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結石癌變,真的會有

2021-01-08 長城網

江西52歲的吳阿姨,體檢查出膽囊結石,已有10年。因為不疼沒有什麼症狀,一直沒有特別處理。

直到一個月前,經常腹痛,吳阿姨才去就診。經當地醫院B超、CT檢查,疑是膽囊結石已變成膽囊癌。最後在邵逸夫醫院進一步檢查,並由普外科主任洪德飛教授會診後確診,吳阿姨的膽囊癌已廣泛轉移到肝臟和腹膜,失去了手術的最佳時機。洪教授向錢江晚報記者提及這位病人就十分痛心,提醒廣大體檢出患有膽結石的人,要定期隨訪,一旦病情有變化,要及時就診治療。

據悉,我國膽結石的發病率非常高,100個成人中至少有10個有膽結石,隨著年齡明顯增加,70歲以上人群中,膽結石發病率可高達10%~20%。膽囊結石存於體內,長期刺激膽囊會引起癌變。膽囊癌是十分棘手的癌症,死亡率非常高。膽囊結石還會引起胰腺炎,急診發作時非常痛,病人非常吃苦頭。

還有一種結石長在肝臟,也會癌變。

來自麗水的63歲顧大媽,肝臟很多結石,已有5年之久,每每急性發作時,她腹痛難忍,去當地醫院掛消炎針。最後找到洪德飛主任,要求手術徹底根治。術中病理切片,發現切除的左半肝已發生癌變,好在還在早期,性命無憂。

洪德飛主任說,很多病人不像顧大媽這麼幸運,因為肝結石來醫院就診時,發現已是肝癌晚期,根本沒有手術機會。

肝臟結石是怎麼回事?

洪德飛主任介紹說:肝臟內的結石長在肝臟的膽管內,醫學上叫肝內膽管結石,肝內膽管結石長期刺激膽管引起的肝癌叫肝內膽管細胞癌,因此肝結石引起的肝癌和我們平時講的由B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癌完全不同。

由肝結石引起的肝內膽管細胞癌比B肝病毒引起的肝癌,治療效果更差,若發現時已是晚期,無法手術,只有3~6個月的生存期。

洪德飛主任提醒,如果患有肝結石一定要每年隨訪檢查,急症發作時,症狀可能因結石位置不同表現不一,如上腹部疼痛、肩背痛,這時一定要及時就診,並請腹部外科專家會診,及時判斷是否需要手術。反覆發作,拖著不手術,疾病惡化,膽管發炎化膿或並發肝膿腫時,治療就麻煩了。 (記者 張苗)

相關焦點

  • 長期肛瘻,真的會癌變!
    嚴重的瘙癢感:當患上肛瘻時會出現明顯的瘙癢感,這主要是因為肛瘻會引發肛門流膿,肛門瘻口的部位長時間受到膿液的刺激,會引起周圍皮膚處於高壓狀態。本身肛門處於隱私的部位,長時間潮溼就會引起周圍皮膚變色,表皮就會脫落,讓纖維組織增厚以及增生,嚴重的話會出現肛門溼疹。2.
  • 檢查有腸息肉會不會癌變?如果手術切除,會不會有復發的可能性
    專家發現,腸癌中的80%--90%的患者,都是由腸息肉發展而來,所以人們在查出腸息肉的時候,就會非常緊張,害怕會不會發生癌變,要不要手術切除呢?手術切除後還會不會再復發?什麼是息肉,再人體一些空腔臟器的部位,有一塊組織隆起了,就是息肉。
  • 疤痕疙瘩會癌變嗎 要注意什麼
    但有些朋友會擔心癌變,那麼,疤痕疙瘩會癌變嗎?有疤痕疙瘩應該怎麼辦?飲食上要注意什麼?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疤痕疙瘩會癌變嗎疤痕疙瘩當中的組織很敏感,因此,受到外部的刺激之後,就會出現痛癢等症狀,然人很不舒服,有些人受不了就開始用手抓,這樣很容易導致疤痕疙瘩進一步惡化潰爛,多次反覆,會造成惡性循環。
  • 甲下黑線真可怕 竟然會癌變?!
    甲母痣的症狀和診斷 甲母痣早期,指甲上會出現很細的縱行線,可能是褐色、灰色、黑色,隨著甲母痣逐漸長大,指甲上的色帶越來越寬,甚至整個指甲變成黑色
  • 醫生提醒:長成5種類型的黑痣,應該及時處理,會有癌變的可能
    相信很多人身上都會有大大小小的黑痣,可能有的人長得多,有的人長得少。對於這些黑痣,人們會覺得只要不是長在臉上,影響形象的都無所謂。但這種想法是錯的,因為黑痣是黑色素增生形成的,大部分的黑痣對健康危害不大。但是還是有一些痣,存在癌變的可能。
  • 過敏性鼻炎久治不愈,會不會癌變?
    如果是的話,會變成什麼樣的癌症曾經有一個家屬問我,過敏性鼻炎如果久治不愈,會不會演變為癌症?他表示很擔心。我問他為什麼這樣問。他說自己的父親是因為肝癌去世的,所以很擔心癌症會在自己身上上演,幸虧,多次檢查自己都沒有B肝、肝硬化等情況。
  • 會不會發生癌變?
    現在的人都有很強烈的健康意識,也會注重自身的變化情況,有異常的時候,會直接去檢查,其實有這樣的習慣也是挺好的,這樣也能預防很多疾病出現,就算患病了,早發現早治療,可以減少損害。身上出現異常,除了一些皮膚顏色的改變,肢體不協調或者是有頭昏腦脹的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值得重視,就是身上長肉疙瘩。不論是皮膚上長出肉疙瘩,還是內臟長出肉疙瘩,都要重視,內臟中長肉疙瘩,都是將之稱為息肉,那它們出現的因素是什麼,會不會出現癌變?一起來了解一下。
  • 膽結石、膽囊息肉離癌變有多遠?
    從中可以看出,不吃早餐真的可能會導致膽結石。 不僅如此,只要是會影響膽汁成分比例發生改變,造成膽汁淤積的因素,都會導致膽結石形成。 膽結石進而會誘發一系列疾病,比如膽囊炎、胰腺炎和其他炎症,甚至是發生癌變,讓患者飽受折磨。
  • 聽說,在腸道癌變時,「大便」會出現一些徵兆,都有什麼?
    2、便秘 若腫瘤伴發炎症、壞死並引起腸腔阻塞,則會延長糞便的通過時間,引發便秘。 3、腹瀉與便秘交替 腹部右半側結腸(包括盲腸、升結腸、部分橫結腸) ,早期癌症多表現為腹瀉(約20%),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腹部左半側結腸(包括部分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多出現頑固性便秘,也可有便頻,容易發生慢性進行性腸梗阻。
  • 息肉到底會不會癌變?看完這篇,了解息肉的全部
    所以,千萬不要等到有症狀了才想起我!2.我其實是癌的近親您看,我惹的麻煩還真不少吧。這還不算什麼,人們最怕的還是我的癌變。因為癌變是偷偷摸摸進行的,一旦出現症狀被發現,就很有可能已成晚期癌症,有了廣泛的轉移,這時醫生對我也束手無策了。說我是癌症的近親,恰如其分。
  • 膽囊結石和息肉會癌變嗎?哪些情況需要手術?醫生終於講實話了
    他上網查了,網上說膽囊息肉和結石都有可能癌變,所以非常的害怕和擔心,想諮詢什麼情況下需要手術,做手術有什麼風險。今天我們來科普一下,膽囊結石和息肉的一些知識。膽囊息肉和結石確實會癌變膽囊息肉和膽囊結石都是有可能癌變的,但是不用怕,癌變機率都很低,絕大部分的膽囊息肉和膽囊結石都不會癌變。膽囊息肉和膽囊結石的患者很多,但是你見過幾個膽囊癌的患者呢。
  • 【生活健康】舌頭上有白斑千萬要注意,小心會癌變!
    舌白斑是舌黏膜上的白色斑塊,如果某天你發現自己舌頭上出現了白斑,一定要引起注意並及時治療,否則處理不當,會有癌變風險
  • 結節會不會發生癌變?醫生:若有這5個症狀,及時切除防止病變
    結節是一種組織性病變,因為病因不同,病程不同,呈現的形態也不同,有些患者的結節是圓形,有些患者的結節則是橢圓形,還有些患者的結節會呈現為不規則的形態,會對人體的表皮、真皮以及皮下組織造成影響,醫生會根據結節的性質來判斷是否需要手術
  • 皮膚上的哪些腫塊會癌變?
    它們不是一種皮膚癌,也不會癌變。一些皮膚增生可能會致癌。常見的是基底細胞癌,它看起來像粉紅色的腫塊、開放的潰瘍、閃亮的腫塊或紅色的斑塊。 在美國,每年有超過400萬例基底細胞癌被診斷出來。 基底細胞癌通常是由強烈的陽光照射引起的。雖然基底細胞癌擴散到原發部位以外是極為罕見的,但治療基底細胞癌是很重要的。
  • 成都乳腺纖維瘤會變癌嗎?癌變的前兆症狀有哪些?
    乳腺纖維瘤是一種女性常見的疾病,它會嚴重影響到人們身體的健康。而乳腺纖維瘤癌變的前兆是什麼呢?患者平常要注意什麼?成都頤和醫院專家對此做出了解答。   乳腺纖維瘤癌變前兆是什麼?
  • 肝臟出現癌變,身體會發出哪些預警信號?預防肝癌,該做什麼?
    受到癌細胞的影響,會發現肝區異常疼痛,這樣的疼痛,源自於肝臟的末梢神經受到了牽拉,隨著癌變或者肝臟腫大,會發現肝包膜上的神經更加敏感,此時,肝區鈍痛感、牽拉疼痛感加重,導致輕輕按壓腹部,都疼痛難忍,無疑需要特別注意。
  • HPV52高危陽性癌變的可能性有多大,算不算嚴重
    很多人在體檢或者備孕檢查中會出現HPV陽性的情況,馬上會與宮頸癌聯想到一起,尤其是像HPV52這種高危型,但其實確診HPV高危陽性到宮頸癌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癌變的概率非常小,當然如果持續感染就非常嚴重了,需要引起重視。hpv52高危陽性表明感染人乳頭瘤病毒,hpv基因型分為高危型以及低危型。
  • 淺表性胃炎,會不會癌變?需要治療嗎?
    也會有醫生還會問你有什麼症狀?家裡有沒有人是萎縮性胃炎?有沒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等;一般還會建議你去檢查是否有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因為:淺表性胃炎,有輕有重。雖然淺表性胃炎比較輕微,如果說你有症狀、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有不良生活習慣還不能改變,以上有一條,那就必須治療。首先說說我們最怕的胃癌。
  • 息肉一定會癌變嗎?提醒:四種息肉拖不得,越早切除越好
    所以一旦發現自己胃部長有息肉,就應該及時進行手術摘取,防止它發生癌變。並且在切除乾淨之後的幾年時間裡要每年至少去做一次胃鏡的檢查。同時也要自我注意,例如食物方面吃的清淡些。3、腸息肉腸息肉是除了胃息肉之外癌變機率最高的一種。腸息肉發生癌變的機率很高。結腸息肉在直腸和乙狀結腸,當然其他部位也是有分布的。
  • 消化道炎症會癌變嗎?這幾個大忌,消化不好的人尤其要注意
    很多人平時飲食不健康,有可能會出現消化道病變,在消化道炎症產生的時候許多信號會浮現,各種不良症狀會找上門來。因此留意到自己的消化道出現了疾病,應該採取應對措施積極改善。消化道出現了炎症,是否會發生癌變呢?有消化道炎症產生需要及時治療,通過合理的方式來控制炎症發展。