T3出行聯合紅旗H9打造「尊享」出行
    12月22日,T3出行在上海舉行企業戰略發布會,正式面向上海市場推出首個高端產品「T3出行尊享」,主打「安全、舒適、愉悅」的國賓級出行服務。這也是T3出行首次進入超一線城市網約車市場,以上海為品質服務「試金石」,T3出行旨在打造高端出行服務標杆,以豐富的產品線加速全國市場布局,有望進一步改寫網約車行業格局。
  • 無人駕駛 擁有怎樣的過去和未來?
    至此,北京市開放自動駕駛車輛測試道路累計達到200條,總長度699.58公裡。與此同時,消息顯示,截至2020年5月31日,北京市自動駕駛安全測試裡程超過145萬公裡,測試裡程全國領先。目前,除北京、上海外,全國開放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的城市中,已開放載人測試許可的城市還有廣州、長沙、武漢和滄州。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勢不可擋。
  • 知情人士表示 蘋果無人駕駛電動車至少還有5年才能面世
    原標題:知情人士表示 蘋果無人駕駛電動車至少還有5年才能面世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1月8日早間消息,知情人士表示,由於研發工作仍處於早期階段,蘋果至少還有5年才會推出無人駕駛電動汽車。這家美國科技巨頭擁有一個小型硬體工程師團隊,負責開發駕駛系統、汽車內飾和車體設計,他們的最終目標是推出一輛整車。
  • 戰「疫」需求急呼無人駕駛車衝上前線
    與此同時,京東無人車的實踐也給汽車業帶來了思考,或成為無人駕駛甚至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新拐點。特殊的「逆行者」2月6日,在武漢市青山區吉林街上,一臺神秘裝置從京東物流仁和站出發,沿著街道一路前行,靈巧地躲避著車輛和行人,穿過建設二路路口,順利將醫療物資送到了武漢第九醫院。
  • 人工智慧對於無人駕駛有什麼影響
    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人工智慧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它起源於1956年或更久之前,只不過,過去由於計算機處理系統還不夠強大,人工智慧並沒有得到長足快速的發展。」 從現實中人工智慧的應用的程度來看,目前AI無人駕駛領域的進展似乎也印證了皮埃羅•斯加魯菲的觀點。回顧人類歷史重大變革節點不難發現,無論是蒸汽機的改良還是內燃機的發明,出行領域一直都是先進技術應用的最前沿。
  • 對話百度自動駕駛「頭號乘客」:無人出租時代真來了嗎?
    無人計程車「飛入尋常百姓家」,服務於人們的日常出行,這一天或許將比預想的會更快到來。一、百度Apollo再秀成果 「頭號乘客」引關注自2013年開始布局自動駕駛,經過多年發展,百度Apollo現已形成自動駕駛、智能交通、智能車聯三大板塊協同並進的一種業務格局。
  • 國產無人計程車上路測試,無人駕駛時代來了
    唯一可在任意地點停車的無人計程車,現已多地試運營2016年在深圳成立的AutoX,多年來已經在中國鬧市區積累了大量的行駛數據,尤其從2018年開始在深圳中心地區開展了大規模路測,通過收穫海量的L4級自動駕駛數據來訓練完善自動駕駛算法
  • T3出行:網約車「後浪」的破局之道
    放眼市場,海內外推行無人駕駛的公司中不乏出行公司發力自動駕駛準備「自己革自己的命」,比如Lyft、滴滴都已經在嘗試在一些指定路段進行無人駕駛車輛的試運營。但真正的顛覆者總是有很大概率來自跨界。比如百度不造車,但是Apollo無人駕駛平臺被視為未來的明星項目,更不必說那些因自動駕駛概念而走紅的晶片和產業鏈上的公司。現在布局未來尤為關鍵。
  • 無人駕駛Robotaxi來了 商業化還有多遠?
    今年是國內無人駕駛Robotaxi全面啟動的一年。第一財經記者近期在上海嘉定區和廣州南沙區分別體驗了國內無人駕駛在無需人類司機接管的情況下,無人駕駛已經能夠實現點到點的自動路線規劃和正常行駛。但國內Robotaxi要實現商業化,還面臨諸多挑戰。
  • 無人駕駛計程車穩了,優步卻在燒錢大戰中倒下
    近年來,科技大廠、頂尖車企、出行巨頭和初創公司,紛紛押注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像Waymo這樣的技術領跑者,已經證明無人駕駛計程車從技術上完全可行。詹森與來接自己的Waymo計程車合影詹森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學生,自2019年加入Waymo無人駕駛計程車的早期乘車項目以來,他一直在使用Waymo出行,眼看著Waymo
  • 輕舟智航無人駕駛小巴亮相廣州
    「可以在公開道路自動駕駛,不需要司機進行任何操作,速度不會太低,通過小程序就能查看車輛位置、掃碼上車......」在市民辛先生看來,這輛小巴看起來雖然與普通公交車差別不大,但在了解車輛的功能後,它仿佛已有了靈魂。這輛充滿科技感的巴士,就是全國首個啟動常態化運營的5G無人公交車,目前已在蘇州為市民提供接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